少年壮志当拿云 -——橘子洲头拜谒伟人

秦立河

橘子洲头,盛夏,骄阳。<br> 拥挤的人群,热烘烘的空气,汗水浸湿的衣裤。<br> 拍照,镜头里总有别人半个身子。熙来攘去,进进出出。<br> 雕像前,半圆形草坪的低矮的栏杆外。照相的人隔着草坪与那尊高大的雕像合影,那热情,丝毫不亚于追捧自己崇拜的明星。<br> 我们挤出人群,站在稍远的一点的空地上,仰望这尊花岗岩巨型雕像。<br> 浓密的长发掠向脑后,似被江风吹拂;饱满的额头更显得宽广;眉头微皱,深邃的目光看向东南方向,若有所思;鼻梁挺直,双唇微闭,下巴上有颗极富特征的大“痣”。这尊用永定红花岗岩石拼接的巨型艺术雕像,像一座小山,屹立在橘子洲头。雕像所表现正是当年毛泽东写《沁园春·长沙》时的形象。据介绍,这尊雕像高32米,东西宽83米,南北41米,与伟人一生的几个重要数字相符。 站在橘子洲头路边的树荫下,仰望着雕像,耳畔传来齐声朗诵《沁园春·长沙》的声音。回过头去,原来是七八个中学生模样的孩子,身穿校服,在江边站成一排,正在齐声朗诵。他们神情专注,声音洪亮,眼望前方滔滔北去的湘江水,用自己稚嫩的声音,抒发着青春豪情。<br> 雕像正前方,黄白色的望江亭点缀洲头。楹柱有联:“俯仰客兴怀,任平章一亭风月;沉浮民做主,凭管领千古江山。”亭子四方形,重檐攒尖,12根白色石柱,上覆金色琉璃瓦,黄白相间,古朴雅致。南面立柱也有对联:“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是清代黄道让七律《重登岳麓》中的诗句。亭子的两翼有近20米长的半月形连廊。<br> 望江亭前方江边,是橘子洲广场。广场边上,有一手指形巨石,上刻“指点江山”四个红色草书大字。<br> 当年伟人是否在这里指点江山,估计也无法考证。站在此处看,江天一色,水面宽阔,碧波万顷;远处岳麓山起伏绵延,苍翠葱郁。1925年9月上旬,32岁的毛泽东去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前夕,携数位好友重游橘子洲。面对“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的美丽秋景,联想当时的革命形势,豪情满怀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作。是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是一种怎样的责任与担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那是一种怎样的自信与豪迈?此时,我站在橘子洲头,回望青年毛泽东艺术巨型雕像,依然心潮激荡。 那雕像前如朝圣般拍照的人群,让我内心欣慰,也让我感动。我原以为,敬仰领袖只是我们这一代人不能割舍的情结,可是这人群中,年长如我者有,但并不太多,更多的是年轻的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有与我一样的心情,但那严肃、庄重的神情告诉我,他们同样是满怀敬仰的。<br> 去年路过长沙,因大雾上不了高速,索性去了向往已久韶山冲。我怀着虔敬的心情瞻仰了那个普通的农家院落。我站在门前的池塘边,仰望那栋低矮的平房,内心忍不住发问: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又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孕育出如此胸怀、如此格局、如此气魄、如此卓越的一代伟人?伟人的历史定位毋庸赘言。但对伟人的敬仰随着对伟人了解的增多而与日俱增。 橘子洲的游客都是奔着伟人的雕像去的,也都想领略一番伟人指点江山的风采。其实,橘子洲早在晋代时即生成,因洲上盛产美橘而得名。唐代杜甫就有“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句。洲上绿树成阴,湘江水光潋滟,远望岳麓山风景如画。《沁园春·长沙》的问世,才使橘子洲名声大振。<br> 橘子洲上的历史遗迹只是毛泽东同志伟大人生历程中留下的一个脚印。稍有中国近代历史常识的人都明白,毛泽东同志对于近代中国意味着什么。评价伟人我辈力有不逮,敬仰伟人则是天赋本能。从个人成长历程看,青年毛泽东的成长经历确实能给我们许多青年以很好的启示。 一些青少年,以考上大学为人生目标,进入大学校门,目标消失了,沉迷游戏,迷失自我,荒废学业,最终一无所成;一些年轻人,以追求金钱为目标,希望一夜暴富,走致富捷径,想不劳而获,最终走上歧途,触犯法律;还有一些人,自我意识膨胀,唯我独尊,个人利益至上,不顾他人与集体,最终为社会所抛弃。少年毛泽东,虽然生在农家,长在山沟,但他以“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为己任,坚定不移,百折不挠,最终成就千秋伟业。<br> 我们中华民族正处于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强国的道路上,我们还有许多路要走,还有许多事要做。我坚信,历史的机遇会始终青睐那些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人。橘子洲头的红色基因,必定会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中跨越时间长河,代代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