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忆刘俊川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浚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4年-2003年9月30日),安徽宿州人,号鹤山老人、艺林居主。曾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苏省江南诗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老一辈杰出的书法艺术实践家、著名的北碑巨手。善书多种书体,行草隶皆佳,以楷书和魏碑书法名重于世,深得世人赞誉。出版有《刘浚川书法作品集》、《刘浚川书孙子兵法》和《刘浚川楷书千字文》等。缘定书法写新篇刘浚川6岁上私塾。他后来回忆说,自己当时鲁钝,不能会通四书五经大义,却在描红习字中找到了乐趣。他是个谨守规矩的孩子,习字时能严格依照点画笔顺,力求完美,小小年纪所写的字就受到了大人的称赞。他天生就是个与书法结缘的人。刘浚川20岁时,一个叫余松龄的人成了他的书法指路人。余松龄是南京两江师范的早期生,大书法家、教育家李瑞清的学生,胡小石的学兄,受李瑞清的影响,余松龄对魏碑有很深的研究,尤其擅书魏碑大字。魏碑是唐代楷书之祖,是楷书最初形式,结构洒脱,笔意丰富。晚清书法变革,康有为倡导碑学,大书家竞相追崇魏碑,开一代风气。在余松龄的指点下,刘浚川转攻魏碑,同时对汉碑和“二王”、孙过庭、文徵明等帖学也用心有余。从此,他的书法不再是古人字的简单重现,而是提炼各家之长,用深厚的功力和丰富的笔意,写出了碑体楷书的新境界。一介布衣不为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23岁的刘浚川满怀一腔热血,从家乡赶赴徐州,决心投笔从戎,抗日救国。当时国共合作,在徐州招募爱国青年,填写登记表时,主考官见他写的一笔好字,当即告诉他赶快回家拿行李,明早来报到。可当刘浚川次日再赶到徐州时,队伍已连夜开走了。他未能赶上,这成了他的一件憾事。1945年抗战胜利,宿州来了个国民党少将接收大员,主持宿州地区军政大事。此人欺压百姓,勒索成风,走私倒卖,实为一大赃官。正在经商的刘浚川不甘受其勒索,被投进大牢,关了21天。出狱之后,刘浚川愤怒难平,遂给在南昌行辕的蒋介石写信告御状。蒋介石读信后被激怒了,下令责成安徽省政府“派员调查”,经查后,情况属实,呈报蒋介石。蒋下令“撤查严办”,把这个大员交法院审判。当时这件事在宿州影响很大,有人还认为,刘浚川能告倒一个大员,是因为蒋介石看中了他写的一笔好字,这当然是对蒋介石有此意外之举的原因的猜测,也是对刘浚川这个一介布衣竟敢告御状的难以置信。1948年,刘浚川到南京处理商务,这时淮海战役打响了,他只得滞留南京。他去拜访了旧友、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常委、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白云梯,白看重刘的书法和忠厚的人品,劝他出来做官。刘浚川对官场腐败深恶痛绝,他又在白云梯的住处亲眼见到孙科为竞选副总统拉选票,派人给白送来两千大洋。刘浚川向白云梯明确表示:不从军,不从政,不当官,只当普通老百姓。崭露头角多磨难刘浚川在南京等到了解放,从此定居此地。1961年,胡小石创办了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今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前身),在该会举办第三届书法印章展征稿截止三天后,刘浚川才在儿子的催促下送去了自己的一幅魏碑作品,他的作品在省展中第一次露面就受到了赞扬,他也因此成为该研究会会员。1964年,十竹斋举办了一次二三十人的小型书法展,刘浚川看后说:“此次书法展上有两人书法独具风格,其一是林散之草书,用笔怪异,用墨独特;其二是武中奇碑书,笔力浑厚,气势雄强,此二人以后必成大名。”当时林、武二人还没有什么名气,后来果然被刘浚川言中。不久,刚刚登上南京书坛的刘浚川就被“特殊年代”的狂风给横扫了下来。53岁的他被单位红卫兵送回家乡劳动改造。直到1979年落实政策,他才又回到南京,这时他已经66岁了。书坛巨龙跃中华20世纪80年代初,南京图书馆古籍部有一批古代地方志孤本需要复制,当时不允许拍照、复印,只能用小楷抄写,要求极高,刚回到南京不久的刘浚川被邀请担此重任。以写楷书出类拔萃的他,用了近5年时间,一丝不苟地抄写了近三百万字。这只有心态平和、功力深厚的人才能胜任。他的楷书也在这数百万字的准确精到的磨砺中达到极致,大放光彩的时候也就自然来到了。1986年,他的楷书作品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赵朴初先生曾对友人说:“刘先生的字有庙堂气,小到精妙如微,大到气贯长虹。”友人问:“您是著名书法家,您的字与刘先生相比如何?”赵朴初笑答:“我的字哪能和刘先生相比,他的字如庙堂上的阿弥陀佛,我的字是旁边的小弥陀。”赵朴初佛家人佛家语,既表现了他宽广谦逊的胸襟,又高度评价了刘浚川的书法成就。1992年,书法与人品俱佳的刘浚川被江苏省政府聘任为省文史馆馆员。在许多可以流传后世的碑铭上,都可以见到他具有真水无色禅境的魏体楷书,如苏州寒山寺铜钟铭文、镇江焦山寺定慧寺万佛塔抱柱楹联,中山陵藏经楼修复记碑文和日本仙台市佛寺福聚院仿唐铜钟铭文等。2001年秋,在中央文史馆成立50周年大会上,朱镕基总理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还朗诵了自己写的诗,会后,中央文史馆决定请当今四位书法家分别用楷、行、草、篆四种书体书写这首诗赠给朱总理,楷书作品的书写者就是刘浚川。德高望重美名传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评价刘浚川书法说:“学植深厚,笔法淳朴,墨色润腴,神韵内敛;越宋元,逼汉魏。此种创作,尤足以针砭时下艺林学者骛浮华、趋捷径、畏艰苦之习气。”这是从作品而观人品的评价。书如其人,刘浚川就是凭着他“养其志、敦其行、富其学、练其才”的执着态度,成就大家风范。他是个平民书法家,只要别人真心相求,他都会满足别人的愿望。一位菜场营业员说自己脾气不好,想请刘老给写个“忍”字,刘老欣然应允。在参加交流活动时,刘老从不会不带印章。他这个曾经过商的人,又是口碑极好的书法家,晚年一直住在光华门友谊村简陋的老宅子里,没有装修,没有像样的家具,只有书法艺术才是他惟一的追求。2003年9月30日,90高龄的刘浚川辞世。这忽然唤起了人们对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和人品的深入思考。在20世纪的中国书坛,他的碑体书法,他的楷书艺术和他的书法实践的综合实力,都是极具代表性的。赵朴初评论他的楷书“小到精妙如微,大到气贯长虹,如庙堂上的阿弥陀佛。”黄济云赞美他“笔底龙盘人不识,先生原是地行仙。”启功评价他的书法是“全中国第一流的”。刘浚川的行草书取法“二王”帖学,后又被碑法所融,纳多家之神韵,在连绵中笔法变化自然,意趣高古,加之自身楷法的精绝,其造诣高深,达到可与明人比肩的境界。在碑帖相融的探索中,他的实践为书坛学子留下了可学之处。刘浚川的书法造诣孤高,美妙绝伦,写出了中国传统书法的意蕴和神采,体现了雄强与隽美这一时代的强音。他集百年之功,倾毕生精力,厚积薄发,由专而博,豁然开朗,集大成于碑学书法。他低调做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争,潜心攻书,体现了高尚的操守和博大的胸襟。他以一介布衣居世,却以王者之风雄踞书坛,以顺乎自然的心态造就了他的“大音稀声”。他的可贵贡献是以其毕生实践高举和捍卫了中国传统书法的大旗,以高超的书艺赋予碑学书法和楷书艺术新的生命与魅力,并在长期求索中树立了学书和做人的楷模,他是中国书坛一代杰出的书法家,有当今“布衣楷圣”之誉。刘浚川是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人物,尤其在碑学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大师级人物。刘浚川著有《刘浚川书法选》、《刘浚川书法集》、《刘浚川楷书千字文》和《刘浚川书孙子兵法》等。入编《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世界名人录》和《世界美术大典》等。为了代代相传他的书法艺术,大型碑刻书法艺术《楷圣刘浚川艺术馆》在广东雷州靖海宫兴建。刘浚川创作的传世作品有魏楷十条屏《出师表》、小楷八条屏《孙子兵法》和《道德经》等。江苏省档案馆为他建立了永久性的名人档案全宗,为后世留下了他的历史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他一生都没做过官,又被称为“布衣楷圣”。靖海宫碑廊创建人李建华仰慕刘浚川的风骨和艺术造诣,经过努力在雷州靖海宫碑廊建成“楷圣刘浚川艺术馆”,刘浚川的子女也向该馆捐赠了近200幅刘浚川的精品墨宝,该馆将以碑刻形式展示刘浚川的艺术风采。据了解,南京有关部门也准备斥资建设“楷圣刘浚川艺术馆”,其家属将捐赠一批刘浚川先生的墨宝由艺术馆永久珍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1-02-0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忆吾师/辛卯正月初二晨梦中偶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布衣楷圣殊可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语开渠引墨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碑帖溶炉千古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艺林盛美一奇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刘开渠先生在中国美术馆-[刘浚川书法晋京展]上大赞刘老书艺引为佳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老先生吾师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其右左二十余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受益非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生国学.法书.人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皆称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生虽驾鹤而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辈每见其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音容笑貌乃显眼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吾当努力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大耳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6年,他的楷书作品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赵朴初先生曾对友人说:“刘先生的字有庙堂气,小到精妙如微,大到气贯长虹。”友人问:“您是著名书法家,您的字与刘先生相比如何?”赵朴初笑答:“我的字哪能和刘先生相比,他的字如庙堂上的阿弥陀佛,我的字是旁边的小弥陀。”赵朴初佛家人佛家语,既表现了他宽广谦逊的胸襟,又高度评价了刘浚川的书法成就。</p> <p class="ql-block">黄济云赞美他“笔底龙盘人不识,先生原是地行仙。”启功评价他的书法是“全中国第一流的”。</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邹大耳名宁,字致远,号大耳;别署邾耷、画斋雨麓山房,中国诗书画家,民革党员。韩少婴、刘俊川、丁芒先生入室弟子,先后求教于黄养辉、陈大羽、杨建侯、周积寅等诸前辈。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国家人事部艺术家学部委员,中国美协江苏创作中心研究员,民革江苏省中山书画院理事,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文狐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江南诗词学会会长,江左诗社副社长,江苏省大众书画院副院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京雨花书画院院长,南京六朝春书画院顾问,江苏中陆必得旅游策划设计研究院艺术顾问/创意总监,中国现代艺术网策划总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