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真诚的友谊</p><p class="ql-block">我和家庭一场难以避免的摩擦爆发了。事情是这样的:一九六二年,我又以优异成 绩考取了高中。有一天,母亲对我说:“来元(我的乳名)子,这个高中,俺别上了。”我一听,立即火冒三丈,哭喊着说:“我偏要读!如果不要我读,为什么当初要交一块钱的报名费?”(中考的报名费是一块钱)母亲一向心慈,见我态度坚决,也就不再坚持;哥嫂也不好坚决反对,最后还是让我读了高中。(其实母亲代表哥嫂的提议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跟我一起上学的小伙伴们大多中途退了学,更何况没了父亲的我,到后来和我一起读高中的同学,在我们村仅有一人,而且也没读到高三。在这里我非常感谢哥嫂他们,没有哥嫂的默许,也许就没有我的今天)</p><p class="ql-block">就读高中后,虽仍然享受每月六块钱的人民助学金,但由于人块头大了,学习压力大了,每月的供应粮不能满足肚皮的需求,致使小肚子前墙贴后墙的局面经常发生。多少个星期六的下午归心似箭,多少个星期天的下午又含泪返校,因为家中确实没有任何食品供我带到学校,除两本书以外,真是两手空空来家,又两手空空回校。</p><p class="ql-block"> 天无绝人之路,在这里我由衷的感谢两位好友,不然高中这一关还真的难过! 一位是刘跃林,他是我的挚友。高中三年,每到冬天,我都和他挤在同一张单人床上。因为我没有棉被,单人独卧,抵御不住冬夜的严寒!</p><p class="ql-block">另一位是李义孝,看到我那面黄肌瘦的样子,主动和我同餐,他从家带来的红薯,既是他口中的美食,也是我口中的佳肴,他荷包中的一点人民币用来买点食盐是我们两共同的菜肴。</p><p class="ql-block"> 政府的关怀(我享受着最高的人民助学金)、同学的帮助、时代宣传舆论的熏陶,使我深深地感到:为了更好地参加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了报答同学们的帮助和支援,一定要好好学习。在教室、在田野、在我回家的路上,总之在我所到之处,一直伴随着我的是琅琅的读书声。 一九六五年,我终于心想事成,以较好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成为我们村解放后十多年来,独一无二的大学生。在方圆二十里的范围内,我刻苦求学的精神无人不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