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尉氏治沙造林六十周年 概述<br> 新时代的林业人,一定要记住尉氏林业人的光荣传统。不要只看当今尉氏大地郁郁葱葱,生态良好,农业发达,城市现代;我们还要知道60年前,尉氏一直被风沙旱涝碱肆虐。那时候,以贾鲁河为界,西部是沙荒区,严重沙化45万亩。当时河南省有三大沙区:豫东黄河故道沙区,豫北封丘沙区,尉氏西部沙区。<br> 老辈人都知道,尉氏西部沙区有九岗十八洼,一条大沙岗几十里路那么长,一二十米高,五百多米宽,都是飞沙,一刮大风,天空黄沙弥漫,沙丘能挪几十米。<br> 当时民间顺口溜说:<br> 风起黄沙飞,走路不见迹。<br> 十年九有灾,种地没饭吃。<br> 新中国十几年了,沙区人吃饭还得靠国家救济,这不行啊。从1964年开始,咱尉氏西部沙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沙造林。十万人上沙岗,奋斗十年,才把风沙治住,过去的连绵沙岗变成人工林海。又经过不断地转型升级,尉氏才有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好环境。<br> 我回顾过去,把尉氏林业划分了八个时期:<br> 一是艰难创业期(1964-1974)<br> 二是生态恢复期(1975-1982)<br> 三是骄傲徘徊期(1983-1984)<br> 四是二次创业期(1985-1991)<br> 五是优化结构期(1992-1999)<br> 六是林产发展期(2000-2006)<br> 七是生态建设期(2007-2013)<br> 八是科学绿化期(2014-2024)<br> 总之,经过十年创业奋斗、二次创业和林业生态建设,尉氏县林业辉煌不断,获得国家级和省级荣誉20多项,10个国家林业官员专家前来考察,三次国家级林业会议专程前来参观。尉氏林业经验被印度、新西兰等国编入林业大学教材。尉氏被誉为黄河故道的绿色明珠、中原绿色明珠。 一、林业建设的艰难创业<br> 由于大自然的原因,尉氏、封丘、民权成为河南省最严重的风沙区,民国政府也曾想努力治住风沙,都没有成功。<br> 尉氏风沙厉害,冯玉祥任河南省政府主席时就听说了,他决心来尉氏治理风沙。他带着队伍在门楼任乡的赵存村、庄头乡的栗林和鸡王村栽植侧柏防风林,四季常青,固沙效果良好。后来中原大战,治沙造林半途而废,尉氏风沙依旧,而冯柏林区成为当地一景。<br> 作为新中国时期的我们林业人,都听说过尉氏风沙的厉害,至于有多厉害,都没经历过,也没见过。<br> 都听说过塞罕坝的事吧,咱尉氏就是那样。听老人说,那时候经常狂风呼号,整个尉氏西部都是黄天黑地,真是风吹黄沙遍地流,十年九灾不保收。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风起黄沙飞,走路不见迹,卷走岗上沙,风停沙丘起。”就是那个时候的真实写照。<br> 咱林业局老工程师梁太昌常说,大风刮起黄沙飞,一年能吃一个坯。<br> 大马公社大马大队老支书马盘根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风起沙飞,刮跑庄稼,刮倒树苗,压塌房屋,埋住农田,水井撒土。<br> 1961年,全县60万亩小麦,风打沙压,近乎绝收的就有12万亩。大营公社一场大风过后,三百余所房屋被揭顶倒塌,70多眼水井被飞沙填平,12条道路被堵塞,一个村庄被迫迁移。<br>风沙灾害把尉氏人害惨了。1964年,县委县政府下决心根治风沙。当时全县组织一个300人的调查队,查遍了西部沙区几十条大小沙岗、900多个沙丘,600多个风口。<br> 造林是非常困难的事。尉氏没有树苗,仅靠省里调拨,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况且,风太大,沙岗沙丘上在的树苗根本就经不住风刮,好不容易在上的树苗,一场风下来,树苗踪迹皆无。<br> 老是这样也不行啊,有多少树苗也不够啊。还是咱林业局的技术员研究个办法,就是用秸草打田字格,树苗栽到方块里,再浇上水。这样一来,风就刮不动树苗了。给树苗浇水可不容易,因为沙土把水井都填埋了农民吃水都得去远地方拉水。这样,宁可自家少用水,也得把水拉到沙岗上给树苗浇水。<br> 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树苗太少,尉氏也没有本地苗。为此,各个公社、大队各显其能,当时农村去外地串亲戚,就为回来能捎几颗树苗,弄几斤树种。没有树苗自己育,弄回来的树种子啥都有,育出来的苗子也是杂七八噶,反正都是树苗只管栽。当时大马公社书记师占国鼓动大家:杨家将,一起上,不管啥树都栽上,栽上总比不栽强。<br> 因为栽树难度太大,进展比较慢,治沙造林变成了持久战,整整奋战了十个春秋,直到1974年,才把所有的沙岗沙丘完成了封沙造林。<br> 十年奋战,十年实践,证明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br> 十年的艰难创业,创造性总结出了一些实践经验:<br> 前拉后挡、四面围攻锁沙丘;<br> 田字方格、浇水保苗固流沙;<br>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提效率。<br> 根据全县造林的情况,总结出这样的模式:<br> 两槐占沙岗,榆树进村庄,枣树栽岗洼,柳树栽坑旁,杨树站路边,桐树进大方 二、林业精神的产生和表现<br>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尉氏人民历时10年,靠着一锨一双手,在西部沙区营造了30万亩的“人工林海”,解决了44万亩土地耕种问题,解放了尉氏人的思想,坚定了尉氏人的自信,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林业精神。<br> 而林业精神是由多个精神群体构成的。诸如艰难创业时期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师占国精神,爱岗敬业、创新实干的“林业三李”精神,奋力苦干的马盘根精神,为民服务不服老的梁太昌精神,讲真话干实事的侯文杰精神,走一处绿一处的马过硬精神,奋战一线、注重实际的程广安精神,不辞辛苦、忘我工作的夏学民精神。<br> 在艰难创业时期,为解决尉氏林业技术薄弱的问题,省里首先恢复健全尉氏的林业管理机构,从信阳、郑州、开封调整三名年轻的林业技术干部李肖建、李少英、李运忠充实到农林局林业组。从此,尉氏林业三李正式形成。<br> 三李都是专业学校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干部,都有革命家庭背景,爱岗敬业,革命干劲十足、冲在一线、干在实处的特点。局领导安排三李首先到沙区各公社走访调查,他们听说以前焦裕禄在大营搞治沙造林有成功经验,林业三李一致认为:让我们来尉氏工作是省林业部门对我们的信任,现在省里要求全民动手,植树造林,封沙固土,向荒岗要粮,一定要学习推广焦裕禄治沙造林经验,尽快把尉氏沙区植被恢复起来!<div> 林业三李离开局机关,深入到条件极为艰苦的治沙造林一线,一边为群众造林做技术指导,一边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研究不同的造林方式。刚划入尉氏不久的大马公社遇到难题:新栽的树苗遇到大风就被刮跑。他们请求技术支援。林业三李现场研究后,提出了先用秸草打田字格,然后在格子里栽树。针对很多地方面临的流动沙丘如何固定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前拉后挡、四面围攻的方法。治沙造林时期,长年累月奔波在造林一线,和老百姓一样在沙丘摸爬滚打,跟基层干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林业三李的雅号就被传叫开了。<br> 大马公社党委书记师占国带领沙区人民治沙造林,用接地气的俗语鼓动群众:挖个坑,跺几脚,十年就是一百多。师占国话糙理不糙,大人小孩都会背,群众的造林积极性也鼓动起来了,全县形成了学大马封沙造林的高潮。到七十年代,全县沙区布满林木,农桐间作、农田林网和四旁植树也相应得到发展。<br> 侯文杰是林业工程师,当年参与国合林建设,在西部沙区建设几十个国合林场。被国家林业部授予科技先进工作者。<br> 梁太昌是大营沙区走出来的工程师,他为治沙而考上洛阳林校,毕业后在大营治沙造林。1982年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br> 在第二次创业时期,县长程广安亲自带队住在十八里,推动全县发展农桐间作30万多亩,被送林业县长雅号。1991年,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劳动模范,受到李鹏总理接见。<br> 在林业生态建设时期,老局长夏学民发动县领导和有关部门参与林业生态建设,亲自谋划蓝图、亲自现场指挥,带病坚持在林业生态建设第一线。2011年3月,国家林业局、人事部、全国绿委联合授予夏学民全国造林绿化劳动模范。<br><br></div> 三、林业建设的三次辉煌<br> 从1964年以来,尉氏坚持持续不断的治沙造林和林业生态建设,历经了三个阶段的辉煌时期。<br> 第一个阶段是1964年到1974年的第一次创业时期。十年战天斗风沙,十万人吃住在治沙造林一线,尉氏人付出了巨大代价,把西部沙区九岗十八洼50万亩沙地沙岗植树造林,形成了巨大的人工林海。尉氏治沙造林的经验惊动了联合国,1980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卡.啦赫曼专程来尉氏考察,尉氏治沙造林经验推送到全世界。1982年全国第五次平原绿化会议在郑州召开,与会代表在林业部长杨钟率领下,专程到大马柏岗寨参观人工大林海。会上,尉氏县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授予景泰蓝奖杯和奖牌。<br> 第二个阶段是1984年到1991的平原绿化第二次创业时期。以平原农区为重点,开展了农田林网、农桐间作和四旁植树,到1986年,全县农田林网发展到40万亩,农桐间作发展到54万亩,四旁植树达到1700万棵,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27%。1991年3月,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部、国家人事部联合授予尉氏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1995年,河南省绿化委员会授予尉氏县造林绿化十佳县,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尉氏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称号。<br> 第三个阶段是2007年到2010年的林业生态建设时期。2007年冬到2008年春,全县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大攻坚,植树700多万棵,是历年来植树最多的一年。据河南省林业厅调查统计,尉氏当年完成治沙造林3.12万亩,新发展农田林网30万亩,村庄植树120万株,通道绿化220公里。2008年5月,省府授予尉氏县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2008年5月,全国平原林业建设现场会专程来尉氏县参观治沙造林、农田林网、贾鲁河滩区绿化和林业产业建设,国家林业局时任局长贾治邦充分肯定:尉氏县的平原林业建设经验对全国具有指导意义。接下来又完成了全国日元贷款造林示范县建设,成为全国日元贷款造林现场会参观现场。 四、林业精神要在新时期得到传承<br> 如今,港尉要融合发展,多亏了尉氏林业人改天换地打下的生态基础。<br> 新时代了,融入航空港,建设新尉氏成了尉氏的重大战略。作为林业干部,要做好林业的本分,做到在林说林,干事创业干好林业。<br> 时代再怎么变,林业干部最不能忘记植树造林的老传统。<br>现在是新时代,林业不同于传统的林业,林业生态建设也要围绕新目标新要求不断创新。<br> 随着郑州大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和港尉融合发展,交通不再是简单修一条路,要按照都市圈路网一体化标准,实施生态一体化,我们要按照都市圈的统一规划实施标准化的生态建设。<br>对于沙化土地,要按照生态原则,搞好生态公园模式的规划设计和建设。<br> 都市农业区是高标准的农田,要坚持田林路渠综合治理,建成高标准的农田林网。<br> 林业干部的工作环境让林业干部的工作比较辛苦,但是我们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林业精神。<br> 尉氏林业精神是在历代林业人苦战形成的。不论是爱岗敬业、创新实干的“林业三李”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的师占国精神,奋力苦干的马盘根精神,为民服务不服老的梁太昌精神,讲实话干实事的侯文杰精神,走一处绿一处的马过硬精神,还是奋战一线、注重实际的程广安精神,不辞辛苦、忘我工作的夏学民精神,他们是焦裕禄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尉氏林业人干事创业的缩影,也是尉氏实现治沙造林目标的精神动力。 五、结语<br ></br>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样,平原绿化就是聚宝盆。我们要认真贯彻新时期科学绿化理念,在科学绿化示范省建设中发挥尉氏作用。<div > 尉氏林业精神是林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因为有了林业精神,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林业精神力,就可以推动新时代尉氏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创新提升。<div > 从整个大趋势来看,港尉融合、郑开同城两大战略,尉氏必将成为郑州大都市区的东南部组团,尉氏东部的农区必将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区。新的时期,新的业态,尉氏林业也必将转型升级,成为都市型生态功能林业。面对如此,尉氏林业怎么办?我认为,必须适应新形势,使尉氏林业创新发展。</div><div >充分利用好沙化土地、农村四旁隙地、高标准耕地进行高标准造林,全面提升绿化水平,助力乡村振兴。要坚持四个结合:造林绿化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与田园综合体建设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div><div > 要充分利用沙化土地、农村四旁隙地、高标准耕地进行高标准造林,全面提升绿化水平,助力乡村振兴。要坚持四个结合:造林绿化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与田园综合体建设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br ></br> 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增加树种多样性,把单一树种的纯林逐步改造成混交林,使林种结构不断优化。在平原农区,利用路肩、边沟,栽植深根、窄冠、具有改良土壤能力的优良乡土乔木树种,完善农田防护林网,促进林茂粮丰。在乡村,利用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空隙地,绿化美化,突出本地特色,选择本土树种,融入本土元素,保持本土味道。要严控林木采伐,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防止人畜破坏和毁林开荒行为。</div><div > 西部未来都市型林业区,要逐步把一些成片林区改造成生态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东部的现代农业区要把高标准农田林网作为主要方向,要体现生态型、景观性相结合,要与现代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br ></br></div><div > 总之,科学绿化属于新型造林绿化,难度肯定比传统的造林绿化要高的多。但是,不能因为难度大就不敢去干,不干,怕难,就是不作为。一定要想方设法改变造林的方法与模式,让科学绿化在尉氏有新作为。</div><div > 只要我们发扬尉氏林业精神,坚持科学绿化,中原绿色明珠一定会在新时代大放异彩。<br ></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