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镇、虞休闲游(2)探秘扬州隋炀帝陵遗址公园(2024-8-18)

王志敏

<p class="ql-block">  在酒店27层自助餐厅吃个晚早餐后,去探秘<b>扬州隋炀帝陵遗址公园</b>。</p><p class="ql-block"> 这座承载着厚重记忆的公园,是古运河畔的独特存在,是一处连接古代与现代、融合人文与自然的瑰丽胜地,是扬州新晋的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既可避免室外炎热天气的暴晒,还能<span style="font-size:18px;">驻足帝陵遗址,了解隋朝历史</span>,探秘炀帝功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沉思</span>载舟覆舟真谛,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p> <p class="ql-block">  自助餐88元/每位,品种丰富多样,有中式与西式,有干点与湿点,荤菜与素菜,牛奶、咖啡、豆浆与饮料,还有各式水果。</p> <p class="ql-block">  坐在窗边,边吃早餐,边欣赏城市风光,感受别样风情。</p> <p class="ql-block">  如感兴趣,也可去室外露天用餐,更添别情雅致。</p> <p class="ql-block">  极目扬州市容风光。</p> 隋炀帝陵遗址公园 <p class="ql-block">  位于扬州蜀岗西峰、东邻唐子城遗址(隋代江都宫所在)的“<b>隋炀帝墓</b>”,是隋炀帝杨广与夫人萧后最终的埋葬之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游客中心广场 隋炀帝雕像 <p class="ql-block">  广场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达3.8米的隋炀帝铜像,</span>巍然矗立在白色基座上。</p> <p class="ql-block">  基座正面镌刻着“<b>隋帝杨广</b>”四字,上、下边缘分别饰有隋朝时期的<b>龙纹</b>和<b>莲花纹</b>。</p><p class="ql-block">  基座上策马扬鞭的<b>隋炀帝</b>,身披胄甲、腰挂佩剑、目视远方、英武潇洒,展现了一代帝王西巡东征守土固疆、文韬武略治国安邦的宏伟气概。</p> <p class="ql-block">  呈现出一代帝王的雄心壮志与复杂人生。</p> <p class="ql-block">  <b>杨广</b>(669年-818年),隋朝第二位皇帝。</p><p class="ql-block"> 隋灭陈时为行军大元帅,统领三军,一举成功;后任杨州大行台总管,都督四十四州军事,镇抚扬州十年,政绩卓著,即帝位后,营造东都洛阳,完成大运河水运系统,修长城,开驰道;巡视边关,经略西域;新设四郡将青海、新疆大片土地纳入版图:重开丝绸之路,重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交往;继续推行行政,律法、选官等制度改革,尤其是科举制度对中国和汉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才华横溢,精力充沛,抱负宏远,文治武略,但</span>也好大喜功,急功近利。<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建勋立功,国运日升,到逐渐走向骄奢淫逸,不恤民力,暴戾独行。治世十四年,开通大运河、三下江都、三征辽东,一系列执政目标的实现变成了百姓的灾难,时代的噩梦,把一个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的崭新王朝变成国运衰危、民怨沸腾、义军蜂起的叔代末世。公元618年,发生江都宫政变,身死国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杨广遇害后其孙杨侗在洛阳为他颁布谥号为“</span><b style="font-size:18px;">明</b><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高祖李渊在长安为他颁布谥号为“</span><b style="font-size:18px;">炀</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p> <p class="ql-block">  <b>杨广</b>,是一位中国历史上奋发有为、功过分明的君王,是一位备受争议、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其<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生留下了许多遗憾,也为历史生动诠释了“</span><b style="font-size:18px;">载舟覆舟</b><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 广场东侧白色围墙上,《<b>隋帝巡幸江南图</b>》壁画所表现的内容,就是一个有力例证。</p> <p class="ql-block">  壁画长45米、高1.5米。</p> <p class="ql-block">  公元605年8月,杨广从洛阳显仁宫出发,登上龙舟,巡幸江都。</p><p class="ql-block"> 船队规模极其庞大。为首的是皇帝乘坐的巨型龙舟,最上层是正殿、内殿以及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是120<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玉装饰的</span>房间,最下层是内侍的住处。第二艘是皇后乘坐的翔螭舟,规制比龙舟小一级,同样富丽堂皇。另有9艘<span style="font-size:18px;">水上宫殿级别的浮景船。</span>余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数千艘</span>各种级别船只,或供后宫、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等不同类型的人员乘坐,或<span style="font-size:18px;">装载兵器帐篷等及朝廷内外百司进献的各种物品。</span></p><p class="ql-block"> 为保障船队顺利航行,动用了8万余名纤夫。其中9千多名经验丰富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纤夫,被赏赐穿锦彩衣袍,</span>负责龙舟等水上宫殿级别的大船。 </p> <p class="ql-block">  庞大船队首尾相连,绵延达200里。船上灯火辉煌,照耀山川江河;岸上骑兵沿运河护卫行进,旌旗蔽野。船队所过之处,500里内的州县都要负责进献食物。</p><p class="ql-block"> 龙舟靠岸后,隋炀帝登岸前行,身后跟着文武大臣及随行人员,后面是萧后和宫女。</p> <p class="ql-block">  最前面的是保卫的御林军,沿途琼花盛开。</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好大喜功的特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span>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p> 游客中心 <p class="ql-block">  进入厅堂,迎门的诗壁上是隋炀帝的《<b>泛龙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六辔聊停御百丈,暂罢开山歌棹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讵似江东掌间地,独自称言鉴里游。</b></p> <p class="ql-block">  全诗散发着隋炀帝开疆辟土归来的豪气和对扬州浓浓的钟爱之情。</p> 导览图 <p class="ql-block">  遗址公园占地约11公顷,平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呈四方形,</span>主要包括<b>帝陵遗址</b>、<b>千里通波照壁</b>、<b>青史朗鉴</b>、<b style="font-size:18px;">隋炀帝陵博物馆</b>、<b>隋皇诗碑</b>、<b>琼花苑</b>等景观。</p> 公园大门 <p class="ql-block">  穿过游客中心门厅,左拐就是隋炀帝遗址公园的大门。</p> 寺前广场 <p class="ql-block">  在帝陵遗址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纵轴上,从南至北分别是</span><b style="font-size:18px;">照壁</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 style="font-size:18px;">鉴镜池</b><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span><b style="font-size:18px;">帝陵遗址</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千里通波照壁 <p class="ql-block">  位于广场最南端,<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约2米,长约10米,</span>似一幅打开的画轴,再现古扬州的繁华胜景。</p> 镜鉴池 <p class="ql-block">  冠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 style="font-size:18px;">青史朗鉴</b><span style="font-size:18px;">”之名,借用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徽评价中的话:“</span><b style="font-size:18px;">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b><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即“</span><b style="font-size:18px;">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一长方形景观水池,南北长49米、东西宽14米,寓意杨广寿年49岁、在位14载。青石砌就的浅水池中水,静谧而庄重,水如明镜,不仅将隋炀帝陵巨大的覆斗式保护结构倒映其中,也如同一面映照千古的镜子,倒映着过往的云烟,如实地展现隋炀帝其人,客观地呈现其功过是非,以隋王朝兴替的历史鉴照后人。</span>同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水面下的扇形花纹,</span>“拼”出了隋炀帝陵保护建筑的外形,别具匠心。</p> 帝陵遗址 <p class="ql-block">  位于公园的核心位置,长宽各近80米,高15.95米。外观总体呈上小下大的“<b>覆斗</b>”形式;从四个立面看,又呈现出古建筑最高等级屋顶的形状,<b>庑殿顶</b>,因而得名 <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 style="font-size:18px;">落地的皇冠</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b>覆斗</b>”式,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秦汉时期帝王陵寝常用的</span>封土形式,西汉时期成为帝王陵墓的标配,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隋唐时期大型陵墓所常见的封土形状。</span></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属被弑废帝,死后没享受到帝王规格的安葬待遇。千年以后,他所钟爱的扬州给了他“<b>覆斗</b>”的荣光,隋炀帝地下有知也该欣慰了吧?</p> <p class="ql-block">  这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帝陵遗址最重要、最具创意和辨识度的造型要素,便是覆盖整个帝陵遗址的屋面,特制铝板瓦片都是竖立的。自空中俯瞰时,会呈现出“</span><b style="font-size:18px;">水波纹</b><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span><b style="font-size:18px;">鱼鳞砌</b><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意象,宛若水波潋滟,鳞次栉比。 </span></p><p class="ql-block"> 且每一片瓦背后的小小一角,都以简体正楷铸刻有“<b>隋世祖</b>”三字,以表明对历史先人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  帝陵遗址保护设施内,一号墓(M1)和二号墓(M2),分别安葬隋炀帝和萧后(详见随后的“隋炀帝陵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  进入保护设施内,抬头看见“<b>穹顶星宿图</b>”中,北斗围着北极星旋转,正中间的紫微星为<b>帝王星</b>,正对下方的隋炀帝墓室。<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圣星空之下,</span>东西长49米、南北宽48米的夯土<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原状呈现在世人面前。</span> </p><p class="ql-block"> 四周墙面上,开有不同尺寸的13个小方窗,其位置和角度通过精密的计算确定,以保证在特定日期的特定时间,如每年冬至日、夏至日、隋炀帝忌日等,阳光会透过窗户,刚好照射在隋炀帝及萧后的墓室上。</p> 1号墓 <p class="ql-block">  站在栈道上,近距离观察两座墓葬的结构。</p><p class="ql-block"> 1号墓位于封土墩中部,挖浅穴,平地起封,夯筑土墩,同时砖砌墓室、预留墓道,其上封土,无墓扩。</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号墓</span>由墓道、甬道、主墓室、东耳室、西耳室5部分组成。墓室平面呈方形,与北朝时期帝陵相似。</p> 2号墓 <p class="ql-block">  位于土墩的东南一侧,墓葬道长13.6米。开挖土墩,砌筑墓室,有墓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号墓</span>由墓道、甬道、主墓室、东耳室、西耳室5部分组成。墓室呈腰鼓形,由前室和后室两部分组成,后室高于前室,为棺床部分,是唐初长中下游地区典型的墓葬形制。</p> 铲释 <p class="ql-block">  <b>铲释‌</b>是一个与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概念,它涉及到通过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来揭示和传承历史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括对古代遗址和文物的发掘、研究和保护,还包括对这些文化遗产的解释和传播,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p><p class="ql-block"> 以下相关内容详见“<b>隋炀帝陵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隋炀帝陵考古工作历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前言</b></p> 第一单元 陵墓惊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陵墓位置</b></p><p class="ql-block"> 隋场帝陵位于扬州市邢江区西湖街道曹庄组,距江都宫城西南角约1.8公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炀帝墓志</b></p> 第二单元  帝陵营建 <p class="ql-block">  隋炀帝墓是在生土之上挖近方形浅穴,浅穴深0.85米,后用青砖修墓,铺设一层纯净细腻的灰白色垫土,形成较为平坦的底面,继而在垫层之上夯筑土墩。夯层较致密,每层厚5-15厘米。同时,在夯墩中心位置砖砌炀帝墓椁,预留墓道,无墓扩,其上封土;而萧后墓“是开挖土墩后下葬”。陵墓底部,呈方形,东西长49米、南北宽48米;据唐代佚书《燕吴行役记》载“炀帝陵高五十余尺”,推测为覆斗形墓冢。</p><p class="ql-block">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萧后以皇后之礼同隋炀帝合葬。在帝陵东侧开挖墓墩,砌筑椁墓,有墓坊,其墓室为弧方形长5.97、宽5.9米。为炀帝和萧后同茔异穴合葬墓,系终葬之地。</p> 第三单元 帝陵发掘 <p class="ql-block">  1、2、3号墓。</p> <p class="ql-block">  出土文物。</p> 第四单元 遗址公园 3号墓 <p class="ql-block">  从帝陵遗址出门向西<span style="font-size:18px;">约100米处的3号墓</span>,为竖穴土坑砖室墓,平面呈“<b>甲</b>”字形,坐北朝南,方向为180度。南北通长12.6米,墓室通宽7.5米,残深1.05米。</p><p class="ql-block"> 3号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东西耳室五部分组成,墓室分前室和后室。从墓葬形制等方面分析,可以推断与2号墓(萧后墓)的时代大体相当,应为唐代早期墓葬。</p> 隋炀帝陵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位于3号墓西侧。 </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有两个展厅两个基本陈列:一层的“<b>千秋大业</b>——<b>隋代历史展</b>,负一层的“<b>帝陵探秘</b>——<b>隋炀帝陵考古成果展</b>”,<span style="font-size:18px;">着重介绍隋炀帝与隋朝、隋炀帝与大运河、隋炀帝与扬州。</span></p><p class="ql-block"> 1)介绍了隋朝自581年-618年的历史,如何终结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使中国重新进入大一统时期;</p><p class="ql-block"> 2)介绍了杨坚开国,文治武功,推陈出新,加强中央集权,营建都城大兴,开创开皇之治;</p><p class="ql-block"> 3)介绍了雄主杨广,文韬武略,完善制度,广揽贤才,兴建东都,西巡东征,尤其是开凿大运河,便捷政令通达,贯通南北漕运,推动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融合;</p><p class="ql-block"> 4)特别介绍了隋炀帝与扬州之缘; </p><p class="ql-block"> 5)展<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的隋炀帝陵墓出土文物400余件(套),许多珍贵文物国内首次发现。</span></p> 千秋大业 隋代历史展 <p class="ql-block">  位于一楼第一展厅。 </p><p class="ql-block"> 入口处,顶部天花板呈运河造型,蜿蜒的“<b>河道</b>”内星光点点,地面上全息投影映射出一条奔腾的运河,历史的星空和流动的运河在这里交织辉映,似是在讲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丰功伟绩,以及扬州与运河相依相长的亲缘。</p> 前言 <p class="ql-block">  隋朝(581年-618年),终结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使中国重新进入大一统时期。</p><p class="ql-block"> <b>杨坚</b>开国,文治武功,推陈出新,加强中央集权,营建都城大兴,开创开皇之治;</p><p class="ql-block"> <b>雄主杨广</b>,文韬武略,完善制度,广揽贤才,兴建东都,西巡东征,尤其是大运河的开凿,便捷政令通达,贯通南北漕运,推动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融合。</p><p class="ql-block"> <b>隋朝</b>,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王朝,更是一个革故鼎新的王朝。其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b>唐承隋制</b>”,中华民族迎来了引以为傲的大唐盛世。</p><p class="ql-block"> <b>隋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犹如划过历史长河的流星,其所创造的千秋大业泽被后世,流芳千载。</b></p> 第一单元 统一南北 <p class="ql-block">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杨氏家族依靠自身强大的实力,在乱世中逐渐掌握北周军政大权。</p><p class="ql-block"> <b>杨坚宏才大略,谋定而动,建立隋朝</b>。隋王朝制定了“先北后南”的战略,北击突厥,南下平陈,完成了南北统一大业。</p> 第一节  天下纷争 <p class="ql-block">  东汉灭亡后,中国进入地方割据、国家分裂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战乱连年,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天下陷入纷争之中。</p> <p class="ql-block">  <b>隋文帝杨坚</b>(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小字那罗延,姓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杨氏。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p><p class="ql-block"> 北周武帝时封为隋国公。杨忠死后杨坚承袭父爵。北周宣帝继位,以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威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接受北周静帝禅让,登基即位,改元开皇,建立隋朝,定都大兴城。</p><p class="ql-block"> 隋文帝在位二十四年,统一货币,整顿户籍,推行均田制,设置粮仓,锐意改革、励精图治、躬行节俭、政绩卓著。但是在晚年逐渐多疑,杀害功臣,并且听信文献皇后之言,废黜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的祸根。仁寿四年七月丁未日(604年8月13日),在仁寿宫离奇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庙号隋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乱世英雄</p><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隋朝建立</p><p class="ql-block"> 第四节 域外安邦</p> 第二单元 开皇盛世 <p class="ql-block">  隋朝结束了自秦汉统一后中国历史上割据时间最长、分裂最严重、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混乱局面,将孕育华夏文明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纳入同一版图之下。 </p><p class="ql-block"> 作为开国皇帝,文帝在位24年,革旧弊、建新制,推动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时期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国家编户大增,仓廪丰实,社会安宁,经济繁荣,文化活跃。</p> 第一节 骄国新制 <p class="ql-block">  隋朝建立之后,文帝为巩固中央集权,革故鼎新:<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面推进中央集权制,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开始走向成熟。</span></p><p class="ql-block"> 01 职官体系上,确立三省六部制; </p><p class="ql-block"> 02 立法上,颁布《开皇律》;</p><p class="ql-block"> 03 选官制度上,创立科举制;</p><p class="ql-block"> 04 礼乐典章上,编撰《七部乐》</p><p class="ql-block"> 05 <span style="font-size:18px;">行政体制上,厘定地方州县两级制。</span> </p> 第二节 大兴工程 <p class="ql-block">  开皇二年(582年),文帝诏令营筑大兴城;其后,又相继开凿广通渠和山阳渎,畅通漕运。</p><p class="ql-block"> 01 大兴城</p><p class="ql-block"> 02 广通渠 山阳<span style="font-size:18px;">渎</span></p> 第三节 开皇之治 <p class="ql-block">  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对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体制、经济措施、法律外交、文教礼乐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在其统治的二十多年间,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库充盈、外无边患,社会呈现和谐气象,史称“<b>开皇之治</b>”。</p><p class="ql-block"> 01 天下和顺</p><p class="ql-block"> 02 经济富庶</p><p class="ql-block"> 03 文化繁荣</p> 第三单元 雄主功业 <p class="ql-block">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杨广即位,次年改元“<b>大业</b>”。炀帝在位14年,推行科举,兴建东都,经略西域,重开丝路,开凿运河,三征辽东,成就了诸多至今影响深远的功业。 </p> <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体验,穿越千年做回考生。</p><p class="ql-block"> 设四张案桌,一张为考生提笔书写雕像,三张用于科举体验。</p><p class="ql-block"> 游客可坐于案前,触摸案上电子屏幕,穿越千年做一回考生。背景大屏显示分值,若三人同时答题,则可进行竞试。</p> 第一节 革新典章 <p class="ql-block">  炀帝即位后,进一步完善隋初法律体系、礼仪典章、人才选拔制度,加强中央集权,逐步形成更完善的法制、政体、礼仪体系。这些国家典章制度和管理体系,李唐王朝乃至后世多有继承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01 颁大业律</p><p class="ql-block"> 炀帝标榜宽刑,大业三年(607年)在《开皇律》基础上颁布《大业律》,共18篇,500条,五刑之内降从轻典者二百余条。</p><p class="ql-block"> 02 十科取士</p><p class="ql-block"> 炀帝重视人才,大业元年(605年)恢复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大业三年(607年),诏“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才堪将略”、“臂力骁壮”十科,正式设立进士科。</p> 第二节 营建东都 <p class="ql-block">  炀帝即位后,为加强对东部和江南的控制,从大业元年(605年)三月开始,历时10月建成东都洛阳。</p><p class="ql-block"> 01 洛水贯都</p><p class="ql-block"> 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命宇文恺营建东京,大业五年(609年)改称东都。东都“前直伊阙,后据邙山,洛水贯其中”,其规划设计与山川地貌完美结合,兼顾都城政治主体功能和漕运需求,形成独特的城市格局。</p><p class="ql-block"> 02 运河中心</p><p class="ql-block"> 洛阳作为通济渠、永济渠的起点,成为大运河贯通南北的中心和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 03 国家粮仓</p><p class="ql-block"> 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东都建成后,借助发达的漕运,洛阳成为隋唐时期的国家粮仓重地。</p> 第三节 经略西域 <p class="ql-block">  为巩固中央王朝,促进与西部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重新打通丝绸之路,炀帝降服西突厥、击败吐谷浑,率数十万部众西巡河右,接见西域各国使臣,设立西域四郡,促进中原地区与西域的贸易往来。</p><p class="ql-block"> 01亲征西巡</p><p class="ql-block"> 大业四年(608年),炀帝派兵逼降了伊吾,并和高昌建立了密切的关系;隋联合铁勒击败吐谷浑后,隋军撤回,吐谷浑主伏允又恢复其故地。大业五年(609年),炀帝率文武百官、嫔妃、侍从及数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亲征西巡,五月降服吐谷浑,置西海(今青海都兰东)、河源(今青海东南部)、鄯善(今新疆若羌县)、且末(今新疆且末县西南)四郡,发罪人前往戍守,并设立军镇,大开屯田。</p><p class="ql-block"> 02重建丝路</p><p class="ql-block"> 炀帝西巡,重新打通丝绸之路,经营西域商贸“互市”。大业五年(609年),炀帝御驾亲临张掖,登焉支山,参禅天地,谒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举办博览会,史称“万国博览会”。</p> 第四节 开凿运河 <p class="ql-block">  炀帝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西连关中平原,北达华北平原,南接太湖流域,连接江河,沟通南北,畅通漕运,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发展。</p><p class="ql-block"> 01隋大运河</p><p class="ql-block"> 炀帝开凿通济渠、永济渠、江南河,利用古邗沟,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促进了中国东部、南部运河城市群的兴起和繁荣。</p><p class="ql-block"> 02荫佑后世</p><p class="ql-block"> 军事:大运河联络南北方漕运,为北方战事后勤物资的运输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 经济:大运河用舟船代替了传统的陆路车马运输,南北之间交通更加顺畅,促进了沿线城市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漕运:大运河开通后,从长江流城转运粮食物资变为现实,李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中晚唐政权得以维系有赖于南方漕运的畅通。 </p> 第五节 三征辽东 <p class="ql-block">  炀帝时期,高句( gou )丽多次骚扰隋东北部边疆,直接威胁隋王朝政权稳定。为平息高句丽的频繁骚扰,炀帝三次举兵征讨。短时间内接连大规模征伐,加重了民众负累,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隋末农民起义,成为隋朝灭亡的导火索。</p><p class="ql-block"> 01三征经过</p><p class="ql-block"> 炀帝时期,高句丽多次骚扰隋东北部边疆,直接威胁隋王朝政权稳定。大业七年(611年)、大业九年(613年)、大业十年(614年),炀帝三征辽东。</p><p class="ql-block"> <b>一征</b>:大业七年(611年),炀帝下诏讨伐高句丽,从南北调集百万兵马,又征用数倍于士兵的民夫完成补给、造船等事宜。由于决策失误,导致大败,伤亡惨重。</p><p class="ql-block"> <b>二征</b>:大业九年(613年),炀帝二次亲征,在攻打辽东城的关键时刻,由于杨玄感反叛,临阵折返,损失惨重。</p><p class="ql-block"> <b>三征</b>:大业十年(614年),炀帝第三次亲征,虽号称百万大军,但从役者逃亡不绝。在高句丽假意请降后,无功而返。</p> 第六节 文采风流 <p class="ql-block">  炀帝“<b>美姿仪</b>,<b>少敏慧</b>”,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热爱文学,擅长诗歌,也热衷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等。即位后以国家财力开展书法、美术、雕塑等各项艺术活动,并从事各类古籍书画收藏和图书编纂。</p><p class="ql-block"> <b>01文辞诗赋</b></p><p class="ql-block"> 杨广从小“<b>好学</b>,<b>善属文</b>”,文辞清丽质朴,情感真挚,对隋和初唐文坛影响明显,流传至今的诗歌尚存44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02书法绘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炀帝热爱书法、绘画,曾亲自主编《</span><b style="font-size:18px;">古今艺术图</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 style="font-size:18px;">既画其形,又说其事</b><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已失佚。同时,在他的推动下,隋朝的绘画等艺术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名家辈出,作品云集。与此同时,隋朝的石窟艺术也在各地兴盛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 <b>03礼乐音律</b></p><p class="ql-block"> 炀帝酷爱音乐,重修祖乐,扩大礼乐建制,醉心燕乐,将七部乐扩充到九部乐;在位时,扩充百戏、散乐,节日期间官方组织盛大表演。</p><p class="ql-block"> <b>04文献古籍</b></p><p class="ql-block"> 炀帝阅读广泛,既爱古籍,亦爱当朝美文。他多方搜集古籍,所集图籍有“<b>纸墨不精,书亦拙恶</b>”,于是“<b>总集编次</b>,<b>存为古本</b>”,按经、史、子、集分类,“<b>召天下工书之士</b>”,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p> 第四单元  缘定扬州 <p class="ql-block">  扬州地处江淮战略要冲,炀帝时期设置江都郡。炀帝对扬州怀有浓烈的感情,这是历史的机缘与选择。隋王朝平陈之际,杨广担任“<b>行军大元帅</b>”,指挥隋军攻破建康,灭亡陈朝;此后,杨广担任“<b>扬州总管</b>”10年,发挥出杰出的政治才能,成功晋位太子。</p> 第一节 坐镇江南 <p class="ql-block">  开皇八年(588年),晋王杨广作为行军元帅领兵平定南陈。开皇十年(590年)被任命为扬州总管,成为扬州总管府最高长官。他采用恩威兼济的政治策略,成功实现了对南朝故地的统治。</p><p class="ql-block"> <b>01扬州地位</b></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扬州地区就成为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历朝经略南方的重要节点,隋朝在完成统一全国的历史进程中,扬州发挥了重要作用,杨广、杨晾父子曾先后出任过扬州总管。隋开通大运河,大运河和长江在扬州汇合,扬州凭借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工商业城市。</p> 第二节 三下扬州 <p class="ql-block">  大业元年(605年)、大业六年(610年)、大业十二年(616年),场帝三次巡幸江都(扬州),安抚江南人士,展示王朝繁盛与实力,谋划征讨高句丽,运筹巩固稳定政权。</p><p class="ql-block"> <b>01 一下扬州</b></p><p class="ql-block"> 炀帝即位后,废除扬州总管府,改设江都郡。大业元年(605年),“八月壬寅,上御龙舟,幸江都”;他率队从洛阳出发,乘坐龙舟东行南下。抵达扬州后,诏建江都宫。大业三年(607年)“三月庚午,车驾发江都”返回洛阳。首度巡游在扬州驻蹄7月。</p><p class="ql-block"> <b>02 建江都宫</b></p><p class="ql-block"> 炀帝初下扬州,诏建江都宫,规格近于京师,由东城和宫城组成。在蜀冈至江岸兴建离宫别馆或苑囿。江都宫见于记载的建筑有江都门、芳林门、玄武门、成象殿、西院、流珠堂等。</p><p class="ql-block"><b> 03 二下扬州</b></p><p class="ql-block"> 大业五年(609年),江都宫建成。大业六年(610年),炀帝“幸江都宫”,在江都宫接见赤土国王子那邪迦、寻访流求(今台湾省)归来的朱宽以及由海路入隋的林邑、倭国、百济等国使者。期间,炀帝形成征讨高句丽的决策。大业七年(611年)二月“乙亥,上自江都御龙舟入通济渠”,前往涿郡(今北京西南)。</p><p class="ql-block"><b> 04 三下扬州</b></p><p class="ql-block"> 三征辽东,农民起义四起,天下大乱。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场帝巡幸扬州,诏令越王杨侗与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等人留守东都洛阳,共同负责管理洛阳事务。炀帝偏安扬州,欲都丹阳,保据江东,力图利用相对稳定、富庶的江南重振王朝。</p> 第三节 江都宫变 <p class="ql-block">  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率部起兵,攻取都城大兴;农民起义军进逼、围困东都洛阳。炀帝不思北归,随驾南下的御林军官兵多为关中人,思乡情盛,矛盾激化。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十日,御林军首领司马德戡引骁果军自玄武门入,裴虔通与元礼直入宫作乱,次日缢杀炀帝,隋朝自此名存实亡。</p> 第四节 惠泽扬州 <p class="ql-block">  炀帝对扬州的影响尤为深远,大运河的贯通促进了扬州经济发展,陪都的确立直接提升了扬州政治地位。</p> 结语 <p class="ql-block">  穿越千年,聆听历史回响。</p><p class="ql-block"> 透过隋朝这段历史,我们仿佛看见了统一南北的战火纷飞,新建都城的巍峨壮观,科举学子的埋首疾书,听到了丝路之上的驼铃悠扬,大运河水的涛声阵阵。隋朝创造了短暂而辉煌的盛世局面,是中古时期东方世界的文明之星。</p><p class="ql-block"> 但隋朝从一个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的王朝,很快变成民怨沸腾、义军蜂起的乱象末世。从所向披靡到急遽衰亡,隋朝给历史留下了深刻教训:“<b>水能载舟,亦能覆舟</b>”。</p><p class="ql-block"> 这艘行驶在运河上的龙舟,最终在黎民百姓掀起的滔天巨浪中沉没。如今,龙舟已然不见,但大运河水依然奔流不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一路前行……</p> <p class="ql-block">  展馆内还悬挂展示了许多隋炀帝诗的投影诗帘。</p><p class="ql-block"> 如《<b>春江花月夜二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其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其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夜露含花气, 春潭漾月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汉水逢游女, 湘川值二妃</b>。</p><p class="ql-block"> 好美的意境,这不禁勾起了我想尽快去一睹“<b>隋皇诗碑</b>”。</p> <p class="ql-block">  展厅内还原了一组隋炀帝水殿龙舟,四周环绕的电子屏,立体式展现了隋炀帝巡幸扬州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游客游览至此,可登上龙舟,<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 style="font-size:18px;">随</b><span style="font-size:18px;">”炀帝下扬州,</span>随着扬州风景的变化,感受当时隋炀帝三下扬州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隋炀帝大事年表:时空隧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这里是一条弧形楼道,沿台阶而下,宛如穿越时空隧道,慢慢走近隋炀帝的一生。 </p> <p class="ql-block">  “<b>569年,出生……584年,娶萧妃……605年,乘龙舟下江都……618年,崩于江都宫变,隋亡……</b>”</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大事年表,选取了重要节点,文字精悍,在“<b>大婚</b>”、“<b>大业</b>”、“<b>下扬州</b>”配以巨幅绘画。</p> 地下1楼  帝陵探秘 <p class="ql-block">  2013年4月,扬州曹庄隋唐墓葬发掘,出土一合“隨故爆帝墓誌”铭文墓志。经过10个月的科学发掘,确认此墓葬为隋炀帝及萧后同茔异穴合葬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的终葬之地。</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陵(墓)的发掘成果,荣获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隋炀帝陵2019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第一单元  惊天发现 <p class="ql-block">  隋炀帝的埋葬及改、迁葬,次数较多,《隋书》《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中均有记载。其确切葬地一直存有争论,长期困扰学术界。曹庄隋唐墓葬的考古新发现,揭开了隋炀帝及萧后终葬的历史之谜。</p> 第一节 帝崩扬州 <p class="ql-block"><b>  01宫变猝亡</b></p><p class="ql-block"> 大业十四年(618年)发生江都宫变。三月十一日清晨,隋炀帝被缢弑。萧后和宫女撤漆床板为小棺,匆匆将炀帝葬于江都宫西院流珠堂。</p><p class="ql-block"><b> 02葬地探寻</b></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陵在历史文献中有大量不同记载,从初葬、改葬到合葬前后达8次之多。其中,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的隋炀帝陵最为世人所知,清代扬州著名学者阮元于嘉庆年间考证后出资修复、立碑,并请扬州知府伊秉绶题写“隋炀帝陵”碑文。</p> 第二节 陵墓发掘 <p class="ql-block"><b>  01 发掘缘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配合工程发掘</span>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调整发掘方案</span></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墓志</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02 发掘过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陵园勘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土墩解剖</span></p><p class="ql-block"> ▼发掘墓葬</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03 专家论证</b></p> 帝陵礼制 <p class="ql-block"><b>  01 陵寝形制</b></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陵寝位于扬州西湖镇曹庄,地处隋江都宫城遗址西南约1.8公里。</p><p class="ql-block"> 帝陵原封土墩较为高大,据唐代佚书《燕吴行役记》载“炀帝陵高五十余尺”。当地村民俗称“后头山”,20世纪80年代村民建设住宅,铲除原有封土,直接将建筑修建在砖室墓之上。炀帝陵占地约4亩,推测应为覆斗形。</p><p class="ql-block"><b> 02 萧后合葬</b></p><p class="ql-block"> 隋亡后,萧后颠沛流离。唐初派军击败突厥,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将萧后接到长安,赐宅于兴道里,以礼相待。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离世,诏以皇后礼与炀帝合。</p><p class="ql-block"> ▼ 政治联姻</p><p class="ql-block"> 萧后,出生于名门世家兰陵萧氏,梁朝昭明太子萧统曾孙女、西梁孝明帝萧岿之女,母张皇后。开皇二年(582年),册选为晋王杨广妃。后立为太子妃、皇后。</p><p class="ql-block"><b> 03 墓葬结构</b></p><p class="ql-block"><b> </b>详见“帝陵遗址”。</p> 第二单元 帝王遗辉 <p class="ql-block">  隋炀帝及萧后合葬墓的出土随葬品是证实墓主人身份的关键。两座墓葬反映了隋末至初唐墓葬形制的变化,出土的随葬品展示了当时高等级随葬品的艺术水平与制作工艺,为研究隋末唐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丧葬习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第一节 金玉重光 <p class="ql-block">  隋炀帝陵出土的大量随葬品,庄重华贵。尤其是见诸于史海中帝王级别的十三环蹀躞金玉带的首次出土,充分见证了大唐王朝诏以帝礼迁葬炀帝的史实,昭示了一代帝王的盛世荣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十三环蹀躞金玉带</b></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1号墓,是迄今为止国内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金玉带,也是迄今发现等级最高、皇帝御用的带具,填补了中国古代舆服考古史的一项空白。</p><p class="ql-block"> 金玉带由带扣、扣柄、带銙及铊尾组成,玉带扣与扣柄之间用铜轴连接,其余组件之间用金铆钉衔接。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蹀躞带”</span>在官服中代表不同的等级,带上装饰的质料和数目的多少也代表着身份的高低,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用玉带。<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三环蹀躞金玉带是带具系统的最高等级。</span></p> 第二节 礼冠华彩 <p class="ql-block">  萧皇后墓出土的大量随葬品,精致华丽。尤其是见诸于文献中最高等级的冠饰和编钟编磬的首次出土,充分印证了大唐王朝诏复后礼并归葬萧后于隋炀帝陵的厚重历史,展示了一代皇后的婉姿炫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萧后冠</b></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2号墓墓室棺椁外东侧。冠饰工艺精细,组合复杂,饰件鎏金,镶嵌珠玉。花树摇曳,钿钗生辉,这是等级极高的礼冠,具有极强的礼仪象征,需等级身份最高者才能享用,也是对萧后身份的重要佐证。</p><p class="ql-block"> 萧后冠,是已发现文物中时代最早、级别最高、结构最完整的皇后冠。出土复元件藏于扬州博物馆,是“<b>镇馆之宝</b>”。</p> <p class="ql-block">▼ 图1:<b>玉璋</b></p><p class="ql-block"> 玉璋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礼器,也是传统的六瑞礼玉(即璧、琮、圭、璋、琥和璜)之一。用玉做的器物,是诸祭物中的最高级别的用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号墓出土的玉璋,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采用和田玉制作,长27—22.7厘米、宽3.9厘米、厚0.8厘米。玉璋表明墓主人身份、地位极高。</span></p><p class="ql-block"> 图2:<b>鎏金铜铺首</b></p><p class="ql-block"> 由兽面、钮及环3个部分组成,为模具铸成,通体鎏金。兽面直径26厘米,与西安大明宫出土的唐代铺首尺寸相同。整体造型威严,线条层次丰富,具有典型的隋唐时期铺首的艺术特征。据推测,可能是宫殿建筑用物。</p><p class="ql-block"> 图3-5:<b>冠饰</b></p> <p class="ql-block">▼ 图1:<b>编钟编磬</b></p><p class="ql-block"> 金钟嘉磬,王室辉煌。2号墓出土的编钟和编磬<span style="font-size:18px;">宫廷乐器</span>,是目前国内唯一的隋唐时期编钟、编磬实物,填补了中国音乐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p><p class="ql-block"> 图2-3:<b>编钟</b></p><p class="ql-block"> 由编钟架、编钟组成。共16件,大小依次排列。铜质,模铸,胎体较厚实,合瓦形腔体。</p><p class="ql-block"> 图4-5:<b>编磬</b></p><p class="ql-block"> 由编磬架、编磬两部分组成。编磬共20件,大小依次排列。铜质,模铸。 </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还运用多媒体形式,不仅可以让参观者再次听到编钟、编磬的声音,而且还能选择奏响《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经典曲目。</p><p class="ql-block"> 在文物的一侧空地上,还摆放了乐器的复原品,游客们可以拿起木槌敲击,听到穿越千年的乐声在整个展馆内回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青釉辟雍瓷砚</b></p><p class="ql-block"> 砚面圆形内凹,边缘有半弧形小水槽,砚盘底19兽足,砚壁外侧置对称的两对小水盂。水槽及外壁施青釉,无釉处略呈窑红色。辟雍是古代天子讲学的场所,四周环水。江西洪州窑产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白釉绿彩辟雍陶砚</b></p><p class="ql-block"> 砚面圆形内凹,边缘有半弧形蓄水槽,外围有两圈凹弦纹,砚盘底边附14熊面形足,足下有一环形底座。胎为浅红色三彩陶土,细腻。施白釉,蓄水槽及熊面施釉,釉下施绿彩。河南巩县窑产品。</p> 第三单元  事死如生 <p class="ql-block">  隋炀帝及萧后墓中还出土了大量陪葬冥器。这些冥器种类丰富,功能各有不同,主要有陶俑及日用器物两大类。陶俑有武士俑、文俑、神怪俑和动物俑。器物类以灰陶器为主,包括陶器、瓷器、铜器和漆器等。</p> 俑偶如仪 <p class="ql-block">  俑,墓主随葬品,文献中专指人物类冥器。</p> <p class="ql-block">  东汉经学家郑玄释说:“俑,偶人也,有面目肌发,有似于生人。”</p> 第二节 冥血陪葬 <p class="ql-block">  冥器,墓主随葬品,多为墓主生前所用之物,或仿制世间之物。</p> <p class="ql-block">  隋炀帝陵中出土的陶器、瓷器、铜器和木漆器等,再现了隋末唐初社会生活和工艺发展水平,是研究隋朝历史文化重要的实物资料。</p> 第三节 栩栩欲活 <p class="ql-block">  后世“<b>俑</b>”的含义由“<b>偶人</b>”外延并不断扩大,逐渐将动物的形象也包括在内,即“<b>动物俑</b>”。 </p> <p class="ql-block">  出土于2号墓的动物俑,计有牛、羊、鸡、猪、狗、骆驼6类。</p><p class="ql-block"> 动物俑与其他俑偶、器皿共同为墓主的死后世界服务,承载着墓主下葬时代的各种信息,可以直观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丧葬观念等。</p> 结语 <p class="ql-block">  <b>“舶鲈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b>”。隋炀帝偏爱扬州,寄情扬州,最终崩于扬州、葬于扬州,是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代帝王。</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陵考古成果展,旨在从一个侧面反映隋炀帝的真实人生,让观众在欣赏这批珍贵文物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品读隋炀帝与隋朝这段历史……</p> 隋炀帝诗词书法展 隋皇诗碑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隋炀帝陵博物馆,向东来到<b>隋皇诗碑</b>。<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在高低起伏的山丘上,一块块材质、色彩各异的石块上,用不同的字体,镌刻着一首首隋炀帝诗词。</p> <p class="ql-block">  “<b>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b>……”</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人们可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读一读隋炀帝撰写的诗词,一览其诗文风采。</p> <p class="ql-block">  <b>时光,是雕刻人生画卷的一支笔,它将人生旅途中的奔波刻进了生命的里程碑,勾绘、涂鸦着跌跌撞撞、起起伏伏的坎坷人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