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论诗词创新之必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年10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词,乃中华文化之瑰丽宝藏,承载着悠悠千载的智慧之光与深沉情愫。然而,置身于当今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之中,诗词若要永葆其鲜活旺盛的生命力与引人入胜的魅力,从形式至内容的创新实乃刻不容缓之举,切不可因循旧制、困于往昔既定的藩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统的诗词格律与形式,诚然是前辈贤达智慧的凝聚结晶,其艺术价值之高毋庸置疑。但倘若我们只是一味谨遵古人遗留的词牌,而毫无自创词牌的勇气与魄力,那么诗词的发展之路必将愈走愈窄。恰似那江河之水,若长期被堤岸牢牢束缚,又怎能汇聚成浩渺无垠、波澜壮阔的汪洋大海?回溯唐诗的演进历程,初唐之际,诗歌大多为五言古体,而陈子昂挺身而出,振臂高呼诗歌革新,极力主张恢复汉魏风骨。正是凭借这种果敢无畏、突破传统的精神气魄,才为后续律诗、绝句等多元形式的蓬勃兴盛筑牢根基。且看诗仙李白,他凭借豪放洒脱、不拘一格的个性禀赋,打破陈规旧矩的句式束缚,缔造出独属于他的浪漫飘逸诗风,为璀璨绚丽的唐诗画卷增添了一抹独具魅力的别样色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言、五言与律诗,古法古韵诚然韵味醇厚、令人陶醉。然而,新韵绝非糟粕弃物,而是时代发展变迁的必然产物。语言不断演进革新,音韵持续流转变化,我们的审美取向与表达诉求亦在与日俱进。倘若将新韵拒之于千里之外,毫无疑问是生生切断了诗词与当代社会的紧密关联,使其沦为仅供远远瞻望的古董摆件,而非能够直抵人心、触动灵魂的鲜活艺术杰作。譬如,伴随普通话的全面普及推广,现代汉语的语音与古代音韵已然存在显著差异。倘若一味执拗地遵循古韵,众多当代人在诗词创作和赏鉴过程中必然会遭遇重重隔阂,难以深刻体悟诗词的内在魅力与精髓要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创新绝非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与彻底摒弃,而是扎根于传承的开拓进取与延展升华。古人于诗词创作领域,绝非盲目机械地沿袭前人既定之法,而是持之以恒地探索求新、推陈出新,进而造就了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诗词流派与风格特质。王维之诗,意境空灵悠远、超凡脱俗,另辟蹊径;杜甫之诗,沉郁顿挫、厚重深沉,自成一家。他们皆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巧妙融入自身的独特见地与时代鲜明特质,为诗词的长远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了强劲动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历史的宏观维度加以审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倘若渴望蓬勃兴旺发展,创新必然是必经之途、不二法门。唐诗之所以能够达至鼎盛巅峰之境,关键在于其成功挣脱了前代的种种束缚禁锢,不但在题材范畴上广泛涵盖了山水田园、边塞战争、宫廷生活等诸多层面,而且在表现手法上大胆创新求变,灵活自如地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诸多精妙绝伦的修辞手法,促使诗歌的艺术表现力跃升至前所未有的巅峰高度。宋词的兴起勃发,同样源自于对诗体的创新变革,长短句的巧妙搭配运用,能够更为细腻入微地抒发内心情感,精准契合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多元需求。倘若诗词始终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恐怕早已在历史的滔滔长河中黯然失色、销声匿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身处当下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瞬息万变的崭新时代,人们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深刻变化。诗词作为一种抒发情感与表达思想的艺术载体,务必紧密跟随时代前行的步伐,如实反映当下的社会百态和人们丰富复杂、多元多变的精神世界。我们理应大力倡导鼓励创新,促使诗词在形式上更显灵动多变、不拘一格,在内容上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钟情诗词、热爱诗词。唯有如此,这一古老悠久的艺术形式方能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辉,持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我们同时必须高度警觉并坚决摒弃一种错误偏颇的倾向,那就是打着创新的幌子,肆意践踏诗词的基本规律和深厚文化内涵。创新应当建立在尊重传统、遵循诗词本质特征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会沦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丧失其原本应有的珍贵价值和深远意义。</p> 龍墨郎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