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上小学四年级时,那天下午放学后,父亲到碑石梁去掰苞谷,让我跟着去捡。还隔老远,看见赵全舜站在苞谷地边,身旁围了十几个人。我紧跑几步,只听赵叔叔在讲孙悟空和牛魔王争夺芭蕉扇。正在我听得津津有味时,袁队长在身后吼了起来:“都半下午了,还在听书,干不干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听到袁队长的吼叫,社员们赶紧排成一排,从苞谷地边开始“啪啪啪”地掰着苞谷棒子扔进自己背的背篓里。我有意识地站在赵叔叔身后,大人们掰了一会儿,赵叔叔又小声地接着刚才的情节继续讲了起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是第一次听赵叔叔讲这样精彩的故事,想到世界上还有这样奇妙的事情,我深深地被故事情节吸引了,怯怯地问赵叔叔这些故事是从哪来的,赵叔叔说是书上的呀,并说这本书名叫《西游记》,是他去年交了半边毛猪(政府向农民摊派的任务猪)任务后,卖得的钱,专门到县上新华书店买的一套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天晚上回来后,我整夜睡不着觉,想到赵叔叔讲的孙悟空变化的奇幻情节,我很想去看那本《西游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不久,父亲到杨家槽去搭谷子(收获稻谷),我跟着去拾谷穗子。那天,赵叔叔在讲岳母刺字,我同样听得出神,赵叔叔主动摸了摸我的头,说:“小娃子听书入谜,我还是第一个见到。”我趁势说想借他的书看,他哈哈地笑了一下:“你才读小学四年级,能看得懂吗?不过,你这样用心,我可以先借给你试着看一下。你长大了看懂后,就可以和我一起讲书了,我培养你这个好学的徒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天晚上,我把《西游记》借回来,点着煤油灯马上就看,父亲说要推磨,就只好把灯挂在灶房门口,我站在堂屋靠墙角的木確臼上看《西游记》,因我以前看过《野火春风斗古城》和《小兵张嗄》,书中内容似懂非懂。这次的《西游记》是坚排繁体字,确实看不懂多少,但我又舍不得这么吸引人的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等父母推完磨,我让他教我认书中的繁体字,父亲是高小毕业,书中的字他大都认识。我翻到牛魔王那一回,父亲一句一句地读,遇到生字,再详细给我讲,借的赵叔叔的书,我又不能在书上做标记,就另外找来一个小本子,把繁体字和生字注上简化字或同音字(那时学校没有教过我们汉语拼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父亲去睡觉了,我亳无睡意,在煤油灯里添上油,继续把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第一回,再次连猜带读,加上听过赵叔叔那天讲的和刚才父亲教的,大概意思搞明白了,孙悟空和牛魔王的画面就在我眼前闪来闪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煤油灯暗了,瓶中油燃完了,奶奶从厢房出来打开了堂屋大门,天已亮了,她边开门边说:”早娃你昨晚一宿没睡呀,念书得慢慢来,不能太着急了。”我洗了把脸,直接背着书包去上学,那天早自习,柴老师没来教室监督。我就将昨晚看的故事情节,试着讲给陆清州等几个同学听,他们了听了很兴奋,让我以后看了书再接着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以后连着几天,我把孙悟空三借芭蕉扇那三回连猜带读的看,不认识的字记在本上,最让我难受的是繁体字太难写了,我就把笔画多的字和繁体字在原著上轻轻的用铅笔标一下,想到还书时再擦掉就可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天下着雨,我把生字和不懂的字词问父亲,父亲说:“今天你赵叔可能在家里,你去和他学效果会更好一些。”我拿着书和生字本马上去了赵叔家,还在院坝边,就听到屋里闹哄哄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赵叔见我来了,招呼说:“早娃,你是来还书的吧。”旁边的袁队长递了根纸烟给赵叔说:“别打岔,好不容易遇个下雨天,接着讲,后来孟姜女怎么了?让早娃在这听书就是了。”我这才知道,这一屋子人是借下雨不干农活,专门来赵叔家听书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得赶紧抓住机会,怯怯地说:“不是还书,是有些字的意思父亲不太懂,让我来问你。”我把书翻开,指着一个关键性的又经常出现的词问赵叔的意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哦,你问的这三个字是‘唱个诺’,意思就是: 你好,谢谢呀,书中要是有‘唱个大诺’,意思就是: 你非常好,大谢的意思呀,中国字都是连读带猜的,字的遍数重复多了,意思慢慢就懂了。”赵叔接着又教我认了几个繁体字,我都用汉字标在小本子上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赵叔吸了口纸烟,接着说,“哦,你说你看了这几天,能不能给我们在场的人讲一讲你看书的情节,让他们听一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时,我正想找个机会表现一下,我就壮着胆,开始讲孙行者一借芭蕉扇的故事了,在场的叔叔都静静地听着,只有一两处,赵叔叔给我纠正了一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讲毕后,赵叔说:“了不起,了不起,想不到早娃这么用功,长大了一定和我一样,是个讲书的料。《西游记》你就拿着看吧,看完了再来换《说岳全传》《水浒传》,我这书多着呢。不懂的地方,你可随时来问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场的叔叔们也说我头一次讲书,就能讲出这水平,很不错了。我问:“为什么你们都听过了,还要听第二遍。”赵叔说:“这年头破四旧,书都烧光了,文化人又少,你就是讲一百遍,他们都是要所的,消遣呗!”我离开时,赵叔叔继续再接着讲《孟姜女哭长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与赵叔就这样结下了缘,很快,他家的藏书我已经看完。接着再找班上同学家里有藏书的借着看,并经常在班上给同学们讲我看过一些书的精彩情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时的文化生活很匮乏,我下午放学后或星期天就经常和父亲一起到地里去,配合着赵叔给社员们讲一些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参加工作后,我回到老家,赵叔就要来和我唠嗑唠嗑。并多次说,现在书多了,听书的人反而少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宋江、林冲是干什么的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只能顺着赵叔的思路说:“现在电视手机都普及了,想看啥都能看啊。”赵叔说:“我还是认为那个年代好,放映电影,人人都能跟着一起唱歌词,说个书,我说个猪八戒上句,社员都能接下句。现在年轻人谁懂这一套?”我知道,赵叔叔是怀旧了,他很怀念他过去说书的风光日子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