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风采|福州市老年大学钢笔画进阶班十四门桥写生纪实

燕子

不同角度拍摄的十四门桥 <p class="ql-block"><b>  10月19日,又是秋天里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徐老师带着钢笔画进阶班部分学员写生。</b></p><p class="ql-block"><b> 虽然路途距离市区远一些,可那份悸动之心早已按耐不住兴奋。</b></p><p class="ql-block"><b> 坐标,闽侯上街榕桥村,在一条小路尽头拐弯处,藏着一座始建于宋朝的平梁石桥,该桥因有13个船形桥墩,水从14个桥洞流过,故而得名十四门桥,又因为桥头种植一棵千年古榕,又得名“榕桥”,此桥,曾经是闽侯的过河通道,如今随着岁月变迁,隐身在不易被人察觉的角落里,一千多年的时间,它经历了多次部分桥体毁坏和重修,目前是福建省河湖保护文物,为了重塑古桥的丰姿,当地政府已从今年九月份开始对桥体进行围挡修缮。</b></p><p class="ql-block"> </p> 徐荣华老师风采 <p class="ql-block"><b>  徐荣华老师不仅对书画造诣颇深,而且对人文建筑,也深有研究,他为大家详解了该桥的“睡木沉基”建筑工艺法,让大家拓宽了知识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睡木沉基具体做法和历史背景:</i></b></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具体做法‌:在泥滩上将椿木平列分层交叉,然后垒压上大石条。随着石条的加高,重量不断增大,木头排便渐渐沉陷至水底的承重层,从而奠定桥墩的基础。</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历史背景‌:这种技术是在‌泉州人民在大量桥梁建造实践中积累、发展出来的先进技术。它吸取了‌洛阳桥的建桥经验,但又不完全照搬其经验,采用了更为科学的“睡木沉基”法。</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优点和影响</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简便省工省料‌:这种技术既简单方便,又省工省料,是当时先进的筑基建桥技术。</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增强坚固性‌:通过将木头排便渐渐沉陷至水底的承重层,可以使桥墩建在坚实的基础上,增强桥墩的坚固性。</i></p> 珍贵的合影 认真作画的样子 老师现场指导 <p class="ql-block"><b>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以及多次户外写生,同学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基本掌握写生技巧,都能完成现场起稿定型和初步画作,让老师感到欣慰。</b></p> 老师构图示意 班主任的作品 韩勇的作品 许育菱作品 老高姐作品 林建秀作品 丹男作品 黄鸿萍作品 举杯祝福 摄影师也很帅 村民及小朋友来围观 <p class="ql-block"><b>  桥头小公园里,小小的方寸之间,立着历代摩崖碑刻三十多处,隶、篆、行、草,……没一个字无不述说着古桥的前世今生。流连其间,无不令人惊叹。</b></p><p class="ql-block"><b> 在众多石刻墨宝里, 有一处碑文,“无墨之画卷,无字之史诗”,是对十四门桥最高规格的赞誉。</b></p><p class="ql-block"><b> “榕阴坐可论古今,桥上行须让往来”。一棵古榕,一座桥,一幅对联14个字,揽括了无限的哲理。</b></p> 摩崖石刻上的碑文 <p class="ql-block"><b>  站在溪边,看着这古朴似稀松平常的桥,呼唤着今天的你我,按照碑刻上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考。</b></p><p class="ql-block"><b> 溪源江缓缓流淌,古渡口犹在,曾经远去的船早已穿过桥洞,隐没在时间的长河落日间。我们都是此处的匆匆过客,提笔,作画,为古老的智慧砌起的石桥留一幅墨迹。</b></p> 愉快回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