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说到陈桥驿,你也许不熟悉;说到陈桥驿兵变,如果你熟知北宋历史,就不能装作不知道了。不错,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在这里黄袍加身,从而开创宋代300年基业的。然而,如今的陈桥驿,不仅远离了暗流汹涌,阴谋诡计,即便现存的建筑,也多是破败不堪的。可以不夸张的说,陈桥驿已被历史和现实同时忘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陈桥驿在北宋历史上,绝对是响当当的。想当年,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正是发生在这里。不夸张的说,北宋乃至整个宋王朝的历史正是从这里开始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960年2月2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当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时,东京城内忽然起了一阵谣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多数人对此虽并不相信,但朝中文武百官闻讯后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似乎都了如指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赵匡胤统军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开始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显示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起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了。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降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建立了赵宋王朝。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从而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历史的看,北宋的历代帝王,尤其是赵匡胤,似乎并没有太在意陈桥驿这个“龙兴之地”。这可由我们遍查陈桥驿现存碑刻作证。陈桥驿现存古建,尤其是碑刻并不多。除去宋太祖黄袍加身处碑和拴马碑之外,我们实在找不出还值得一记的东西。即便是这两通碑,尽管没有落款,从书写风格和石质来讲,绝对不会超过明清时期。如此一来,人们自然会生出如下疑问:作为北宋的龙兴之地,陈桥驿兵变处为什么没有一通宋代的碑刻遗存?为何其待遇还不如河北正定的龙兴寺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家都知道,河北正定有一个隆兴寺,更知道这里有一通“隋北第一”的《龙兴寺碑》。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寺在宋代兴隆的来历。据史书所载,隋时的隆兴寺因建在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旧址上,一度被称为龙藏寺。到了五代时期,该寺遭到了严重破坏。相传,北宋初年,住持和尚对宋太祖赵匡胤忽悠道:被毁坏的佛像背后有“遇显而毁,遇宋而兴”的字样。“显”是“显德”,是指后周末代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年号。宋太祖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便下令大兴土木,重新建庙,取名“龙兴寺”,并铸造了一尊当时最大的铜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客观的说,陈桥驿的历史并不简单。公元940年,即后晋天福五年就是都亭驿了,后汉时更名为陈桥驿。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又更名为班荆馆。1105年,宋徽宗崇宁四年改为显烈观。然而令你我意想不到的是,终大宋一朝,书上都没有关于陈桥驿大建大修的消息。人们也许认为是黄河决堤故改的缘故,从而把这里的宋迹深深的埋入泥土里。但据史料所记,真正的扩建和改建,从金代开始的。比如自1447年始,历金元至明正统十二年,赵冕等捐资倡修了大殿、大门、东西庑、寝宫、子孙殿、太尉殿。清顺治十六年九月,杨九德主持重修。清乾隆九年重修十殿阎罗神。咸丰九年再次重修。光绪十年三月重修了大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的心思,我们是无法猜测的。在这里,我们只能用设问和推理。比如宋朝的历代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赵匡胤,认为自己得国不正,是骗取了后周柴荣的信任,从而从人家孤儿寡母手中骗取了江山的。如此一来,大张旗鼓的开发和建设陈桥驿,显然是不妥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顺理成章的理解了陈桥驿终宋一朝,并没有得到大修大建的原因。而历代的文人雅士,也许是出于所谓维护正统的心理,对赵匡胤的行为其态度上多是有所保留的。也许这正是这一原因,使陈桥驿这个曾经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所在,却鲜有出现在历代名人笔下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古人如此,如今的我们又做的怎样呢?至今我已是第三次来到这里。每每至此,目睹破败的建筑,寥寥无几的参观者,心理多是惆怅不快的。作为当地的执政者,难道真的不知道陈桥驿兵变的历史?不知道陈桥驿兵变是如何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不知道陈桥驿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北宋历史上的价值和地位?我看未必。在振兴旅游经济的口号喊破天的今天,如果他们真的想有所作为,陈桥驿的现状绝对不会如此破败不堪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