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旅游好去处—河姆渡博物馆

自力自强

<p class="ql-block">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芦山寺村。总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由陈列厅、遗址现场两部分组成。博物馆前三块巨石组成的拱门是这里的标志,横梁上是一块遗址中出土的象牙片上的画图:两只振翅的巨鸟,拱护着太阳升腾,颇有张力。博物馆的建筑造型也是根据河姆渡建筑风格设计的,人字形的外观,又以几组交错的组件象征河姆渡的榫卯技术。</p><p class="ql-block">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共有三个展厅,第一展厅是序厅,以图文和模型、文物展示了河姆渡文化的概况。尤其是两件头骨化石和复原头像,让观众时隔7000年看到了远祖的像貌。第二展厅主要介绍稻作农业和渔猎活动,展出的实物包括具有典型新石器特征的石器、陶器、骨針、骨哨等工具,以及稻、酸枣等农作物果实遗存,让你深入了解当年先祖们是如何生产生活的。第三展厅主要以生活和艺术为主,陈列着建筑木构件,以及各种纺织工具。此外,还有不少用象牙、骨、玉、陶等制成的装饰品,打造的工艺和构思设计水准都十分让人惊叹。游人可由此感知河姆渡人的日常起居、艺木生活。</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再此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开发,是华夏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七千年的历史文化。这里不仅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那份厚重的历史底蕴。</p><p class="ql-block"> 走出遗址现场,边上就是河姆渡渡口,坐在姚江边,听着轮渡的汽笛声,凉爽的江风阵阵吹过,身后就是先民们神秘的原始生活、无处不在的先民智慧,此时此刻,仿佛先民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长达7000年的历史传承,让我们对余姚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了敬畏。</p> <p class="ql-block">  当你走进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就会被这里的神秘的氛围和丰富多彩的展品,所深深地吸引!让我们探秘史前人类的智慧,一起走进河姆渡的古老世界。这里是华夏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七千年的历史文化,这里展出的玉石器、骨角牙器、木器、陶器等,无不透露出古人的智慧和匠心。700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鱼米之乡,先民们临水而居,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象牙做吊坠,烧制陶器当炊具。在那遥远的洪荒时代,先人们用智慧不断的改变和创造生活环境,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举世闻名的河姆渡文明。</p> <p class="ql-block">  远古的辉煌基于何时?先民的脚步来自于何方?关于河姆渡文化的起源,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重要课题。考古学家们追根溯源,不断向内陆探索,从四明山、会稽山北麓,到金衢盆地陆续发现了跨湖桥遗址、上山遗址等。而2013年,距离河姆渡遗址8公里的井头山遗址的发现,又为河姆渡人找到了来自海洋的线索,为探索八千年前中国沿海史前文明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  河姆渡文化以1973年发现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命名,是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地区东部,并越海东达舟山群岛。河姆渡文化以丰富的栽培稻、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独特的夾炭陶器和精美的象牙雕刻艺术品为主要文化内涵。河姆渡文化的稻作农业是中国南方地区史前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干栏式建筑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技术的重要源头;木胎漆器是目前世景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实物;木构水井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水井。</p><p class="ql-block">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改写了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河姆渡文化的耜耕农业、干栏式建筑和独特的制陶工艺、精美的雕刻艺术是我国七千年灿烂的文化和古老文明的象征。遗址出土的象牙雕刻件《双鸟朝阳》生动地表现了河姆渡先民对以太阳为主的天体崇拜,是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现经艺术再创造,由三块巨石组成原始牌坊、作为河姆渡文化的标志,树立在遗址上。牌坊呈品字形空洞状。寓意着人类从山洞走向平畴的历史过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余姚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九九二年十月立</p> <p class="ql-block">  重点保护区12.7公顷:西至博物馆东侧排水沟外边缘,北、东与古湖沼湖岸线重合(呈扇形弧线,以此碑为基点,沿排水沟向北185米,向东南475米与姚江北岸相交)。南以姚江北岸为界,一般保护区3.6公顷:重点保护区北面,东面界线向外扩展50米。</p> <p class="ql-block">  从博物馆出来,往东南走不远便是遗址现场展示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复原的考古现场,地面围栏中是大片密密麻麻的木建筑构件,河姆渡部落当年的繁盛可见一斑。此外,附近还有一片重建的河姆渡房屋,这些“干栏式”建筑不仅造型很有艺术感,其中出现的榫卯技术,以及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的设计,是河姆渡文化中颇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p><p class="ql-block"> 这里用雕塑群菅造出了当年的生活氛围,是整个博物馆中比较有趣、直观的部分。徜徉在其中你可以感受当年像部落里的居民一样在街道上漫步,也可以走进屋内,看妇女们纺纱织布,男人们斫木盖房。人们有的磨制骨器、有的捣谷脱壳、有的和泥制陶、有的凝神雕刻、使人们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很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木构建筑遗迹是沿小山坡呈旱扇形,很有规律。是幢干栏式的建筑——底层架空带有前廊过道的长屋。约有数间,其中大的长23米左右,深约7米,前廊深1.3米。该建筑是用一排排木桩打入土中为房屋基础,在木桩间架设地梁,上面铺设地板,距地约一米高;并由基座中间一根约3米的中柱,2.6米左右高的后檐和稍矮的前檐柱挑起屋架,屋架中的梁、枋、柱、檩等许多木构件均是用榫卯结构,屋顶是采用席箔等物盖在椽上而成。</p> <p class="ql-block">  人类美的历程正是在对实用生活器具的装饰中启航的。纵横交错或平衡对称或有机组合的几何形纹样,多见于陶器、骨器的表面;晶莹的莹石、鋒利的兽牙等;也常常被加工成人体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  木结构木井遗迹,距今约5600年,是迄今所知我国最古老的木构井实例之一。说明河姆渡先民巳注意到保障饮用水的水源问题。</p> <p class="ql-block">  七千年前的杭州湾南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大致与今天的西双版纳地区相当。茂密的丛林中,虎、熊、大象、水牛等大型哺乳动物出没其间;湖沼沉积形成的陆地,土质肥沃、水草茂盛,是禽鸟们的天堂;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蓄积了丰富的鱼类资源。山地丘岗、平原沃野、河湖沼泽、海岸滩涂……,大自然赐予了河姆渡先民富饶多样的生态环境。</p> <p class="ql-block">  河姆渡文化改写了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唯一摇篮的论断,开启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面貌,被载入中学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  河姆渡先民利用漆树产出的无色透明粘稠的漆液,与朱红色的矿物原料调合,涂抹于木胎器物的表面,做成牢固耐用且美观的漆器。中国传统的髹漆工艺从此诞生。</p> <p class="ql-block">  河姆渡遗址。位于四明山北麓,原名黄墓渡,这里发现了最早的太阳神图腾,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最早的杆栏式房屋建筑,最早的人工栽培茶叶,最早的木结构水井……。</p><p class="ql-block"> 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片达几十万片,还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大量珍贵文物。河姆渡遗址以其丰富而鲜明的文化内涵,确立了其在中华民族远古发展史、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被学术界命名为“河姆渡文化”。</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参观河姆渡遗址的展出,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那远古时代辛勤劳作的河姆渡先人,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男耕女织、打渔狩猎、用最简单的工具,和聪明的智慧,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从不向困难低头,发明了榫卯技术,当时在世界上也是手屈一指的。尤其是建筑方面采用了杆栏技术,在当今社会也借鉴了远古时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先进的建筑技术。伟大的成就,令人惊叹不已! 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上下五千年,从古至今,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用辛勤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不断的创造出人间奇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河姆渡先民创造出的房屋建筑的榫卯技术。令世人万众瞩目!令国人无比自豪。衷心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喜迎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