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精神·记忆 ‍

刘丹4394905(广州)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历史·精神·记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 ——为《难忘那方热土》所作的序</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刘 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时代注定会被铭记,有些记忆注定会被传承。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场运动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在中国农村广袤的大地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夜之间,学友变成了插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1973年10月,南宁八中高73届的一群少男少女打起背包,奔赴南宁地区邕宁县那龙公社插队落户。半个世纪后,他们写下了《难忘那方乡土》这本文集。苏秋宁同学将文集的电子版发过来嘱我作序,这位外柔内刚的小女子,她的理由不容推脱:一来我们同为南宁八中的校友,二来又都是曾经的插友。因了这“二友”的关系,我欣然命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我的学弟学妹们饱蘸着心头的热血,记录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一段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记载了那一代知识青年的情感与记忆。或许,这些故事在今天看来有些遥远,但是,它们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却历久弥新,天长地久。他们以深情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了那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记录下了那些与农民同甘共苦的艰辛日子,记录下了在艰苦环境中奋斗、成长的点点滴滴。这些文字,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回顾,更是对那段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从这些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知青们初到农村时的迷茫与不安的神情;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身影;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在与社员们的交流中,逐渐融入农村生活的过程。知青们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经历了从城市到农村的巨大转变。他们的生活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很大。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锤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的品格。知青的经历,成了他们一生的精神财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难忘那方乡土》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对那段历史的见证。知青们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都不可避免地要过语言关、劳动技能关和生活关。在经历了农村艰苦生活的洗礼后,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责任,开始思考自己如何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做贡献。这种思考,正是他们成长的标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南宁八中高73届知青们的到来,给那龙公社的乡村带来了新的知识,新的思想,也带来了新的活力。乡村生活十分艰苦,但是,知青们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当插队宁村的知青了解到,生产队不通电的原因,是买不到电缆线和电线杆这些国家紧俏物资的情况时,知青们通过家长的关系,为生产队解决了所有紧俏的电力物资。之后,知青和社员们一起埋电线杆,架电缆线,亲手将通电设备安装完毕。在电力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终于让电灯在古老的壮族小山村里大放光明。当地农民祖祖辈辈靠煤油灯和蜡烛照明采光的历史,在知青们到来之后得以终结。这一壮举的意义在于,除了生活用电外,更是为日后进行农业机械化运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知青们看到,乡村的燃料匮乏,农民们烧不起煤炭,他们只能到很远的树林子里去捡树叶,或者把地里的野草打回来做燃料。生产队为解决知青食堂的燃料问题,不惜动用队里的拖拉机去拉甘蔗叶子回来,让知青们用做生火煮饭的燃料。他们心里既感动又着急:如何扭转这一落后局面呢?在专业人士的提议和指导下,金陵大队的宁村、大林、小林生产队的知青建起了一个个沼气池。他们将杂草和粪水混合在一起,经过沤制后产生沼气,再通过管道把沼气引入厨房灶台边。终于,知青们让沼气成为在乡村做饭、炒菜、烧水的新能源。这件事在那龙公社引起轰动!公社其它生产大队的知青纷纷前来取经,此举很快在全公社的社员家庭中推广开来,从而解决了当地农村燃料缺乏的大难题,也让村民以往滥砍滥伐树木,用做燃料的违法行为得到根本的遏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知青郑彪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生产队办起了蘑菇种植基地,他带领社员种植出了新鲜味美的蘑菇,社员们亲切称呼他“彪师傅”。除了让社员们的饭桌上多了蘑菇这道菜之外,更为可喜的是,生产队果断扩大蘑菇种植面积,在郑彪的带领下,社员们同心协力地为生产队拓展出一条新的致富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女知青庐云热心协助生产队办起了文化室,在农闲或者业余时间对外开放。文化室在她的精心打理下,吸引了不少社青和知青到文化室来,令队里的年轻人看书学习蔚然成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乡村的夜晚是漫长而又寂寞的,知青们看到,看电影成了社员们唯一的娱乐项目。只要哪天电影放映员要来放电影了,全村男女老少便像过年那样高兴,那样隆重。看到乡村娱乐活动单一,远远满足不了社员们的需求,原南宁八中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队长刘冰,下决心为乡村另辟一个新的娱乐项目。于是,这位在学校时就是集编、导、演于一身的能人立刻重操旧业,很快就组建了金陵大队文艺宣传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此举深得全大队知青和社青的大力支持,每天晚饭后,他们不顾日间的劳累,从各个生产队聚集到一起来参加排练。宣传队自编自演了一台题材和形式丰富多样的节目:小歌剧《生男生女都一样》宣传当时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由于节目内容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加上用壮话表演,让社员们感到很亲切,寓教于乐的效果非常好。歌舞《村里实现了机械化》、小组唱《天安门前留个影》、粤曲独唱《歌唱广西农村新面貌》、舞蹈《梯田的谷子熟了》,还有当年风靡全国的京剧样板戏之一的《沙家浜》选段《你待同志亲如一家》等等,这些节目都具有很高的观赏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金陵大队文艺宣传队先在本大队演出,再到各个大队去巡演。他们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社员们的热烈欢迎。金陵大队宣传队名声大振,先后受邀参加了县、市各类大小汇演的评比。并获得邕宁县文艺汇演大赛第一名、县有关部门在刘圩公社举办的汇演评比第二名。后来,还被选拔参加上级部门组织在南宁红星剧场举办的文艺调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沙家浜》选段《你待同志亲如一家》剧照。沙奶奶饰演者/知青刘冰,郭建光饰演者/社青宁光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沼气池草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彪师傅当年种植的蘑菇</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在那龙公社,南宁八中高73届知青的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面对知青们的付出,社员们以朴素的感情,淳朴的方式温暖和回馈知青: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社员们把壮族的传统食品猪血肠,送给饥肠辘辘的知青打牙祭;知青们经常会收到社员们自留地里种的香蕉;家长们让孩子把各种自制的食品,悄悄放到当了小学老师的女知青李娟的办公桌上;做了乡村放映员的刘政,每到一个村子去放电影,社员们都要下河捞鱼摸虾热情款待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社员与知青由此而结下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感情,这种亲密的感情,正是知青们在离开农村多年之后,仍然难忘那方乡土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今天,我们翻开《难忘那方乡土》这本书,阅读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不仅是为了回顾历史,更是为了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知青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有信念,有勇气,有坚持,就一定能够跨越艰难险阻;知青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知青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正是靠了坚韧不拔的知青精神,从南宁八中高73届的知青群落中,从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走出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当年的知青组组长、生产队队干李尚平1977年考入广西大学机械系,后于华中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他先后培养了60多名硕士研究生和8名博士研究生。获“广西优秀专家”称号,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十杰青年”、自治区优秀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当年的知青组副组长禹伟杰,后来系深圳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深圳市住房和建设系统评标专家,深圳广西商会常务理事。论文《夯扩桩基础在深圳地区民用建筑中的应用与前景》入选“九五”国家重点书库《中国科学技术文库》;《改制是中小企业脱困的有效途径》刊登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管理世界》。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林玲珍于1976年抽调为国家干部,任那龙公社团委书记等职。后调入南宁地委(2003年后改为崇左市)老干部局工作,曾任副局长、调研员等职。荣获全区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并荣记二等功一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李宁(曾用名李彩宁)1978年获招工回城,2001年下岗后自强不息,自主创业。她在美容美食行业自成一家,成绩斐然,被南宁市妇女联合会、南宁市工商管理局授予市非公经济优秀女企业主荣誉称号,系南宁市江南区优秀人大代表,兴宁区优秀政协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杨野凭于1975年12月回城到南宁铁路当机车乘务员,由于表现出色,被选调进南宁铁路公安队伍。他从警36年曾荣获个人三等功一次,先后多次被柳州铁路公安局、南宁公安处评为先进个人、优秀民警、十佳民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一个个知青奋进的故事,构成了他们生命中顽强拼搏的底色。《难忘那方乡土》,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份记忆。热切希望,《难忘那方乡土》能够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成为我们共同的财富,成为我们共同的力量;热切希望,我们在阅读中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体会那份精神的力量,珍惜那份记忆的温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是为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本文经同是知青的宾士雄先生几番校对,在此深表谢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