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日回乡,一大早就骑着二姐新买的电动车去寻访太平禅寺。在路上问了两个人后我就驾轻就熟地找到了太平禅寺。它位于瓜埠山正南面,那是我在高中时代不曾到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到达大门口,就被门口的一块大石碑吸引住,然而我却没有驻足去看,我看到太平禅寺大门紧闭,留了个小门,我就骑车进入,一进门就是两个大殿,一个人影也没有。</p><p class="ql-block">往西看被一尊白色大雕像吸引,她矗立在太平湖中,然而她却是正对西面,我只能看到她的背面,感觉像是观音像,又直觉觉得像莫愁湖里莫愁女雕像,我拍了一张照片,也不想走到河对面看她正面了。</p><p class="ql-block">于是我骑车在进入大殿后面,没有什么建筑了,只见西边有一排涂着黄色的平房。我好奇地走入,上面挂着牌子。原来是斋房,只有几名妇女在折元宝。我跟她们打了招呼。</p><p class="ql-block">我然后再往里走,在山坡处有很多石像,我也不太懂,就拍照留念了。一路上的树枝上有小喇叭,在播放梵音,天空湛蓝,阳光明媚,照耀在太平禅寺,一切都很静谧。</p><p class="ql-block">这时我终于看到一个和尚了,于是我就问他这里可有上山的路?他说斋房西旁有一条小路,可以上山,我就按照他指的路走 ,斋房门口的小路边鸡冠花开开得很艳,我忍不住拿起手机拍一下,走到西边,竟然是许多民房,一条小狗朝着我汪汪大叫,一户人家院子大开,女主人在忙碌洗刷,我也没有去问询,因为我看到上山的小路,路上铺的少量石子,所以有点泥泞,我往里走了大约一百米,不敢再走了,因为一个人影也没有,心里有点虚。然后折道而返。</p><p class="ql-block">到大门口,我才想考究一下那块大石碑,阳光很刺眼,拍了照片,字也看不大清楚,估计是讲述太平禅寺的由来吧。我走到正面,原来是一只形似乌龟的神兽在驮着大石碑。百度一下,原来是赑屃(bìxì),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大石碑上从上到下竖刻着太平禅寺四个大字,左下角还有落款;甲午秋,某某某。</p> <p class="ql-block">说到太平禅寺就不能不说瓜步山。提到瓜步山(即瓜埠山,下同),很多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佛狸祠,因为辛弃疾的一首词,彻底让佛狸祠火出了圈。而佛狸祠就是太平禅寺的前身。《光绪六合县志》记载,“太平庵在龟山顶,毁于兵火。乱后里民重建大殿五间,原志云僧长安置有香火田。” 龟山,即瓜步山。古瓜步山滨临长江,是交通和军事重镇。</p><p class="ql-block">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二月二十日,拓跋焘亲自统率由骑兵和步兵组成的十万大军,越过魏、宋两国的边界,深入刘宋境内,一直打到长江边上,并在瓜步山建立了行宫,隔江与刘宋对峙。拓跋焘即位前为太平王,登基后推崇道教和儒教,实施了太炎四年(438)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灭佛事件,曾自称“太平真君”,并改年号为太平真君(440-451),使用时间长达11年。</p> <p class="ql-block">瓜步山上的佛狸祠,是祭祀拓跋焘的,何人何时所建,已无法考证,有一种说法,庙是拓跋焘行宫改建的,如此,则该庙始建于北魏。到了北宋太平年间,佛狸祠改名太平真君庙。可能在明清时期,又改为太平庵,成为一座佛教寺院。</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七年(1742),住持僧人“清旭”立有“瓜步山祖师殿募置永供佛田碑”,由渭川渔子书写,长约三尺二寸,宽约一尺六寸,立在祖师殿西面的土地上。到了清末民初,由于天长日久,碑文字迹漫漶,已无法辨识。</p><p class="ql-block">两年后,即乾隆九年(1744),时任六合县令严森曾在瓜步山上立有“瓜步山祖师殿碑示”, 张官倬《棠志拾遗》有碑示记载,大意是瓜步山上有真武庙、太平庵,香火历年久远,满山木石,苍翠围绕。在南山麓有两处义冢,但有“不法之徒每每取土剜石,砍伐树木,甚至带骨和泥,托造土坯,更有妇女成群锄爬草皮,运卖供爨,无知牧竖又纵放牛驴等畜在冢上践踏,以至高者渐平,卑者成池……”那情形,除了义冢遭到毁坏,瓜步山的自然生态环境也甚是堪忧,因此,县令严森特立碑示,禁止上述行为,如有违犯,僧人和乡保都可以到县上去陈禀,对违犯者进行“严拿重究”。</p> <p class="ql-block">不知这块碑示是否还现存于今天的太平禅寺内,尽管竖立碑示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义冢,但无形之中也避免了瓜步山的自然环境受到进一步的破坏。根据县志记载,太平庵所谓的“毁于兵火”,应该是清咸丰年间,后来当地的百姓募捐重建了五间大殿,一位叫长安的僧人置办了香火田。</p><p class="ql-block">瓜埠山在以前是临江的,所以建有望江亭,我在一块宣传牌上看到了《望江楼和赖月》。上面记载:清初之际,太平寺香火旺盛、僧人众多。佛家弟子惯吃素食,不沾荤腥,不到市场上购买食品。馒头、烧饼多为寺院自制。寺院中每逢中秋祭月活动,祭月的月饼也是自制的。僧众在这一天每人都能分到一块比锅口还要大的月饼,不像今天的形制。</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数下江南。有一次南巡之时,乾隆从徐州过来,路经瓜埠准备渡江。下榻于瓜埠山寺院,登瓜埠步山游玩,凭高远眺,昼望长江天堑,看江面宽阔,又有灵龟漂浮(瓜埠山)江面,夜赏秋月山色,是赏月的最佳之所,决定待月亮升出后,渡江赏月。后人就在乾隆皇帝看江赏月之处修建了一座望江亭。</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下榻于瓜埠山寺院之时。正值中秋。赏月要有月饼,寺院方丈和尚赖月得知后,亲手以素油精制成月饼,将寺院制作的月饼献于帝前,天子品尝后,龙颜大悦,大加赞赏,连声叫绝。曰:“此有月中之香也”。便问方丈此饼何名?方丈答:无名。为表其功,帝遂以方丈和尚法号“赖月”赐以饼名,后将其列为清朝朝廷贡品,由地方官员及时进贡。从此赖月月饼就有了名声,但市面上一直没有露面,瓜埠山寺院依然按僧人多少及进贡需要限量制作。</p> <p class="ql-block">后期瓜埠镇上有一家“倪氏茶食店”生意不错。店老板心想如果能将赖月饼制作技术学到手,那可是发财之道啊!他暗自下了决定,将十四岁的儿子送到瓜埠山太平寺做和尚,请赖月剃度。赖月方丈对其来意似有察觉,也不便拒绝并收下了,起法号叫“道月”,三年后,道月已经长大,而且将月饼制作技术学到手了,其父亲要他还俗。道月向方丈请求,赖月方丈叹了口气说:“道哉!善哉!”,井说:“老僧成全你,不过不要忘记你曾是出家人,你要向菩萨发誓,回家从业不得改变赖月的式样,不得加入金钱桂”。道月发誓承诺。于是,后来赖月饼就在倪家茶食店面世了。后人称他是“盗月”和尚。由于月饼的形制一直没有改变过,所以世人称其为“独头月饼”,也暗合“秃头”、“赖头”之意。</p><p class="ql-block">“赖月”月饼闻之清香,食之酥甜。存放时间长,不变色,不变味,不变硬。至今已有300年历史。民间至今还有“中秋赖月饼,灯节元宵芯”之说。直到现在赖月月饼依然是六合人民中秋佳节的首选食品。现今太平禅寺的僧人,每到中秋佳节之时,仍承古时祖传工艺制作赖月饼,以馈两序善信。</p><p class="ql-block">如今赖月饼已经申请专利,瓜埠街上也有赖月厂,去年我去寻访,写下《近乡情怯》的散文,这里就不赘述了。</p><p class="ql-block">今日没有去细访太平禅寺。留待下次吧。寻访完太平禅寺我就准备去看瓜埠山地质公园,不过如今它已被圈地卖门票18元一张,我觉得太不值了。瓜埠山在中学时代6年被我们翻山越岭走遍了,如今山头变小了许多还要收费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