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围•金盘围•新厝黄•挹翠

清廉姐姐

<h3>永红、挹翠交替的学生</h3> <h3> 城镇化进展的趋势,行政村撤小学,乡镇撤高中,无奈、感慨。前不久老挹翠聚餐中得知挹翠学校也撤并,更有一番说不出来的滋味。<br><br> 今年刚好是挹翠学校重新命名40周年,1984年9月,永红小学改为挹翠学校,我曾在挹翠学校任教,是挹翠学校重新命名的见证者。2024年9月,留着我青春记忆的挹翠学校撤了,挹翠重新命名短短的40年成为历史。我总想为“挹翠”写点什么,不知从何下手。近期阅读早年的《海丰文史》,里边有“挹翠”的资料,也有太平围、金盘围、新厝黄来由的记载。我顿时来了兴趣,也来了灵感,动手整理本链接。在故乡谢恩纪念日(十月朝,十月初一)即将来临之际,将本链接作为礼物,献给建居305周年的故乡;献给重新命名40年却己撤并的“挹翠”。<br><br> 其实挹翠与金盘围村的几个命名(太平围、金盘围、新厝黄)有着她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含义。<br><br> 金盘围的原名“太平围”,始祖妣冯氏妈太于公元1456年(明景泰七年)为逃避肖存养反明之战乱,携带幼子从东莞茶园逃出,定居鲘门城仔(鹿仔坑),直至村的开基祖色球公。“太平围”在鲘门城仔居住长达224年之久。<br><br> 清康熙初年,社会动荡,连年战乱,民不聊生。为防范民众对台湾郑成功支持和联系,清政府勒令海丰沿海一带的居民向内地四十华里外迁移,勒令急如星火,违令者处死。<br><br> 不得已,1680年色球公携带家眷及三胞弟色贵公离开鲘门城仔,移住在梅陇山埔新寮村。在梅陇山埔新寮村居住36年后,“金盘围”先祖端裕公因感寨内姓多地窄,扩建基业受限,故对外择建家园。黄氏先祖得好邻挚友潘公、叶公等热诚相助,将其祖上格仔村前面名地蛇地山,对换上墩许姓在村寨南边的荒埔(许厝埔),作为兴建家园之吉地,鸠工庇材。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岁(公元1717年)开辟营建,并聘福建堪與师曾魁之精心指导。清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年(公元1719年)建成本村并开基,命名为“金盘围”。<br><br>  “金盘围”枕山面海,周围四填尽是绿壤,后主屏障是石罗山;青龙旁左辅是凤岗(凤山);白虎边右环是蜈峰(蜈蚣嘴山),且南山远拱。村面前是大港溪,东畔流通后底港仔溪,西畔浚深河觇沟,是风水宝地。在现居地建居后,村民勤奋创业,生活安定富足,子弟攻书习武。<br><br>  为光门闾,攻书习武的子弟纷纷参加科举考试。自清雍正至咸丰年间,文武两科人才辈出,有进士、举人、贡生等等,是当时响当当的“望族乡”。历史上出了不少代表性人物,清代出有既习文又练武的进士智略公;文秀武举农民运动领袖、民族英雄殿元公。村宗祠前矗立的九盾十八副石雕旗杆夹是村历代考取功名的标志,是后人励志的名片。<br><br>  “金盘围”建居89 年后,村诞生了黄殿元这一突出人物,他乳名佑,号捷继,是一位学识广博、武艺出众的奇男子。他18岁在清道光丁亥科(1827)荣中文秀才,22岁 又在清道光辛卯科(1831)荣中武举第十名,因此他的四叔父黄智略(武进士)很器重他,鼓励他上京考元,然而殿元公是血性男子,心中别有抱负。他上京考元途中目睹鸦片战争大败后的中国,外则列强虎视眈眈,有瓜分中国之势;内则清庭腐败无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官吏勒索人民膏血,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满目疮痍激发了他要救国救民,推翻清王朝的雄心壮志。他放弃了考元,旋归梓里,秘密联络各地反清组织,组织起义队伍,配合太平天国革命,与海邑“三点会”首领黄履恭、马逢九、颜世亮、叶仰曾等起义领袖,在鲘门南山岭宋存庵歃盟誓师,擎起讨清旗帜,汇集各地义军万余众,于公元1853年农历闰七月初九攻陷海丰县城,就地处死县令林芝龄及一班贪官污吏;开放义仓赈济,出榜安民,然后乘胜进军惠州城,汇合归善义军首领翟火姑,惠阳义军首领许礼生等三万多会众,火速围攻惠州城,迫使清军开城门投降。讵料天道不仁,连月雨水,水深浸没花粉埔,义军营寨不得已分散在各山头,暂作计议。可惜不幸为清廷福建水师,利用夷炮所击溃。殿元公引出海陆丰义军千余人转驻在隶属三多祝内的乌狗洞山区,以便厉兵秣马,再作反攻计划。事后为叛徒告密,引带清兵进剿义军驻地,殿元公在被围攻塵战中,左臂负伤,全军失却指挥,难以冲出重围,最后为清军所掳。<br><br>  同年农历十月十五,“金盘围”惨遭碣石分府许享及梅陇“以义社”地方团伙焚毁,“金盘围”破乡。当年“金盘围”在护家园抗战中有21名年轻人殉难,族人四处逃难,远的出走惠阳三多祝等地;更远的逃往东南亚各国。据传,“金盘围”侨居越南的族人约有千余人。越南政府阮友寿执政时代,国务院副总理黄英俊有可能是“金盘围”出祖的后裔。<br><br>  “金盘围”破乡三年后,清廷出榜招安“金盘围”的族人回家复业,“金盘围”才重建家园。重建家园的屋宇都是新建的,当时“金盘围”村面前有一条通往惠阳的大道,有外地来往的客商,望见“金盘围”重建的屋宇一片崭新,又是具姓黄的家族,就叫“金盘围”为“新厝黄”。其实准确名为“金盘围”,“新厝黄”是俗名。现在称村为“金盘围”、“新厝黄”都有。<br><br>  至于“挹翠”的命名,是“金盘围”建居后,先祖寄托子孙后代象“挹翠流丹”一样鲜明艳丽,荣宗耀祖,随即建私塾,取名“挹翠”。原是挹翠私塾,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组织以办学的名誉,在原“挹翠私塾”上,创办“挹翠学校”。解放后,村创办公立学校,把挹翠学校改为新厝小学;1969年又改为永红小学。1984年,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在“挹翠”开展的革命活动,在时省副厅干部周权的倡议下, “永红小学”又改名为“挹翠小学”。2024年,城镇化进展的趋势,“挹翠小学”撤并,“挹翠”成为历史。<br><br>  重建家园后的“金盘围”更是人才辈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