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换瓦,2024.10.19

荐辕

<p class="ql-block">  表哥来电话告诉我,老家房子前一段时间下暴雨漏了。雨后他爬上屋顶,发现两块瓦脱落下来了。尽管他将脱落的瓦推复位了,但过去建房时没有用挂瓦条,年代久了,瓦片容易脱落。他劝我换成琉璃瓦,用挂瓦条固定瓦片,这样就一劳永逸了。为此国庆节后,我招集两个弟弟和我一道又回了一趟老家。</p><p class="ql-block"> 回来后,我们了解一下琉璃瓦种类、价格、优缺点,确定用轻型琉璃瓦。并和匠人谈定了包工包料的造价。乡下换瓦的人家还比较多,将我的活排到十月十四号以后了,趁此空闲我走访了亲朋好友。带着两个弟弟和表哥表嫂去了一趟扬州,品尝了一次扬州早茶,拜访了一下同学。</p><p class="ql-block"> 江南的秋天一会晴一会雨,天空的云彩来来往往,不停的运动,像走马灯一样,一会亮一会暗,瞬息万变。似乎天气预报没有多少准头。</p><p class="ql-block"> 古代文人墨客喜欢赞美江南的雨,在他们的笔下,江南的雨如烟如画,雨是江南的灵魂。当然他们大多赞美的是春天的雨,杜牧有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苏东坡有望江南:“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然我感觉,江南秋天的雨也有其独特的韵味。濛濛细雨中,农村仅有的老弱病残,我的表哥表嫂、堂哥堂嫂们,还在忙着采挖山芋(红薯),栽种油菜、收割黄豆,…金色的稻谷在微风中翩翩起舞…</p><p class="ql-block"> 不过,眼下我不希望下雨,我盼望有几天秋高气爽,朗朗晴天。</p><p class="ql-block"> 十月十四下午,弟弟陪匠人上屋脊中间取了几摞小瓦。陈姓匠人、也算包工头对我说,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二,好日期,过来跟你开个工。我倒没注意,换个瓦还要挑个吉日。我后来发现桌上有几枚带有斑斑灰白色霉点的硬币,弟弟告诉我是从屋脊中取出来的。我想肯定是九九年建房时放进去的。看来换瓦还要遵循农村历代沿习下来的民间风俗。这也算是一种文化。</p><p class="ql-block"> 我问表嫂换瓦过程还要准备些啥,表嫂告诉我,要买几个红包回来,一只红包里装几颗安豆(豌豆,我们这一带称之为安豆),一只红包里装一小撮麦芠子,喻“安稳”。一只红包里装几片杏叶,喻“兴旺、幸福,一只红包里装六个一元硬币,喻六六大顺吧。这四个红包要放入屋脊中间最后施工的一块脊瓦里,农村叫“背龙口”。还要买两条云片糕,一包糖果,两个红包,每只红包装二十元也行,六十元也可。我说就装六十元吧,喻六六大顺嘛。这三样东西是给匠人的。同时还要买挂炮仗,挖两撮万年青,用红绸布扎好。表嫂提来个竹篮子,将准备好的东西全部放在篮子里。</p> <p class="ql-block">抬混凝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正式施工了,来了五个人,三个匠人,两个小工。他们开始上房揭瓦,我不想要旧瓦了,他们将旧瓦纷纷往楼下抛,摔碎拉倒。他们边揭瓦,边清理屋面原先石灰混凝土,同时钉挂瓦条,铺琉璃瓦,防止下雨家里漏雨。第三天早上来干了一会,天下雨了,只好停工。第四、第五天预报有雨,还好老天爷有点像巴山夜雨,夜里下的挺大,白天雨停了。</p><p class="ql-block"> 十月十八号,农历九月十六,也是个吉日。下午三点准备背龙口了。我让小弟在楼下放炮,我提着竹篮子里的东西和大弟上楼顶去,大弟负责录像,我配合陈匠人背龙口,我颤颤巍巍的爬上屋脊,将六个红包递给他,他将背龙口的四个红包塞进脊瓦里,高喊着“放炮”,炮声响起,他边干边说吉利话,可惜炮声淹盖了他的说词,我只听见他最后一句话“恭喜恭喜!”。事后我有点后悔,炮声响过之后,应该让他再说一遍。农村建房是大事,一般上梁时匠人要说一段吉利话。东家还要办酒席请客,这是一代一代人留下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说词也应该与时俱进,有所创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背龙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换瓦是个力气活,还有一定危险性。他们五个人,年纪都大了,两位小工,负责搅拌混凝土,抬混凝土、抬瓦,往屋顶运送混凝土和瓦片,清理垃圾。她们当中一位是我的本家妹子,叫刘菊红,六五年出生的,虚岁今年六十了。另一位我不知道,比我本家妹子更瘦小,我问大姐今年几岁了,菊红说比她大十五岁。我感到十分惊讶,大姐笑着说,菊红还嫩着呢。一句“嫩着呢。”引得我发笑。七十多岁了,还在干着这么重的体力活,实在让人有点于心不忍。后来她又拿菊红开玩笑,说她一天到晚萝卜烫嘴。“萝卜烫嘴”,苏北方言,半个多世纪没有听过这乡音了,感觉很亲切。</p><p class="ql-block"> 工间休息时,工头陈姓匠人,让我猜猜他们三个瓦匠谁的年纪大,我问过陈匠人,他今年六十了,其它两个人我不知道,他告诉我他们两个一个七十二,一个七十六岁了。这又让我惊叹不已,屋面换瓦,属于高空作业,这么大年纪,干这活,情以何堪!陈匠人对我说,过几年我们本地人就没有人干这活了。这个市场,只能让给外地人干了。</p><p class="ql-block"> 是的,现在本地的年轻人不愿学瓦木匠了。我们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十六七岁以后,父母一般都要托人,找个手艺精湛的人,拜师学艺。大部分人学的是瓦匠、木匠,还有铁匠、篾匠、箍匠、茅匠、理发、裁缝等等。茅匠早以失业了,七十年代以后几乎没有人家盖草房了。篾匠、箍匠也越来越少见了。</p><p class="ql-block"> 但瓦匠、木匠的市场还是巨大的。这一工种也不需要按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技工学校完全可以开办这个专业,批量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能工巧匠。</p><p class="ql-block"> 但愿我们的瓦木匠能够后继有人。因为当今社会包括未来还需要大批瓦木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搅拌混凝土</p> <p class="ql-block">自制的简易吊车,运送混凝土和瓦片,挺适用。</p> <p class="ql-block">我表哥种的比大户种的稻子起码多产几百斤。</p> <p class="ql-block">表哥在犁地</p> <p class="ql-block">和堂哥堂姐、小叔一家相聚</p> <p class="ql-block">又见中学同学,相谈甚欢。</p> <p class="ql-block">雨中遊冶春、个园、东关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