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古村游(4)———许村 2024.09.13

於春莲

<p class="ql-block">许村———位于黄山市歙县城北20公里处,距黄山北大门25公里,古名防溪、任公村,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整个村落三面环山,双溪汇流,天然形成了"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风水态势,体现了风水理论中"共生、共存、共荣、共乐"的文化内涵,是一个风景秀丽、极合养生之道的生存乐园。</p><p class="ql-block">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防在此留连忘返。南宋以后,徽商崛起,"古官道"架起了徽商"往来淮楚间,起家累巨万"的桥梁,雄厚的经济实力促进了徽派建筑艺术的发展,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近200幢。尤以高阳廊桥、双寿承恩坊、大观亭、五马坊构成的元明建筑群,为国内罕见,堪称古建之精华。</p><p class="ql-block">自宋以降,许村文风昌盛、名人辈出。'"双桂堂"设家塾,聘名师;培养出许元、方回、程元凤等名人,"友山楼"藏宋元珍本数千卷;"大观亭"为文人雅士吟诗聚会之所。南宋淳佑至景定20年间,许村连中七进士,明代有文翰入编《永乐大典》。仅民国《歙县志》记载的许村名人就达150余人。南唐的户部尚书许儒,宋代的"大宅世家"许克复,鼎州知州许赵,元代的义士许洪寿,明代的许国大学士、,布政使许仕达,湖广参政许琯,知府许伯异,清代的知府许佐廷等,名闻遐迩。现代许家泽"一门五博士、十教授"被传、为美谈,当代院士许国志、许厚泽、许根俊、许靖华等一批著名学者更是国际科学界的璀璨明星。</p><p class="ql-block">许村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镇,历代名人对她情有独钟。"十里沙滩水中流,东西石壁秀而幽"是李白对她的赞誉。王安石、文天祥、欧阳修、朱熹、董其昌等都在此留下了颂美的诗文。</p><p class="ql-block">1996年,许村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6年国务院公布许村古建筑群(15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高阳廊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建于元代,为双孔石墩木桥,明朝重修后增建廊桥。桥长21米,宽5.3米,为许村的中心点和地标,也是徽州到安庆古道的必经之桥。</p> <p class="ql-block">观音塑像</p> <p class="ql-block">从桥窗看出去的村景</p> <p class="ql-block">出桥迎面一座“双寿承恩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国内唯一之祝寿坊,建于明隆庆三年。明穆宗在全国倡导"瑞侣"(夫妻高寿之意),许世积乐善好施,夫妇二人皆满百岁,于是朝廷旌表他们为"人瑞之侣"。</p> <p class="ql-block">大观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八角亭』,建于明嘉靖年间,为三层檐亭榭建筑,为文聚会之场所。此为"许村十里水"之中点标志,往南五里为善化亭,往北五里为如心亭。</p> <p class="ql-block">换个角度</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观亭内顶上还能看到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五马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正德二年为旌表知府许伯升而立。这是许村年代最久的一座功名坊。「五马」名称的由来一说许家五兄弟皆有功于明,二说古代太守或知府的官阶为五品,出行时乘坐五匹马拉的车,故以『五马」代称太守。</p> <p class="ql-block">反过来只能拍到这角度</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p><p class="ql-block">第二野战军第12军35师</p><p class="ql-block">解放歙县临时指挥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许村照相馆</p> <p class="ql-block">福泉井———建于明代,位于许村镇许村。相传,洪武六年许伯升任福建汀州府知府。在此期间,许伯升六弟许周因病早逝,许伯升闻讯悲伤万分,星夜兼程赶回许村,为六弟办理丧事。所幸弟媳胡氏已身怀六甲,后生下一子,许伯升为侄子取名"天相",乃吉人自有天相之意。胡氏决心闭门养身,专心教儿。许伯升欣慰满足胡氏意愿,命人凿井一眼于院内,取名"福泉",专供弟媳家用,还加派一老妪为其专事筹办日用所需。因与外界隔绝,胡氏却也凄凉孤独,尤其是许天相长大成人外出后,52年未出家门一步。胡氏逝世后,许天相遵从母愿,叫人将自家居屋西北角围墙拆去,将福泉井置让于院墙外,供村人共用。从此,福泉井终为众人谋福,拆房让井的故事也被世人传唱。</p> <p class="ql-block">许家泽故居———建于1905年,许家泽曾任两淮盐运使.重视下一代教育,1927年创办许村仪耘学校,1991年孙辈家属将古居四合院捐赠给小学.———大概是游客少,没开放。</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当铺</p> <p class="ql-block">观察第(墙里门)———堂号曰"敬爱堂",俗称"墙里门",位于东升,坐北朝南,面积274平方米。该祠由明洪武年间之旧宅改为祠堂,为东支二十世祖许伯升四弟许周之祠。许周之子许天相任观察使,故得名。1993年该支后裔许靖华院士捐资重修,并辟为"许村历史博物馆""墙里门"因许天相母亲胡氏封门守节,潜心培养许天相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现在是许村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前言———许村,古名昕溪,因南朝文学家任防来此垂钓得名,时至宋元。许氏为大族,故名许村,她地处黄山南麓,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唐宋以来,人才辈出,商旅繁华,为歙北重镇。明清时期,许村对内重视文教,文风昌盛,对外致力经商,成就斐然,影响深远,其遗物遗风,世人可鉴。</p><p class="ql-block">今由许靖华博士倡议和襄助,在歙县人民政府主持下,创办许村历史博物馆,宅以实物,文字、照片、图表等形式,介绍许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历史概况,人文景观及历代名人,意在激励后人弘扬先辈艰苦创业精神,锐意进取,为建设家乡作出更大贡献。</p><p class="ql-block">该馆创办,也是与许村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由于时间匆促,经验不足,缺点在所难免,但愿黄山脚下这朵文化之花,在众手扶持下越开越艳,结出丰硕的文明之果。</p> <p class="ql-block">许家泽一门五博士</p> <p class="ql-block">慈禧两听歙北“唱灯棚”</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为《古歙许氏宗谱传》做序</p> <p class="ql-block">许氏海商集团</p> <p class="ql-block">金头布政坟一许仕达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金头布政坟,位于许村古镇环泉山脚下,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当年,村里出了个名人许仕达,字迁佐,明正统十年(1446年)进士、授御史之职,出期巡按福建,查勘了当地守官司廖秀、薛希琏的贪暴罪行,又将漳州知府马嗣宗逮捕押送京师。后历任福建左参政,山东、贵州布政司使。许仕达为官清廉,处世果断,刚正不阿,深得皇帝赏识,在福建任满后被赐予上方富剑,授代君金印,再出巡山东。鲁北故城有位花花公子名叫薛卓,仗着父亲在京任吏部尚书的势力,横行乡里,霸占钱财,奸抢妇女,罪恶累累。许仕达依法杀了这位薛公子,为当地除去一害,被称之为"许青天"。他也被朝廷留任山东布政使。</p><p class="ql-block">年过古稀的许仕达不堪政务劳累,病故于官舍中。灵枢运回故乡许村,暂停于水口鸡庵边。谁知事隔多年,薛家仍不忘报复杀子之仇,竟派人一路跟踪,潜伏于许村,趁月黑风高之夜,开了灵框,将许仕达尸体之首级割下盗走。皇帝闻知这前所未有的咄咄怪事,龙颜大憋,即命严加查办,又下旨赐金千两,重铸许仕达之首,以成全尸。许仕达之弟魄、许仕绩之妻汪桂云,颇有过人见识。她说,若以金铸大伯之首,日后容易招来毁坟破棺盗首之祸,倒不如将皇赐之金用于为甚建祠立庙掘井,祠庙让大伯永享后人祭祀,掘井则方便民众用水。她的意见被采纳,遂用檀香木雕琢许的首级连尸安葬于村西南至东山中,称回"布政使",地名也改称"布政坟"、现今此坟仍存,地名延续。同时在许家之侧,建了西岐宗祠敬恩堂、竖许公牌位,镌刻碑文八块,刊载许公之事及功绩,以传后世。祠前街口处,凿建水井一口,名"环泉",供世人永久食用。</p> <p class="ql-block">许国———明代著名政治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昉溪公园</p> <p class="ql-block">枕漱亭</p> <p class="ql-block">沈文元宅</p> <p class="ql-block">许声远宅</p> <p class="ql-block">许存心堂世系图</p> <p class="ql-block">许元镛简介———晚清歙北茶商有"朱、罗、许、谢"四大家之说。即塔山的朱氏、容溪的罗氏、许村的许氏、富溪的谢氏。许村许氏即包括许声远兄弟。</p><p class="ql-block">许声远(1836-1910),谱名"元镛",钜垣公第五子,乳名"四多",字"声远"。皇清敕授羽林郎,赠封中议大夫。其弟元松(1855-1918),乳名六喜,字寿山。皇清封中议大夫,赏顶戴花翎。</p><p class="ql-block">许元镛从"螺蛳贩"(小茶叶贩)起家,在许村种福厅边设"顺大昌"茶号,加工菘萝茶,赀业大起。许元松在屯溪的柏树路并购了"朱升记茶号"加工"蟹目珠"(绿茶)。光绪年间,许氏兄弟在上海设立"许协隆茶号"与英国人做外贸生意。位于虹口吴淞路与武昌路交汇口的第一发行所(电话43940)主要从事零售业务,位于新闸路酱园弄西首的第二发行所(电话34665)主要从事批发业务。</p><p class="ql-block">除主营茶叶外,许元镛在浙江威坪设"许宏泰糖饼号",在九江投资当铺,南昌开纸店。元镛公去世后,由次子许士樾,字荫亭(1896-1960)接管。"许宏泰糖饼号"前临街,后通河,前店后坊。经营糕饼、酒、糖、酱等。许士樾还在许村经营"杭州板"(即发往杭州的木板)。三子许士模,字范叔(1900-1959),在南京经理"厚大布店"并在沙市设分店;四子许士楷(1904-1938)在上海"许协隆"经营茶叶。</p><p class="ql-block">到抗战前期,"许协隆茶号"的大股东已是绩溪人;到建国前期,"协隆"的董事是许鉴卿(字文才),经理是许海珊,许存心堂仅是持有股份而已。</p><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时期,郡伯门被焚。许氏兄弟经商发家后,捐款易址重建郡伯门祠堂,并赠祭田30亩。据《重修万年桥征信录》载:光绪甲午(1894年)徽州府重修万年桥,许元镛为许村的经募者之一,并以许存心堂的名义捐洋十五元。民国3年(1914年),村长(族长)许元松等十二人发起重建继述桥(宾公坟桥)的倡议。1940年,元墉子荫庭、元松子紫华再以许存心堂的名义捐款董工兴建种福厅石坝,以保高阳、楼下两村无水患之虞。该坝迄今屹立,为村民称道。</p> <p class="ql-block">台海一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渾采白先生(时任中央大学国画系主任)送给许士模山水画的题诗就是这首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是父亲对儿子归来的期盼,然而许世兆却没有贺知章幸运,他从1947年去台湾,直到1988年去世,却只能"魂归故里"。如今,台海相隔已73载,个体虽仅"一粟",投射的却是整个"台海"。</p><p class="ql-block">许世兆(1926-1988),生于许声远宅,乳名毓基。早年就读于许村仪耘小学,中学就读于万安(即今之休宁中学)。抗战时期在绩溪县税务局工作。抗战胜利后,赴南京,就职于中央大学图书馆。1947年去台湾。经许恪士介绍,由其秘书薛人仰带他前往台南县政府工作,负责处理日治时期的财产。后转行任记者,成为台湾知名报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存心堂</p> <p class="ql-block">紫气东来</p> <p class="ql-block">【大郡伯第坊】———郡伯门之门坊,位于高阳村,光绪年间修建。四柱五楼,宽9.6米,高8.6米,占地17.39平方米。门坊用水磨砖砌,梁坊雀替等处有细致雕刻,花团锦簇。三层檐四角翘起,带鸱吻,中脊两端装鳌鱼,门额上大字为"大郡伯第",小字为"赐进士第湖广武昌府推官唐中楫晖,为中宪大夫福建汀州府知府许伯升重立"。唐晖,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第三甲"赐同进士出生",歙县槐堂人。崇祯时湖广省巡抚。原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太平天国时被焚,光绪年间易地重建,旧额重新摹刻。2006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侧面拍一张!</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从高阳桥进村的,看来这儿才是许村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还金亭</p> <p class="ql-block">薇省坊———建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四柱三间三楼,宽8.8米,高11米,直柱用花岗岩,梁柱花板采用砂岩,雕刻精美。该坊为嘉靖元年进士许琯立,薇省即唐,宋时中书省的雅称,明代改中书省为布政司,长官称布政使,管理民政与财政。坊名"薇省,是沿袭旧称,指许琯曾官至湖广参政,持官"清正"。歙县志载:许琯为官清濂,52岁反对朝廷征收青苗税而罢官回家,后嘉靖认其为官清正,赐建牌坊。</p> <p class="ql-block">三朝典翰坊———建于明代崇祯十四年(1641)三朝典翰坊的来历有一段神奇的传奇故事。牌坊的主人公是中国历史上最小的典翰汪德章和许村奇人汪伯爵。汪伯爵为唐越国公汪华五世孙汪伦(李白《赠汪伦》)的后裔,纳妾胡氏,不仅貌若天仙,而且天生独特的体香,人称香姑。香姑的奇闻美色甚至传到了崇祯那里,崇祯急令督察院右御史和徽州知府将香姑召京纳为贵妃。汪伯爵为避免满门之祸,忍痛割爱,以妹相称,送香姑进京。汪伯爵因此被授五品服俸。后汪又纳吴氏。崇祯十年,香姑病危,急召汪及吴氏进京。吴氏有孕在身,由于途中劳累,提前产一男。三天后,香姑召见侄儿,求崇祯取名。碍于明末布衣不得面君之嫌,崇祯点为典翰,赐名德章。汪德章就这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小的典翰。</p> <p class="ql-block">反面拍一张</p> <p class="ql-block">云溪堂———明万历年间(1573-1619)建。俗称"大宅祠",缘宋钦赐"大宅世家"许克复而得名。坐东朝西,开间12.7米,入深356米,三进三开间,后进栏板有净瓶荷叶,乃明代风格。左右山墙上嵌有"云溪堂帖"刻石十五块,其中有申时行、许国、董其昌等明代名家手迹,尤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许恒茂</p> <p class="ql-block">许集珍———清光绪在扬州经营当铺</p> <p class="ql-block">许韵清(1856--1936年)———人称"白胡"。环里门怡乐堂第38世祖。前清附贡生,语授朝议大夫。精通外科。光绪丁酉年,都阳湖洪灾,往芜湖购大米赈灾。1920年返许村,1934年大旱,用结余祭产赈济灾民,村民至今称道。1936年逝世。</p> <p class="ql-block">尚存有王安石、董其昌、许国、申时行等名人手迹十五块碑帖(明代)———可惜已很难看清了!</p> <p class="ql-block">许有章宅</p> <p class="ql-block">许村沉浸式剧场</p> <p class="ql-block">邦究第(大墓祠)———邦宪第,堂号曰"惇伦堂",俗称大慕(墓)祠,位于东升,坐东朝西,三进三开间,总面积283平方米。该祠明中叶始建,为许伯升第三子美祖之祠。美祖在父墓侧结庐守孝三年,"公性孝友,淡泊宁静,推广此心,以为家政"。其事迹被载入《歙县志·孝子传》。</p> <p class="ql-block">许氏各门派排行</p> <p class="ql-block">大邦伯祠———明嘉靖年间﹣-(1522)建。为福建汀州知府许伯昇而建,后为长子都福之支祠。三进五开间总进深约60米,开间18米。</p> <p class="ql-block">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驻地</p><p class="ql-block">皖南特委扩大会议会址</p> <p class="ql-block">1934.12.25方志敏在这里召开皖南特委扩大会</p> <p class="ql-block">皖南特委扩大会专题展</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1934年12月14日,谭家桥战斗失利后,红十军经旌德庙首、泾县茂林、青阳陵阳和太平新丰等地,分兵向地处太平、黔县、石埭等交界处的皖南苏区迸发。途中,部队整编为19、20、21三个师。</p><p class="ql-block">12月18日,先遣队抵达皖南苏区中心夥县柯村。方志敏在这里主持军团领导干部会议,总结了谭家桥战斗的教训,研究部队下一步计划,决定留下聂洪担任皖南特委书记。12月21日红军休整结束,22日到达夥县古筑,23日到达休宁当金街,24日到休宁兰田,25日到许村。</p><p class="ql-block">为了加强地方党的组织建设,经方志敏提议,在许村召开皖南特委扩大会,改选皖南特委,红十九师政委聂洪钧当选皖南特委书记。皖南特委扩大会议还传达了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的另两项指示:战术上,开展年关暴动,扩大先遣队的影响力;战略上,将正规军化整为零,确定以旌德为中心,向宁国和宣城地区开展游击战争。</p><p class="ql-block">但遗憾的是军政委员会的这个战略决策,被军团及中央的右倾主义否决,导致抗日先遣队兵败怀玉山。</p> <p class="ql-block">至今仍保存有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100余座的许村;历史上出了48个进士,被誉为“徽州进士第一村”,不仅如此,近代还走出了“一门五博士”,“一村四院士”的许村,绝对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镇,但是去参观的人很少,据说现在他们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世界文化遗产,如申遗成功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