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京城东郊外的钟山风景区,不仅有中山陵、明孝陵等著名历史建筑,也有一条穿梭于山水绿荫之间的钟山绿道,沿途风景怡人。绿道,也就是一条步道,适宜锻炼的人们去步行,且也可赏景。</p> <p class="ql-block">10年前的一个初夏,乘公交车到卫岗站下车,站前的大街。</p> 对面就是当时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这也是部队的著名文工团,没想到不期而遇。这里出了一个无锡籍的歌手朱虹,上世纪九十年代有点名气。 走到了陵园路,只见路上的梧桐树遮天蔽日的,组成了一道绿色长廊。 绿树荫下的木栈道,走着感觉脚步轻松。 密林中的道路,需要搞清方向,不然就兜圈子了。箭头方向应该是主道。 初夏的阳光明亮耀眼,路上的女士们纷纷打起太阳伞。 步行穿过沪宁高速的高架桥下,顿时感觉这里好热闹。桥下好多孩子妈推着童车,在这里聊天,大概是居住在附近的。桥下凉快不晒,附近也没什么汽车来往,车都在上面奔驰,听不到的,真是很舒适的一个休憩地方。 沿路走去,十分养眼的绿色,更可遮去了有点炽热的阳光。 离开绿荫,在开阔地会更觉得这初夏阳光的热度。 大路边,一间木屋是明孝陵的售票亭,这售票处设立的可远啊!这里距离明孝陵还有大概近1公里的路程,当然景区大门肯定有售票处。 旁边有一张钟山风景区的全景图,一些游人在观看。钟山这范围很大,一天是玩不过来的。 路边的绿道指示牌,后面隔一段路程就会有。 绿道路面铺设成暗红色,在绿色的树林中特别明显。 这一段路叫梅花谷,初夏是不会有梅花可赏。路边的小花,沐浴着初夏的阳光,格外鲜艳。 还是沿着大路走,然而路边有一个不算太大的湖,这就是燕雀湖。 后面是钟山,山顶上天文台的望远镜建筑隐约可见。 眺望湖的对岸,见有一座水榭。水榭的屋檐下有一块匾,上面是篆体“台想昭明”四个字,还有一副楹联看不清。 “台想昭明”是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昭明是南梁太子萧统(501~531年) 死后的谥号。萧统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萧统(501-531)自幼聪明好学,善于诗赋,文学功底深厚,因主持编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代文章总集《文选》而名传千古。《文选》收录了上起周代,下迄南梁期间100多位名家的文章诗赋,共计38类,700余篇,基本汇集了梁以前的文学精华。后代学者曾说过,如果没有昭明太子的《文选》汇集,不少著名文章很可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湮灭。所以,历代文人都把昭明《文选》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昭明太子英年早逝,后人纷纷筑台纪念,全国许多地方都建有纪念昭明太子的建筑。镇江现建有“昭明文选亭”。安徽庐江县现有一座昭明寺。古代建康(今南京)就有两处昭明读书台。史载,钟山北高峰上梁武帝建有一座“大敬爱寺”,萧统曾在寺内读书,可惜现遗迹无存。南京江宁县湖熟镇也有一座昭明读书台。 萧统去世后被葬于钟山南麓的燕雀湖畔的“安宁陵”,因岁月沧桑,年代久远,陵墓已渺无踪迹。2005年,中山陵园管理局在梅花山景区开挖80亩人工湖,取名燕雀湖,并在湖畔建筑“台想昭明”景点,以纪念这位为中国文学作出重要贡献的青年。<br> 纪念昭明太子的古建筑,不仅是前面所说的一些。2010年秋,去湖北襄阳市旅游,在襄阳古城,就看到一座昭明台。<br> 这座建筑的始建年份不明,但唐代已有,后于抗战时期楼毁台存,1973年因久雨而全毁。1993年于原址重建昭明台,其中有襄阳市博物馆。昭明台的匾是赵朴初所书。 美丽的风景,吸引情侣前来谈情说爱。 更有拍婚纱的。 不远,来到一个圆形的广场,中央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一个草体“龙”字。南京称为“龙盘虎踞”之地,此巨石有点此涵义。 石头的背面有一块碑,行书的文字,不易看清。开头是:“华夏大地美景无数 却又寥寥几处 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 其中之一为南京钟山麓 此地山雄水碧古迹连绵 徜徉其间 步步皆是六朝熏风南唐遗韵 隐隐可见大明王气伟人身影 ……”看来就是描写南京钟山一带的风光。 广场四周绿色的环廊,也是游人休憩之处。 绿道在绿树林中曲折延伸去,还平行一条自行车道。 这里的绿道已是步行与骑车并轨,地面上的白色标志说明了这一点。 穿过一条马路,有骑车人在树荫下慢悠悠的骑行,很惬意的。 又到了一个湖边,这个湖比前边的燕雀湖稍大一些了,这就是前湖。 前湖后面是紫金山,其实山还不是在湖边,距离远着呢! 镜头拉近了,看到山顶的紫金山天文台银白色的圆顶望远镜建筑,有2个,湖边的玻璃房是中山植物园的温室。 前湖是一个和钟山基本同时形成的自然沉陷地形的湖泊。钟山南坡的雨水、地下水均汇集于此湖,再经青溪向南流入秦淮河。 六朝以前,由于当时气候条件比现在好,加之人口密度小,人类生活及生产活动对大自然破坏程度低,南京地区雨水多,钟山地区森林茂密,前湖水源多,面积大,丰富的水量使青溪成了六朝时期南京城东的最大河流。前湖也担当着古代南京城内水道网的主要水源补地,造福于南京市民。青溪两岸,前湖周围也成了南京当时首选的风水宝地,是贵族的园林、别墅集中地。<br>遗憾的是,六朝以后,随着南唐和明代两次大规模建城,青溪水源大部分被隔绝,逐渐淤塞不通。前湖湖水通过今月牙湖泻入护城河中。清朝中后期以来,钟山地区连年战火,加之人工砍伐破坏,偌大的钟山成了荒山秃岭,前山水源急剧减少,湖面逐渐萎缩成前湖、琵琶湖两个小水洼,几乎全部干涸。(网络资料)<br> 所幸中山陵建成以来,经过70余年重新植树造林护林,钟山才得以恢复成今日满山郁郁葱葱的美丽风光,前湖、琵琶湖也从几近干涸消亡的边缘重发勃勃生机。 湖西边是城墙,随着湖岸曲折延伸。 湖边有木栈道、木亭,是人们休憩的好地方。 前湖的西边,一道长长的城墙正在维修中,墙脚下有围挡。 城墙脚下有施工单位的活动房,吊车正在吊运施工材料。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动用全国五省二十八府之力,历时达27年,终完成明王朝都城四重城垣的格局。 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明城墙的城墙砖已经明显的斑驳苍老。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正常的维护保持其应有的历史面貌是必须的。 离开城墙下,再回到前湖边的绿道上,向湖中眺望,看到对岸一片郁郁葱葱,一座小桥上正好有一对情侣站在桥中间,很有点鹊桥相会的韵味! 木栈道通向湖边,也有木亭子可供游人休息赏景。这里的景色称为“前湖春漾”。 这一片是前湖公园,分为城墙观赏区和中山植物园南园两个区域。这里湖水碧波荡漾,四周翠色怡人,使人顿觉平静舒服。 又见到一块绿道的路线图。我们的位置已是在前湖的北端,其实这天上午只有走了整个绿道的很短的一段,就是从苜宿园站到后半山园。以后有机会可以走走其它路段。 在绿道中行走,绝大部分时间不会晒到太阳。放眼望去就是一片浓浓的夏绿,凉爽也养眼。 林中原来的道路,几个游人在小憩聊天。 绿道与老路有时候就这样平行着,但游人似乎都喜欢走在平坦的、不用担心磕碰的绿道上。 看到城墙上有矩形的洞,有点像碉堡的枪眼,不会是战争时期的这个遗迹吧? 六百多年的明城墙,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地基的沉降,看得出砖的水平位移,城墙维修大概也要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城墙继续保持稳固。 不久来到了城墙的一个门洞前,这是可以通向城里的出入口,位置就在索引图中左上方,红色粗线端的后半山园路口。 来到了琵琶湖边的路上,这里有一家餐馆——琵琶湖公馆。 这是琵琶湖,位置在明城墙中山门段处,是古燕雀湖的遗留。 琵琶湖原是古燕雀湖的一部分,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将古燕雀湖填平作为建造明皇宫的基地,明故宫地下的水系也就此戛然而止。其残留部分分隔在城墙外,成为如今的前湖与琵琶湖。 去琵琶湖的台阶,居然要走下去不少台阶,想不到这个湖的水平面这么低。 台阶旁边有一座木亭子,里面好多退休老人在引吭高歌,老有所乐。 顺着台阶走到湖边,见伸入湖面上的木栈道上,坐着好些来休闲的人们,看样子全是当地市民,推着童车、带着扑克牌、小吃食品等,可以泡上大半天。 湖边,也有悠哉悠哉的钓鱼人,旁若无人只顾水中动静。 隔着湖面望去,前面近的是湖边的亭子,中景有城墙,一个个垛口露出在一片绿色后面,远景是远在鼓楼的南京最高建筑紫峰大厦。 琵琶湖也是钟山风景区说得上的湖泊,但相比紫霞湖和前湖,它就象散落在草丛中的明珠,很长一段时间不为人所知。通过整治,形成城墙、山林与湖水结合,是琵琶湖的特色。 湖边有起伏的紫金山,构成湖岸一番景色。 湖边也有新人在拍婚纱。 正好他们含情脉脉对着时,抢了一个中距离的镜头。可惜了旁边有那粗大的树干。 时近中午,我们一行准备离开绿道返回。 回到城墙下的门洞,我们一行穿过城墙,就走进了城内。 这里有一个路牌——后半山园,就是绿道导游图上标志出的一个出口的地名。 这样是在绿道上步行,边走边看,花了1小时45分钟时间,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