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桂湖】,它因明朝状元杨升庵而得名,赏誉川内外!,

红军

中秋时节,成都的桂花盛开,新都区桂湖是赏桂的绝佳去处!成都赏桂,新都桂湖最香!新都被誉为“香城”,因桂花而得名。<br><div><br></div><div> 桂湖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是四川唯一状元的后花园。五百多年前,状元郎杨升庵沿湖遍栽桂树,使得桂湖飘香至今。</div><div><br></div><div> 一池清荷,百株桂树,亭阁相间,满园静谧。这里是桂湖!桂湖不仅以其自然美景吸引人,还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赏誉川内外!</div><div> </div><div> 桂湖,因杨升庵而得名,</div><div> 桂湖,承载着杨升庵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承。</div> 10月12日一早来到新都桂湖,熟悉的大门,熟悉的郭沫若大师题字,已记不清是第几次来到桂湖赏桂游览了。 在我的记忆中,桂湖形如一面呈东西向横卧的琵琶,西部和中部湖面较宽,东部狭长,像是琵琶头部。湖上南北参差的两条半堤和几座桥榭,将湖面隔为6个片区。 不同季节里,桂湖上的荷花、岸上的桂花,还有三春杨柳、四季花卉,将桂湖打扮得美丽动人。 (请用手机横屏观看)<br> 其园林建筑格局,以雄峙湖心的升庵祠为主体,另有楼台亭阁,桥榭廊庑等二十余座。 它们古朴典雅,玲珑剔透,造型精美,彰显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技艺。它们或临水上,或依岸边,因地构屋,布局谨严,在有限的面积(46500平方米)内构成了许多悦目的景观。这里以荷花和桂花而闻名全国,是全国八大赏荷胜地、五大赏桂胜地之一。 国庆节刚过,桂湖的景致与夏季的青绿大不相同,岸上因桂花盛开变得橙黄,湖上因荷叶开始枯萎而泛黄。 【紫藤廊】进入桂湖园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座造型奇特的紫藤廊。大门内两侧有一大一小两株紫藤,大的一株相传为明代状元杨升庵亲手所植,距今有500余年的历史,其主干直径达86厘米,小的一株直径为32厘米。两株紫藤枝蔓在大门正上方相交缠,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绵延,形成一座罕见的百米紫藤长廊,蔚为壮观。由于是两条紫藤条蔓纠结,盘亘纽绕,因此该景点又叫做“连理古藤”。 <div>  由紫藤廊往东,第一站来到游览桂湖的核心地带【升庵祠】。升庵祠建于道光十九年(1839),位于桂湖北岸,坐东向西,是桂湖的主体建筑。升庵祠为纪念杨升庵而建的祠堂。</div><div> 杨升庵名慎,字用修,号升庵,蜀郡新都人,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出生在北京,父亲杨廷和当时任翰林院检讨,后来历官少师兼太子太师,正德、嘉靖两朝宰辅,声威显赫。身为相门公子的杨升庵,自幼聪明好学,十九岁乡试中举人,二十四岁应殿试,成为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步入仕途后,杨升庵官授翰林编修,为经筵讲官。</div> 明嘉靖三年(1524),杨升庵因“议大礼”事件得罪皇帝,被充军云南。升蓭祠后殿对着大门的一副图描述了杨慎在大殿上慷慨陈词的画面。 充军云南后,杨升蓭仍孜孜不倦地从事写作和研究,并深入边地,游历考察,讲学授徒。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滇士从者如云,使当时文化落后的云南学风大开。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杨慎卒于昆明高峣(yáo)寓舍,享年72岁(有关“议大礼”事件,和杨升庵流放云南期间讲学授徒的史实展示在升蓭祠后厅)。 杨升庵死后归葬新都,祠墓均在杨氏祖茔(习称状元坟)。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知县徐世经在新都城内西街状元府旧第重建【杨状元祠】;道光十九年(1839),知县张奉书在桂湖另建【升庵祠】。<br><br> 升庵祠以歇山两坡水的民居建筑形式作为祠宇主殿,并在两侧加建一组带翼的偏房,形成一座外观酷似庑殿式的三合一建筑,这种建筑结构全国稀有。升庵祠内由升庵殿、会宗堂、澄心阁、藏舟山馆组成,祀杨升庵及其祖、父、叔像。 升庵殿正中,塑有杨升庵像,塑像背面是他写的《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是【升蓭祠】的后厅,厅中以图片、塑像等多种形式简要介绍了杨升庵的生平业绩(见前文)。正中门上匾额所书“一半勾留”四字,为清代诗人姚骞所题,此句摘自白居易《春题湖上》:“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之句。姚骞借用西湖来赞美桂湖,表达了对西蜀名园桂湖的眷恋之情。 后厅中还安放有杨升庵明代雕像(复制品),现存于云南省建水县文化馆。 回到升蓭祠前,祠前地坪左侧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写的“桂湖”二字,为现代文豪郭沫若于1963年中秋节题写。 (请用手机横屏观看视频,效果更佳) 站在地坪上放眼湖面,荷塘、柳堤、水榭,以及樟、楠、桂等绿植构成的图画美不胜收! 升蓭祠东面还建有【升蓭书屋】和纪念升蓭第二任夫人黄娥的【黄娥馆】,中间地带有一片湖面,没有种植莲荷,而是放养了许多锦鲤,湖北岸垂向湖面的大片金桂正在盛开,散发着诱人的沁香。 (请用手机横屏观看视频,效果更佳) 看啦,湖中的锦鲤成群结队,在水中自由遨游,闲时来此观赏,很是惬意。 位于升蓭祠东面的【升蓭书屋】,初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因里面原祀有创造文字的仓颉神像,故称仓颉殿。1980年始改建为升庵书屋,陈列升庵著作版本,书屋里有很多的字画,以条幅、横幅为主,还有不少是杨状元手迹。 书屋内的典藏散发着书香,书屋外栽种金桂浓香四溢。<br> 升蓭书屋的南面就是【黄娥馆】,黄娥馆正门朝北,与升蓭书屋二门相对,后门朝向桂湖。杨升庵一生四娶,黄娥是他的第二任夫人,他与黄娥的爱情故事流传最广。 这条门廊通向面向桂湖的黄娥馆后门,之前这里叫【地台子】,为纪念杨升庵的第二任夫人黄娥,后来改建为黄娥馆。 黄娥馆后门入口处,正中悬一匾,上书“才冠女班”。黄娥自幼博通经史,工诗文,能词曲,擅书札,少年时就已诗曲名满京城。 明正德十四年(1519)黄娥与杨慎结婚不久,杨慎便被谪守云南,时间长达30年之久。在天各一方的离别期间,夫妻二人常以诗词寄托相思,而黄娥的一首《寄外》诗,500年来一直传唱至今: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升庵书屋左前方是【新都博物馆】,馆内展出有大量本地出土的文物。馆前的丹桂格外芳香醉人。 继续往东是【桂湖碑林】,桂湖碑林竣工于1991年6月,是一座正中为厅,大门朝西,三方为廊的仿清四合院建筑,占地1400平方米。 厅、廊内,共有明、清和近现代碑刻一百余通。 【桂湖碑林】南面院墙外的桂湖的湖面变窄,跨跃湖的两岸修建的一座水坝长度仅有10余米,坝上立着一个龙形的石雕,联想到《龙生九子》的传说,这应该是一个龙与鱼所生的“螭吻”石像造型。在水利设施中设置“螭吻”石刻,是中国传统的常规做法。 沿北岸小路行走约数十米,即来到山石雄奇、花木芬芳的【聆香阁】。聆,倾耳细听的意思,阁名聆香,形容这里静谧清爽,那随风飘荡的香气,人们不仅可以嗅到,而且隐约还能听见呢!这花香来亭子东面不远处的一排丹桂树。 桂湖湖面在这里稍有变宽,并形成一个圆弧形弯曲,站在丹桂树下聆听浓郁的花香,沁人心脾。 桂湖最东面的的景点就是【绿漪亭】。此亭1934年建于桂湖最东边的水心,只有狭窄的石桥相通。绿漪,即碧绿的水波,因附近莲叶满湖,翠盖亭亭,东风吹拂,绿波滚滚,故名。这里竹树屏立,幽雅僻静,来这儿的游人难有一、二。 由绿漪亭旧道折回,经由这座石桥,几步之遥就可到达桂湖南岸。这座二孔石桥名叫【飞虹桥】,桥的长度跟前面提到的水坝非常接近。 接下来,让我们把坐标拉回到公园大门口的紫藤廊,由此向西继续游览赏花。 <div>【交加亭】是公园大门右拐的第一个景点,此亭建于湖中小岛之上。清道光年间,这里有一座高台,为邑中士大夫“月夕吟眺处”。清宣统元年(1909),废台建亭,俗称“水心亭”。这两座毗连的八角亭,因吻接处采取省柱法,两亭有二柱共用,故又名“交加亭”。周围有翠绿的芭蕉、修竹掩映,并有弯曲的石桥连接湖岸。亭柱上的对联:"夫唯大雅名千古,所谓伊人水一方",当地人以双亭来比喻状元杨升庵和才女黄娥,歌颂他们真挚的爱情。</div> 坐在【交加亭】里向对岸看去,由朱自清先生手书的石刻《荷塘月色》四个红色大字尤其醒目,园林设计者们充分考虑了人们在这个位置观赏荷塘美景的视野通视条件。 沿湖西行,数丈之遥,但见杨柳婀娜,高楼突兀,因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故寄升庵、黄峨几经离别之意,而名此楼【杨柳楼】。如今杨柳楼几被盛开的丹桂掩映怡尽。 杨柳楼初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重建于1981年,为二层楼房。凭栏远眺,但见“画舫远汀迷柳树,一池明月浸荷花”,如今的观赏季节,丹桂飘香,更加令人陶醉。 杨柳楼斜对面的湖畔上,有一座建于水面的阁楼,它因依照成都锦江边的濯锦楼而建,故名【小锦江】。四周有回廊相通,供游人凭眺桂湖佳色。 小锦江左侧,有曲桥通往“芙蓉红映水,垂柳绿遮湖”的长堤,此堤环境优美,人们观望远处景物更加深邃,诱人。 【天府第一湖】此碑位于小锦江附近的湖畔,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手书。是对桂湖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的最精准的评价。 【桂林】是桂湖中栽种的各类桂花最集中的地方,园子入口的门楣上书“桂林”二字。两侧对联云:自觉金风爽仙驭,谁将玉雪洒人寰。此联出自杨慎的《谢同乡诸公寄川扇(其二)》。 进入桂林,名不虚传,金桂、丹桂和银桂,枝繁叶茂,品种齐全,桂树的高度可达4-6米以上。 桂树下的草坪绿盈盈的,像是一片绿色的绒毯子,煞是可爱。 园子的右侧有栋二层建筑,名叫“平远廔”,门联云: 锦江浪白翻歌调,桂水花红拂舞衣。也是描述桂园的花开景致娇美之意。<br> 【桂花亭】是桂林里的主体建筑,之前的桂花亭曾是以“丛桂留人”为匾额(此图为网上寻得的资料图片)。杨升庵的《桂林一枝》中是这样描述桂花:宝树林中碧玉凉,秋风又送木樨黄。摘来金粟枝枝艳,插上乌云朵朵香。 五百年过去了,杨升庵时代的桂林和桂花亭早已不存。如今的桂花亭建于解放后新辟的桂林中央。秋天,丹桂、金桂、银桂次第开放,游人憩息亭上,每每沉醉在浓郁的馨芬之中。这次进园发现的桂花亭,又重新扩建,里外两层亭柱,亭内布置成为杨升庵的生平足迹展示墙,供游人们观瞻。 说到桂花,人们都知道它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一般认为桂花有四大类型,最为常见的要数金桂和丹桂,人们形容秋季的愉悦心情,通常会用到“金桂飘香”这个词;而更适合观赏的桂花类型则非橙色、橙红色的丹桂莫属;颜色浅黄和黄白色的桂花通常被纳入到银桂一类中。 在这个心形拼图中,由里向外,金桂、银桂和丹桂三种类型的桂花融为一体,真是个不错的创意,美呆了。<br> 桂林园区西南一隅,还有一个供游人恬息的小亭,亭子被几棵正在盛开的丹桂掩映其中,此刻用得上一句“人在画中游”来形容这个美妙的画面。 桂林的南面有一条小水沟将园子与其他景区分隔开来,然而桂花的香气则早已飘溢林子以外了。 与此同时,为方便游人通行水沟上建有一座单孔的小石桥,站在石桥上凭栏观花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看啦,这排丹桂树密不透风,就如一堵橙红色的花墙呈现在游人面前。 从【桂林】西北角沿着小道漫步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立着桂湖的开拓者杨升庵先生的雕像,雕像的背景墙上的文字是杨升庵写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被罗贯中用来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可谓家喻户晓。 广场上矗立着【杨升庵塑像】,正好对着桂湖的西部城门。这个城门名叫【挹锦门】,城楼上的匾额上书“新都桂湖”四个大字。挹锦门的城墙高度为一丈八尺(约6米),城楼高应在5米左右。城墙四周的古树高过城楼,足有20余米高。 回到桂湖园内,眼前这个圆形拱门上的匾额“荷桂飘香”也是由郭沫若所题。穿过这道门,由右侧的石阶可登上城墙。 挹锦门城楼的背面挂有“文献名都”匾额,两侧的楹联云:得山林清气,为天地间人。应为赞颂杨升庵品德之意。 据传,这座城墙是杨慎金榜题名时用收到的贺银修筑。周长约九里三分,共计一千六百七十四丈,相当于5000米。这座城墙的雉堞格外显眼,使用了二层红色石条。四面设有城门,东为瞻云门,南为响明门,西为挹锦门,北为辉光门。如今只能看到南门和西门。 从挹锦门出发,逆时针方向沿城墙来到桂湖西南角,遇到的第一个景点就是【观嫁台】(面向园内)。观嫁台高踞城隅,建于1927年。 观嫁台(面向墙外)为正方形,攒尖屋顶,造型简朴,不加雕饰。想象当年杨升庵先生伫立台上,临风四望,可见“天府之国”美丽的农村田园风光,是何等的惬意。 离开观嫁台由西往东走,城墙上树木参天,由楠木、樟木遮天蔽日。当年杨状元种下的桂花树虽有留存,但已经十分稀疏了。 这棵丹桂正当花开繁盛,香飘四溢。 登高可望远,站在城墙上往桂湖看,玲珑的水榭和石桥被林木修竹绿植掩映,湖面上是绿荷衬托出一幅江南水乡景致,非常养眼。 来到南门城墙上的【问津楼】, 问津,语出《论语.微子》:"使子路问津焉"。本义是询问渡口,这里引申为探求路径、寻幽访胜的意思。 此楼建于古城墙上,下有桂湖门通往郊外,登此楼,内可俯览湖光,外可尽览城外的【桂湖森林广场】。 这是站在城墙之上拍摄的桂湖森林广场的【云外楼】美景。 与问津楼相距不远处的【坠月楼】,建于1912年,它耸立城头,独树高标,与问津楼相呼应。每当月夜,登楼纵目,可见皓月东升西坠,故名坠月楼。又因它三面凌空,檐牙高啄,好像蜗牛伸出头和触角一样,也叫“蜗角”。 继续在城墙行走不到百余米就到了城墙的尽头。城墙上一丛丛修竹翠绿可人,城墙下却不见游人踪迹。 调头找一处台阶下到桂湖园区,沿着湖南岸紧贴城墙根往西行继续游览和赏桂之旅。 来到南门问津楼下,眼前是一座象古代官船的房舍(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上称为舫居),其名曰【杭秋】。杭同航,渡也,语出《诗经.河广》:"一苇杭之"。杭秋,隐喻它像一条船航行在秋日的桂湖,莲子待采,桂蕊飘香,乘舟游湖,饶有佳趣。"呼吸湖光餐桂露,徘徊秋月漱荷香",这条"船"停泊于此,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年了(上图为面北端,下图面南端)。 舫居内的装饰华贵而典雅,两侧的窗棂透光条件极好,舫内通透明亮如白昼。 这条【杭秋】舫居,还曾经是八七版《红楼梦》的取景地。足见它的精妙、经典之处。 由南往北穿过杭秋舫居,不远处是一处位于水上草亭,名叫【亭亭】,此亭为推翻清朝帝制后的1913年建成。【亭亭】的由来,匾上的跋语讲得明白:“莲叶亭亭,出淤独立,当今国土,其必如是耶!因名此亭自勉,勉人”。此亭为重檐式,下檐为八角形,上檐为四方形,朴素淡雅,美观大方。从【亭亭】往北绕过坡上的嶙峋山石,就是【升蓭祠】的位置所在。 据说,它是国内唯一的一座重檐草亭。因位于中国唯一的清代川派鹅卵石假山——翠屏山,故又称【翠屏亭亭】,这也是桂湖八景之一。 坐在亭内的椅子上,观荷赏桂,是个非常优雅的打卡地。 说到观荷,桂湖有上千年栽种荷花的历史,早在两汉时期,新都就种莲成风。桂湖荷花的传统品种是桂湖【红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花色为薰紫色,花瓣16枚,能结实,是难得的花果兼收的塘栽优秀品种。1994年,桂湖开始引入荷花盆栽品种,现已达200种之多。<br>今天的桂湖,满塘碧荷,摇曳多姿,无论站在哪里,放眼望去,都可看到荷叶田田。有道是,“十里荷花塘,好是采莲时”。赶上月明之夜,桂花的荷塘月色,别有一番景致。因此位于距离问津楼下南门附近的这处【荷塘月色】,也就自然成为桂湖八景之一。 为了便于游人观荷,并能与朱自清先生题写的《荷塘月色》石刻合影,公园建设者在此处建造了一条伸向湖中的柳堤。 继续往西,是紧邻【荷塘月色】景点,相距约20米的【香世界】,其为一轩堂式建筑,初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因附近桂树繁茂,每到中秋,桂花怒放,馨香馥郁,故名香世界。桂树中,有一株传为杨升庵亲手种植,人们称为“桂花王”,二十年前尚在吐香抒秀,遗憾的是,这棵桂花王已经枯亡,而新植桂树正茁壮成长,游人仍喜欢在此勾留。 【枕碧亭】此亭初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四方形楼亭重檐复宇,玲珑剔透,它象一位巨人倚枕于翠荷碧波之上,故名枕碧亭。它隐现于四时花木之间,故古人又以“花界玲珑”来赞美它。 其篆书匾额“荷桂飘香”为解放后补刻。 (请用手机横屏观看视频,效果更佳) 枕碧亭视野广阔,加之桂湖西端湖面宽阔,从这里可饱览桂湖的荷塘、柳堤及湖畔林木绿植美景。 沉霞榭,由【枕碧亭】北行,越过横卧荷塘柳堤的饮翠桥(仿西湖断桥),就到了【沉霞榭】(图左为饮翠桥,图右为沉霞榭)。 <p class="ql-block">据说,此处曾是黄娥馆的旧址。【沉霞榭】建于清道光十九(1839) 年,原名谢公祠,1949年后更名为沉霞榭,里面是杨升庵足迹展。</p> 由【沉霞榭】往西看,可以看到位于桂湖最西面的【湖心亭】,湖心亭规模比较大,建在一个小岛上,四周被荷塘所包围。 紧挨着【沉霞榭】还有一个长方形的观荷亭,其北面有石桥连接到湖岸。 桥头北端的一棵丹桂树下许多人在赏花拍照。 这就是【湖心亭】所在的小岛,岛上有石桥与西面城墙下的道路相连。 上了小岛,眼前的【湖心亭】更像是一座二层大殿,非常华丽。清咸丰十年(1860),封建官僚为防范农民起义,曾在这里筑火药库。1927年改建为图书馆,解放后培修,是一幢旧式的砖建楼房。 1984年新建为重檐卷棚顶仿清楼阁,楼后两翼各有一座方亭,在桂湖景物中别具一格。其四围曾经是碧波荡漾,游艇竞渡,如今为荷塘取代。现楼下为文物书画陈列厅。 楼前有一石板铺就的地坪和石凳石桌。建筑的四周是高大的樟木、楠木林。 地坪近湖一侧的几棵丹桂正在盛开,在湖中绿色莲荷的衬托下,美景自然和谐。 游览完湖心亭,折回到桂湖北岸,在开始染上秋色的水杉下驻足仰望,聆听着丹桂散发的馨香,心里充满了满足感,半天时间的揽胜到此结束了。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