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词之外的李清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黄少青</p><p class="ql-block">在宋代,李清照的词,称赏者众,如朱彧在《萍洲可谈》中就说她:”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p><p class="ql-block">但是李清照会画画,似未见宋人提及,却在清人俞正燮《癸巳类稿》中有这样的记载:”易安能诗、词、文、四六,又能画。明人陈查良藏有易安画琵琶图,莫廷韩买得易安画墨竹一幅。”由此不难想见,李清照画画原也有传,而且她不光能作墨竹一类的墨戏,而且可能也能画造型比较谨严的人物画,如《琵琶图》很可能就是画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诗意。</p><p class="ql-block">李清照既能画,丈夫赵明诚又喜爱收藏,”平生与之同志”(洪迈《容斋四笔》)的李清照对于古今名人书画,自然也一样以得之为快意事,失,则未免无可奈何。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就回忆:”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惋怅者数日。”</p><p class="ql-block">岳飞的孙子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中,则著录有米友仁《米元章<灵峰行记帖>跋》:”易安居士一日携前人墨迹临顾,中有先子留题,拜读不胜感泣。先子寻常为字,但乘兴为之。今之数句,可比黄金千两耳。”又跋《米元章<寿时宰词帖>》:”先子真迹也。昔唐李义府出门下典仪,宰相屡荐之。太宗召试讲武殿侧坐,而殿侧有乌数枚集之,上令作诗咏之。先子因暇日偶写,今不见四十年矣。易安居士求跋,谨以书之。”可知李清照对于所收藏名人书画真迹,是视为至宝而格外珍重的,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犹不厌其烦,乐于直接找上相关人物的门,以求获得更加充分的确认和佐证,这实在是非常不同于一般的收藏用心。</p><p class="ql-block">据宋人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记载:”《打马赋》一卷,易安李氏撰。”而”打马”,实即李清照自己所谓的”闺中雅戏”。李清照在迟暮之年,除了对这种”闺中雅戏”撰写有《打马赋》外,还撰写了《打马图经》和《打马图经序》。在《序》中,李清照说她自己是”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这不失为是李清照精力充沛、智力盈溢的表现。按李清照的说法,”打马”有二种:”一种一将十马者,谓之西关马;一种无将十马者,谓之依经马。”可以猜想,此或类似于下棋。值得提出的是,李清照在《打马赋》中却借题发挥,直抒了胸臆。如:”滿眼骅骝杂绿弭,的危安得真致此?老矣谁能忘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这些句子与她年轻时所写的五绝:”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谓一脉相承,一样透示了她忧时怀土的浓烈的爱国情愫,因而未尝稍减”有奇男子之所不如”(魏仲恭《断腸诗集》)的那种大情怀、大境界。</p><p class="ql-block">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所著《金石录》,明人朱凯在《打马图跋》中认为,此书应该是他们夫妇”乃共相考究而成”。这无疑能够符合事实。因为就学养与才华论,李清照显然皆不在赵明诚之下。俞正燮在《癸巳类稿》中,著录了这样一件逸事:”又尝以重阳《醉花荫》词函致赵明诚,明诚思胜之,一切谢客,废寢忘食者三日夜,得五十余阙,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诵再三,曰:'有三句乃绝佳。'明诚诘之。曰:'莫道不消魂,簾捲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此可为一证。所以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称李清照”亦能博古穷奇”,殆非无据。</p><p class="ql-block">赵明诚的《金石录》,按他自己说法,是”上自三代,下及隋唐五季,内自京师,达于四方遐邦,绝域夷狄。所传倉、史以来古文奇字,大小二篆,分隶、行、草之书,钟、鼎、簠、簋、尊、敦、甗、鬲、盘、杅之铭,词人墨客诗歌、赋颂、碑志、叙记之文章,名卿贤士之功烈行治,至于浮屠老子之说,凡古物奇器丰碑巨刻所载,与夫残章断画磨灭而仅存者,略无遗矣。”(《金石录序》)而李清照在他死后,继承其”以传学者”的遗志,不遗余力,不辞劳瘁,对《金石录》加以校订整理,使之得以在当时面世,并流传了下来,这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可谓功不可没、功莫大焉,是永远值得后人深深致敬的。</p><p class="ql-block">著名大诗人陆游在《渭南文集》中,有一篇《夫人孙氏墓志铭》,作了这样的记述:”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这孙夫人就是孙综夫妇的女儿,其子苏泂为陆游的学生,孙氏逝世时,陆游应苏泂的请求,为他的母亲撰写了墓志铭。此中恰好透露出一个信息,即”才高学博”的李清照曾经试图把自己的滿腹经綸传授于人,可惜小小年纪的孙氏并不懂,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大事情,结果是,李清照的愿望落空了。这在李清照当然未必成为遗憾。盖人与人之间终究是志不同则道也不同,道不同则相与为谋也便不可能,是多余的了。</p><p class="ql-block">李清照生于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大约卒于1155年(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享年七十余岁。李清照的晚境是孤独寂寞的。这应该是由社会的原因、个人的原因与生活的原因等所造成,所以任何忽略了种种复杂性的交织而只作出简单推断的说法,都是缺乏足够说服力的。</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致谢,侵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