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话沧桑

闲云野鹤

历史的沧桑 <p class="ql-block">在安徽省中部,有一座历史非常悠久行事却十分低调的城市。它曾四次成为国都,如今却只是县城。它现在的名字叫寿县,历史上却称为寿春、寿阳或寿州。</p><p class="ql-block">寿县行政上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历史上,它曾四次为都,十次为郡,是楚文化的故乡,豆腐的发源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p><p class="ql-block">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寿县,肯定是个有故事的地方。遗憾的是,受诸多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制约,许多故事或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或在缺少文字记载的流传中残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非!</p> <p class="ql-block">关于寿春古城的建城史,有说二千多年,也有说三千多年,但它四次为都的史实或可佐证,寿春建城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因为四个以寿春为都的国家分别是春秋时期的蔡国和楚国,以及西汉时期的淮南国和东汉时期的袁术。</p><p class="ql-block">一、蔡国</p><p class="ql-block">蔡国(公元前1046-前447年),姬姓,周朝诸侯国,建都蔡(今河南上蔡县)。春秋时期,蔡国经常受到楚国的侵扰。公元前531年,蔡国终被楚灭。三年后,蔡平侯复国并迁都新蔡(今河南新蔡县)。公元前506年,蔡国随吴国攻伐楚国,并在吴国的帮助下,于公元前493年迁都寿州。</p><p class="ql-block">二、楚国</p><p class="ql-block">楚国原为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周成王时期即公元前1042年~1021年,楚人首领获封子爵,建立楚国。经过数百年的惨淡经营,楚国在春秋时期开始崛起,终于在公元前704年僭越称王。公元前597年,楚军在邲大胜晋军,从此威震华夏,代晋而成为春秋五霸的最后一位霸主。<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前241年,楚国考烈王迁都寿春,将这里命名为郢都,标志着寿县作为楚都,其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当时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span>虽然楚国在公元前223年正式灭亡,但作为楚都的这段时光,确是寿县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p><p class="ql-block">三、淮南国</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公元前196年,英布获罪伏诛,高祖改封其庶长子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汉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刘长获罪流放,死于途中。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将淮南国分割为淮南、衡山、庐江三部分,分别封给刘长的三个儿子,长子刘安继任淮南王,都寿春。公元前122年,刘安获罪自尽,废淮南国。后复为九江郡,治所仍在寿春。</p><p class="ql-block">四、袁术短命王朝</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寿县第四次迎来了它作为都城的历史。公元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建立了仲氏王朝,但袁术的政权仅存在了两年,公元199年,袁术在曹操和吕布的联合打击下,呕血而死,其短命的政权也宣布灭亡。</p> 寿县古城墙 <p class="ql-block">寿县作为四个封建政权都城,无疑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迄今依然保存完好的寿春古城无疑是这历史辉煌的写照。</p><p class="ql-block">寿春古城坐落在如今的寿县县城之内(不在相距20多公里的淮南市内)。古城地基坚实,城墙牢固,是国内不可多得的迄今保存完好的古代城池。</p><p class="ql-block">据考,寿春古城现存的城墙为南宋宁宗十二年(公元1206年)建康都统许俊重筑(而非始建!),城墙砖面上常见“建康许都统造”的字样。古城略呈方形,如棋盘布局。城墙周长7141米,高8.3米,底宽18-22米,顶宽4-10米,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砖,外壁下部有两米高的条石砌基,通体向内欹斜,层层收分。城外东、南为濠,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宽约8米的护城石堤。</p><p class="ql-block">古城开有四门,东为宾阳门,南曰通淝门,西称定湖门,北名靖淮门。四门之上皆有门楼,门外加筑护门瓮城。如今除南门瓮城因城市交通发展需要而被拆除外,其他三座瓮城都原样保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需要指出的是,古城的设计者特意错置城墙的内门与瓮城的外门。如古城西门的瓮城外门朝北,古城北门的瓮城外门则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却又平行错置,故此有“歪门邪道”之说。据称,这种设计与古城功能的改变有关,即古城由最初具有单纯军事防御的功能,逐渐兼具了防汛抗洪的新功能。</p> <p class="ql-block">根据规制,我国古代的城池多以南门为正门。这张照片和上面的三张照片都是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寿春古城的南门。与东、北、西三侧门只有一个门洞不同,南门作为正门开设了三个城门洞。如今,南门的瓮城为适应小城发展的需要已被拆除,公交车和私家车也因此可以从南门自由出入古城。</p><p class="ql-block">特别告知: 自驾到此出游的朋友,目前可以开车进入古城。但要求从南门进城后,须沿城墙向右行驶,依次绕城参观东门北门西门等景点,每个景点附近都设有免费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这是寿春古城的又一特色: 城墙外侧由砖石包裹,并设有女儿墙,主要满足军事防御的需要。城墙内侧为夯土结构,且呈斜坡状。这主要是为了适应防洪防汛的需要: 如果突发洪水,所有人员都可以从任何地段迅速抵达城墙之上,并就近取土填堵塌方和漏洞。</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城门,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城门上和瓮城上都开辟了比较宽阔的广场,战时可以屯兵,抗洪时可以存放救灾物资。</p> <p class="ql-block">城墙下部是坚实的条石,上部为灰砖。我们所看到的,可都是八九百年前的古人垒砌在这里的!</p> <p class="ql-block">东门的瓮城比较高大,御敌属于易守难攻型,防洪则是大肚能容型~洪水灌满这里需要时间,抗险者就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做出部署安排!</p> <p class="ql-block">门洞里的铺路石可能比城墙更古老些。坚硬的石条被进出城的双脚打磨的光滑如镜,而中间这道深达五六厘米的车辙,则是来往车马千百年来不懈碾压和踩踏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门。</p> <p class="ql-block">城门北出,瓮城门西开。</p> <p class="ql-block">城外的护城河,由深且宽的濠沟和坑洼泥泞的湿地组成。</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城门,目前正在维修,城门楼暂不对外开放,故没能拍到西门的瓮城。</p> <p class="ql-block">城墙和城门是新修复的,这城门内的铺路石却是原有的。</p> <p class="ql-block">最后再上一张照片,以展示寿春古城的御敌和防洪的双重功能。图片上方的那根木梁,原本是安装木门的。装上厚重包铁城门,在冷兵器时代是很难攻克的。再远一点的石槽则是安装防洪闸门的。洪水来了,放下闸门,阻遏洪水进城。洪水退了,则抬升闸门,排出城中的积水。</p> 报恩寺的故事 <p class="ql-block">寿县报恩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据说是由‌玄奘法师主持修建的。报恩寺旧称‌崇教禅院或‌东禅寺,明洪武年间改名为报恩禅寺。</p><p class="ql-block">关于报恩寺之名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以前东禅寺有位老和尚救了条受伤的小花蛇,花蛇长大后回到寺里用舌头舔遍生病老和尚的全身,老和尚由此痊愈。</p><p class="ql-block">为感花蛇救命之恩,老和尚把东禅寺改名为报恩禅寺。然而,小花蛇又何尝不是来报恩的呢!</p> <p class="ql-block">寿州报恩寺内原有一座非常著名的佛塔,俗称大寺塔。位于禅寺山门内,二佛殿前。《寿州志》及有关碑文记载,此塔建于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6 年),原为九级,高耸入云。</p><p class="ql-block">苏东坡在其诗《出颖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中有“寿州已见白石塔”句。宋代另一诗人杨复《题东禅寺浮图》诗方称“洋图百仞插祗园”,可见佛塔之雄伟。</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 年),塔倾,残存三级。这是偶尔从网上搜到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6年拍摄的寿州报恩寺宋塔的老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公元1977年,鉴于残塔涨裂,已难以修复,经上级批准拆除。</p> <p class="ql-block">这是1946年的宋塔老照片。感兴趣的可保存,太珍贵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宋塔的地基,由此可以想见宋塔的雄伟!</p> <p class="ql-block">寺院内的这两棵银杏树据说是唐贞观九年种植的,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虽然已是千岁老翁(两树皆为雄株),却依然身康体健,郁郁葱葱!</p> 寿县孔庙 <p class="ql-block">寿县孔庙,始建于唐代,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移至西街。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至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共经大小四十二次维修、扩建,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建筑群。现有建筑为明清时期遗物,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孔庙坐北朝南,共有五进院落。第一进院落前有泮宫、快睹、仰高三坊;后为棂星、金声、玉振三门。二进院落中心处为泮池,两侧为东礼门、西义路。泮池北中轴线上为载门,其耳房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三进院落主体为大成殿,两侧为东西廊庑。碑廊与明伦堂构成第五进院落。</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时,赶上孔庙正在维修。因此,尽可能地排了几张照片,就退了出来。</p><p class="ql-block">每座孔庙都有的泮池。</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也是大多数孔庙的标配。</p> <p class="ql-block">奎星楼。</p> 寿县清真寺 <p class="ql-block">寿县清真寺位于寿春镇回族群众聚居的清真寺巷内,占地面积5632平方米。唐宋时,寿城清真寺建于寿县城西北隅。明代移建现址,历经多次重修。</p><p class="ql-block">寿县清真寺坐西向东,三进重院,院落东西长128米,南北宽44米,总体仿北京太和殿的宫殿式建筑模式。正门为大中门,南北两侧设偏门;正屋为二门,两侧亦设偏门。中院,正殿为无相宝殿,殿前设宽广的平台,南北有厢房。后院由无相宝殿环以垣墙组成。</p><p class="ql-block">寿县清真寺古是华东地区保存较完整且有自身风格的伊斯兰教建筑,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这是面向广场的大中门,门楣上写有清真寺字样。参观者从侧门进入寺内。</p> <p class="ql-block">二门。</p> <p class="ql-block">三门园内的银杏是明代种植的,无相宝殿前有三棵银杏树的树龄已达6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参观过程中,惊喜发现了毛泽东主席题写的匾额。毛主席是我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书法家,但传世的墨宝并不多,且主要是为报刊题写的刊名和为大学题写的校名。据说,老人家一生只为一家寺庙题写过匾额,这家寺庙就是陕西省延安市凤凰山的清真寺。毛主席在民国29年题写的“清真寺”匾额,悬挂在我国许多清真寺的大门上。</p> 淝水古战场 <p class="ql-block">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寿县东南方)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的前秦军。</p><p class="ql-block">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统治,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南部。</p><p class="ql-block">淝水之战使得谢玄招募率领的北府兵声威大振,而北府兵的主要统帅谢玄、谢安、谢石等人也借此战留名青史。</p><p class="ql-block">前秦天王苻坚虽然战败,但他并非是一位怯懦无能的君王。他诛杀暴君苻生,为关中百姓带来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岁月,使得五胡乱华以来的我国北方再度恢复生机。遗憾的是,因淝水战败,本已和平的中原又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叛将姚苌杀死。</p> 美食大救驾 <p class="ql-block">这次在寿县逗留期间,惊喜地发现了这里也有一种称为“大救驾”的美食。前两年,我们到云南腾冲旅游避寒,意外品尝到当地称为“大救驾”的美食,色香味俱全,至今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云南的大救驾以大米制作的饵块为主料,再佐以火腿、鸡蛋、猪肉、萝卜和番茄等爆炒而成。吃的时候再配上一种特殊的汤,堪称超级美味!</p><p class="ql-block">而寿县大救驾,是公元956年,专为因长期征战,食欲不振的赵匡胤而制作的一种糕点。据说,当地厨师用面粉、白糖和猪油等原料,经六道工序炸制了这种糕点,赵匡胤食用后胃口大开,因此将这种糕点命名为“大救驾”。</p> <p class="ql-block">关于古城寿春的沧桑岁月个由此衍生的传奇故事,今天就暂时介绍到这里吧。明天,我将重点介绍淮南国的主角刘安和与他有关的众多传奇。敬请各位亲朋好友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