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再现雄关盛景

坐观岁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第一次知道雁门关这个名字,是上中学时读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多少年来,每当看到、听到雁门关这个名字,脑海里浮现出的总是《雁门太守行》中所描写的那样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想象中的雁门关意境苍凉,格调悲壮,“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狂风遍地起黄沙”,“早穿皮袄午穿纱”。2024年9月21日旅游来到雁门关风景区一看,与想象中的雁门关完全是两回事,景区各类景观建筑气势恢宏,商业气息浓郁,一派盛世繁华景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的关隘之一,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雁门关关城在历史上屡有重建,唐代雁门关置于雁门山顶,明代移筑今址。清代之后,随着北方民族的统一,我国北方疆域远超明代边关,长城抵御外敌入侵的作用已经完全丧失,所属的雁门雄关随之荒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看到的‌雁门关是2009年之后在原来的遗址上重新修复,之前的关城仅存东门、西门、小北门三个门洞和镇边祠前的一对石狮,一副石旗杆,明朝镌刻的李牧碑石一块,以及寺后的数株青松。雁门关重新修复后,再现雄关盛景,让人们重新领略到雁门关昔日的风采。或许,历史上的雁门关还没有现在气壮山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到雁门关,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你可以仿佛听见昔日金戈铁马的厮杀声,你可以眼前浮现出无数英雄豪杰在此浴血奋战的血色场景,你可以感受到这里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但你千万不要发出让人啼笑皆非的无知感慨。你现在站着的城墙,看到峰巅之上的烽火台、瞭望塔等,大多数是在原来遗址的基础上新近建成的,这里现在的大部砖石还没有见到过战争的场面,不是有些游客所感慨的眼前的每块砖石都承载着无数边关战士的热血与忠诚,留下了中华民族过往历史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雁门关天险门外东侧的镇边祠,是在原来轮廓的基础上复建,接近历史真实,让我流连忘返。由于时间关系,也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看。镇边祠亦称武安君祠、靖边祠、李牧祠,建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span>后毁于战火,语焉不详,我猜想,应该是毁于清朝入关之初。1856年,僧人善全在李牧祠旧址上,兴建佛寺,改名护国镇边寺。1937年日军占领雁门关后,镇边寺遭到毁灭性破坏,仅存地基和门口的两只石狮。2009年以来按原样复建后改名镇边祠,成为展示姬幸、李牧、薛仁贵、杨家将等西周至明朝2600多年间守关名将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雁门关天险门上的“䒶(天)”字和地利门上的“埊(地)”字,让我很是纳闷。景点介绍牌说,“䒶(天)险”和“埊(地)利”是武则天题写。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些关门建于明朝,武则天怎么穿越题写呢?是不是后人借名造字或从别处拓印来的,或后人编撰的故事。其中,“天”字是一个由草字头、田、戈组成,象征着她的权力来自上天,是她至高无上地位的象征。另一个字是“地”字,由上面一个“山”字,中间一个“水”字,下面一个“土”字组成,表示有山有水有土地,象征着稳固的统治基础。这两个字暂且我也全当是武则天题写,此前,我只知道武则天为自己名字生造了一个“曌”字,暗示自己阴阳一体,像日月当空普照天下,没想到武则天还是个造字和书法高手,这两个字不仅展现了武则天的书法艺术,也反映出她的政治智慧和文化修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