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秋五十年 再见五府山</p><p class="ql-block"> 十月十八日,上饶的三清媚女子文学会成立十六周年,去五府山举办庆典活动。</p><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梁晓声发来贺词:上饶的女子文学会成立十七年了,这在全国是独一份.....。美丽的风景各省都有,但女子文学会,唯上饶才有,而且美在女子,美在女子就是美在妻子,美在母亲,美在家庭。</p><p class="ql-block"> 梁先生的贺词言短意赅,对文学会给予肯定又充满期许。</p><p class="ql-block"> 十月,已是秋末。沿途,路两边的房顶、地面落满了黄叶,仍停留在树枝上的叶子,还是那样翠绿葱茏。偶尔,夹杂在翠绿中光秃秃的野柿子树,枝丫上吊着几个黄中带红的小柿子在车窗外一闪而过,车子拐弯处,一棵大树下有两个人,一个用竹杆勾敲打树枝,一个弯腰拣掉落地上带刺的毛栗球。</p><p class="ql-block"> 五府山,在上饶的南面,距离市区一百多里,海拔不是很高,站在五府岗峰顶,可以看到周边信州、广信、衢州、建宁、延平五个府的灯光。故称五府山。 </p><p class="ql-block"> 五府山风光绮丽,2008年成功申报国家森林公园,受到越来越多的游人前去游玩、避暑。</p><p class="ql-block"> 人总是很奇怪,有些记忆会被封存心底,一经触碰,又悠然浮现脑海。</p><p class="ql-block"> 五府山,那是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1970年的3月底,我们一群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按当时的要求,学生要学工、学农、学军。在校工宣队领导的带领下,去五府山插秧劳动。时间是半个月。</p><p class="ql-block"> 我们住在一个粮食仓库里,女生住楼上,男生住楼下。大家搂来稻草,打好通铺。我们几个女同学来到仓库后面的山坡上,湿漉漉的空气,青翠欲滴的草丛中开着朵朵小花,我胡诌了人生第一句诗:红花长在绿草上,山区显得更美丽。</p><p class="ql-block"> 当天晚上,我们在总场大礼堂的舞台上表演了节目。我们班一个女同学唱了京剧“八年前……”,清亮标准的唱腔,赢得满场掌声。记得,我们的宿舍离大礼堂很近。</p><p class="ql-block"> 三月的大山,气温还是低,还穿棉袄。我们脱了鞋子,卷起裤腿,踩在水田里插秧,农民伯伯给我们挑秧苗,直夸我们秧插的快。那水田沿山势而挖,是梯田。</p><p class="ql-block"> 山里的蚂蝗好大,女同学看见蚂蝗在水里快速的游,吓得哇哇叫,胡乱倒退着跳上田埂。我可能做事太认真,蚂蝗什么时候叮进腿里也没感觉到,使劲拍用力扯都不行,还是农民伯伯帮着扯出来的,黏糊糊的血一直流,用稻草绑住腿都止不住。</p><p class="ql-block"> 那半个月吃派饭,交没交钱不记得了,但粮票肯定是要交的,没有粮票到哪都吃不到饭。一天换一家,每家打底菜是咸肉篜笋干、腌菜煮春笋,家家厨房都有几大木桶的腌菜笋。还有红薯渣篜的粿。记得那是一条窄窄的街,路面鹅卵石,我站在门口,和对面端着满满一碗饭的同学悄悄的用手势比划,有肉吗?有红薯渣粿吗?同学笑着一个劲点头。</p><p class="ql-block">车子到了五府山,在“共大园”下车。</p><p class="ql-block">五府山共大,当年小有名气。</p><p class="ql-block">1958年,汪东兴从中央下放到江西工作,任江西省副省长兼农垦厅厅长。毛主席对他说:你到江西,去找邵式平省长,办一所农民也上的起的大学。汪东兴雷厉风行,创办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在南昌。8月1日,全省30多个分校与总校同时开学。汪东兴任第一任党委书记。 </p><p class="ql-block"> 五府山共大也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门口“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校名,是周恩来总理题写的。</p><p class="ql-block"> 进了大门,校区保存完好。一长排中式木质屋,那是当年的教室。门前一个圆形的大操场,用不规则的石块铺地,很有点西式味道。操场左侧垒了个抬脚就能上的舞台。舞台对面是石头砌成的台阶,那是观众席,因为年久未用,石头台阶长满了青草,一层一层似梯田,后面几棵树和石碑,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p><p class="ql-block"> 校区内设有展厅,那一幅幅黑白照片,逼真的把我们带回了那年那月:学生们在田埂上挑着泥土;在水田里插秧;在山坡上砍竹子;还有一个姑娘开着满是泥巴的拖拉机,他们从事着艰苦的劳动,但每人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被一张照片触动了,那是学生寝室。几排高架子的单人竹床,铺了被褥,挂了蚊帐,蚊帐边挂了毛巾。没看到柜子,只靠墙有一排竹架子,放了碗筷。仔细看,那屋顶透着光,象似会漏雨,屋顶下拉了几块塑料皮。数了数,应该住了有二十来个人。室内及其简陋。看到两张蚊帐架上挂了篮球,还有提琴。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生活贫瘠,精神富足。</p><p class="ql-block"> 学校当年提出:不要国家一分钱,不收学生一分钱。完全靠学生半工半读模式操作。学校开设了:农学、林学、兽医、财会、园林、师资、水电等专业。我熟悉的两个校友,他们是69年文革后第一批进共大学习,两年后还包分配,分在教育部门,一个当老师,一个做会计。还有一个同班同学,在共大学的是兽医,企业改制买断后,重新捡起了这门手艺,在弄堂深处,开了个小小的兽医门诊,养家糊口。</p><p class="ql-block"> 五府山共大1994年停办,但校区保存完好。现免费向游客开放。</p><p class="ql-block"> 来到五府山镇政府,是当年五府山垦殖场总场所在地。抬眼四望,都是别墅小楼。楼前古树参天。小路边,沿坡砌一面明清风格围墙,白墙青瓦,竹枝摇曳在墙外,一圆门框景,顺石阶可进,院内凉亭石桌,石榴树、枇杷树点缀小院。好一个江南园林庭院。已不见当年小街的踪迹。</p><p class="ql-block"> 问了路边一个老人,以前的粮食仓库在哪里?老人用手朝前一指回答说,在前面一点,早就拆了做房子了。我问:这个大礼堂好像是旧的。老人说,大礼堂没动,一直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走进大礼堂,诺大的观众席空无一人,舞台上十面红旗对称斜插,大红的幕布背景,顶上金色的五角星灯光照射,舞台一片通红。</p><p class="ql-block"> 文学会的姐妹们,进来就是一阵惊叹。众姐妹登上舞台,风姿卓约,笑逐颜开,肆意的摆着各种姿势,开心的拍照留影。</p><p class="ql-block"> 我拍照留存</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沧桑巨变,青山依旧,物人两非。</p> <p class="ql-block">保存完好的五府山垦殖场大门</p> <p class="ql-block">保存完好的五府山共大园</p> <p class="ql-block">文学会会员在教室里朗读梁晓声先生贺词</p> <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发来的贺词</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题写(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校名</p> <p class="ql-block">学校操场景色</p> <p class="ql-block">共大园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五府山分校校址</p> <p class="ql-block">共大学生在插秧</p> <p class="ql-block">共大学生文艺表演</p> <p class="ql-block">女学生开拖拉机</p> <p class="ql-block">极简陋的学生寝室。</p> <p class="ql-block">那年代的“忠字台”</p> <p class="ql-block">学生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展厅雕塑“五府山上红旗飘”</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在庐山共大</p> <p class="ql-block">他们自创的歌曲“五府山之歌”</p> <p class="ql-block">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舞台风彩</p> <p class="ql-block">台上台下都忙着</p> <p class="ql-block">集体亮相</p> <p class="ql-block">还能劈叉</p> <p class="ql-block">走秀</p> <p class="ql-block">向前进……</p> <p class="ql-block">三人向前进……</p> <p class="ql-block">集体向前进……</p> <p class="ql-block">又站在这舞台上</p> <p class="ql-block">和好友汪彩萍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