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

小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陈嘉庚先生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一生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不朽贡献,被毛泽东同志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span></p> <p class="ql-block">🔺陈嘉庚先生</p><p class="ql-block">(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p> <p class="ql-block">🔺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给予陈嘉庚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1945年,毛泽东为陈嘉庚题词“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成为对他的历史性评价。1984年10月,邓小平为全国政协等机构编辑出版的《陈嘉庚》画册题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10月12日上午,“延安九日——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特展”在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幕。中国侨联主席万立骏提出三点希望。一是传承嘉庚爱国精神,共筑民族复兴之梦。二是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生动讲好中国故事。三是继承弘扬延安作风,团结凝聚侨界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万立骏在致辞指出,陈嘉庚先生一生爱国、一生创业、一生兴学的实践所形成的“嘉庚精神”已超越时代,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乃至全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侨联官网上线“纪念陈嘉庚诞辰150周年”专题,指导拍摄纪录片《陈嘉庚》;厦门市出台《厦门市嘉庚教育遗产保护办法》,将每年的10月21日确定为“嘉庚教育遗产日”;反映陈嘉庚先生生平的交响诗剧《嘉书·2963》在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上演……各类主题宣讲、书画展、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等活动在侨界遍地开花,推动“嘉庚精神”深入人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在鸦片战争后的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里,这里曾是郑成功部队操练水师抗清驱荷的据点,民族英雄的故事在陈嘉庚心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span></p> <p class="ql-block">🔺厦门集美尚南路48号,陈嘉庚就出生在这所极具闽南特色的屋子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嘉庚的父亲陈杞柏于19世纪70年代南渡新加坡谋生,主营米业,兼营地产、硕莪厂与黄梨种植加工厂等,是当地福建帮的领袖之一。陈嘉庚由母亲一手带大,时断时续的侨汇、并不宽裕的家境使他从小养成了勤劳俭朴的品质。1890年,陈嘉庚应父召去新加坡学习经商,并辅佐父业达至顶峰。1903年,陈嘉庚第四次自闽返叻时,父亲的企业已因经营不善而欠下巨债。为了挽回父亲的信誉,他毅然承诺代父还债,担起重振家声的重任。</span></p> <p class="ql-block">🔺1890年的夏天,陈嘉庚接到了赴南洋经商的父亲从新加坡发来的书信,要他去新加坡。这一年陈嘉庚17岁,头上还拖着长长的辫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4年,陈嘉庚创办新利川黄梨罐头厂,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与此同时,开始黄梨种植业方面的投资,并在父亲经营的米店原址上创立了“谦益号”米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6年与他人合资“恒美号”米店,专营熟米,远销印度,这成为了他另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1906年经济衰退,时值世界橡胶业趋向大景气之时,陈嘉庚果断投入到橡胶种植业中,经济情况大有好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7年,他还清了父亲的债务,“一诺万金”的信誉传遍了新马华侨社会,也为其日后纵横商界并走向华侨社会领导层奠定了基础。随着汽车工业的兴起,橡胶需求猛增,陈嘉庚主攻橡胶业,逐步实现橡胶经营从单一的农业垦殖到兼有加工、制造、贸易为一体的飞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0年,陈嘉庚加入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开始参与政治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他当选新加坡福建保安捐款委员会主席,这奠定了其在闽帮的领导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陈嘉庚出色的商业头脑和管理才能,让罐头厂脱颖而出。不久之后,他恢复了米店生意,用四年的时间便偿还了父亲欠下的所有债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9年5月,陈嘉庚在这里第一次见到年长自己8岁的孙中山。受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思想影响,陈嘉庚对于腐朽昏聩的清政府已经不再保留一丝幻想,萌生了实业救国的想法。身为实业家的陈嘉庚,从来没有将赚钱视为经商的唯一目的。在他制定的公司章程中,常有深具情怀的文字出现,“战士以干戈卫国,商人以国货救国”“人身之康健在精血,国家之富强在实业”。</span></p> <p class="ql-block">🔺在新加坡大巴窑大人路12号的晚晴园,陈嘉庚在这里第一次见到孙中山。第二年,为了庆祝辛亥革命的胜利,陈嘉庚筹款20多万元支援福建财政,另筹5万元接济孙中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船运几乎全部停顿。陈嘉庚勇于尝试,化危机为契机,从租船起步,经营航运业,获利丰厚。战争结束,陈嘉庚集中力量拓展橡胶王国,将产品远销亚洲各地及欧美各国。在艰苦创业、缔造企业王国的同时,陈嘉庚还开创了倾资兴学、培育英才的伟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94年,年仅20岁的陈嘉庚就捐资在集美开办了惕斋学塾。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他备受鼓舞,1912年,他再次回到集美,于次年创办乡立集美两等小学校。这是集美学校之滥觞,亦是陈嘉庚教育伟业的开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他在集美创建了包括幼稚园、男女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幼稚师范等在内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男女学兼备的体系完备的教育机构,并与胞弟陈敬贤订立了“诚毅”校训。</span></p> <p class="ql-block">🔺集美学校一隅1918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举行开学式,标志着中国有史以来由华侨创办的第一所大学诞生了。陈嘉庚直接捐了400万的国币办了厦门大学。厦门大学开学后,陈嘉庚独自支撑了16年,维持着这一笔庞大开支。</span></p> <p class="ql-block">🔺厦门大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3年10月,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集美为“永久和平学村”。在闽地创办大学并非陈嘉庚一朝一夕之思。他认为“科学之发展,乃在专门大学。有专门大学之设立,则实业、教育、政治三者人才,乃能辈出。”</span></p> <p class="ql-block">🔺集美学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1911年开始,陈嘉庚参与创建新加坡福建会馆属下的道南、崇福、爱同等华校,并联络15所华文小学总理,筹建华文中学。1919年,新加坡第一所跨帮系的华文完全中学——南洋华侨中学开学。南洋华侨中学的创办,带动了东南亚各地华文教育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嘉庚热心公益事业。1915至1925年间,他亲自领导了5次规模巨大的募捐运动。陈嘉庚在经济方面的雄厚实力,以及在教育与公益方面的努力,使得他的社会地位节节攀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9年,他当选福建会馆主席,对华社的各种陋习实行改革。陈嘉庚执掌福建会馆22年,团结了新加坡人口最多、实力强大的闽省侨民,对闽帮社会与新华社会做出了非凡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1919年,新加坡第一所跨帮系的华文完全中学——南洋华侨中学开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8年,日本侵略者制造“济南惨案”。怡和轩总理陈嘉庚组织召开全侨大会,成立“山东惨祸筹赈会”,并出任主席,领导华侨抵制日货,筹赈祖国难民。这是陈嘉庚首次挺身而出领导侨胞反对日本侵略,也是南洋华侨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的抗日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陈嘉庚公司的经营每况愈下,1931年被迫改组为陈嘉庚股份有限公司。1934年2月,陈嘉庚公司宣告收盘。此后,他决定集中力量发展集美学校,无条件将厦门大学献与政府。</span></p> <p class="ql-block">🔺陈嘉庚担心华侨子弟被异族同化,为了保存中华传统文化,他力倡华文教育,开拓海外华侨教育事业。这是陈嘉康创办的华侨大学华文学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洋华侨掀起了规模空前的群众运动,纷纷成立救亡团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陈嘉庚众望所归当选主席,将一千万南洋华侨团结在一起,以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援祖国抗战,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卓著的功勋。陈嘉庚时刻关注国内抗战形势。1938年,汪精卫发布对日和谈言论,陈嘉庚立刻发电报加以驳斥,并向国民参政会提交电报提案讨伐汪精卫的叛国行径,有力地打击了投降派的嚣张气焰。</span></p> <p class="ql-block">🔺陈嘉庚号召广大南洋华侨抗日救亡支援祖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7年8月,陈嘉庚募集新加坡港币1000万元,支援祖国抗战,1938年陈嘉庚等爱国华侨在新加坡召开大会,同时致电汪精卫,反对跟日本和谈。1939年,三千多位南洋青年组织了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在枪林弹雨中,在缅甸公路上运输军需物资,累计运输物资达50万t,汽车1.5万辆。1940年,陈嘉庚率慰劳团团陆续访问了重庆和延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陈嘉庚先生得知祖国需要大量汽车司机和修理人员,便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服务,共拯危亡。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华侨热烈响应,30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于1939年回到祖国参加抗日,在滇缅公路投入抗战运输工作,被称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span></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侨联文化交流部指导下由云南省侨联、德宏州侨联联合德宏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新研究团队创作完成《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陈嘉庚》剪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0年,他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慰劳前方抗日将士,考察国内抗战形势,并得出“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结论,向世人传递“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信息。</span></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和陈嘉庚在延安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大举侵占南洋各地。英殖民当局请求陈嘉庚出面领导新加坡抗战动员工作。陈嘉庚临危受命,于12月30日成立“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后援会”,领导华侨建设战备防御工事,维持新加坡社会治安。这是英殖民当局首次承认华人是新加坡人民的主体,承认华人有能力领导新加坡民众的抗敌工作,在新马华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加坡沦陷前,陈嘉庚由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校友掩护,避难印尼。期间他撰写了近30万字的《南侨回忆录》,为南洋华侨抗日救亡史留下珍贵的史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10月1日,陈嘉庚结束匿居生活,启程返回新加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6年,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援助下发动大 规模内战。陈嘉庚以南侨总会主席身份,致电美国总统,劝告美国停止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抗日战争时期,陈嘉庚担起海外筹款的重任,他个人总计为国家筹款高达15亿,曾经一次性向我国捐出217架战斗机,27辆坦克和1000辆汽车。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转折时期,日本人切断了所有海外援华的通道,为了打通国际援华道路,我国决定开辟滇缅公路。在修建这条公路的时候,由于一时间无法找到车队,陈嘉庚在南洋报纸上花费重金,为中国“滇缅公路”的运输招募了一支由3000人组成的车队,为当时中国保住了最后一条通往海外的生命线。1950年,新中国成立的第2年,朝鲜战争就爆发了。那时候国家很贫穷,为了响应毛主席抗美援朝的号召,陈嘉庚在第一时间向志愿军捐款50万元。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什么积蓄了,这50万元几乎是他全部的家底。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在抗战时期的后援能够全部跟上,陈嘉庚一人就占了一半功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9年,为建立人民共和国,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即将召开,陈嘉庚被推举为华侨首席代表,应毛泽东邀请,回国共商国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9年10月1日,陈嘉庚以华侨首席代表的身份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出席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城楼上注视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发表演讲,兴奋之情仍溢于言表。他说:“赤旗蔽空,红灯匝地,万点照耀,灿成火海,热闹异常,入夜9时方散尽。盛况空前,可谓千载一时。”</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陈嘉庚作为“华侨首席代表”,参与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护照。(华侨博物馆供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9年10月30日,在参加了为期数周的国庆活动后,陈嘉庚启程南下,沿途游历考察14省40余城市。10个月的所见所闻令他欢欣鼓舞,对祖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决定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在处理了新加坡的各项事务后,陈嘉庚于1950年5月回国定居。</span></p> <p class="ql-block">🔺陈嘉庚沿途游历考察14省40余城市</p> <p class="ql-block">🔺陈嘉庚于1950年5月回国定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嘉庚在国内的活动领域极为广泛,20世纪50年代,他多次视察祖国各地,沿途发现问题,除了当面建议和批评之外,还致函毛泽东、周恩来,向政协、人大提出多项提案,都得到重视和采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全国归侨联合会主席,陈嘉庚为共和国的侨务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与心血。他维护华侨合法权益,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并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参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嘉庚尤其关心家乡的经济发展及学校重建工作,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复兴建设呕心沥血,为家乡的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不遗余力。他为扩建两校积极筹款,为建设新校舍科学规划,坚持每星期亲临工地巡视,风雨无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除了关心国事,陈嘉庚还十分热衷教育事业,多年下来,陈嘉庚为祖国捐款金额超过15亿元,可是谁都想不到,这位赫赫有名的大富豪,对待自己却相当简朴。为了节省开支,陈嘉庚把自己所有积蓄都捐给了国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1949年到1961年的12年间,两校校舍新建面积比解放前增长2倍多。陈嘉庚把生命最后的岁月献给了他所挚爱的祖国和家乡。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8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他离世的时候,他有两个心愿,一个是希望祖国早日能够统一,另外一个是希望自己的遗体能回到故乡。陈嘉庚一生是传奇的,他曾经拥有过巨额财富,享受人间奢华,但是为了国家和民族,他把自己所有财富都无偿捐献了,他的境界也许我们达不到,但是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1年8月12日0时15分,陈嘉庚与世长辞,全国各界人士和海外华侨深切哀悼。由周恩来总理担任主任委员的“陈嘉庚先生治丧委员会”为他举行了隆重的丧仪,这是陈嘉庚身后所享到的极大光荣。</span></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执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主任委员、各界人士43人组成的“陈嘉庚先生治丧委员会”,为陈嘉庚举办了共和国成立以来为民主人士举行的最隆重的葬礼。8月20日,陈嘉庚的灵柩安葬于集美鳌园,一代伟人长眠于他热爱的家乡故土。</span></p> <p class="ql-block">🔺公祭大会在中山堂举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廖承志在公祭大会上致悼词,“……陈嘉庚先生生前在拥护国家民族利益,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真诚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社会经济面貌,拥护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动国外华侨爱国大团结等方面,表现了坚忍不拔的精神,给广大海外华侨树立了一个好榜样。……”</span></p> <p class="ql-block">🔺1961年8月20日18时,安葬仪式在鳌园举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嘉庚生前拟在集美建“归来堂”,以让海外子孙勿忘家乡故土。因致力于学校扩建,暂且搁置。陈嘉庚逝世后,周恩来总理嘱托中侨委建筑归来堂,实现他的遗愿。1962年8月归来堂落成。</span></p> <p class="ql-block">🔺1962年8月归来堂落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贯穿这位爱国老人的一生。陈嘉庚逝世后,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编撰发行了《陈嘉庚先生纪念册》,周恩来题写了书名,书中记录了陈嘉庚立下的丰功伟业,也记录了国家和人民给予他的哀荣。</span></p> <p class="ql-block">🔺位于嘉庚公园北门以东外填海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嘉庚纪念馆于</span>2008年10月21日开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4年10月17日,在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赞誉陈嘉庚:“他爱国兴学,投身救亡斗争,推动华侨团结,争取民族解放,是侨界的一代领袖和楷模。他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诚心,永远值得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2015年9月,陈嘉庚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25日,陈嘉庚获“最美奋斗者”称号。</p> <p class="ql-block">🔺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陈嘉庚(化学)楼”,是有史以来第一座在美国著名学府以华人命名的大楼。</p> <p class="ql-block">🔺“嘉庚号”厦门地铁1号线列车组,是全国首创以名人命名的地铁列车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嘉庚先生故居位于厦门市集美区集美社后尾角庄厝,是陈嘉庚、陈敬贤及家眷回国时工作和生活的住所。1939年4月,日军飞机轰炸集美,“校主陈嘉庚先生私人住宅,中燃烧弹一枚,全部被毁,仅余空壳”。1950年,陈嘉庚回到集美定居,他坚持“先公后私”,直至集美学校校舍修葺完成后,才于1958年修复个人住宅,其晚年在此工作、生活。1980年,陈嘉庚先生住宅经全面修缮后,设为“陈嘉庚先生故居”,开辟“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2年10月19日,陈嘉庚先生故居保护修缮及室内复原工程竣工仪式在陈嘉庚先生故居举行。中国侨联原党组书记、主席林兆枢,中国侨联联谊联络部部长桑宝山,福建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秘书长刘思一,陈嘉庚先生长孙陈立人出席会议。</span></p> <p class="ql-block">🔺林兆枢、陈立人共同为“陈嘉庚先生故居”匾额揭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光前、陈文确等一批海外华侨,深受陈嘉庚先生感染和影响,成为“嘉庚精神”的追随者,纷纷回到祖国兴资办学,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永远名誉会长任镜波回忆其与陈嘉庚先生的3次接触,十分感慨:“嘉庚先生力主为社会办学,为国家培养人才。有诸多海外华侨校友传承了他的精神,归国办校,形成一种风气。”</span></p> <p class="ql-block">🔺而今的集美学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嘉庚先生爱国、创业、兴学,他的实践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嘉庚精神”。陈嘉庚纪念馆馆长翁荣标说,“‘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的‘嘉庚精神’已经内化于我们心中。”“嘉庚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如今,“陈嘉庚星”、“嘉庚”号科考船、嘉庚学院、嘉庚剧院、嘉庚书苑、嘉庚班等一大批以“嘉庚”命名的事物,闪耀着“嘉庚精神”的时代光芒,也凝聚着侨界的力量与心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参考资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嘉庚纪念馆等公众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杭县侨胞之家公众号</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特此鸣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