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上理工校园,欣赏沪江老建筑

徐亚平

<p class="ql-block">现上海理工大学,其办学文脉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当年沪江大学的建筑至今基本保留在校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上海历史上的教会大学,</span>创办于1906年,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一所有浸信会背景的综合性大学,校址位于黄浦江畔的杨树浦军工路,今为上海理工大学。</p> <p class="ql-block">初名浸会神学院,1909年开设浸会大学堂,1911年二部合并为上海浸会大学,1914年中文校名定为沪江大学。1917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p><p class="ql-block">沪江大学以学风纯朴、较少教会气和爱国主义传统闻名全国,以文理商著称于世。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对学校进行一系列改革,确立”更为中国化“的办学主张。在学科发展方面,坚持在职业化下发展应用性专业的“沪江模式”。倡导社会服务,提倡勤工俭学,实施平民化教育。开在华教会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国内最早开展社会工作,创办中国第一个社会学系,兴办上海最早正规的建筑教育,拥有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商学院,诸多领域开一时风气之先,独树一帜的优秀办学传统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志士仁人、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政商翘楚。</p><p class="ql-block">1951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接办学校。1952年院系调整,沪江大学撤销,各系科(组)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等校,华东工业部在原址开办上海机械学院前身上海工业学校。沪江附中、附中分校先后合并为上海北郊中学、金陵中学</p> <p class="ql-block">水塔</p><p class="ql-block">1930年建成。1937年8月遭到日军炮击,水塔上部留下弹孔。</p><p class="ql-block">原为水塔。机械学院时期用作家属楼,一楼还曾是小吃店。现为勤工助学中心。</p> <p class="ql-block">水塔是砖混结构建筑。混凝土框架,红色清水砖填充墙,共五层。位于体育馆西侧,建筑面积245平方米。水塔建成后,为沪江大学师生用上洁净的自来水提供了保障。</p> <p class="ql-block">1932年1月28日,侵华日军悍然攻击上海,战火波及到了宁静的沪江校园。侵华日军司令部和机场就设置在校园南侧隔壁(今上海理工大学运动场附近),日军控制了通往市区的道路,进出都必须持有他们颁发的通行证。沪江大学只得在4月初借用租界内四川路上的青年会大楼和圆明园路上的城中区商学院的校舍开学,直到日军撤去封锁才于6月1日回到杨树浦校区。</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13日下午6时,侵华日军炮轰上海,沪江大学多个建筑受损,水塔上的弹孔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沪江大学第一座大建筑,取名思晏堂以纪念美国浸会来上海传道的开拓者晏马太博士(Dr. Matthew T. Yates)。1907年垫高地基,1908年举行奠基礼,并于年底竣工。1956年遭龙卷风破坏严重,1957年修缮。</p><p class="ql-block">原用作教学楼、行政办公室、图书馆、礼堂等。机械学院时曾作现代化教学中心。现为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思晏堂为砖木结构,学院哥特式建筑风格。楼高四层,建筑面积4157平方米。长方形平面,清水红砖砌筑,双坡红瓦屋面,南向的门廊用组合柱式,东面入口有拱形门洞。建筑立面上的双联尖券、山墙玫瑰窗、突出屋面的尖塔以及外墙的扶壁均带有明显的哥特特征。而南立面组合柱式门廊和露台则表现出上海近代西式建筑所常有的折衷倾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郑章成、陈中凡、吴经熊、徐志摩等人都在思晏堂留下过刻苦读书的身影。著名法学家吴经熊在思晏堂做氧气实验时,好奇心大发, 想看看氧在瓶里会怎样燃烧。他尝试用火柴点燃氧气, 瓶子马上爆成了碎片。为便于观察他凑得很近, 万幸未受伤。在《超越东西方》中吴经熊写下了这段故事:</p><p class="ql-block">……我得允进入上海浸会大学( the Baptist College of Shanghai) , 继续学习科学。有一天,我在化学试验室做氧气试验时, 好奇心大发, 想看看氧在瓶里会怎样燃烧。我试着用火柴点燃它, 但瓶子马上就爆成了碎片。当时我凑得很近以便于观察, 却万幸未受损伤。紧接着, 次日一个同学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故, 但不够运气,他的一只眼大受损伤, 变瞎了……正当我考虑人生前程时, 我的一个同学徐志摩, 跑来告诉我他决定了去天津北洋大学学法律。</p> <p class="ql-block">1956年9月24日,一场劫难降临思晏堂。当天上午天气尚好,午后有小雨。下午两点过后,学生全在上课,忽然从南边传来轰轰之声,像是重型轰炸机的声音,响声来近,又像是听到头顶上有一大群鸽子振拍翅膀,扑扑直响。只见半空中乌云夹带着油桶和南邻木材厂的圆木向思晏堂直扑过来。转瞬之间,思晏堂屋顶被龙卷风卷起又重重砸下,压塌了四楼楼板直至下层,灾难现场惨不忍睹。(遇难师生数不便透露)。</p><p class="ql-block">不幸中之大幸,这一天是星期一,二年级学生全都去科学馆上实验课和去工厂操作实践等,不少教室空无一人,宿舍白天没有学生,否则伤亡将更加惨重。</p> <p class="ql-block">1957年,思晏堂重新修膳。将四层改为三层,耗费二十万元。语文教师吴丕绩受学校委托撰写了《教学楼重建碑记》。</p><p class="ql-block">教学楼重建碑记</p><p class="ql-block">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四日狞飙发海上,俗所谓龙卷者也,突袭沪东,而吾校教学大楼适当其冲,巍峨广厦如樱巨刃中剖,毁焉。时日加未(注:下午一点到三点为未时),方授课,众逾千人,于是被祸者难偻指数。耗传,远近驰援,市区各首长亦皆躬莅指挥,至深夜无倦色。以故获全者众,亡仅三十七人,伤仅百五十八人。盖施救之速,获助之多,勘察之密,实为自来救灾者所未有。吾师生及百执事,于吊死扶伤之余,上念党与政府之殷切垂爱,未尝不感激涕下者也。其明年就原址兴建,还旧观,夏落成,佥谋造文刻石垂久远。窃念近代科学之盛,一凡天灾地变,类能防患于未然,而所谓龙卷风者,其体虽不广,而上天下地,其力至猛,其来至迅,尚非天象学者所能预测,故其害为尤厉。今党与政府日以昌明科学为号召,而吾师生将何以自励,以上副党与政府之厚望,则与徒知感戴者其相去为何知。设能由是而科学日新,由是而潜消灾变。则祸福本相倚伏,安知前日之祸,不且为后日之福哉!是在吾校师生之共勉而已。</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七年五月</p><p class="ql-block"> 上海机器制造学校立</p> <p class="ql-block">思晏堂今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为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礼堂与思魏堂为联体建筑。1936年初举行破土礼,1937年竣工。大礼堂为庆祝沪江大学建校30周年而建,思魏堂为纪念魏馥兰校长(Francis Johnstone White)而建,是沪江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礼堂与思魏堂设计效果图</p><p class="ql-block">大礼堂与思魏堂为砖混结构建筑,学院哥特式风格。大礼堂东西向,思魏堂位于大礼堂北侧,与大礼堂联体。建筑平面呈“L”形,建筑面积203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建筑立面上镶嵌着简化的哥特式十字花窗和尖券窗,窗洞用细柱分成竖向长窗,增强了垂直感和立体感。建筑入口是厚墙线脚和双联扁平拱门洞。</p><p class="ql-block">1994年2月15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为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礼堂与思魏堂</p><p class="ql-block">1936年初,沪江大学筹备建校30周年的纪念庆典活动,计划募建大礼堂(University Auditorium)。同时募建思魏堂(White Chapel),以纪念魏馥兰校长。9月,举行大礼堂暨思魏堂破土礼。 </p><p class="ql-block">魏馥兰1901年携夫人来华,作为大学董事会成员,他参与了沪江大学的筹建,并成为首批在校园内安家的美籍教授之一。1911-1928年间担任校长,得到全校师生的爱戴和尊重。</p> <p class="ql-block">思魏堂今貌</p> <p class="ql-block">1956年龙卷风过后的思魏堂</p><p class="ql-block">1949年2月,校董会常务委员会决议将大礼堂也命名为“思魏堂”。</p><p class="ql-block">1952年后思魏堂成为文娱室和教工俱乐部。</p><p class="ql-block">1956年9月23日,学校遭受龙卷风袭击,思魏堂受损严重。 1957年思魏堂修缮完毕,仍用作教工俱乐部。 </p> <p class="ql-block">科学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格致堂)</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21年开始建造,1922年4月竣工。沪江大学化学系梅佩礼教授规划,是沪江大学最有价值的建筑物之一。建筑费20万洋元,美国商人厥特夫妇(Mr. and Mrs. Treat) 匿名捐资建造。1965年大修,改假四层坡顶为四层平顶。</p><p class="ql-block">原用作实验室、科学演讲厅、陈列室、办公室。机械学院时期为理化馆,设有化学和物理实验室,后成为理学院楼。现为职能部处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科学馆是混合结构建筑,学院哥特式风格,建筑面积2737平方米。外立面是红色清水砖墙,墙面上装点白色锯齿形窗框线脚。主入口面向宽敞的院落,尖券门洞的门廊突出于建筑主体之外,通向主入口。</p><p class="ql-block">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为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体育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为感谢美国波士顿哈斯科上校(Colonel E. H. Haskell)独立捐造而以其姓氏命名。1916年12月测地绘图,1918年竣工,1919年举行开幕典礼。Haskell体育馆是沪上各校最早建立的体育馆,为沪江大学体育运动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原为体育馆。机械学院时期为北体育馆。现为学生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体育馆是砖混结构建筑,学院哥特式风格,建筑面积1249平方米。主入口有尖券门洞,墙面上开方形窗并有锯齿状白色线脚,窗间墙上装饰有哥特式花纹。墙面上突出壁柱层层缩进。</p><p class="ql-block">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为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1919年1月11日体育馆举行了正式的开馆典礼。</p><p class="ql-block">体育馆内各种设备应有尽有。馆里有观客台、篮球场、手球场、垒球场、浴、贮藏室和练身室。体育馆和馆里的器具,共值洋三万五千元,每年维持费和修理费则要八百元。</p> <p class="ql-block">思裴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取名思裴堂以纪念美国密苏里州浸会第一任书记裴理克博士(Dr. Manley Juhan Breaker)。1914年暑假始建,1915年4月竣工。建筑费用2万2千元,由裴理克募捐。1967年大修,改假三层坡顶为四层平顶。</p><p class="ql-block">原为教室和男生宿舍,机械学院时期为第三学生宿舍,现为第三学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思裴堂是砖混结构建筑,学院哥特式风格,建筑面积1645平方米。假三层,双坡屋面,墙面由青砖与红砖混合砌筑形成竖向立面构图。底层窗洞为平口券,二层窗洞为平缓的弧线券,三层窗洞为平缓的尖券窗;二三层的窗洞以竖线条统一,增加垂直感。南立面门廊用八根科林斯柱子抬起,下饰宝瓶栏杆,通向尖券门洞主入口以及主楼梯。内走廊也以穿插的平缓火焰券门洞分割空间。</p> <p class="ql-block">思裴堂是沪江大学第二座大建筑。高四层,长与思晏堂相同,比思晏堂略窄。第一层用作教室,其余三层为大学三四年级学生的寝室,共有宿舍36间,每间住学生2人</p><p class="ql-block">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为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思伊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取名思伊堂以感谢美国芝加哥伊文斯顿城(Evanston)浸会的捐助,浸会中的哈里斯先生 (Mr. P. Harris )捐出了首笔款项。1919年竣工,建筑费用约6万元。1984年大修,改假四层坡顶为四层平顶。</p><p class="ql-block">原用作男生宿舍。机械学院时期为第四学生宿舍。现为第四学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思伊堂是砖木结构建筑,学院哥特式风格。双坡屋面陡峭,有突出屋面的连续尖顶老虎窗。主入口尖券门洞上方有两层凸窗,既界定了入口空间,也强调了中心感的存在。凸窗中段饰有细腻的装饰板。前面门洞、窗洞及形体转折处均饰有齿状墙隅。</p><p class="ql-block">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为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思伊堂</p><p class="ql-block">沪江大学建筑壮丽,风景优雅,在沪上各大学中首屈一指。学生们居于其中,喜爱“这天然的美景”。</p><p class="ql-block">署名为“立人”的作者在《思伊堂生活》中描写了清晨的思伊堂及江边景色:</p><p class="ql-block">“一夜的春雨,朝起时淡雾犹浓,似都向我们的宿舍围着。远处濛濛,看不清楚江中停棹的船只数目。一眼望去,烟雾弥漫,把对江的岸线完全毁灭。已经有几位早起的同学,在江边踯躅,跳跃步履,显出他们的特别高兴。”</p> <p class="ql-block">思伊堂手绘图</p> <p class="ql-block">思伊堂今貌</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28年2月25日,沪江大学首任中国籍校长刘湛恩博士就职典礼结束后,紧接着就为图书馆举行了破土礼。建筑费用4万美元,一半在国内筹集。</p><p class="ql-block">1948年图书馆向东扩建,费用由校友和师生募捐。1949年竣工, 并被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以纪念刘湛恩校长。</p><p class="ql-block">原为图书馆。机械学院时期用作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仪表楼等。现为公共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为砖木结构建筑。长条形平面轴线对称,清水红砖外墙,上坡红瓦屋顶,立面中部凸出平顶城堡式可通过塔楼,尖券门洞形成建筑主入口,墙面壁柱层层内收,突出屋面形成雉堞式装饰。建筑面积达2155平方米。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前草坪中的沪江大学第一任中国籍校长刘湛恩雕像</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由美国纽约的建筑公司 Murphy&Dana 设计,施工中略作修改。公司创立者和设计师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毕业于耶鲁大学建筑系,规划设计了包括燕京大学、清华学堂和沪江大学在内的多所大学校园。</p><p class="ql-block">整座建筑有两层,支架为全钢骨建筑,非常牢固。馆内设施先进,两层间传递图书用升降机,方便快捷。软木地板上铺有油地毡,墙壁四周装了暖气片。</p> <p class="ql-block">1994年2月15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为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1928年11月17日,图书馆举行开馆典礼,来宾共400多人,包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上海市教育局长韦悫、吴淞中国公学校长胡适、东方图书馆馆长王云五等社会名流。下午2时许,典礼正式开始。刘湛恩校长首先致开幕词,沪江大学同学会钱振亚干事和募捐委员金伯铭报告捐款的数目,随后来宾发表演讲。 </p><p class="ql-block">王正廷在盛赞沪江大学的办学成绩后,开玩笑地说:“贵校的募捐委员一姓钱,一姓金,真不怪诸位容易捐钱了!”笑声过后,他又高声严肃道:“诸位对于这所新图书馆,这样努力,这样热心,实在值得佩服。还希望本着同样的精神,努力建设我们的新国家!”</p><p class="ql-block">胡适自然是最风趣的演讲人,他不慌不忙:“西人有Fatal number趣事,最不喜‘十三’之数目,有爱十四或十二者。余则最爱十七。 因为该数目与余个人有密切关系。 余生于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 今贵校图书馆开幕适在民国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可谓凑巧之至。 诸位今天很快活,哪知我比诸位更快活。”随后,他又列举众多十七的例子,在场的听众忍俊不禁。</p><p class="ql-block">王云五则口若悬河,声如洪钟,滔滔不绝,称自己“今日以家长、老朋友、同行三种资格赴会”。 </p><p class="ql-block">下午3时半,演讲结束,与会嘉宾和师生即从大礼堂往图书馆参观。随着刘校长一声令下,图书馆大门开启。顿时鞭炮声声,响彻云霄,众人鱼贯而入,裙履纷集。</p> <p class="ql-block">怀德堂</p> <p class="ql-block">怀德堂</p><p class="ql-block">由美国商人厥特夫妇(Mr. and Mrs. Treat) 匿名捐助,费洋10万元。1922年动工建设,1923年秋竣工,为沪江大学扩招女生、发展女生教育奠定了基础。1963年大修,改假五层坡顶为五层平顶。</p><p class="ql-block">原为女生宿舍。机械学院时期为第五学生宿舍。现为第五学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怀德堂为砖木结构建筑,学院哥特式风格。矩形对称平面。正立面中部有凸窗,另有浮雕图案装饰。上下相连的壁柱垂直分割外墙面,加强的建筑转角做法类似扶壁柱。室内走道有尖券洞。</p><p class="ql-block">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为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沪江大学实行男女同校后,对男女学生间的交往严格限制。怀德堂成为校内一个独立单元,女生的生活和学习尽可能集中在这个区域。</p><p class="ql-block">怀德堂楼下设会客室、女生食堂、阅览室及女教职员办公室,楼上则为女教职员和女生的寝室、女生健身房、浴室。监学的寝室当楼梯之冲,“学生出入,无不受其监督”。</p> <p class="ql-block">怀德堂今貌</p> <p class="ql-block">女子体育馆</p> <p class="ql-block">1916年建成。初为李佳思(Charles Lucas Bromley)教授住宅,机械学院时期为家属楼,现为美国文化交流中心</p><p class="ql-block">砖木结构,美国独立式小住宅风格。假三层,与教员住宅201/202号风格近似。外立面以青色清水砖为主体,由红色清水砖砌筑出楼层线、基脚、檐口线条以及壁柱。西南立面有三开间装饰柱廊。建筑东北面有一层体量围合出小院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为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音乐堂</p><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11日行破土礼,同年建成。原用作沪江大学中学部礼堂(Academy Assembly Hall),后改作音乐堂,为沪江大学音乐系使用。</p><p class="ql-block">机械学院时期称之为小礼堂,曾用作图书馆。现为音乐系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音乐堂是砖混结构,学院哥特式建筑风格。平面布局紧凑,立面对称,南面山墙处有两架单跑楼梯直通二层。双坡顶坡度较陡,主立面中部为一凸出抱厦,有尖券门窗,尖券窗有直棂分隔装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5年,沪江大学教育系副教授兼附属中学主任李好善博士对中学部礼堂(音乐堂)的建设作了记录:</p><p class="ql-block">因沪江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和学生逐渐增多,原有的“上下院大楼两座”(即思孟堂和思雷堂)不敷分配。为了更好满足师生需要,学校计划建新建筑,遂发起募捐活动。自募捐开始以来,师生双方特别努力,学生亲友踊跃捐款,数月间即筹备足够费用。日夜建造,是年完工。</p> <p class="ql-block">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为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密氏校门</span></p><p class="ql-block">为纪念沪江大学教授米拉德 (William Harold Millard )而命名为密氏校门。校门1916年建成,同年5月30日校门和门房正式启用。</p><p class="ql-block">1953年底校门移至军工路旁。1992年建校86周年时按原样1.23倍放大改建。</p> <p class="ql-block">米拉德(William Harold Millard)是新英格兰人,哈佛大学文学士、牛顿大学神学士。他才华横溢,机智幽默,任教于神学院,深得学生喜爱。在沪江大学成立初期,从1908年9月10日到1909年3月9日,米拉德一直居住在校园里。令人惋惜的是其因病早逝,去世时只有32岁。</p><p class="ql-block">1953年底,密氏校门被移至军工路旁。</p><p class="ql-block">1992年,建校86周年前,经广泛征求意见,学校决定在保持原风格的基础上,对密氏校门进行改建,将校门门柱、钢门按密氏校门原样以 1:1.23进行放大改建。为保持原风格,柱子采用苏州产的天然花岗石,钢门则由学校附属工厂制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