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很早就听说在闽西有个古村落,保存完整,非常值得一看。国庆期间,高速免收费,路上行车少,乡村游客稀,正是走走看看慢慢游的好时机。我们从长汀自驾一路经连城进入地处宣和镇的培田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 培田古村落位于福建省连城县,始于南宋,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被誉为“民间故宫”、“辉煌客家庄园”。古村落先后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的历史文化村镇”等称号。</p> <p class="ql-block">前往培田古村落的交通十分便利。沿着319国道往连城方向,进入宣和镇地域,不到十分钟即可抵达村口。</p> <p class="ql-block">沿途风景。恰遇秋收季节,道路两旁的稻田里,金黄色麦浪随风飘荡,如滚滚黄河,阵阵稻花香气,让我摇下车窗贪婪的深呼吸。</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彩色屋顶点缀在山野间,仿佛到了瑞士。</p> <p class="ql-block">一条小路通向梯田深处</p> <p class="ql-block">村口一座客家风格廊桥,与下方潺潺流水相映成趣,如一幅莫奈笔下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永济桥</p> <p class="ql-block">宗族祠堂前的水塘里尚有荷花绽放</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古村落村口,并在一块巨石前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牌坊是皇家恩赐的两块牌坊之一——“恩荣”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文武庙。</p><p class="ql-block"> 过了“恩荣”石牌坊,路右边有一座“文武庙”,据传该庙始建于明初,当时叫关帝庙。仅为一层,是祀奉武帝关公的。乾隆年间(公元1779年)才改成今天的两层文武庙,也称文昌阁。上庙祀文圣孔子,有对联曰:万世师表 百方范仪;下庙祀武圣关公,有对联云:一生不负桃源义千古长存蜀汉忠。</p><p class="ql-block"> 这种文武同庙的建筑极为少见的,客家人崇文尚武的性格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庙旁摆摊卖土产品和饮料食品的摊主们,一边做着买卖,一边交流着生意经。</p> <p class="ql-block">文武庙往前走,紧接着就是一个大约十来亩面积的荷塘,此时已经是残荷时节。</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一片稻田,长势喜人,稻谷尚未收割,正好为我们打卡留念提供了绝佳景致。一块木板上写着李绅的一首诗句(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p> <p class="ql-block">而我却在另一块写着朱子家训的木板前留影,上书:“一粥一饮,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p> <p class="ql-block">一进村,就先看见一位大妈摆地摊,都是些农家土特产,有南瓜、红菇、花生、地瓜,,,如今支付都用二维码,既方便了客户,也方便了自己,就不用与实物钱币打交道了,当然钱币的概念可是愈加浓厚。</p> <p class="ql-block">看到小金南瓜,很是可爱,想买,一问价格,吓了一跳!居然20元一个。经讨价还价,与花生和地瓜等一起买,就少算了5元,以15元成交!</p> <p class="ql-block">与大妈交易合作愉快🤝,于是一起照了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荷塘的右手边就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座深宅大院——“继述堂”。这是一栋聚族合居、多厅堂、多天井的“九厅十八井”客家典型建筑模式。</p><p class="ql-block"> 继述堂前的广场当地人称外雨坪,坪边原有月塘和围墙,现已毁。坪中遗有一对石狮石鼓,两根纹龙旗杆。门前一副对联“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从联中可以感受到建筑周边环境之美和主人对耕读文化的追求。门楼上这幅“三台拱瑞”的匾额,已经挂了整整160多年。</p> <p class="ql-block">继述堂,据记载自1884年始建,历十一年建成,占地7200平方米,为四进厅梁柱式框架结构,共十八厅二十四并一百零八间房,地面为保存完好的三合土。堂名取自《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房主吴昌同父子诰封“奉直大夫“、“昭武大夫",故又称“大夫第"。门楼门额横刻"三台拱瑞",指地处山川环绕的祥瑞之地;门联石刻“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抒发屋主耕读传家的志向。</p> <p class="ql-block">墙上留下的文革时期标语,如今成了笑话</p> <p class="ql-block">继述堂内屋,如今尚有后人居住。这也是培田古村落不同于其他地方古民居,一边保护,一边生活居住,有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后堂天井</p> <p class="ql-block">嫁妆担子</p> <p class="ql-block">工房门楼外围</p> <p class="ql-block">街巷</p> <p class="ql-block">敦朴堂。</p><p class="ql-block"> 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堂名“敦朴”,意取敦厚朴实,勤劳节俭。云墙题联“勿忘三命“以及厅中悬挂的诸多书画作品,浓郁的书卷气息烘托出独特的文化氛围。敦朴堂前是半圆形的卵石地面,比起街路、院内都低矮很多。每逢雨季这半圆形的卵石盆内积满了雨水,就像个聚宝盆。雨水不溢出去,用意为肥水不流外人田。更有甚者,卵石金钱纹中的小小铜钱也有讲究:如果你闭着眼由院内出门,第三步恰好踏在这枚铜钱之上,你将会有很好的财运。 </p> <p class="ql-block"> 土地革命时期,红四纵队在谭震林率领下进驻培田宣传并发起土地革命;后在红十二军帮助下建立区乡苏维埃政府,敦朴堂是乡苏农会会址。一九三四年六、七月,刘少奇代福建省军委书记,叶剑英任省军区司令员,经汀南扩红并组织发动第五次反围剿工作。此地为刘少奇同志住处,也是扩红办公室。 </p> <p class="ql-block">敦朴堂外围</p> <p class="ql-block">吴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位于双灼堂左侧,是培田的中心区域。也是典型的九厅十八井结构的建筑类型。纵深六个院落。有接待能力,是培田住宿、吃饭休息的好去处。厅里还有泡茶的茶海、茶桌和木沙发等一应物品,晚上坐在厅里里喝茶、聊天一定挺有情调的。</p><p class="ql-block"> 吴家大院,原本不叫吴家大院的,叫灼其堂。始建于清末,民国初年主体落成。占地12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到2004年,已呈零落破败、摇摇欲坍之势。后来有位有远见卓识的商界人士出巨资,将其修缮一新。建造客舍、饭堂,用以接待来访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走在规划有序,雨污分流的街巷之中,感叹客家人祖先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闻鸡起舞</p> <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吴氏祖先自宋末由中原南迁至此(另一说法:早于1344年迁至培田),在此开基繁衍,时近700年。迄今,全村300余户人家、1400多口人,清一色为吴姓同宗,培田故在民间被称为"吴家坊"。据介绍,明朝成化年间,在培田这个小村落,七世祖吴祖宽伐木割草,创办「石头丘草堂」,学校虽小,却培养了不少人才,其中秀才一百九十一位,十九人入仕,官到五品五人,最高达三品,如山东青州营守备吴拨祯、台湾曲庄营守府吴孝林等都曾在此深造,后成为著名的「南山书院」。光绪三十二年,书院改办为「培田两等小学堂」,更是人才辈出,其中有毕业于东京明治政法大学,曾参加兴中会等民主革命活动的吴爱群,在巴黎求学期间与周恩来同窗的吴建新等。</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到村落北边一排新建住宅群,与其中一家主人商量,经同意,我们爬上他们家三楼露台眺望了整个村子的盛景。如果有无人机,就可以进行航拍了。</p> <p class="ql-block">恰巧拍到路过的观光电瓶车</p> <p class="ql-block">一台农用车路过</p> <p class="ql-block">这是取自宣传画册的航拍图</p> <p class="ql-block">官厅 </p><p class="ql-block"> 建于康熙年间,占地面积6900平方米,为三直五进“九厅十八井”经典建筑。官厅集政、经、教、居于一体,是吴氏宗族接待官员、商客之所。门前设照墙、半月塘,正门石狮雄踞、桅杆高耸,内门额横书“斗山並峙”,正厅天井砌接官甬道,左右窗屏、雀替,雕刻技艺精湛。</p><p class="ql-block"> 1933-1934年,彭德怀、朱德等曾在此召开重要军事会议,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官厅会议”——旧址</p><p class="ql-block"> 1934年9月,农历中秋节前,由朱德总司令组织布置,在彭德怀、聂荣臻、罗炳辉等军团首长的主持下,召开松毛岭保卫战前重要军事会议。红一、红三、红九军团、工人师、瑞金模范师、红九团、红四团等主力红军团以上百余位领导参加会议。会议持续一天两夜。</p> <p class="ql-block">连同7月6日的北上抗日军事部署会议,官厅三个月内召开过两次重要战略军事会议,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两次重大事件。</p> <p class="ql-block">枯萎的丝瓜络,可以用于洗刷锅碗</p> <p class="ql-block">官厅会议时的会议室,按原样排列</p> <p class="ql-block">这家既出文魁也出武魁</p> <p class="ql-block">边厢房还被开发作为“驿站”</p> <p class="ql-block">古街道</p> <p class="ql-block">呼吸一口古代的空气</p> <p class="ql-block">双善堂</p> <p class="ql-block">务本堂,是一户武进士府邸。占地1000多平方米,与双善堂、官厅为邻,外大门是一座砖砌独立门楼,四柱三间三楼式,造型端庄大方,门楼上字牌题写的是“秀耸云山” 务本堂的主人是培田吴氏十八世吴昌风(1816—1892),即五亭公,五亭公家族是培田晚清年间的望族之一。</p> <p class="ql-block">内院很大,尚有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中庭开阔</p> <p class="ql-block">花花草草种的很多</p> <p class="ql-block">走在古街的石板路上,体验着古人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古街上游人拍照</p> <p class="ql-block">古街茶座</p> <p class="ql-block">久公祠</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光绪年间,坐西朝东偏北14度,占地面积144.16平方米,由主房和附房组成。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硬山顶。属房祠建筑,专为祭祀房派先祖而建。</p> <p class="ql-block">都阃府</p><p class="ql-block"> 又称世德堂,坐西朝东,清代建筑,为吴拔祯大哥吴华年主持所建。据悉古村落中最漂亮的“都阃府”已焚于火海,只留其遗址犹现当年风采。</p> <p class="ql-block"> 都阃府,于 1994 年焚于火灾,现存为建筑遗址,建筑东正面面宽 23.23米,西背面面宽 20.75 米,建筑本体进深 27.53 米,前大院进深 北侧7.63 米、南侧11.50 米。总占地面积 890 平方米,建筑面积 630 平方米,其中遗址建筑面积 585 平方米。现存的“都閫府”遗址有:大门门楼、门楼外石旗杆一对,前院北侧厢房;一进门厅、二进正厅、三进后厅仅存地面部分及南侧山墙等,北侧厢房残存后墙。</p> <p class="ql-block">残留部分成为一个小卖店</p> <p class="ql-block">旁边高大的旗杆</p> <p class="ql-block">精雕飞檐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衍庆堂及戏台】</p><p class="ql-block"> 在“都阃府”左侧,有一座“衍庆堂”,是为培田吴家总宗祠,建于明正统年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扩建,距今600余年。它融中国民族建筑艺术和客家文化内涵于一体,是保存较完整的典型明代建筑。</p><p class="ql-block"> 衍庆堂的大门不正对大堂,而开在宅第的东南方,必须过一道内门,始见戏台、中厅及上厅。这种大门的结构与北京四合院相似。厅堂可容几百人拜祖餐饮。原挂有雕龙绘彩镶边功名匾额40多块和学位金牌,“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当“四旧”废去,现仅存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蛟腾凤起”牌匾。此外,厅内还存有光绪年间阳刻进士金匾一块(残块)、神龛、谱案、相匣、石香炉等,在默默诉说着当年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衍庆堂及戏台是培田村民祭祖的重要活动场所,如果有幸赶上节庆时节,还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当地传统戏剧演出。若是平常周末里,在下午三点左右,也有一场专为游客所准备的当地客家山歌和舞蹈表演,时间不长,却也特别,不可错过喔</p> <p class="ql-block">正堂</p><p class="ql-block"> 上挂《宏才初展》牌匾,说明这一家重视人才培养,也人才辈出,成为名门望族。</p> <p class="ql-block">大院内庭</p> <p class="ql-block">戏台</p> <p class="ql-block">紫阳书院</p><p class="ql-block"> 位于古村落的西北角坡地上,修建于明末清初,距今约六百年。如今已经破损严重,缺乏修缮。但仍旧可以想象到当时读书人云集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一位时尚小姐提着礼物🎁进门</p> <p class="ql-block">一位留守老人无精打采的坐在门边</p> <p class="ql-block">村口高坡上有一栋古建筑,规模宏大,号称“民间故宫”。目前经营民宿。</p> <p class="ql-block">正门牌匾上书《锄田山房》,不知有何典故?</p> <p class="ql-block">站在锄田山房外的空旷处也可俯瞰全村美景</p> <p class="ql-block">一位路过的农妇</p> <p class="ql-block">她迈着轻盈的步伐,和蔼的与熟人打招呼</p> <p class="ql-block">烧荒的农妇,在清理残枝落叶🍂</p> <p class="ql-block">这一趟参访培田古民居收获很大,很少见到古风貌保存的如此完整而且烟火气十足的村落。培田古村落是典型的明清客家乡土建筑。走进培田,处处是画。石门与高墙将深宅大院紧紧地环拥;深宅大院门前石狮耸立,高高的灰褐色风火墙,飞檐翘角的威严门楼;门外高耸入云的旗杆;花鸟虫鱼或历史故事或工笔写意的木刻窗雕以及向往美好生活的石联壁画,寄寓着人们对理想的追求;鹅卵石铺就的乡间小道,山泉流过的小沟壑,开满荷花的池塘,深深的庭院,幽幽的小巷,畦畦的稻田、如黛的远山,遥远连绵……,培田,不愧为人们称道的画里村庄,无处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2024.10.7于连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