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打卡]之文丞相祠

静走Joy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丞相祠位于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文丞相祠始建于明朝在洪武九年(1376年)距今已有648年的历史。是明清两代祭祀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祠堂,其旧址为文天祥当年遭囚禁和就义的地方。目前主要有文天祥生平展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丞相祠坐北朝南,灰瓦彤墙,铜钥朱扉,一派古朴庄严。院门是一座八字门楼,门楼正脊之上两座敖龙坐在东西脊首,四条垂脊各有两尊蹲兽。南向门额黑漆大匾之上四个金色大字“文丞相祠”,北向门额大书”浩然之气“四个金字。大门外两尊石鼓卧于门柱之下,民俗上一般的说法是书香门第院门的门墩是方形,象征装书的箱子,武将之家院门的门墩是圆形,象征战鼓。文丞相本是文官,按说他的院门门墩应是方形的书箱,而今的文丞相祠院门的门墩却是两面战鼓,这应是象征文天祥虽是文官,但在抗元战争中却成为了率军抗战的武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入院内,院子正当中是一块石碑,上面雕着文天祥的朝服相和遗言;东壁上刻着文天祥的《正气歌》,为明代书法家文徵明所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天祥是1278年在五坡岭战败被俘,元将张弘范逼文天祥写信劝降宋军,文天祥却写下了鼎鼎大名的《过零丁洋》,张弘范看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都不禁敬服,不再逼迫,后将文天祥送至此处,最后忽必烈亲见文天祥劝降,而文天祥却只求一死。《正气歌》就是在被关押期间在此处写下來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间院落的展厅目前是文天祥生平展,主要通过图文的方式介绍了文天祥的一生,包括文天祥青少年时期、入仕后十五年间、起兵抗元、九死一生、再举战旗、兵败被俘、楚囚就义的英雄事迹。堂屋中保留有原祠堂的部分遗物和文天祥手迹等展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过屏风来到二进院内,院内一棵古枣树树干斜指南方,树冠虽不大,但树干却苍劲粗壮。树干上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红色标牌注明枣树的年代是宋朝,树龄800年。传闻古枣树是文丞相囚禁于大都时所种,有意将树干倾斜指向南方,以表心怀南宋朝廷之心,且有诗为证。1276年文丞相第一次被俘后自镇江逃脱向南回归朝廷,路过扬子江时写下了《扬子江》一诗:“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古枣树倾斜向南正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体现。从树龄和祠堂建立时间上看,古枣树肯定不是文丞相所种,文丞相是至元十六年(1279年)囚禁于大都,其在大都囚禁时间距今是745年,而古枣树的树龄是800年,文丞相来到囚禁之所时古枣树已然生长了四十余年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进院内的享堂面阔三间,享堂屋门两侧悬挂清代学者、史学家汪中的对联:正气识孤忠,无愧丹心昭日月;法天抡对策,长荣青史壮乾坤。门额大扁四个金色大字:万古纲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享堂内文丞相手持笏板的全身塑像端坐在享台之上,享堂梁架之上悬挂三块横匾,正匾是:古谊忠肝,左匾是:有宋存焉,右匾是:天地正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物展柜内毛主席的两幅字引人瞩目,一幅是毛主席手书的《过零丁洋》,另一副是毛主席给予文丞相高度赞扬的手书条幅:“文天祥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享堂中摆放着历代歌颂悼念文丞相的碑刻、诗文、题字。令人遗憾的是众多文物都没有文字说明,文物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