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新学先驱李宗涛的故事

李模生

<p class="ql-block">  李宗涛故居鸳鸯屋的外大门 </p><p class="ql-block"> 李宗涛,字沛霖,号云初(1879一一1920),北门坊鸳鸯屋人。生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8月。是城北开基始祖李仕诚公的第十八代裔孙。</p> <p class="ql-block">  李宗涛故居鸳鸯屋北侧大厅的下厅 </p><p class="ql-block"> 李宗涛出生在书香之家、官宦之家、商贾之家,是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往上数5代的家族先祖大多是监生、庠生出身,还有举人、贡生出身;如李树棠等为官者大有人在;也有如李特英(昌龙)一样的富商。李宗涛幼年聪颖,幼时便入私垫启蒙,年稍长后遍读“四书”、“五经”,博览群书。待其成年初期,正是西学开始进入我国之时。他除熟读科举考试所需的书籍外,还常猎涉西学知识,接受新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  保存下来的龙山书院院名石刻</p><p class="ql-block"> (网络图片) </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进行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虽然这场维新运动只有百日便夭折,但其主张却为中国社会变革露出新的曙光。</p><p class="ql-block"> 戊戌变法运动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西方兴办新学。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长汀龙山书院改办为“汀郡中学堂”(龙山书院建于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属汀州八县最高学府)。汀郡中学堂是福建省创办最早的新学之一,也是福建省立第七中学的前身。这所中学是一所四年制中学(不分初级、高级的中学,后称旧制中学),面向汀属八县招收学生。</p><p class="ql-block"> 李宗涛得知长汀兴办新式中学后,便毅然决定抛弃科举仕途(科举制度是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废除),邀集本县几位志同道合的青年人奔赴长汀报考汀郡中学堂,并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学习。据有关史料记载,当年汀郡中学堂的招生考试非常苛严,第一届只招学生42人,是从汀州八县考生七百余人中经考试录取的。</p><p class="ql-block"> 入学后,李宗涛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社会活动,除学校规定课程外,还博览群书,广泛吸收多方知识。与李宗涛同时考入汀中的几个武平人,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先后辍学回家。李宗涛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在校修完全部学业,以名列前茅的各科优异成绩,品行操守良好的评价毕业。</p><p class="ql-block"> 在校期间李宗涛接触革命党人,接受了革命党人的新思想,秘密参加了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孙中山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8月创立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这是不传之秘。但从他家人的回忆中可知其事。李宗涛的儿子昆琦后来回忆,在宗涛逝去数年后的一天,昆琦看见母亲手拿一个捆成一团的小包,勿勿地往阁楼上的瓦桷空隙处塞,便好奇地问母亲是什么东西这么神秘,母亲说这是你父亲留下的东西,不能被官府发现,若被官府发现则全家都会遭祸,你千万别乱说乱动。待母亲离开后,昆琦偷偷返回取出来,原来是一块宽约1尺,长约2尺的蓝色绸布,上有隶体书写的“吸收李宗涛为同盟会会员”字样,绸布上孙文签章字迹清淅可见。昆琦看后塞回原处,待时局平稳险情解除后,再去寻找时已不知去向。</p><p class="ql-block"> 李宗涛在汀中毕业后返回家乡。家乡的乡亲们对在外求学回乡的学生们都称作“洋秀才”,因为当时科举制度刚废除,从新学堂毕业回乡的学生凤毛麟角,故有这一称呼。李宗涛在家逗留一段时间后曾一度前往福州,行踪神秘,约半个月后再度回乡。</p> <p class="ql-block">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是:李宗涛故居鸳鸯屋的外大门;北侧大厅的大门;两个大厅之间的外门通道;北侧大厅的上厅。</p><p class="ql-block"> 李宗涛返回家乡后,适逢城北李氏家族的国乐社恢复传统的船灯表演。李宗涛积极参与其中宣传新文化,用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改良船灯演唱歌词,以时髦的新式图画装饰船灯道具。船灯以“集贤坊余庆堂”署名,李宗涛以切“集贤”、“余庆"四字,撰写了两副对联,一联是:“集客撑船,陆地行舟波浪少;贤豪击楫,中原过渡荡平多”。另一联是:“余欢祝颂升平日;庆喜赞扬丰熟年”,两副对联贴在船灯的前后两端门前。清新的歌词,新式图画的装裱甚得群众的欢迎。</p> <p class="ql-block">清末时武平考棚,县立两等小学旧址</p><p class="ql-block"> (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年(1913年),李宗涛联络毕业于福州优级师范的熊大镕(铸良)、谢可久,袁若人等人倡办“共和实进会”,会址在县城南门外谢家祠。共和实进会以兴新学废旧学为宗旨,筹办了自治学堂,推举熊大镕为堂长。自治学堂招收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各一个班。高级小学的学生有中山的张俊(后留学法国,曾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经民选为武平县长),万安的谢鸣珂(后留学日本)等人。</p><p class="ql-block"> 下半年学堂改学校,自治学堂并入设在县城西门旧考棚的县立两等小学,熊大镕任校长,李宗涛、谢可久、袁若人等任教员。当时万安的谢秉琼(惠珍)、兴南的钟淑玮、城北的李昌基等均在该校读书,不少学生都成为武平近代历史上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李宗涛为人刚直,待人和蔼可亲,不趋炎附势。在执教期间不苟言笑,谢绝外来繁琐的应酬干扰,集中精力搞好教学工作。李宗涛任教时正是旧学与新学的过渡时期,新学创办之初,如何做好各项教学工作千头万绪,毫无经验可谈,只能在摸索中前进。作为新式中学毕业的李宗涛在教学上致力改革,对学生改填鸭式为启发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主,在课堂上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讲解,举一反三的说明,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善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通过事例循循善诱,让学生明事理、识大体,深得学生的尊敬,乐于接受他的教导。</p><p class="ql-block"> 民国五年(1916年),熊大镕辞去校长职务,同样毕业于福州优级师范的钟文(治民)接任校长。民国七年(1918年)2月17日,北洋军阀某部团长王克悌率兵进驻县立两等小学校,校长钟文(治民)执省政府"学校不得驻兵”的命令与王克悌据理力争,王克悌脑羞成怒将钟校长拘押。次日,王团的营长高廷斌出发攻打中堡章丰,临行前奉王克悌的命令将钟校长枪决于县城东门外马草坝。</p><p class="ql-block"> 钟文(治民)校长遇难后,李宗涛与全校师生一起联合县城民众与王克悌抗争,奈何军阀蛮横无理,大施淫威而胁迫民众,仍霸占学校至4月护法军粤军司令许崇智率部入武平后,北洋军阀才向长汀溃逃。学校重新回归本来。</p><p class="ql-block"> 学校复课后,李宗涛与全校师生化悲痛为力量,发扬学挍的新学风、新校风,一起克服困难,继续努力把学校办好。</p><p class="ql-block"> 李宗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汀中,有着扎实的文学功底和艺术素养,他亦工书法,写得一手好字,隽永流畅,字体苍劲有力,柔中带刚,自成一格,登门求书者不乏其人,他也有求必应,在春节、族人和四邻乡亲的喜事时,更是主动书写对联喜幛等,深受人们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李宗涛在执教之余,非常关心社会上的文化活动,在县城有群众文艺表演时常去观看,借机宣传新文化思想。民国九年(1920年)春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去观看船灯表演,因观众众多拥挤不堪,不慎跌倒在旁边的沟渠里而致腿骨骨折,受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骨折处发炎导致病情恶化,不幸于民国九年(1920年)8月逝世,享年四十有二。</p><p class="ql-block"> 李宗涛从与同事们一起开创武平新学开始,呕心沥血执教八个春秋,兢兢业业奉献自己的青春,一代俊才竞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