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人们熟知的诸葛亮只有一个,而诸葛亮躬耕隐居地和“三顾茅庐”发生地的卧龙岗及隆中,在现实社会中却出现俩。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究竟谁是真正的诸葛亮故居,学术界曾争论不休。虽有诸葛亮的出师表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似乎已成定论。但古时的南阳郡本就涵盖有襄阳古隆中一带,又让事情变得扑朔迷离。据说国家有关部门曾明确襄阳隆中为诸葛亮故居,但上网百度,各条目仍然是自说自话,依然让人不明就里。</p> 诸葛亮躬耕隐居地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卧龙岗及隆中究竟在哪,还是由专家学者们去界定吧。近日路过河南南阳,自然去那里的卧龙岗看看,石牌坊上“天下第一岗”几个大字,大有舍我其谁的含义。 南阳的卧龙岗位于南阳市南端,白河西岸,因人称隐居于此的诸葛亮为“卧龙”,故此岗得名为卧龙岗,且“因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又称隆中”。 卧龙岗上的诸葛亮草庐,据说始建于魏晋时期,为前蜀国故将黄权所筑。后历经战乱,屡燹屡建。现在的草庐,应该是依据口口相传的原貌搭建。院门草顶下有一块匾额,上书“诸葛草庐”四字,是郭沫若于1973年4月题写的。 <p class="ql-block"> 不远处的卧龙岗武侯祠中,草庐为八角尖顶塔形建筑,而这里的草庐却是一排平房,内有诸葛亮提笔撰文雕像。门外檐枋上的“序功重光”匾额,表达了对诸葛亮功德的赞誉和传承宏扬。 </p> <p class="ql-block"> 草庐前面的高坡上,有一龙角塔。建于清咸丰年间,已有170年历史,据说建此塔是为去灾避邪,祈祷风调雨顺。塔虽建于卧龙岗上,应该与诸葛亮没多大关系。</p> <p class="ql-block"> 拐过一个弯,就是诸葛亮在卧龙岗隐居时种田的地方。清光绪27年,南阳知府还专立一碑,上书“汉武侯躬耕处”。碑高约3米,青砖砌成,字为汉隶体,浑圆周正,苍劲有力。</p> 比较奇妙的是,诸葛亮躬耕地的正中,居然是一副八卦图案。据说诸葛亮在这里不仅种粮种菜,还在耕种过程中以八卦方式思考攻防布局,这也许是后人的臆测吧。 躬耕地旁有一眼古井,名诸葛井。井口为青石圈砌,相传为诸葛亮“躬耕”时取水处。 躬耕地旁还有诸葛亮的读书台,名为澹宁读书台。据说这里山林茂密,环境幽静,是诸葛亮常来读书的地方。当然,读书台是后人兴建的。取名澹宁读书台,是因为诸葛亮《诫子书》曰:“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取两句中的“澹宁”为读书台名称,以体现读书人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在传说中的“三顾茅庐”处,有一石牌坊,上书“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牌坊往前,就是武侯祠。这里,应该是当时刘备和关羽、张飞等候诸葛亮的地方吧。 卧龙潭畔专事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初建于魏晋,唐代以后多次修缮,现在保留下来的主要是明清建筑。武侯祠中遗存有大量的碑刻、匾额和楹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侯祠内的三顾亭,是后人为纪念刘、关、张三顾茅庐而建的。亭内的石碑上,有汉诸葛武侯和汉昭烈三清武侯石刻画像。亭外的介绍牌很笼统,看不出三顾亭的建设年代和来历。 “千古龙人”、“卧龙”,都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誉,暗喻其有旷世之才,像蛰伏的龙,只要有了机会,就会迸发出卓越的才能和智慧。 据说襄阳卧龙岗和古隆中,又是诸葛亮躬耕地和三顾处的另一个版本。南阳和襄阳两处卧龙岗,两处古隆中,都有各自的文物依据和历代文史学家诗文佐证,也许诸葛亮在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吧。 <p class="ql-block"> 对后人来讲,诸葛亮究竟躬耕于何、出山于何,应该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学习了解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特别是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就足够了。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等名言,至今对笃志好学的人都有启迪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