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县良坊王氏大祠

童心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有幸回到故乡良坊参观了位于莲花县的良坊王氏大祠。这座古建筑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不仅见证了无数岁月的变迁,更是承载着王氏家族的辉煌与荣耀。大祠占地面积868平方米,坐北面南,三栋联宇,砖木结构,古朴典雅。祠内木柱林立,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阳光透过屋顶的雕花洒落,使得整个祠堂显得格外明亮通透。前栋的戏台上方悬挂着“古人高风”的牌匾,仿佛在诉说着那些流传久远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站在大祠前,我不禁感叹于它的雄伟壮观。外墙用水磨青砖砌成,墙面平整光滑,前栋正面分为三层,下层为大回廊,三条大门,中门上方书有“王氏大祠”四个大字。中层前檐两边用板向上支翘,中间雕有双龙戏珠,上层中间凸起正方形,四面攀爪雨亭,犹如雄鹰展翅,气势磅礴。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错落有致,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进入祠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重建的屏风。2012年,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文化遗产,祠堂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工作。屏风上的雕刻精美绝伦,图案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站在屏风前,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祠堂内一角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莲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这块石碑不仅是对王氏大祠历史价值的认可,也是对后人的一种警示,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保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每当看到这块石碑,我都会心生敬畏,感叹于先人的智慧与勤劳。</p> <p class="ql-block">  2009年1月,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王氏大祠“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称号。这块铜质奖牌上刻有红色的文字,下方标注了颁发单位和日期。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大祠历史地位的肯定,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良坊王氏大祠为江西省革命文物。这块铜质铭牌上刻有文字:“江西省革命文物 良坊王氏大祠(莲花县第七次工农兵政府代表大会旧址)”。公布机关与设立机构的相关信息也清晰可见。这一认定进一步提升了大祠的文化价值,使其成为研究革命历史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祠堂内有一块竖立着的指示牌,上面写着“历史介绍”、“保护范围”,以及一些关于莲县第七届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地的历史背景文字。这些文字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座祠堂的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1933年6月,莲花县第七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王氏大祠召开,会上成立了第七届莲花县苏维埃政府。这块展板详细介绍了这次会议的内容和意义,让我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站在展板前,我仿佛能听到当年代表们的慷慨激昂的发言,感受到他们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决心和勇气。</p> <p class="ql-block">1933年6月,莲花县第七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王氏大祠召开,会上成立了第七届莲花县苏维埃政府。这块纪念牌匾上详细记载了这次会议的内容和意义,成为后人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资料。每次看到这块牌匾,我都会想起那些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先辈们,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感激。</p> <p class="ql-block">  2004年,赣西民俗陈列馆在王氏大祠成立。这块展板上写着“良坊赣西民俗陈列馆”,介绍了陈列馆的成立背景和主要展品。陈列馆内展示了许多反映赣西地区民俗文化的实物和图片,让参观者能够近距离感受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前栋的戏台是大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台上方悬挂着“古人高风”的牌匾,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上演过一幕幕精彩的历史剧目。站在戏台前,我仿佛能听到当年的锣鼓声和观众的喝彩声,感受到那份热闹非凡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中栋的惇叙堂是大祠的核心部分。惇叙堂内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惇叙堂”,下方还有一块横批:“克绍箕裘”。两侧墙壁上有对联:“宏远宋朝名贤联金榜”、“永锡尔类三公父子军门”。大门口挂着一个红灯笼,上方则是一个金色的圆形标志。整个场景给人一种庄重而古朴的感觉,仿佛穿越到了古代中国的某个时期。惇叙堂不仅是王氏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传承家族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后栋的祖龛是大祠最神圣的地方。祖龛内悬挂着一块黑色牌匾,上面写着“先法克绝”,字体苍劲有力。祖龛内供奉着历代祖先的灵位,每逢重大节日,王氏家族的子孙们都会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站在祖龛前,我感受到了一种庄严而肃穆的氛围,仿佛能听到祖先的教诲和嘱托。</p> <p class="ql-block">祠堂内还有一幅良坊王氏始祖王以观的画像。画像中的王以观身穿蓝色长袍,头戴黑色帽,神态专注、精神苞满。这幅画像不仅展示了王以观的风采,也让我们对这位家族的开创者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每次看到这幅画像,我都会想起王氏家族的辉煌历史,心中充满了敬意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  赣西民俗陈列馆内展示了许多反映赣西地区民俗文化的展品。这些展品包括农耕工具、生活用品、手工艺品等,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场景。通过这些展品,我们可以了解到赣西地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2006年10月23日原省关工委主任、副省长周慹平生前也曾为民俗馆题词。他手持毛笔正在书写,神态专注而认真,书法作品上写着“承先人高风”、“传民俗文化”,并盖有一枚印章。周慹平的题词不仅表达了他对王氏家族的敬意,也反映了他对赣西民俗文化的关注和支持。每次看到这块题词,我都会想起周慹平对民俗文化的深厚感情,心中充满了敬佩和感动。</p> <p class="ql-block">2006年11月12日,省委宣传部张小谦视察民俗馆并题词:“民俗文化古韵长流”。这块书法作品不仅展示了张小谦的书法功底,也表达了他对赣西民俗文化的高度评价。每次看到这块题词,我都会想起那次视察的情景,感受到张小谦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2008年原萍乡市高院尹继国书记也为民俗馆题名。这块书法作品上写着“鼓西民俗陈列馆”,字体遒劲有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尹继国的题名不仅提升了民俗馆的知名度,也为赣西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每次看到这块题名,我都会想起尹继国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和支持,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意。</p> <p class="ql-block">农耕工具是赣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俗馆内,我看到了许多传统的农耕工具,如犁、耙、风车、禾筒等。这些工具不仅展示了赣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每次看到这些农耕工具,我都会想起那些辛勤耕耘的农民,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感激。</p> <p class="ql-block">除了农耕工具,民俗馆内还展示了许多其他生活用品,如砖、瓦工具、照明用具、土罈罐等。这些用品不仅反映了赣西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展示了当地手工艺的高超技艺。每次看到这些生活用品,我都会想起那些勤劳朴实的百姓,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感慨。</p> <p class="ql-block">2007年8月11月,东郭王氏重建祠堂记碑从安福县东郭村运至良坊王氏大祠,以志永久保存。这块石碑上刻有红色的文字“东郭王氏重建祠堂记”,下面还有一段文字,两侧摆放着两束鲜花作为装饰。这块石碑不仅记录了东郭王氏重建祠堂的历史,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每次看到这块石碑,我都会想起那些为家族事业奋斗的先辈们,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感激。</p> <p class="ql-block">2007年9月30日,我参观了一块名为“大𣎴桥”的石碑。这块石碑上刻有一些文字,虽然年代久远,它记载了大𣎴(dun)桥的历史和故事;道光元年辛已间,王氏观十四世孙盛德、十五孙宏六会同出继谭氏之嗣孙昭融等,召集王、谭、贺姓绅士商议募捐建大𣎴(dun)桥。</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加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良坊大𣎴桥改建水泥桥,大𣎴桥完成了历史使命而记入史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