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1、六十年代老羊圈</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农村生活很苦,但是大家心中充满纯真与热情。社员们辛勤无私奉献,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社员乐在其中,值得我们敬意。农业社过去的那段岁月给我们留下最美好的记忆。怀念那个时代人们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p> <p class="ql-block"> 凭着我记忆和老人们的封存回忆,珍贵的60年张二仁日记本记录。回忆起生产队劳动的日子,那个时代的风貌与特征,它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犹如一幅画卷在下面徐徐拉开。</p> <p class="ql-block"> 1960年前大海大队叫大海管理区,十月前归哈达图公社管,十月后归马盖图公社管理,老羊圈村叫第一生产队。</p><p class="ql-block"> 老羊圈村1949年有32户人家,120口人,土地有2003亩。1960年有64户,共有257人,劳动力有116人(其中妇女50人),有2099亩土地,有马5匹、牛31头、骡子1个和毛驴7个。</p> <p class="ql-block"> 1960年到1962年三年国家自然灾害时候,人们过着低标准生活。卓资县60年压缩城市人口四千人,其中机关压缩四百到五百人。下放到老羊圈好几户城市人口。外地职工返乡三千。同时开展新三反和整风运动。</p> <p class="ql-block"> 1960年按照中央十二项指示,县主干会精神,成年人一年口粮320斤(4斤山药顶1斤粮食),每人分二份自留地(后来增加到三份)。公粮(农业税),余粮(定购粮),两项都是国家的硬任务,是根据每个生产队的耕地面积而确定的,必须完成。60年大海管理区要求老羊圈村上交粮食六万斤,山药九万斤。大海管理区要求老羊圈村大人一年吃口粮290斤(4斤山药顶1斤粮食),国家干部口粮每月22斤,车倌出门每顿吃二两粮食。要求自留地产粮70%归集体食堂。</p> <p class="ql-block"> 动员村民用野菜比如甜苣(又名苦菜,嫩茎叶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VB2和VC等)、姑姑茵(又名蒲公英,蒲公英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河篦梳(蕨麻委陵菜,根肥大,富含淀粉)、车串串(车前子,利尿)和榆钱钱(榆树圈)等充饥。动员用草籽如叫蒿籽、莠(you)子籽、胡食籽(苦荞)填补主食。动员用农作物如山药蔓、葫芦蔓、大豆桔、甜菜叶、山药渣、干山药、豆腐渣拌主食吃。用猪菜如荨蔴、灰菜、胡食(金荞麦)和缠翘子(金荞麦另一种,村民回忆说金荞麦吃了后身和头肿)等野菜吃。还每天吃大菜、白菜或菠菜等蔬菜一斤。公社鼓励社员刨冻山药,捡大菜根,每人晒40斤干菜。冬天冻大菜烩菜。打野草和地椒椒(百里香)。生产队收地椒椒在老谢旧院,韩高升负责榨地椒椒油(工业用,村里叫方向油),增加收入。也用臭兰香榨食用油。</p> <p class="ql-block"> 村里那三年年限不错,把打下粮食上交国家了。农业社开起了大食堂,村民在一起吃饭。食堂在现在黄日胜院子里。村民吃过糖菜渣子烩菜、喝过麸皮熬糠糊糊(嘴里发涩)、干山药面黑鱼鱼、吃过麸娃子面馒头、豆腐渣饺饺、吃过山药蔓和荨蔴芽磈垒、吃过野菜顿顿、吃过榆树皮、吃过姑娘卜子的杨树叶、吃过山药蔓糊糊(山药蔓圪结节飘在碗上,难以下咽)、吃过河篦梳糊糊(嘴里发光)。谷子窝头、野菜莜面餽垒、山药和咸菜是那三年的主食。永行店村人误食蓖麻叶,发生精神错乱。</p> <p class="ql-block"> 虽然集体食堂吃不饱,人人饿的发慌,村里有很多开荒地,但是没有饿死人。下放户于奎是生产队会计兼集体食堂搞伙的,我妈妈在伙房做饭,我的大哥去了伙房,妈妈给了一个焖山药,被于奎叼下,把我妈妈和大哥骂了一气。那时候干部真的认真。我妈妈每天和韩兰弟一伙女人去大海卜子剜甜菊和河篦梳(委陵菜),回家煮着吃充饥。</p> <p class="ql-block"> 张二仁60年10月12日日记记录老羊圈有200捆莜麦生芽。1960年十月前老羊圈村队长是记二,生产队食堂炊事员有王二女(栓仓妈)、柴秀英(富富妈)、池英翠(高换妈)、刘四召(板女妈)、刘三女(美莲妈)和杨万(任九在舅舅)。</p><p class="ql-block"> 1960年11月老羊圈村生产队长是兰柱小,牧业队长闫五,福利队长记二,政治队长杨丑小,妇女队长韩兰弟,福利付队长段翻鱼(来旺妈),牧业付队长王二女,委员兼保管刘发海。</p><p class="ql-block"> 1960年11月26日老羊圈食堂生活福利组。组长王占和(党员)、王二女(党员)、韩贵生、于奎和刘发海。炊事员刘二女(张从财妈)、杨万、王二女、柴秀英、刘凤英(根变妈)、韩贵生、段召娥(郭根元妈)和刘四召。</p> <p class="ql-block"> 1962年老羊圈大丰收,尤其土豆丰收,生产队长兰柱小看到社员吃不饱,给每户悄悄分了500斤山药。</p><p class="ql-block"> 1964年城市农村搞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为主的小四清和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的大四清运动。四清运动搞得比较急进。不知道村里谁告发兰柱小偷分山药的事,公安局关押拷问十六天,工作组把他山药窖山药全部取出来,后经核实没有多分,同时把社员每户分的500斤山药没收。</p> <p class="ql-block"> 1963年开展学习雷锋好榜样,卓资县689个生产队定为自治区四清重点村。1964年忆苦思甜运动,各村蝗灾,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1963年到1965年社会主义教育改造。</p> <p class="ql-block"> 1946年在小羊圈村的营盘圪蛋建了简易小学,最多有40多个学生,一至二年级。老师有宋国喜、马最彦、杨幸福、郝丙乾及小刘等,石窑湾附近村的学生住校,这个简易小学培养了大海沟第一批文化人和民办教师。</p><p class="ql-block"> 1964年前大队只有永行店村和小羊圈村两个小学,没有桌凳,学生坐泥台台。耕读小学是为贯彻执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在广大农村兴办起的就读的小学学校。主要以大队、生产队为单位成立半耕半读的简易小学。这种办学方式当时满足了农村孩子就近入学扫盲的要求。当时教育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耕读小学由大队管理。耕读小学民办教师待遇形式是工分加补助。</p><p class="ql-block"> 1964年大海大队建立五个耕读小学,分别是小羊圈村耕读小学(学校在杨换院里,老师是朱二有、刘忠、梁天义),永行店村耕读小学(学校在供销社以前院子,教师是王美和李三泰),黑沟村耕读小学(教师是田营套),东坡村耕读小学(教师是闫五营)和老羊圈村耕读小学(教师是闫根)。开始小羊圈村小学学生是一至三年级,其他村一至二年级。四至五年级年级需要到东滩小学(距离十公里,需要住校,老师段玉英和李润繁)。后来耕读小学是一至三年级学生,小羊圈村耕读小学一至五年级学生。文革中东坡和黑沟耕读小学撤销了。老羊圈村有一年级到三年级耕读小学,教室开始在生产队猪场,后来搬到老胡旧院。</p><p class="ql-block"> 1972年我们大队耕读小学全部转为一到七年级公办大海小学。</p> <p class="ql-block"> 1965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小孩子经常看到民兵实弹打靶训练。</p><p class="ql-block"> 1966年发生文化大革命运动,红卫兵运动,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红卫兵戴红袖章在全国大串联。破四旧,立四新,大肆抄家,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批判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批斗地、富、反、坏、右。</p><p class="ql-block"> 1967年两派形成,造反派夺权运动。北京的红卫兵来我们村串联过,记得红卫兵在大地把跑中跌倒的我扶起。部队进驻支左。</p> <p class="ql-block"> 1968年成立革命委员会。文革时农村社员不明白怎么回事,跟着瞎起哄,天天开批斗会。我清楚记得,史林贵和范玉贤吊在小学教室房樑上被民兵抽打;明堂妈跪在铡草刀铁钉上,头上浇冷水,脖子吊砬砘;二毛妈剃光头浇冷水;张二成劳动时背个泥刘少奇。大队开会时,前面站着一排地主,头戴高纸帽。大队、学校和村里张贴丑化刘少奇、王光美和邓小平的漫画。大队叫革委会,在大队看门叫霍生贵。</p> <p class="ql-block"> 1968年10月腾海青在内蒙古制造抓新内人党大冤案。大海大队12月21日最先抓的是史明鱼(史林俊)、王彦、王三、朱二有、孙巨马、韩长胜。大搞罚站罚跪,低头认罪,刑讯逼供。朱二有是在马盖图学校开会抓的,民兵不顾他父亲刚死,在大队关了8天,公社关了8天。村里上到70岁的下到十几多岁都成了新内人党。大家都是屈打成招。派来三个解放军,带队姓耿,大队十多个民兵年轻气盛,坚决执行上级的政策,在挖新内人党时候有些激进。我母亲因为我父亲被抓了内人党,吓得了精神病。</p><p class="ql-block"> 群专,挖肃,开展阶级斗争,清理阶级队伍。</p> <p class="ql-block"> 1968年解放军野营拉练在老羊圈村住了一晚上,担水扫地,还给有的人家留下大米,村里个别人第一次吃到大米。</p> <p class="ql-block"> 1969年红宝书运动。社员家里柜顶摆毛主席瓷像和毛泽东选集1-4卷。墙上贴毛主席万岁画。衣服佩戴毛主席像章。学习老山篇(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饭前三叩手(背毛主席语录)。学生教老人背语录。村里开不完批斗会、读不完报纸和红宝书。同时开展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三反运动。</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口号。反对封资修;进行无产阶级专政;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一不怕苦,二 不怕死,排除万难,去争取更大胜利;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向雷锋同志学习,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做好人好事;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好战士;社会主义好;共产主义一定实现;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牢记阶级仇,不忘民族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等。</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农业社种地情况。正月初六刨粪,春分就开始耙耱土地,滤粪送粪。六十年代没有化肥,全靠农家肥。老品种籽种单产很低,如里外黄品种山药容易烂。清明前后开始种麦子,立夏种胡麻和山药,在小满前后就要点瓜种豆,在芒种时节种植黄萝卜,夏至种小日期的糜子和荞麦。荞麦是双子叶作物,顶土能力较差,撒种荞麦用坡梁地,不用锄。</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锄小麦、锄间谷子、锄山药、锄胡麻、锄莜麦、搂山药、搂间谷子,锄糜黍甜菜等,老娘娘间菜园子里黄萝卜了。秋收劳动男女老幼都要参加,拔完麦子、拔荞麦、割莜麦、割谷子、割糜黍、割胡麻。接着秋分起山药,晚秋就起黄萝卜,甜菜抗寒又耐冻最后起。农业社时候有时候雪地割胡麻,水里捞莜麦。深秋牛板车和胶车拉庄稼忙着上场,碾场(马或骡子拉着碌碡来碾),扬场,拾掇粮食归仓,扇车是一架手动鼓风机, 通过风力将碾压过的谷类籽粒和糠秕杂质分开, 使粮食变得纯净。秋收全靠苦力累的要命。牛犋秋耕一直至霜降。庄稼秸秆整理成草垛。</p><p class="ql-block"> 农民磨面碾米是靠石碾和石磨,驴记吃不记打。笨重的石碾在转动着,旁边的女人手里拿一把笤帚,将碾出碾盘的粮食往里扫。</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饭菜。早饭一般比较简单,莜面糊糊煮山药,拌炒面,中午咸菜汤汤蒸莜面,晚上做餽(kui)垒、稀粥、拌汤、面条、煮鱼子、撅圪达。冬天一天两顿饭,中午是莜面烩菜,烩菜主要是山药和大菜或葫芦。吃锅巴子、油炸糕、谷子饽饽、黍子懒糕、糜子黑饽饽、山药丝丝、山药鱼、精丸丸、推窝窝、搓鱼鱼、焖鱼子、油搁糊糊粘山药等。一年每人分40多斤麦子,一年每人分3到5斤胡油,白面只有来亲戚或过节吃。洗锅刷碗泔水喂猪或拌鸡食。农业社夏秋季有菜园子,保证村民吃上蔬菜。冬天吃是窨子里储存土豆、胡萝卜、大元菜(村民叫灰子白)和葫芦蔬菜,还有夏秋季晒的干菜,如干葫芦条、干豆角丝和土豆粉条。秋天家家腌制一大缸酸盐菜,够冬天春天吃。农业社场面夏天全部种葫芦和翻瓜,分到每户秋冬吃。老羊圈村因为有吴玉虎会种菜,农业社保证村民蔬菜免费供应,县乡干部经常在我们村里拿菜。六十年代红白事宴。卯宴席是豆面或白面面条。正席三盘菜,豆芽粉条一盘(盘顶围一圈彩色鸡蛋丝),烧豆腐扇尖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烧肉)一盘,最后烩菜兜底,主食糕和馍馍。</span></p> <p class="ql-block"> 做饭手拉风匣(土产卖一个11元8角),烧烂柴禾和乌达面煤,当时一百斤面煤1元2分左右(买煤叫挂碳)。冬天生产队三挂马车来回半个月到大同口泉拉四千斤左右块碳,每斤1分1厘价格分给每户生炉子,每户300斤左右。每家每户有几分自留地,种蔬菜、豆角、旱烟、葫芦、土豆等。</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煤油灯替代素油灯,用兰洋瓶倒煤油,煤油每斤4角4分到4角9分。墨水瓶或玻璃药瓶做的煤油灯放在灯树上,可以长时间照亮。煤油灯灯芯拔得长一点,火苗能大一点,利于女人做针线活。马蹄灯有透明的玻璃罩又亮又防风,只有饲养院人在黑夜喂牲口时用手提马蹄灯照明。饲养院家里点玻璃罩洋灯(一台6角3分,灯罩一个1角2分)。大队还有很亮汽灯。点火用火柴。供销社卖蜡烛,一根一角左右,一般人买不起,只有过年时候点蜡烛。</p> <p class="ql-block"> 女人冬天最忙,拆洗被子、褥子、烂衣裳,浆剪缝补,安顿过大年的棉衣服。煤油灯下辛苦用锥子、顶针、细麻绳纳鞋底。女人针线笸箩里备有缠线板、顶针、针锥、剪子、针头线脑、桃红煮蓝(一袋1角2分)、梳子、篦子、日用品和布条布头等。</p><p class="ql-block"> 过去生产队记工分,每天10工分,只有一角二分到二角,一个社员干活一年分到钱不足六十元,扣去分粮钱和其它钱,到手不足三十元。一家人有四个好劳力,一年分不到二百元。有的人家让倒扣。犁地、放夜马、赶马车、扬场人工分高,人们抢着干。 </p><p class="ql-block"> 农业社社员思想觉悟高,干劲高,干活不怕苦和累,就听毛主席话,人均生活水平一样,没有穷富之分和高低之别。修梯田、打井、植树造林、抗旱、积肥、沤绿肥,尿也不浪费做尿土脱脱。</p><p class="ql-block"> 牛羊倌每天早晨在凉羊场凉羊、半个月用食盐淡羊一次、羊坊子圈羊。羊倌身上带羊铲,雨毡,毡挎包,旱烟、羊倌用火镰点烟。羊倌拔二茬毛卖点烟火钱。</p><p class="ql-block"> 吃烟能解乏、驱寒、压惊。绝大多数农民抽叫小兰花或黄楞子(烤烟)的烟叶,炕上放烟叶笸箩。烟锅、烟嘴、抠烟锅铁钩、烟杆和烟口袋组成烟袋用来抽旱烟。烟杆是乌木的,烟锅是铜或铝(烟嘴五分一个)的,玉烟嘴冷不沾嘴、热不烫嘴。水烟比旱烟贵,一板2角9分,同时要点灯耗油,抽水烟是闲人并且有钱人。</p> <p class="ql-block"> 大队供销合作社,我们叫合作社,生活必需品到供销社购买,合作社的煤油、食盐、棉花、布匹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平价供给。六十年代售货员叫站栏柜,最早站栏柜有刘喜元、罗士民、谢和等。那时候没有塑料袋,用纸包装,掖好边角折叠整齐,用细纸绳(一卷2角7分)十字形栓好。用提子、溜子给顾客倒煤油。</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陕坝一名上班人员1959年前后三年的日记本详细记录他家庭支出流水账,小井沟村会计帐和呼铁局工务段1969的会计帐也记录当时物价。六十年代我国物价一直很稳定,六十年代供销社当时商品价格可以参考他们日记本和会计帐记录下当时物价。</p><p class="ql-block"> 布(大人一年一丈七尺)、棉花和线要票。扯一尺白棉布2角8分、扯一尺斜纹布4毛2分、彩格布一尺4毛7分、花布一尺4毛3分。布最便宜一尺1毛6分,最贵一尺6毛左右,一般一尺3毛到4毛左右。棉花一斤1元1毛到1元3毛。一扭白线1毛9分,一扭黑线2毛3分。</p><p class="ql-block"> 红糖(村里叫黑糖)每斤6角、白糖每斤7角4分、奶粉一斤2元5角左右、饼干每斤6角到8角、月饼一个1毛2分到1毛5分(要粮票)、蜜酥一个1毛1分、水果糖一斤1元1角到1元5角(一块糖蛋一分钱)。</p><p class="ql-block"> 花椒每斤1元2角,碱每斤1毛4分,砖茶每斤3元到5元,散白酒一斤1元左右(不超过2元),酱油每斤1毛2分左右,醋每斤9分左右(村里叫倒醋)。当时颗粒块咸盐(没有面盐)每斤1角4分左右。火柴每盒2分钱,买一包1毛8分。红绿色胡衣小鞭炮一板100个,一板1角5分(最早一板9分,69年是3角一板),两响大麻炮一个2分到5分,一响走炮一个1分到2分。一张麻纸2分5厘到5分钱,一张红纸1角钱左右(69年梅红纸1毛2分),窗纸(彩色窗纸村里叫草莲)一张5分,彩色纸一张1毛,年画一张1毛左右。</p><p class="ql-block"> 散装雪花膏5毛钱一两、不浪浪抹手油5分一个、镜子一个7毛5分、梳子一个1元、扣子一个1分到2分、松紧带一尺3分5厘、缝衣针8个2分。</p><p class="ql-block"> 吸奶器1角9分一个、茶壶一个6角7分、碗一个2毛3分(钉碗2分)、竹温壶一个2元7毛9分、暖水瓶胆子2元、炕蓆子4元1毛到4元2毛5分。</p><p class="ql-block"> 邮票一张8分,信封1到2分一个,牛皮纸信封一个1分5厘,信纸一本3毛8分到5毛。 </p><p class="ql-block"> 合作社还卖驱虫药宝塔糖,也卖人丹、阿司匹林、索密痛、土霉素、四环素、中成药等常见药品。</p><p class="ql-block"> 下面商品农村人根本买不起,也用不上。如化妆品摸脸油一盒7角左右,胭脂一盒5毛钱左右,面友一瓶2元,香皂一块4毛左右,毛巾在4毛到6毛一块,牙粉一袋5分,牙粉一瓶3角,白玉牙膏4角6分,牙刷在5角到1元之间。手电(村里叫电棒)一个1元8角左右,手电灯泡一个7分,一节金钟电池4角8分。火炉一个6元8毛到9元,炉拐7毛一个,炉筒一节2元5角,火钩3毛一个,火铲4毛一个。镰刀一把1元左右,劈斧一把1元毛,菜刀一把2块1毛4分到7块6毛,擀面杖一根4毛。衣服如裤衩一件1元左右,鞋一双3元5毛左右,鞋带5分到1角,秋衣和秋裤一件在1元到4元之间,衬衣一件4元左右,背心一件1块6毛到3元,裤子一条6元左右,袜子一双在1元左右,帽子一顶1元到2元。枕巾一块在1元2角左右,手绢一块2毛到4毛。</p> <p class="ql-block"> 城市里理发一次3毛到5毛。电影票一张1毛到2毛5分,钉鞋一次3角。洗一寸像一张8分,洗二寸像一张2毛2分。人造革提包一个4元6毛,线手套一双5毛7分,棉手套一双1块6毛5分,麻袋一个3元3毛,白布袋一个1块3毛,锁子一把6毛8分左右。理发推子一个4块9毛,石膏像3毛。葵花籽一斤2毛。茶碗一个1毛9分。花茶每斤2到7元。</p><p class="ql-block"> 城市里青兰布一尺6毛2分、扯一尺卡其布4角2分、灯芯绒一尺1元9分、兰帆布一尺6毛7分。</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办公用品如白粉笔一盒2毛,黑板擦一个3毛6分。图钉一盒3毛7分,大头针一盒2毛6分,订书钉一盒3毛7分,印台一个7毛8分。红蓝铅笔一根1角5分,油笔芯一根1毛,油笔一根3到6毛。大瓶红兰墨水一瓶1块5毛8分。墨汁一瓶2毛8分,毛笔一支3毛6分。好的练习本一本2毛4分,日记本2毛左右。铁口哨一个3毛4分。</p><p class="ql-block"> 卓资山到呼市普客火车票1元7毛。订内蒙古日报一年12元。</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供销社卷烟价格。村里人抽烟吸烟叫吃烟,村里人一盒烟叫一匣烟。玉兰和野牛最便宜烟一盒5分(吸不动)、绿叶烟一盒从7分涨到1毛4分、经济烟一盒8分、骆驼烟一匣8分涨到1角6分、合作和劳动烟一盒9分、火炬一盒1角1分、白塔烟一盒从1角2分涨到2毛8分、凯歌从一盒1角3分涨到2毛1分、火车和握手烟一盒1毛5分、福字烟一盒1毛6分、丰收一盒从1毛8分涨到2角7分、黄金叶一盒2角、太阳烟从一盒1角7分涨到2角3分、团结一盒2毛4分、恒大一盒从2角5分涨到3角1分、黄金叶一盒2角7分、千里山一盒3角1分、三门峡一盒3角3分、大前门一盒3角6分。烟还可以拔零根买。城市上班(工资18元到70元)抽的烟在一角到五角左右,农村吃的烟在五分到一角左右,个别城市人买二角左右烟。</p><p class="ql-block"> 食品公司来供销社收活猪,150斤以上是头等,收购价每斤0.55元,121~130斤是三等,收购价每斤0.45元。社员喂不起间年猪,再穷也要喂猪个当年猪。当年猪吃不上多的粮食饲料,只能喂枳子加菜和打秆(不能吃粮食),一头猪只能杀90斤左右。猪肉和猪油价格一斤在六毛到七毛左右。</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农产品价格牛肉一斤4角到六角,羊肉一斤在五毛到六毛左右。鸡蛋一斤五角左右,鸡蛋一个六分左右,活鸡一斤3角6分,鸡肉一斤在五毛左右。农民喂羊吃不上羊肉,喂鸡舍不得吃鸡蛋。葫油每斤7角左右。7分钱2两粮票可以买到一碗素面,馒头一个2两粮票5分钱,月饼一个2两粮票1角3分钱。汽水一瓶2分,白糖冰棍一根3分,奶油冰棒每根5分钱。</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城市白面供应价每斤1角8分,大米约每斤1角7分,小米每斤9分,绿豆和莜面每斤1角3分,玉米面每斤9分。蔬菜每斤三分钱上下,如山药和胡萝卜每斤四分左右、葱每斤七分左右。当时香瓜和西红柿每斤一角左右、果子每斤一角五分左右、西瓜每斤五分到八分、苹果五角左右,这些农村人买不起,也吃不上,有些也见不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供销社收购鸡蛋每斤从4毛涨到6毛左右,农民卖了羊毛或鸡蛋等用于孩子上学费用。</span></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一、二年级小学半年学费1元5角,三年级以后小学半年学费是三元。铅笔的价格是一根2分3分,带橡皮铅笔一根7分,橡皮一块是2分,铅笔刀一个8分,三角板一个1毛6分,半圆仪一个8分,20厘米木尺(米旦尺)一根4分,白板纸一张4分,本子是一本7分左右,算术课本一本1毛。我们通常会将正面写完后再用背面做练习本。学生自己买白板纸或黑粗板纸及彩色粗板纸(便宜)自己用纸绳或钉本钉来钉本子。</p> <p class="ql-block"> 村民担水用木桶和铁桶,吊水用柳条水斗子。农业社用牛板车和胶轮车拉东西,出行靠步行或骑毛驴。保温用竹编或铁皮外皮暖壶,或者现烧现喝。理发用剃刀剃头。落窝鸡一次抱二十颗蛋孵化小鸡,村民养着自己孵化的小鸡。</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穿戴打扮。农民吃穿不好,又冻又饿,穿衣很是简单,都是自己缝制。</p><p class="ql-block"> 冬天男人穿皮袄、皮裤,棉袄、棉裤(大档棉裤)和棉腰子。戴三片瓦式皮帽子、穿棉鞋。夏天穿中山装或夹袄,夹袄是白布用煮黑煮兰染的,戴解放帽(村里叫尖官帽)。男人女人穿着黑兰袄裤。</p><p class="ql-block"> 孩子冬天穿的棉袄棉裤都磨出窟窿,棉花外露,衣服补丁摞补丁,鞋磨的塌底穿帮。晚上睡觉前在灯下捉虱子挤虮子。学生戴红袖章和像章。</p><p class="ql-block"> 夏天女人围各色头巾,好看又实用保暖。那个年代村里人穿不起秋衣秋裤。女孩穿花袄、花布鞋(虎头鞋或绣花鞋)或汽眼鞋。用电丝扎辫子。老太太头戴洋钱边棉绒帽,脚穿布鞋。人们一律穿千层底布鞋(铺扯纳底帮,绱鞋用鞋楦子)。</p><p class="ql-block"> 洗衣服用捶板石和东沟沟白胶泥或碱面,个别人家用上洗衣土碱(一块九分)或灯塔肥皂(一块是二毛左右)。</p><p class="ql-block"> 农民全家一年洗脸用一块毛巾(村里叫手巾),手巾用旧后做搌布。洗脸、洗菜和放泔水用同一个洗脸盆。洗脚和尿盆共用一个瓷盆(或铁盆)。</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时用白面捏寒燕,各样寒燕染色后插在杏树枝上可以观赏。儿童肩膀头戴个清明串串,蓝色圆布片代表天,白色圆布片表示地,中间夹一个圆布片,枳芨连结圆布片串串表示几岁,清明串串男戴在左肩,女戴在右肩,清明串串过十二周岁就不戴了。</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农村家具有大红柜、铁丝架镜子、梳头匣子、马蹄表、裝框玻璃画、中堂、屏风、搪瓷缸、搪瓷盆、搪瓷杯、铝饭盒、瓷罐、纸筋缸(外层糊烟盒)、纸筋针线笸箩(外层糊画)、碗橱柜、板箱、泥缸、水缸、菜缸、米面缸、桃盘(托盘)、月饼模子、木桶、铁桶、柳编家具、盘秤、月饼炉、花鏊(ao)子、鸭子奶瓶、炕桌、白瓷蓝边碗、竹笒饼、尘拂等。铺炕用苇席或高粱秸秆席。高粱茭秸棑棑是用于盖锅盖水瓮的多用途生活用具。能人用雾柳(一种灌木柳)编笸罗、簸箕、笊篱和箩头等。</p><p class="ql-block"> 房子一般有一间椽檩房和一间窑,八八窗户,玻璃窗,分门,插关双扇门。</p> <p class="ql-block"> 农业社牲畜用具有马鞍子、肚带、绞锥、绞棒、刹绳、簧叉、撇绳、缰子、嚼子、鞭子、磨杆、仰接桩子、三叉子、鱼刀、后鞧(qiu)、套垫、搭腰、间箍子、套缨子、笼头(辔pei)、马掌、笼嘴、马拌、牛套、混杆、牛轭节和縻榉(mijuan)等。</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春节虽然清贫和寒酸,但是村里人多孩子多,年味热闹非凡,杀一头猪,过年都吃好的。用便宜经济烟和绿叶烟点燃响几个小鞭炮。孩子没有内衣,没有裤衩,穿一双新布鞋和新衣服感到很幸福。压岁钱给二分或五分,已经很满足,回忆起来心里真是说不出酸甜苦辣。</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人们养着鸡羊猪还有三分自留地,农村生活过得简单而幸福。人们衣食住行,打针吃药等少量花销,维持着最低的生活水准。</p><p class="ql-block"> 村里有时候传来磨剪子嘞,戗菜刀叫卖声,卖针头线脑,篾笼匠,毛毛匠,钉盘碗,倒梨铧(铸铁),唱着讨吃的,引的人们围观,给单调枯燥的农村生活增添不少生气和欢快。割资本主义尾巴,小买卖要偷做。人们将乞丐叫“讨吃子”,讨吃子右手竹板翻飞,左手振动着竹落子,唱起来莲花落。那些好吃懒坐的人也称“讨吃鬼”。</p> <p class="ql-block"> 626指示把医疗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马盖图乡有了卫生院,大队有赤脚医生和医务室。山西来的中医大夫是赫四全父亲,来当赤脚医生,后来赫四全接替他父亲当赤脚医生。六十年代生病去不起医院,顶多由赤脚医生上门打点青、链霉素药或配土霉素、四环素氯、磺胺、氨茶碱、中成药、阿司匹林或索密痛。老人不愿给家里增加债务负担,得病扛着,不去住院,生死看的很淡。病人在家里吃小锅饭。经历太多苦难哪代人不像现在的人把疾病生死看的很重要。</p> <p class="ql-block"> 赤叾叾一起长大孩子们放学用耙子搂柴、粪叉子拾粪、拔猪菜、拔兔草。小孩子尽情玩本地喜闻乐见、简单易行的游戏。我们童年虽然只是粗茶淡饭,但是忘了贫穷的生活,大家不攀比,谁也不嫌谁穷。</p><p class="ql-block"> 老百姓家结婚娶媳妇,都是用三套马车搭红轿去娶亲,驾辕马装饰红绸布,走起路来,叮叮当当。</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生产队社员团结协作,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毫无所求大家一起完成农活。社员相互搭照,勇于担当,防止偷懒,大家尽心尽力地为农业社干农活。哪时农业社人们相互之间的充满友爱和互助,整个村子充满了团结和谐景象。大家无私奉献,都为集体付出一切努力。</p><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那个时代老一辈具有倔强不屈、自强不息善良性格,过着勤劳实在、艰苦朴素的生活,造就了老羊圈老人们高尚友爱的思想道德品德。</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会铭记那些为家乡付出过一生的先辈们,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行为。</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老羊圈村队长有张国柱、张二仁、兰柱小、王文用、闫五、记二、韩兰弟、郁金罗、王五、范四虎、杨丑、樊根虎、兰保柱等。 </p><p class="ql-block"> 会计有闫四、于奎、王补全、史石恒、闫根喜等。</p><p class="ql-block"> 大队干部有张二仁、韩长胜(县组织部档案)、张成(县组织部档案1962-1963年)、郭里志(县组织部档案)、李万成(县组织部档案大约1964-1966年)、王烨、朱五栓(县组织部档案大约1966-1969年)、孙巨马。梁二孩和张威(会计)和王五是从十一苏木村交换干部来的大小队干部。 </p><p class="ql-block"> 村干部有很强的集体观念,一心为公,清正廉洁,在村民心中很有威信。村干部老实忠厚,工作认真负责,在生产队内说话办事公道,群众中很有威望。</p><p class="ql-block"> 作者:草原苍狼金不换</p><p class="ql-block"> 2024年夏天写于卓资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