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马谡没有失街亭.......

奔放的林黛玉

<p class="ql-block">  对于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三国故事,我主要是小时候听爸爸讲故事,长大了看三国演义电视剧,还有很喜欢听王珮瑜余派《空城计》唱腔选段。在脑海里根深蒂固的就认为:马谡好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不听副将王平建议,舍水源上山安营扎寨扎,被魏军张郃断其水源,战败痛失街亭,导致蜀汉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痛惜爱将,却不得不杀之......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马谡是个刚愎自用的家伙,今天翻看马亲王的书《三国配角演义》,一段不同视角的推演,似乎更有趣。</p><p class="ql-block"> 马亲王——马伯庸,讲故事的能力绝对一流,他笔下的马谡失街亭完全又是另一回事,他的故事中,马谡是丞相诸葛亮的高级作战参谋,绝对是丞相看好并悉心栽培的人,因此这位领导跟前的红人也有些自鸣得意,平时说话办事显得张扬,众将不服气。于是在接下来固守街亭的攻防中,着了王平的道,王平有意放松水源守卫,导致张郃断其水源,驻扎在麦积崖半山上的马谡自乱阵脚溃不成军,痛失街亭。突围后一心想告知丞相实情,不料遭遇费祎算计,做成伪证,导致马谡无法自证清白,后诱导其逃亡被捕,在狱中感染天花,假死奇迹般逃脱,后隐遁蛰伏多年,主动投靠姜维做了死士,和姜维共同筹谋,化身魏国降将——郭循,与宴席间杀了费祎,然后被姜维所杀,费祎死后,姜维立即改变费祎对魏鸽派策略,施展鹰派铁腕,实施诸葛亮主张的北伐大业......</p><p class="ql-block">​ 故事情节翻转太快,又一次颠覆了我对那段历史的认知,马亲王说得好,史实的事件是固定的,但事件彼此之间的联系存在诸多可能性。从这个层面讲,马亲王的推理怀疑以及大胆的想象还原也未必不符合情理,何况陈寿的《三国志》也罢,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罢,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解也罢,对那段历史的记载和描述都不完全真实和准确。历史不是一张照片,一段文字,他是由复杂的人和事组合在一起的,时间过去千年万年,我们所能窥视到的无非就是一张纸、一小段极简文字背后的故事大致经过结果。复杂的人性,环境,以及所有不确定的因素,原因谁又能真的说得清?</p><p class="ql-block"> 马未都先生曾说: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这句话我是深度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读史明鉴,最应该的是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当年明月——石悦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人们对历史的教训就是从来没有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这话说的实在是有趣得很。再看如今一些大咖名人,一时间可能名声大噪,但也可能一夜塌房、万劫不复。欲速而不达,这么看来,年少成名、少年得志未必是好事,大器晚成也并非虚度光阴。慢慢来或许才是解决问题最快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再看马谡,能得到诸葛丞相赏识有加的人物绝对不简单,有真本事。但他输就输在了锋芒毕露,个性张扬,急于求成不懂得韬光养晦。如果他能否内敛性情,稳住心神,稳扎稳打,积聚能量,以他的才干,又有蜀汉最大的行政长官做靠山,功成名就只不过个时间问题,再怎么也不至于会落得个如此凄惨的下场。</p><p class="ql-block"> ​ 只可惜,历史只有结果,却没有如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