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两个行业标志的博物馆!

一溪云

<p class="ql-block">东西方的交往由来已久,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一直进行着接触与交往。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并升通西域之后,在古代长安和罗马之间形成了一条以丝绸贸易为特色,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中国与遥远的西方世界之间冲破地域束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 文化交流,极大地丰富并加速了世界文明的进程。19世纪70 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先将其称为“丝绸之路”。 </p><p class="ql-block">地处丝绸之路东段的甘肃,是古代中国通向西方的门户, 也是东西方交往的主干道和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甘肃留下了无数璀璨现丽的历史文化艺术珍品,呈现出古代文明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中国旅游标志。为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是中华民族伟大气质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的瞬间,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之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p><p class="ql-block">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p><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之后,根据国家珍贵文物保护相关规定,铜奔马真品将于每年5月1日至10月15日代替复制品,在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展出,其余时间在库房维护保养。这次有幸看到实物。</p> <p class="ql-block">马是古代军事、交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域多产良马,为抵御匈奴骑兵进犯,汉武帝两次派军西征,引进大宛汗血宝马,使汉代养马业和骑兵得到长足发展。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及铜车马仪仗队,可谓这-历史发展之见证</p> <p class="ql-block">八思巴文纹虎头银符牌。</p><p class="ql-block">圆牌为铁质,文字为银质。两面镶嵌凸起的元朝官方文字八思巴文正体字五行,一正一反,意为:“上天眷命,皇帝圣纸。如不钦奉虔敬,治罪。”制作工艺精细。这面银字圆虎牌,是朝廷或诸王公为军情急务谴使者所用的信物。</p><p class="ql-block">此类虎头牌全世界只有四块,其中两块流落国外。</p> <p class="ql-block">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是马家窑文化前期的彩陶,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邵店大地湾。细泥红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器形为两头尖的长圆柱体,下部略内收,腹双耳已残。口做圆雕人头像,披发,前额短,发整齐下垂。鼻呈蒜头形。鼻、眼均雕成空洞,口微张。两耳各有一小穿孔,头顶圆孔做器口,腹以上施浅淡红色陶衣。黑彩画弧线三角纹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三组。造型以抽象的线条与人头像相结合,颇具特色。装饰以雕塑与彩饰构成一体,极其自然。是一件既具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的古代艺术品。</p><p class="ql-block">是甘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东罗马鎏金银盘</p><p class="ql-block">靖远县北滩出土,公元四—五世纪,口径31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靖远为丝路要道上的黄河古渡口,由此联系河西与河东地区,在这里 中外商客行旅往来络绎不绝。靖远出土的银盘系东罗马早期遗物。此银盘卷唇,圈足。曾鎏金,现已大部分脱落。盘内满饰浮雕花纹,分三圈置列。外圈饰相互勾连的葡萄卷草纹,其间栖有小鸟。中圈外缘饰连珠纹,中列一圈为奥林匹斯山十二神头像,每个头像左侧各有一动物。盘中的内圈为高浮雕的斜倚雄师、双手执权杖的男神,为银盘的主题花纹。这是东罗马银盘在中国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发现。</p> <p class="ql-block">战国鼎形铜行灯,造型别致,充满巧思。收合时是带盖的扁圆形鼎,可装燃灯油料,相当于自带“油罐”;启用时鼎盖翻转,就变成了灯盏。如今,它仍能开合自如,完成“鼎”和“灯”的转换。</p> <p class="ql-block">邮驿图画像砖。</p><p class="ql-block">“驿使图”画像砖,魏晋,一级文物。嘉峪关市魏晋5号墓出土。长35厘米,宽17厘米。墓砖呈长方形,画面绘一信使,头戴黑帻,着皂缘领袖中衣,左手持棨传文书,跃马疾驰,驿马四蹄腾空,马身施以朱红色圆点,奔驰在道路上。棨传为通过关卡、驿站时的信物。驿使图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西北地区驿使驰送文书的情景,是我国古代邮驿使珍贵的形象资料。1982年8月25日为纪念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邮电部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p> <p class="ql-block">这幅图是中国邮政的形象大使。</p><p class="ql-block">中国邮政的储蓄卡就是用的这幅图。</p> <p class="ql-block">其他类似的画像砖。</p> <p class="ql-block">莲花形玻璃托盏,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盏高4.9厘米,口径8.9厘米,底径3.4厘米;盏托高1.2厘米,口径15.2厘米。玻璃托盏为晋蓝色玻璃制成,半透明,胎内含气泡。盏为七瓣莲花形,饼形足;托口为平口,边沿呈八瓣莲花形,平底,腹壁呈正八角形。托盏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工艺精良,是迄今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p> <p class="ql-block">“庄严妙相”象牙印</p><p class="ql-block">明代宣德二年(1427年) </p> <p class="ql-block">三彩马</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金饰片。</p><p class="ql-block">20世纪90代,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遭到盗据,一批珍贵文物被非法砖卖流失海外,2015年,国家文物局将原藏于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全部56件大堡子山流失金饰片划拨甘肃省博物馆这是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大堡子山遗址的发现,对于探寻研究秦人泰族,秦国早期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p> <p class="ql-block">蚕纹双联罐</p><p class="ql-block">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200-前1700年) </p><p class="ql-block">1963年甘肃省临洮县冯家坪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陶刻画纹鸟形器</p><p class="ql-block">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200-前1700年) </p> <p class="ql-block">甘肃是目前中国最早出现青铜器的地区之一。发达的早期育铜文化和马的训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在与周边文化发生碰撞、交融的过程中, 使甘肃成了古代中国最早接受井传播东西方文化的前沿地带。 </p> <p class="ql-block">人头柄铜匕</p><p class="ql-block">辛店文化(约公元前1400-前800年) </p><p class="ql-block">1972年甘肃省广河县采集</p> <p class="ql-block">“父丁”有盖铜角</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p><p class="ql-block">1972年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伯作”铜爵</p><p class="ql-block">西国(公元前1046-前m年) </p><p class="ql-block">1967年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团花纹铜敦</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p><p class="ql-block">1974年甘肃省平凉市庙庄出土</p> <p class="ql-block">马络头饰</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p><p class="ql-block">1972年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云寺五重舍利石函</p><p class="ql-block">唐代延载元年(公元694年) </p><p class="ql-block">1964年甘肃省泾川县大云寺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此套舍利容器共5件,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和玻璃舍利瓶层层套置而成。最外层为石函,由质地坚硬的灰色大理石制成,方形覆斗顶,顶上正中刻方格,内刻阴文隶书“大周泾川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17字,外刻缠枝西番莲纹一周;四壁阴刻《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并序言》,并有参与舍利发现和奉安仪式的职官、僧众题名,共千余字,纪年为“延载元年”(694年)。第二层为铜匣,形同石函,通体鎏金,錾刻忍冬纹,盖顶嵌一银质十二瓣莲花,莲花中心镶一桃形银珠;盖与身之间背面安装二个银质合页,正面安装三个花瓣形银扣,挂鎏金铜锁钥。第三层为银椁,覆瓦式盖,通体錾刻缠枝忍冬纹,两侧各安装两圆环,底座呈长方形,四面有勾栏平座一周,空间镶嵌菱形花纹。第四层为金棺,形同银椁,棺盖及棺身用金片、珍珠、绿松石镶嵌成大莲花,周围又饰以金片组成的小莲花。银椁和金棺下面的垫座及四周贴以五瓣梅为图案的织锦。金棺内有一檀香木小隔板,置放一件白色透明的长颈、圆腹、平底玻璃瓶;瓶内装舍利14粒,形如米粒,质似珍珠,最大者径不足0.5厘米,中间有人工所穿的小孔。瓶上盖古铜色丝质小帕。</p><p class="ql-block">这套舍利容器精巧华丽,光彩夺目,反映了盛唐时期金银细工的最高技艺,是佛教文化史上一个发展阶段的重要实物见证。此外,石函上刻文字记录了建寺造塔瘗埋舍利的始末和相关职官、僧众姓名,是探究这一特殊历史事件及泾州在军政设置部署方面的重要文字资料。</p> <p class="ql-block">大云寺五重舍利银椁</p> <p class="ql-block">大云寺五重舍利金棺</p> <p class="ql-block">大云寺五重舍利玻璃舍利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