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永兴坊里看非遗

路在脚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合阳提线木偶</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市级非遗传承人王春桃</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个玩偶, 一根细线。踢推拉拽 ,形态万千。地处陕西关中盆地东北位于秦晋交界黄河西岸的合阳县,几千年来深受黄河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在这里孕育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中华一绝”之美誉的合阳提线木偶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是至今活跃着一个,“起于汉而兴于唐”的稀有汉族传统剧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合阳人称之为“线腔”,线腔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苍凉而不失激情,细腻而不失刚烈,颇具秦人秦地的风采和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王春桃是合阳县提线木偶剧团的一名演员,14岁那年本想学习秦腔的她,经人介绍进入合阳县提线木偶剧团。自此开启背粮学艺生涯,曾有一段时光,经济不景气、演出收入低。身边很多同事另寻出路,因为“热爱”,王春桃选择留下来,这一坚持就是40年。学艺期间,师从多位老艺人,苦练提线技艺,熟练地掌握了安装、布线、提线、唱腔等技艺。表演中多次获奖:1991年进京演出,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的接见;2014年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春桃主演旦角,兼演多种角色。根据角色的不同,能巧妙的运用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提线技艺,做出卸帽子、脱衣服、搬椅子擦汗、吹火抡杆子、单双闪帽翅等动作。多年历练,她掌握了线戏唱腔特点。缠绵悱恻、柔和细致。她表演委婉细腻,运气自如。能赋于木偶以艺术生命。提线木偶根据角色不同,提线少则五到十二根不等多则十七八根甚至二十余根。偶人通高80-90厘米、重3.5-5公斤。这不仅要求演员要有过硬的表演功力还要“一专多能” 。掌握表演技巧的同时,还要会唱。木偶艺人必须要熟悉唱词、了解其意思,表演的时候才能连贯自如。而这些对于王春桃来说除了苦练,没有捷径。生活中的王春桃,坐卧不离木偶。逢年过节只要有演出,场场都有她的身影。据她介绍,提线木偶,大家最喜欢看的戏是“三箱(厢)二楼金琬钗”(《百宝箱》《囊哉装箱》《西厢记》)(《谪仙楼》《鸳鸯楼》)。这些戏是剧团的保留剧目,更是常演不衰的热门戏。王春桃的表演仿佛和木偶融为一体,惟妙惟肖、生动有趣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高超的业务能力以及敬业态度,让她成为了合阳县提线木偶剧团“顶梁柱”。曾出国到巴西、韩国、伊郎、土耳其等国家巡回演出,受到广大国际观众好评。2019年从团里退休后,王春桃也没有闲着。每天都会在永兴坊演出,短小轻快的线腔小戏《卖杂货》,吸引了一大批游客驻足。因此她也成为永兴坊的红人。古老的线戏是合阳的文化名片,王春桃在保护和传承提线木偶戏的道路上,摸索着、传承着、快乐着、也收获着。几十年的坚守,让她收获了一大批粉丝。对于退休后状态,王春桃乐在其中,并表示一生与木偶为伴。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演,最好的传承就是表演她会将提线木偶一直演下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杖头木偶</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陕西省木偶戏市级非遗传承人乔鼓利</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乔鼓利,陕西省木偶戏市级非遗传承人。 1960年出生于陕西长安,其父亲是著名陕西木偶戏艺术家乔治海。从小在木偶剧院长大的乔鼓利老师,在父亲及叔伯的影响下,从小耳濡目染,受传统文化的熏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小跟随着父亲到各地演出,看父亲站在舞台上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而栩栩如生的木偶,随杆而动,在手上起舞,简单的动作便让静态的木偶做出惟妙惟肖的动作,并演绎出精彩的剧目,唱出人间百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乔老师有了学习木偶戏的念头,这大概也是源于陕西人骨子里对于戏曲文化的热爱。16岁开始了学艺之路,这一路满是荆棘和不易,学习木偶戏不仅要学习操纵木偶的动作,更要学习秦腔的走步和唱法,都孰能生巧后,方能做到台上的人偶合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为了学习到更精进的技艺,乔老师便师从著名秦腔艺术家、秦腔“袁派”艺术创始人袁克勤,作为“袁派”的再传弟子,乔老师谨遵老师和前辈们的教诲,认真专研木偶戏,并希望能把陕西杖头木偶这一传统艺术文化传播开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木偶戏,又称傀儡戏、人偶戏,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两根手杆与手肘相连进行表演,手竿有内外操作之分,而陕西杖头木偶戏属于内杆木偶,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朝,并从最初的宫廷戏开始广泛流传于民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历经千年的发展,陕西内杆杖头木偶,凝聚了众多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虽然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但是表演难度大,舞台呈现效果更为生动,因此陕西内杆杖头木偶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随着对陕西杖头木偶的不断传扬,乔老师所在剧团,走遍了陕西各个区县进行文化演艺,并走出国门,曾在30多个国家演出,代表陕西出席各大木偶技艺大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吸引了全国行业内的艺术家来到陕西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米高的木偶,被凌空挑起,随着高昂激越的唱腔和伴奏,用木棍将一个个人物和故事表演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原本毫无生机的木偶,在乔老师手中活灵活现,提袍甩袖、吹胡子、瞪眼睛,变得行云流水,宛如真人。“学艺太苦了”、“这门手艺没法养家糊口”“吃那么多苦也没几个人看”乔老师说,从业几十年他听到过很多这类深感痛心的话,因此,更加坚定了乔老师发扬和传承陕西杖头木偶这件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也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坚守和不言弃的信念,机缘巧合下乔老师来到了永兴坊,了解到永兴坊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陕西传统文化”的理念及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帮扶,让乔老师信心十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永兴坊进行陕西杖头木偶非遗演艺的几年中,乔老师除了为游客们带来的固定演出,还会为研学的学生们进行传统文化的讲解、杖头木偶文化渊源、角色和操作的特点、表演的技巧等等,并让小孩子们亲自操作木偶感受这神奇的文化体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看着年轻的孩子们面对新奇而有趣的木偶表演,时而欢呼,时而拍手,被深深地吸引着,乔老师感到十分的欣慰,因为他看到了传统的非遗文化,在年轻人中受到了欢迎,“只要年轻人喜欢看,那么文化就能传承”,乔老师这么说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而在永兴坊,乔老师坚信,借助永兴坊对于非遗文化的挖掘、传承、创新、再造优势,再加上园区每年千万的强大客流量,会有更多年轻的人看到这项非遗文化,陕西杖头木偶也将会在永兴坊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永兴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核,以文化惠民、造福社会为初心,以“传承文化血脉、践行文化自信、致力文化发展”为使命,将不断挖掘、传承、创新、再造陕西传统文化,持续帮扶非遗传承人商户,使其能够创造文化、经济、社会效益。同时也让更多的市民游客能够感知、体验、触摸到陕西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文化。使其真正做到看得见、摸得着、可传承、可体验、可沉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秦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吹糖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