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传千里,阁斋藏古今。(2024年10月20日制作)

吕 跃

<p class="ql-block">天一阁的主要景点包括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和陈列展览区。‌‌</p><p class="ql-block"> 藏书文化区‌:这是天一阁的核心区域,以宝书楼为中心,包括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等建筑。这些地方不仅展示了天一阁丰富的藏书文化,还提供了研究书法、地方史、石刻、石构建筑和浙东民居建筑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园林休闲区‌:天一阁及其周围的园林具有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以“福、禄、寿”为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园林内还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是休闲散步的好地方,可以感受到古典园林的宁静与雅致。</p><p class="ql-block"> 陈列展览区‌:这个区域以秦氏支祠为中心,展示了近代民居建筑风格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此外,还有陈氏宗祠、花轿厅等建筑,展示了宁波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 天一阁不仅是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也是一个集文化、历史和自然美景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10日下午,我们一行4人来天一阁打卡,品味书香游览风光。</p> <p class="ql-block">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天一阁藏书楼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p><p class="ql-block"> 一层面阔、进深各六间,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阁前凿“天一池”通月湖,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p><p class="ql-block"> 天一阁及其周围园林具有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p><p class="ql-block"> 天一阁的藏书和建筑为研究书法、地方史、石刻、石构建筑和浙东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1982年2月23日,天一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0月29日,天一阁·月湖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大门的对联‌:</p><p class="ql-block">上联:天一遗形源长垂远</p><p class="ql-block">下联:南雷深意藏久尤难</p><p class="ql-block">书写者:顾庭龙。</p><p class="ql-block"> 顾廷龙(1904年11月10日~1998年8月21日)‌,字起潜,别号匋誃,江苏苏州人。他是著名的古籍版本学家、目录学家和书法家,曾任‌上海图书馆馆长。 这副对联表达了天一阁藏书楼悠久的历史和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登上藏书楼后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南雷即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明末清初的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曾是天一阁藏书楼接待的第一位外姓登楼者,他对藏书有着深刻的感慨。此处以南雷代指黄宗羲,表达其登楼后的深刻体会。</p><p class="ql-block">‌藏久尤难‌:引用黄宗羲的话“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强调藏书之难,尤其是要长久保存并传承下去更为不易。</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天一阁门柱对联‌:</p><p class="ql-block">上联:好事流芳千古</p><p class="ql-block">下联:良书播惠九州</p><p class="ql-block">书写者:郭沫若。</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他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1962年10月26日、27日连续两天到天一阁访问、读书时所题写,这副对联的寓意但凡为世人做好事当将流芳百世千载,只要是优秀典籍终会播撒中华大地造福华夏儿女‌。</p> <p class="ql-block">进入天一阁的大门,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进入了另一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最著名的藏书</p><p class="ql-block">明代地方志和科举文献</p><p class="ql-block">天一阁最著名的藏书包括‌明代地方志和科举文献。‌天一阁藏有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此外,天一阁还藏有善本古籍5313种,34626册,包括许多孤本和稀见版本。这些藏书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种类丰富,涵盖了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p><p class="ql-block"> 天一阁的藏书特色不仅在于其数量和种类,更在于其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例如,天一阁藏有明代刻本和抄本,其中一些是流散了200多年的原藏孤本古籍,如明抄本《宸濠招》和《三才广志》等。这些古籍不仅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中国古籍保护和研究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天一阁的藏书保护和传承也极具特色。自范钦创建以来,天一阁一直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确保了藏书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此外,天一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等规定,进一步保证了藏书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天一阁以其丰富的藏书、悠久的历史、严格的保护措施以及重要的学术价值,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藏书楼之一。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天一阁最著名的藏书</p><p class="ql-block">明代地方志和科举文献</p><p class="ql-block">2.中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曾藏各古籍近30万卷。</p><p class="ql-block">华豫之门官方</p><p class="ql-block">最古老私人藏书楼,乾隆为《四库全书》来取经,天一阁如今还存着金庸家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天一阁藏书的学术与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中国古籍保护和研究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天一阁藏书保护与传承措施:</p><p class="ql-block">a)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p><p class="ql-block">b)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天一阁藏书的种类与特色:</p><p class="ql-block">涵盖经、史、子、集四大部类。</p><p class="ql-block">展示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这尊铜像是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他是明朝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更是一位热爱书籍的藏书家。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曾在明嘉靖十一年中进士,担任过多个官职,包括湖广随州知州、工部员外郎、江西袁州知府等,最终因抗倭有功晋升为兵部右侍郎。他的性格忠直,曾公开顶撞当时的著名奸臣严嵩之子严世蕃。范钦对书籍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无论在哪里为官,都会留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无法购置的则雇人抄录,最终他的藏书量达到了七万余卷,多为明代的地方志和科举录。辞官回乡后,范钦在宁波建造了天一阁,这座藏书楼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成为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三座私人藏书楼之一‌。</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的门楼高耸入云,仿佛在宣告古代文化的辉煌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即南国书城也称之为宝书楼,是以它为中心的藏书楼。一阁藏书楼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 一层面阔、进深各六间,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阁前凿“天一池”通月湖,以防火灾。</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的外观高大威严,仿佛是一座承载着智慧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架上,映照着岁月的痕迹,每一本书都有着故事。</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的书天架上摆放着珍贵的古籍,它们见证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的书籍如同珍贵的瑰宝,承载着每一页的智慧和历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内的书画作品,每一笔每一划,都诉说出一个时代的风华和辉煌,如同一座文化的宝库,让人流连忘返,沉浸在历史的长河和智慧的海洋中。</p> <p class="ql-block">看着天一阁人声鼎沸,令人感受到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和珍视。</p> <p class="ql-block">东明草堂的廊柱对联‌:</p><p class="ql-block">上联:圆妙洞庭三百颗</p><p class="ql-block">下联:高奇太上五千言</p><p class="ql-block"> 这副对联由冯幵题写,表达了书圣王羲之书法妙不可言、高不可攀,以及老子《道德经》语言精练、思想深邃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东明草堂最初是范钦的书房,用于藏书和读书,后来由于藏书不断增加,草堂无法容纳,范钦便在住宅的东面另建了一座藏书楼,即后来的天一阁。东明草堂因此成为了家里的会客厅,主要用于举行重要礼仪活动或会见重要宾客。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按照明代旧貌重建,内部摆设包括清代和明代家具,遵循儒家礼仪风范。‌</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的馆藏书籍如同珍珠般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每本书都是对人类智慧的珍贵记录。</p> <p class="ql-block">芸香馆是一座江南四合院式的建筑,五开间,正房是堂屋就是衍芬堂,中间写着:“最是书香能致远”七个大字。里面介绍的有金庸、沙梦海、潘天寿、赵万里、黄宗城名人。周总理、西哈努克等都前往参观过。</p> <p class="ql-block">这是范钦晚年安排家产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为了使藏书能够延续下去,范钦在晚年安排家产传承时,定下了“书不可分”的规定。他唤来长子范大冲和次子范大潜的遗孀陆氏,并将家产一分为二,一份是天一阁藏书,一份是白银万两。范钦让二人选择,选藏书者不得白银,选白银者不得藏书。</p><p class="ql-block"> 长子范大冲体察老父苦心,愿意继承藏书楼,并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充当藏书楼的保养费用并制定了很多藏书铁的规定,范大冲于是成为天一阁的第二代掌门人, 四百多年来,范氏传承十三代后人,天一阁图书能历经风雨而不磨、保存至今,散发着脉脉的文脉书香。</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中的‌明池即天一池,是该园林中的一个重要景观,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承担了重要的实用功能。‌‌</p><p class="ql-block"> 天一阁的明池位于园林中,其设计不仅美观,还具有实际用途。这个水池除了作为主要的景观外,还充当了‌防火的重要设施,通过暗通月湖,确保了充足的水源,以应对可能的火灾。这种设计体现了古人对于书楼安全的深思熟虑,通过蓄水来预防火灾,保障了珍贵的藏书。</p><p class="ql-block"> 此外,明池与周围的‌假山、‌亭台等景观相得益彰,共同营造了一个优美的园林环境。池水清澈,游鱼清晰可见,周围的假山和亭台则为游客提供了休憩和观赏的好去处。整个设计展现了‌江南园林的精致与雅致,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于藏书保护的智慧和用心。</p><p class="ql-block"> 天一阁的明池不仅是园林美学的一部分,更是古代防火智慧和藏书保护措施的象征,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和建筑智慧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天一阁,仿佛身处仙境,惬意而安然。</p> <p class="ql-block">山清水秀,池塘波光粼粼,溪谷花开芳草茵,鸟语花香,禅意满溢。</p> <p class="ql-block">宁波天一阁的假山是其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天一阁前的假山修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由范钦的曾孙范光文请能工巧匠堆筑。这些假山使用海礁石堆砌而成,造型上蕴含了“福禄寿”等文化符号,如“九狮一象”等景点,不仅美观而且富有寓意。</p><p class="ql-block"> 假山的设计特色和象征意义‌:假山的设计巧妙地结合了自然景观与文化寓意。例如,“九狮一象”造型寓意吉祥如意,九狮象征数量多且吉祥,而大象则是普贤菩萨的坐骑,狮子则是文殊菩萨的坐骑,整体设计既美观又富有深意。此外,假山还隐含了“美女照镜”等文化符号,反映了天一阁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 假山的实用功能‌:除了美学价值,假山还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例如,天一阁前的“天一池”不仅用于防火,还通过暗道与月湖相连,确保水源充足。这种设计既体现了园林的艺术性,也考虑到了实际需要。</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宁波天一阁的假山不仅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和艺术的结晶,通过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古代园林艺术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看着天一阁人声鼎沸,令人感受到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和珍视。</p> <p class="ql-block">下图的司马第是范宅东大厅,自范钦还乡后就作为他的宅弟,由曾经的一个官职命名。位于‌月湖深处,环境幽雅,林木荫翳,规模宏大。‌门前柱上书有“峥嵘一阁东南美,书卷长藏天地间”,这是由王亨俊所作的。该宅第于1996年恢复了司马第台门和耳房,展现了其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司马第因范钦官至‌兵部右侍郎,掌管军政,故其府第被称为司马第。</p> <p class="ql-block">‌范氏故居的廊柱对联‌:</p><p class="ql-block">上联:家酿满瓶书满架</p><p class="ql-block">下联:山花如绣草如茵</p><p class="ql-block"> 这副对联由范氏后人范永祺所书,是一首集句诗,表达了范氏家族对书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长廊充满了古朴的气息,漫步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书香四溢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的状元厅是宁波关门状元的府第,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是状元章鋆老宅的厅堂,旧城改造时迁建至此。‌</p><p class="ql-block"> 章鋆,字采南,号酡芝,清鄞县人,生于1820年。他在1844年考取了顺天府乡试举人,1852年考取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国子监祭酒。章鋆考取状元时刚满29岁,成为宁波历史上的最后一名状元。</p><p class="ql-block"> 状元厅的迁建是为了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使其能够在旧城改造中得以保存并展示给公众。天一阁博物院以其悠久精深的藏书文化、园林艺术、古建风格及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研学观光。天一阁博物院不仅展示了章鋆的府第,还通过其丰富的藏书和艺术品,为研究书法、地方史、石刻、石构建筑和浙东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尊经阁座落在天一阁的北面,是一座飞檐汁的巍峨、斗拱繁复的古建筑。原来是明州州学、庆元府府学、庆元路路学、宁波府学(孔庙)的藏书楼,先后10次易名,有6个名称,其中“尊经阁”先后出现4次,沿用时间最 长。</p><p class="ql-block"> 1935年,因建造体育场,宁波府学(孔庙)被拆除,尊经阁移建于天一阁后假山北原平屋处,改名“思齐楼”,作为古籍阅览之所。1949年后复名“尊经阁”。</p> <p class="ql-block">天一书局作为天一阁风景区内的一部分,不仅提供了一个充满书香与烟火气的阅读环境,还融合了传统木制建筑风格,营造出一种古色古香的氛围。书局分为上下两楼,带有院子,院内种满了绿植和鲜花,营造了一个优美的阅读环境。在这里,游客可以找到各种书籍、茶饮、咖啡和甜点,同时还能参与活字印刷等文化体验活动。天一书局不仅是一个书店,更是一个文化的聚集地,展示了宁波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和谐共存。因此,对于热爱文化和书籍的游客来说,天一书局无疑是天一阁景区内一个不可错过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的‌德和堂是一座专门陈列麻将历史和文化的展览馆。‌该展览馆占用了“平和堂”和“德和堂”两间房屋,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各种材质和形状的麻将,以及一个中庭,中庭的地面上刻有各式博戏牌面及游戏规则,占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这是国内唯一一个专门介绍麻将历史的陈列馆。德和堂的展览内容丰富,不仅展示了麻将的起源和发展,还介绍了麻将的规则和文化背景,麻将馆的地上,到处是麻将的图案,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麻将这一传统游戏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铜像群位于平和堂,三人在“打麻将”,中间坐着的清朝时的中国人,一边坐着的是日本人,另一边坐着的是欧洲人,据说麻将就是这个宁波人――陈鱼门发明的。</p> <p class="ql-block">看到石狮子庄重而雄壮形貌,仿佛在守护着这座文化圣殿的安宁与繁荣。</p> <p class="ql-block">外墙上雕刻的图案繁复而精美,彰显出古代建筑艺术的浓厚。</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的砖墙上有许多铭刻着文字的砖块,娓娓道来着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天一阁的墙壁上,岁月的痕迹和智慧的扉页共同编织出一幅幅历史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假山旁的古树参天,庭院中的小桥流水,为天一阁增添了几分仙境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观光游览了天一阁,收获满满,体会多多,不知如何表达才尽人意。那我们就用清代的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的诗来加以概括吧。</p> <p class="ql-block">久不登天一阁偶过有感</p><p class="ql-block">清-全祖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年二百无书恙,天下储藏独此家。</p><p class="ql-block">为爱墨香长绕屋,祗怜带草未开花。</p><p class="ql-block">一瓻追溯风流旧,十载重惊霜鬓加。</p><p class="ql-block">老我尚知孤竹路,谁来津逮共乘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鉴赏:</p><p class="ql-block">老我尚知孤竹路,谁来津逮共乘槎。</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全祖望所作的《久不登天一阁偶过有感》。全诗以“天一阁”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这座藏书楼及其丰富藏书的深深感慨。</p><p class="ql-block"> 首联“历年二百无书恙,天下储藏独此家”,开篇即点出天一阁历经二百年的沧桑,藏书安然无恙,成为天下藏书之最独特的所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天一阁藏书之多与保护之完好。</p><p class="ql-block"> 颔联“为爱墨香长绕屋,祗怜带草未开花”,进一步描绘了天一阁内浓郁的书香氛围和藏书的珍贵。诗人喜爱那墨香四溢的环境,惋惜那些尚未绽放的书籍,暗含对书籍价值的珍视和对知识传承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颈联“一瓻追溯风流旧,十载重惊霜鬓加”,通过“一瓻”(借书的容器)这一细节,回忆起往昔与天一阁的渊源,感叹时间流逝之快,十年间自己已白发苍苍。这一联既是对个人时光流逝的感慨,也隐含了对天一阁历史变迁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尾联“老我尚知孤竹路,谁来津逮共乘槎”,表达了诗人虽年老但仍记得前往孤竹之路,期盼有人能一同前来,共同探索知识的海洋。这里不仅体现了对知识追求的执着,也寄托了对后辈学者的期许,希望他们能继承并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对天一阁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书籍、知识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刻感悟和美好愿景。</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来:自 拍</p><p class="ql-block">视频录制:自 录</p><p class="ql-block">拍录时间:2024年10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