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周年丨两航起义纪念——忆林树棠同志……赵松泉

北京之声

<p class="ql-block"> ——忆林树棠同志</p><p class="ql-block">文/赵松泉(已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树棠生于 1921 年,广东人, 早年攻读于广东机械职业专科学校, 毕业后于1942 年进入中国航空公司, 曾随公司去印度加尔各答, 后回上海龙华机场,1948 年随公司去香港启德机场工作。1949 年 11 月 9 日参加了“两航”起义。1951 年回祖国参加民航建设,1956 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林树棠毕生为祖国民航事业和航空工业作奉献,是一位优秀的工程技术专家,有很高的威信。1995 年 12 月 1 日因病逝世于广州,享年 74 岁。 </p><p class="ql-block">林树棠在原中国航空公司机务课工程股工作,一直做美式活塞式飞机发动机及其附件大修配件和专用夹具设计制图工作,也做各种工艺装备和场站设备的设计制图工作,以及大型运输机改装为客机的设计。他的技术面比较广,熟悉美式飞机活塞式发动机的设计、工艺及其翻修的技术,实际经验非常丰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中航空气动力学家林树棠</p> <p class="ql-block">解放前,林树棠受到了他的三叔父进步民主人士林志澄先生的熏陶,还受到了表兄中共地下党员赵元浩同志的影响,接受了进步思想,因此积极地参加了1949 年11 月 9 日在香港的“两航”起义,决心要为新中国的航空事业服务。</p><p class="ql-block"> 过去香港发生台风时,机群都要飞离香港。但起义后,有几十架飞机冻结在香港启德机场,气象预报要来台风,林树棠和凌之巩共同设计图纸,精细地进行了强度计算和桩子负荷设计,降低飞机剖面的升力,有效防止了台风的破坏,确保了飞机的安全。在政治学习上,他担任学习组长。在中航工程股内,全部器材和技术图纸、工艺资料以及微缩胶卷等,他亲自负责清点装箱,随火车运回天津,这些珍贵资料对之后建设太原民航第一修理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2) 在飞机旁的林树棠</p> <p class="ql-block">起义回国后,1951 年 1 月,林树棠调至太原建设民航修理厂,厂房的工艺布置和设备设计则由两航起义人员中富有经验的中高级技术人员设计。参加设计的有林树棠、祁延煦、顾志良等同志,他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与长期的工作实践,并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设计任务。太原第一修理厂“五一”开工,经 100 天建成。在工厂门前西侧的一座发动机试车台建筑就是林树棠设计的。他在这座活塞发动机试车台的设计中,采用直流式与原有鼓构架刚性地脚连接。他向土建部门提出了工艺布置设计图,以及《试车台的主要设计数据和应力分析》,这是解放后自行设计的试车台,技术先进,没有谐振,保证了试车质量数据的稳定,无须加修正值。</p> <p class="ql-block">3) 香港中航机航组,中间是林树棠</p> <p class="ql-block">1952 年,军委民航局太原第一修理厂归属航空工业部建制,改为 221 厂,接受了航空仪表测试设备和首批航空仪表新品试制任务,林树棠任技术科副科长。在由修理转向制造时,最缺测试设备,空速管所需的空气消耗量试验设备,苏联数据不全,加上国内无标准仪器校验,其喷嘴接口直径设计及刻度校验成为最大关键。林树棠工程师应用空气动力学原理计算,并通过多次土法试验,设计出流量喷嘴。他还同朱继华一起设计了流量计标定浮筒设备,从而使标定流量获得成功。再如,磁罗盘刻度值的测试、罗盘方位的校试在环境方面都有特殊要求,而当时连很普通的低温设备都没有。凡此种种,都是两航科技人员凭借聪明才智,千方百计,土法上马解决的。林树棠同志由于在空速管、磁罗盘的技术领导工作中,成绩斐然,并亲自解决了许多技术关键,被评为1954年工厂一等劳模和1954年度山西省工业劳动模范。在此期间,林树棠、沈远帆相互配合建立了以技术科(后为总工程师系统)为中心的技术质量统一协调的责任制,以及主管设计员、主管工艺员、车间工艺组等技术管理制度。受到省工奖字第 9号劳动模范称号。</p> <p class="ql-block">4) 办公室里的林树棠</p> <p class="ql-block">1955 年初,随着祖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由于专业归队,林树棠调到 432 厂筹建厂,任飞机设计工程师,1955 年 4 月,林又奉调至北京南苑 211厂任飞机设计科的科长。但不久,又奉调回太原 221 厂,几个月内,林树棠两次调动,举家搬迁,恰逢爱人临产,林的困难是很大的,但他坚决服从组织调动,硬是克服了家庭的困难。当时的221 厂党委于辉书记一再表示:林树棠有真才实学,干劲大,工作作风正派,开始培养他入党。 </p><p class="ql-block"> 在 221 厂林任设计科长兼副总工程师工作, 主持技术业务。在苏联膜盒专家普罗柯菲耶夫帮助之下,试制成功各种敏感元件,开展了多种膜盒式航空仪表和压力受感器材的新品试制工作。 1958 年以来,上缴利润已超过了工厂投资费用。 林因此参加了太原市政协,曾任第二、三、四、五届常委,还担任了山西省科委机械组的组员、山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1956 年 林树棠 35 岁时被部正式任命为副总工程师兼太行工学院校长。</p> <p class="ql-block">5) 伏案设计</p> <p class="ql-block">1956年,南京航空学院第二届仪表系学生到221厂实习,写毕业设计论文。由工厂与校方共同组成论文答辩委员会。林树棠任主任委员。其后,还有南航、北航仪表传感器专业学生来厂实习时,两航的工程师们担任了毕业设计的辅导老师,他们为培养新一代的专门技术人才也做出了成绩。</p><p class="ql-block">1956年和1958年,朱德同志两次到221厂视察并称赞说:“马槽里飞出了金凤凰”。成为中国航空仪表工业发展史中的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 1956 年 11 月林树棠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在苏联专家回国时,写的来华帮助工作的技术鉴定书上,苏联专家坚持要求林总签字以为光荣,时任第三机械部段子俊副部长说 :“林树棠同志是三机部所属总工程师中,接受任务从来不提条件”。 </p> <p class="ql-block">6) 1952年 林树棠与家人在太原221厂。</p> <p class="ql-block">1961 年 1 月,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221 厂 没有调查核实, 就将林总调离航空工业系统,调至农机部榆次轴承厂。林总始终忠于党,热爱祖国建设事业,努力工作,在轴承厂三年里,创出一级钢球的成绩, 1963 年被评为企业级工程师。1963 年 11 月,山西省委查清了他的问题,落实了政策,并按期让林总转为正式党员,农机部还准备调林总去北京农机公司任总工程师。后来,由三机部和省委最后决定将林总调回 221 厂任总工程师,这样,林总是在 221 厂前后三进三出。期间,林总写了“助推火箭发动机在飞机上的应用及其设计”的论文,221 厂的试制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 大型产品自动领航仪及许多传感器完成了试制定型,改型设计了 CB10YA 型仪表质量极为可靠, 221 厂成为先进航空仪表工厂。</p><p class="ql-block"> 在十年动乱中,当时军管会执行了三年内清理旧人员的极左方针,林树棠等一批技术骨干被隔离审查,林被关两年多,1972 年 5 月,林被解放出学习班,下放任技术副总工程师。打倒四人帮后,1980 年恢复总工程师职务兼任三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仪表仪器学会第一届理事。由于健康上的原因,南调至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广州分公司任副总经理并任广东省政协委员(第五届),广东省航空学会顾问。</p> <p class="ql-block">7) 1956年 221 厂领导与苏联专家普罗柯菲耶夫合影留念,第一排左边系领带的是林树棠。</p> <p class="ql-block">林总这次得的病是“多发性骨髓瘤”,影响到全身衰竭和心肌衰竭,究其原因,与他长期深入试制仪表现场,接触水银和银光粉等放射性物质有关,尤其是在试验代用品时,超剂量接触,使放射线侵蚀到体内。在 1956 年前后,在 221 厂 主持工作期间,先后因牙周炎而致全口牙齿脱落, 实际上是受到荧光的辐射,血液中的细胞已受到伤害,病已深埋,隐患至今才发现。 现在林树棠总工程师已离开了我们,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一生奉献给祖国建设事业的功绩,记住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赤子之心,记住他诚恳待人、谆谆善诱团结同志,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优良品德。</p><p class="ql-block">在航空工业部致“林树棠的悼文”中摘录到林总的部分工作经历,印证了林总的不凡的一生:</p><p class="ql-block">“1944年林树棠设计的万向接骨器,挽救了一个飞行员因失事致髁骨上部折断致残问题,被推广到盟国300多个空军医疗单位采用”。</p><p class="ql-block">“自1955年起,在太原221厂工作期间,主持了我国第一代航空仪表新品试制工作,并且以每年平均定型15-18个航空传感器,每个部件试制周期为半年至1年就进入批生产。至1960年底累计完成108项产品定型,写下了周期短、成本低、质量稳定的记录,超过国内外一般水平”。</p><p class="ql-block">“1965年完成的《助推火箭发动机在飞机上的应用及其设计—战时提高飞机性能和潜力的快速途径》的论文,具有重要代表性,对于六,七十年代提高我国短、中程导弹的射程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并实战应用”。</p><p class="ql-block">“1988年被航空工业部聘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p><p class="ql-block">“1992年被授予“航空航天工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总的一生是坎坷而荣耀的!</p><p class="ql-block">林总,你安息吧!</p> <p class="ql-block">8) 1980 年与 221 厂的老同事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编者注】:原载 1996 年 2 月《联谊通讯》第 36 期 ,本次编辑加入《两航起义史略》(航空工业部)相关资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1月9日纪念两航起义75周年/ 征文组</p><p class="ql-block"> 徐国基、沈红、沈爱英、沈爱娟、罗敏</p><p class="ql-block"> (编辑/维恒、百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