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迎着初升的太阳,我们诗词协会在李会长的带领下向珠城进发!期待了解蚌埠的昨天和今天。</p><p class="ql-block">珠城地处淮河中游,位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黄淮海平原与江淮丘陵的过渡地带,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带。</p><p class="ql-block">蚌埠历史攸久,淮河孕育了流域内优秀的儿女和远古的文化艺术。经过考古论证,远古的人类已经在崇拜女性,祟尚女性美!</p> <p class="ql-block">七千年前的微笑</p><p class="ql-block">-双墩文化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专题陈列</p><p class="ql-block">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于1986年出土自双墩遗址,距今约七千三百年。头像整体为陶质,雕塑手法纯熟洗练,五官比例恰当,形象准确传神。面部的雕题与纹面,氤氲着神圣隐秘的气息,让人肃然起敬,神追上古;嘴角的莞尔一笑,饱含着温情脉脉的问候,千年的隔阂涣若冰释。远古文化的繁星闪烁着她的神韵,亘古不变的真淳彰显着她的大美,一抹来自七千年前的微笑,穿越时空,展现着双墩先民对于天地自我的认知和对于美的追寻。</p><p class="ql-block">《易。系辞传》中说:“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人类从游荡迁居的生活改变为采摘种植的定居生活,安分于一块土地之上,利用这块土地生养百谷、畜牧,也利用这块土地发明与制作生活器物。双墩先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造着文明,追寻着美。他们在淮畔之域抟土成像,留一抹永恒微笑映照古今。而这一份美与生命力,一直流淌在蚌埠城市文明与精神的血脉之中,历久弥新,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涂山氏女的传说</p><p class="ql-block">淮河流域的女性形象滥觞于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惟妙惟肖,而在古史传说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则是关于涂山氏女的传说。涂山氏女,名女娇,为夏禹之妻,夏启之母,因其部族生活繁衍于涂山(位于今安徽省怀远县东南淮河南岸)而得名。</p><p class="ql-block">上古时期,禹与父亲鲧治水奔波于南北。在涂山与涂山氏女一见钟情,但因急于往南勘测水土,故未能结识。涂山氏女思禹心切,便命她的妹妹守候在涂山南面禹归来的必经之路上,并作歌唱道:“候人兮猗,候人兮猗。”后来这歌声被作为“南音”而编入《诗经》中的《周南》一组诗歌中。一段时日后,禹归来路经涂山,又见涂山氏女,便与她幽会于“台桑”,情投意合,结为夫妻,生子启。《尚书·皋陶谟》云:“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其所在的涂山氏国在辅助启建立夏王朝的过程中做出过重要贡献,是夏商周三代时期东方的一支重要势力。</p> <p class="ql-block">古史传说中的女性形象</p><p class="ql-block">西王母:又称王母娘娘、瑶池金母,是古代神话传说中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厉的长生女神。在道教神话中,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的昆仑山,是女仙的首领,主宰阴气,相对的为男仙之首东王公。许多古籍及传说中都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载,《山海经》中对其形象描写道:“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狂,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作为主管女仙的女神,其大量出现在民间传说与小说戏曲之中,如《牛郎织女》《西游记》等脍炙人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嫦娥:为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的女儿、后羿之妻,美貌非凡。其本称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生月十二”之常羲,古音读羲为娥,逐渐演变为奔月之常娥。在神话传说中,嫦娥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由此演绎出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民间多有其传说以及诗词歌赋流传,影响广泛。</p> <p class="ql-block">女娲: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为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相传女娲一天之中有七十二种变化,以黄土仿照自己的模样,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此外,因世间天塌地陷,女娲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传说。在古史中,女娲形象多与伏羲一同出现,相传二者为兄妹而结成夫妻,应为原始社会初期血缘通婚的表现。女娲的故事反映了原始社会初期人们的幻想与婚姻状况。</p> <p class="ql-block">陶塑上的女性形象</p><p class="ql-block">从女性这一视角研究文物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在学术界愈发引起重视,对于女性形象在新石器时代陶器艺术上的表达也越来越得到关注。人头形象装饰陶器在中国出现较早,双墩遗址的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半坡遗址出土的带流人头瓶、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柳湾遗址出土的人形浮雕彩陶壶都是这一类女性人面形象的代表。此外,对于新石器时代成型人像雕塑,红山文化出土的包括两件小型孕妇像在内的二十多块人像残块,以及女神庙遗址与女神像,则给予了新石器时代女性生殖崇拜研究更多的例证与视角。</p> <p class="ql-block">中安江淮文学:郭万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