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国庆自驾游(二)

万里雪飘

<p class="ql-block">  10月3日行程:万荣县城—李家大院—后土祠—普救寺—黄河大铁牛—永济鹳雀楼—永济市住宿</p><p class="ql-block"> 早晨起床,收拾好出去吃了早点,还尝了尝万荣特色的刘师傅馍条,很好吃,买了两包,回旅馆退房出发。今能可以使用运城旅游年卡进李家大院、后土祠、普救寺和鹳雀楼。</p><p class="ql-block"> 8点就到达山西慈善博物馆——李家大院,这里是曾经的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整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山西四合院,同时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因李子用曾留学英国,部分院落为“哥特式”建筑,是南北融汇、中西合璧、三晋无匹的晋商大院,浓缩着汉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在外面看李家大院大门,门上有刻着广善门的石匾,门楼有两层,一层挂着李家大院的匾额,二层挂的是慈善世家,在大门口直接刷身份证进去,回头可见大门两边两个巨大的善字,门楼上同样挂着以善为内容的匾额。沿着善道穿行,跨过小桥,迎面竖立着一座高6.8米,宽11.6米的砖雕影壁。影壁中间内容是“麒麟踏八宝”,左边是“鹤鹿同春”,右边是“松鹤延年”。绕过去来到功德堂,两边的对联:“守东平王格言不外为善二字,遵司马公遗训只在积德一端”。堂内墙上挂满历世官府百姓颂扬李氏家族功绩德行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  功德堂过去就是李家大院里最精华的所在,也是山西大院里最具有特色的地方,中西合璧的一经楼。因为李家大院的主人李子用曾留学英国,而且娶了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为照顾到妻子的生活习惯,所以这座一字排开的楼房就建成了带有鲜明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窗户是尖形和拱形的,与挂着的中国传统对联形成了奇妙的文化交融,中西合璧的样式,从而形成了与中国北方传统厚重阴暗四合院迥然不同的风格。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为汉族地方特色民居中的独例。</p> <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有一面“百善影壁”,影壁上面有从商、周、秦、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到现代的所书写的“善”字。意在要求自己及后代人要一年365天,天天行善,永远行善。李家经过10余代努力成为晋南首富,万荣是多灾多难之地,大旱起来便赤地千里,庄稼绝收,无数人被饿死。李家大行善举,出钱买粮,广设粥棚,接济穷人。李家的粥有标准:筷子插到粥里不许倒。李家第十二代的李廷槐、第十三代的李文阶、李文蔚,第十四代“敬”字辈的李敬修,都救活无数灾民性命。凡闫景、薛店村因婚丧嫁娶困难者,李家均施舍钱粮;对特别贫困户的丧葬之事,李家送棺材一口,让其入土为安。</p> <p class="ql-block">  在一位大姐指点下进了同顺堂,它的主人是李家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王和君,王和君精通医术,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是心灵手巧、记忆过人,还能双手打算盘。丈夫去世以后,由她与李大辅一起经营李家南院的生意,当时她年仅二十六岁!此院中的南山墙,从表面上看与普通的墙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里边的墙从外皮到窗户边有一米多厚,这就是李家特有的“夹层墙”。从二层阁楼可以通到夹层墙的里面,是用来放贵重物品的,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保险柜”。</p><p class="ql-block"> 传统的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的大宅门接地通天。李家大院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有晋南地区汉族民间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临门、松鹤延年、耕读传家等吉祥含义,体现出晋南的汉族民俗、民风和文化特点。</p> <p class="ql-block">  随着人流进了同福堂,宅院的门楼是仿欧洲哥特式建筑,但他表面的砖雕图案却是典型的晋南民间文化艺术。这些精美的砖雕题材象征着晋南人追求富贵平安、多子多福、福寿双全的心理特点。该院建筑用料极为讲究,其二进院南房大梁是现存院落中最粗的。这和当时李家生意正处于鼎盛时期有着重要关系,当时李家建房时所有建筑用的木材都是纯东北松木,雇人常年驻扎东北林区,向家乡发运木料,直至修建完毕。</p> <p class="ql-block">  同德堂是第十五代李道升的宅院,建于民国10年,是李家院落群中的上品。特别是这个门,除了门上的铁艺非常精致,此门进出总共有六道机关,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安全性和保险系数非常高。另外,此院门楼上方,院与院之间修建了防火墙,这一做法借鉴了徽式建筑中高低错落的马头墙。这些鳞次栉比的防火墙,一直延续到六座院落之间,在增强安全因素的同时,使院与院格局更明朗,更给古民居建筑群平添了层次感和韵律感。</p> <p class="ql-block">  私塾院是李家为教育后代专门建造的学堂,此院分为东门楼、正房、东厢房、月亮门。私塾院圆门(仿木砖雕牌坊门)是李家大院古院落群中的经典之作。因第十六代“大”字辈李大辅留学日本,门采用日式推拉式的木门,装饰考究,图案精美,既节约空间,又开关自如。</p> <p class="ql-block">  放赈楼,私塾院东门楼旁的阶阶梯通向房顶的建筑是李家的“看家楼”,李家当年专门成立了一个看护队。看护队不仅看护李家的安全,而且还担任镖局运镖的任务,同时还兼管阎景村的治安。当时李家设粥场舍饭时,薛店村和阎景村的村民全部造册登记,届时鸣钟,村民自带碗筷,三餐不限量,吃饱为止。这就是当时鸣钟的地方,所以人们又称他为“放赈楼”。</p> <p class="ql-block"> 信溥堂是李家住宅院落中保存最完整、最具文化特色的院落。院主人李道荣自小在其父李敬伦的熏陶下,博闻强识,他的书法、才学、修养、以及品行与宅院文化彼此辉映,形成这座宅院别具的文化特色。门楼为二层阁楼式建筑,左右带耳房,二层阁楼上朝南加上了晾台,弥补了院落朝向的缺憾,可以用来晾衣服和被褥,此为该院一大特色。该院的第二大特色是东厢房东夹层墙的设计,与道南一二号院厢房的夹层墙不同的是,东厢房的东墙从南到北20米全是中空的夹层墙,有一米厚。并且不单单只有秘藏财宝的作用,还能藏人躲难。</p> <p class="ql-block">  李氏宗祠是李家现存院落群中年代最久的一座宅院。它位于老院建筑群东南,与四合院建筑相互呼应,浑然一体。为二进院落式布局,该祠堂用材肥硕、结构严谨,并附属有精美之木、石、砖雕,用于每年祭祀先祖并接待外地同族人前来拜祀。</p> <p class="ql-block">  大院石雕多饰于房屋基础部分,主要是柱础石,此外还有夹门石和门狮等。木雕装饰品主要分布在房屋的结构部分,木结构外露部位,如屋檐、门罩等多有彩绘,流畅细腻。砖雕主要饰于木结构门庭外的八字或一字影壁上,以及仿木结构的垂花门罩、檐椽、额枋、斗拱、牌匾、下垂的莲柱等。院里的砖雕一般分布在墀头、山墙、正厅两侧的墙壁,二门两边的院墙、园林里的花墙等处,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p><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建筑装饰艺术直接或间接取材于自然界和平民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器皿、用具等。这些装饰艺术可分为人物类如福禄寿三星高照、八仙祝寿、渔樵耕读等,祥禽瑞兽类如蝙蝠代表福、鹤鹿同春、鱼跃龙门等,植物类如牡丹富贵、松竹梅等,文字类如私塾院外墙福寿题字,几何纹有盘长纹、银锭纹、龟背纹、万字不断头等,器物组合类有博古图等。这些具象的事物,通过能工巧匠的创作,把晋南的汉族民俗、民风和文化心理渗透其中。</p><p class="ql-block"> 李氏家族的发展脉络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一个缩影,1862年到1937年的七十多年,是李氏家族鼎盛时期,生意遍及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湖北、河南、上海、北京、天津等15个省市、40多个县,共计100多个店铺,总资产数百万银元。李家媳妇王和君接手“敬义泰”生意后,每年到各地商号巡查,从闫景村坐马车出发,每天行程60里,“只住自家店,不吃别人饭,直到银川城”。</p> <p class="ql-block">  最后进千狮园转了一圈,上景行楼登高望远,出大院看到一座极具特色的砖雕十二面影壁,它因四面八方而得名,意在四面来财、八方进宝,造型独特,全国少有。图案多样,造型各异,寓意吉祥如意、福寿平安、好事连连、人寿年丰、挂后封印等。为了给景区造势,为游客添乐,景区内有媳妇回婆家情景剧表演,让人大饱眼福。大院外还有类似运城的崇宁殿,供奉关帝,以及李家历代善举展览。</p> <p class="ql-block">  从李家大院出来,已经10点20,马上开车出发 ,一个小时赶到了后土祠。</p><p class="ql-block"> 后土祠位于山西省万荣县黄河岸边庙前村北,是中华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庙。后土圣母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它作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越显现出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后土祠坐北朝南,总平面呈南北长的矩形,典型庙宇建筑群,布局严谨,结构分明严格按照中轴线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皇家建筑形式布局。看了后土祠简介,方知此处地位尊崇,汉武帝一生六次祭祀后土,并且制作《秋风辞》,历史上有8位皇帝24次亲临祭拜,直至明处才移至北京,八路军总部从此处踏上山西抗战之路。</p> <p class="ql-block">  踏上慈恩亭,北京天坛就是起源于此,随后踏上祭道,祭道呈S形,9组台阶,每组12级,亦称神道。第二道大门是承天门,转上去来到后土祠山门。</p> <p class="ql-block">  从侧面进去,山门后有一座倒座戏台,叫儒家台,山门(过亭台)经中轴线向北,东西并立两座戏台,分别叫佛家台和道家台,上边还有人排练,三座戏台品字形,,可以三台一起唱戏,非常罕见。有两座仿古建筑钟鼓楼分立两侧。钟鼓楼前方,两根清朝时期的石旗杆分立轴线左右,虽有损坏,但其上文字,依然清晰可辨。沿中轴线向北,东西两台并立,东西两台高低、大小、建筑格局完全相同,长宽各9米,前台入深6米,后台入深3米,台基高2米,两台连脊中间留甬道。</p> <p class="ql-block">  通过并台的甬道就即为祭坛。祭坛两侧分别建有两座配殿,分别是东五岳殿和西五虎殿,东五虎供奉着五岳大帝,西五虎殿中供奉着蜀国的五虎上将,祭坛之后是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可以作为主祭人、有身份的祭祀参与者的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  献殿过去来到正殿,是供奉后土圣母的场所。正殿内正中央供奉着后土圣母,两侧供奉着赐药娘娘和送子娘娘,分别掌握着最关心的健康与家族延续,这也是表达对自然敬畏的一种方式,民众为赐药娘娘进香,一般都是为了求消病痛,强体健,延年益寿,为送子娘娘上香的通常也都是难有子嗣的香客,求其送子。</p> <p class="ql-block"> 正殿后还有一个碑厅,有宋真宗亲自撰写,刻于石碑上的《汾阴二圣配飨之铭》,文中盛赞“二圣”(即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炅)的功德,将二圣配飧于后土祠受祀,取其“功高德隆,配享天地”之意。由于此碑是御制御书,故又称“萧墙碑”,要求臣民对碑要像对皇帝一样尊敬,是真正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来后土祠,主要是因为秋风楼,“秋风楼”位于后土祠正殿后,凭河而立,崇峻壮丽,现存建筑为清代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刘彻祭祀后土庙时,正值晚秋,在汾河舟中欢宴群臣,慷慨高歌,写下“秋风辞”。</p> <p class="ql-block">  秋风楼高32.6米,下部筑有高大的台基,东西穿通,东门雕字“瞻鲁”,西门雕字“望秦”,南面为登楼之正门,周围砖砌花墙。楼分三层,面阔、进深各五间,二、三层廊下置斗拱或平座。现在不让登楼,楼内上层,现有“秋风辞”石碑两块。沿着秋风楼下的张仪古道出来,已经十二点了,就在景区外吃了凉粉、扯面、炒凉粉。开车离开,沿途看到大片大片的荷花地,估计是种藕的,2点15来到普救寺。</p> <p class="ql-block">  普救寺位于运城市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这里地势高敝,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p> <p class="ql-block">  来到寺前广场,远远就看到山上的莺莺塔,寺前广场有一同心大锁。一面书“愿有情人终成眷属”,一面书“永结同心”字样。进寺院的游客超级多,熙熙攘攘,我们刷身份证跨进山门,山门上悬挂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寺名横匾。沿石阶而上,即至飞檐翘角、气势雄伟的大钟楼。此楼全高17米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唐建筑。楼上悬匾“大钟楼”,是中国著名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所书。</p> <p class="ql-block">  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寺宇布局以中轴线为准,依次为天王殿、钟鼓楼和大雄宝殿。东侧前为经院,后为僧舍等;西路为塔院、西厢书斋,最后是别墅花园。普救寺的建筑由寺院和园林两部分组成,寺院部分在前,园林部分在后。</p> <p class="ql-block">  普救寺中轴线上有天王殿、菩萨洞、弥陀殿、罗汉堂、十王堂、藏经阁;东轴线上有前门、僧舍、枯木堂、正法堂、斋堂、香积厨等。大雄宝殿内供着三尊石佛。这三尊石佛都是立像,其中释迦牟尼佛像高三点九米,均是八十年代修复普救寺时在塔后三十三米处的地下出土的。从佛像的艺术风格看,这当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据说,另外两尊佛像出土时没有头,现今的佛像头部是以后加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  历史名剧《西厢记》,描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当年,张生赴京赶考,途中到普救寺游玩,在寺内看见了扶送父亲灵柩回乡时滞留在寺内的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张生当年的读书处西轩,就在大雄宝殿的西侧。莺莺和她母亲、侍女红娘居住的梨花深院,就在大雄宝殿的东侧。在这里有张生越墙会莺莺的跳墙处,也有张生上墙踩踏过的杏树。</p> <p class="ql-block">  普救寺西轴线上,屹立着一座古朴典雅的方形密檐式的砖塔,原名舍利塔,因西厢记里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发生在塔下,故俗称“莺莺塔”。莺莺塔平面呈四方形,底层边长8.35米,塔身高40米。是一座内方外方空筒密檐式的十三层四面锥型砖塔,迄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该塔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精湛的工艺具有特殊的回音效应——“普救蟾声”,堪称中国四大回音建筑和世界奇塔。回音建筑,在中国的文化园林中,堪称绝艺。</p> <p class="ql-block">  从普救寺下来,已经三点多了,来到停车场,这时进出的车非常多,光是离开停车场就停停走走费时十几分钟。出来不远就大堵车,这还是永济市启动假期交通管制,从普救寺到鹳雀楼,只能单向通行,禁止掉头。几公里的路程,平时五分钟,现在一个小时,到了蒲津渡遗址。先让她两个下车进去,我慢慢进了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大门,踏着黄河故道来到渡口遗址区。在渡口遗址区展示出土的铁质文物有铁牛、铁人、铁柱等铁器群及南北纵贯的明代堤坝。这里的唐开元铁牛于1989年8月发掘出土。据史料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十二年,于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两岸各铸造铁牛四尊,以维桥梁。牛旁各有一铁人,并有铁山两座。铁牛体积最大,份量最重,数量最多,工艺最精,历史最早,全国罕见,被誉为国宝,其造型现陈列在人民大会堂。</p> <p class="ql-block">  看了大铁牛出来,继续堵车,又是三公里路程,耗时一小时,慧艳和王晓璇先下车,我到二号停车场停车,集合后刷身份证进入鹳雀楼景区。</p><p class="ql-block">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 1997年鹳雀楼重建。鹳雀楼为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外观3层4檐,内部设置电梯、楼梯组织垂直交通。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总高度达73.9米,是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整个的油漆彩画,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故鹳雀楼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 </p><p class="ql-block"> 鹳雀楼下部台基由四周月台、楼身主台基、楼身首层基座三部分组成,上部楼身明3层暗6层。从第二层开始,每层面积自下而上逐层缩减。第四层为鹳雀楼外观的第二个明层,也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赏景,触景生情,赋千古绝唱《登鹳雀楼》的地方,第六层作为鹳雀楼的最高一层,这里是游人聚集,极目远眺,“欲穷千里目”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由于堵车严重,路上耽搁时间太多,就乘电梯直接上六楼四面转一转,有不少游客等待拍摄夕阳西下的黄河景象,我们下楼开车赶往永济市,依然是走走停停,在美团上订住宿,基本都已经无房。干脆直接进城,找了一家益民旅馆,296元订了两间房,收拾好后,出去在旅馆对面找了一家人多的饭店吃了永济牛肉饺子,回去洗漱休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