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与展望一一武汉大学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10年

方燕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3年,为迎接武汉大学校庆纪念日,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组织编辑了《1993年 1983一1993武汉大学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10年》一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十年》一书主编:乔好勤、黄凯卿;副主编:方卿、孟凡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荆楚社科名家、武汉大学原校长、武汉大学资深教授陶德麟为该书题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任新华总店总店经理汪轶千为该书题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时任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院长彭斐章为该书题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原书记傅敬生题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十年》目录</p><p class="ql-block"> 该书分为:纪念篇、感怀篇、创业篇、探索篇、参考篇、后记几部分。</p><p class="ql-block"> 我爸爸方振益写的《回忆与展望》一文收入创业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纪念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忆与展望</p><p class="ql-block">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编审方振益</p><p class="ql-block"> 在武汉大学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建立1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武大图书情报学院副院长乔好勤和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教研室主任黄凯卿,到省新闻出版局来约我撰稿。我欣然应约,撰写此文以志庆。</p><p class="ql-block"> 教育培养人才,提高队伍素质,是新时期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战略任务。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起步的我国高等院校的出版教育,以武汉大学1983年正式建立我国第一个图书发行学专业为标志,为起点,这是历史性的一步。以此发端,先后有北大、南开、复旦、清华、中国科技大、武大等建立编辑学专业;北京理工大、南京大学等建立出版管理专业;安大、成大、中大等也相继开办图书发行专业。这些年来,武汉大学同上述一些高等院校,为我国图书出版发行战线(包括出版教育)输送了相当一批大专人才。</p><p class="ql-block"> 然而最可贵的,还是在“第一个”。“创业难”,这是谁都知道的一句至理名言。武汉大学图书发行专业(初建时名,后改为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创建之初,在专业教材、师资、资金等方面都遇到不少的困难。特别是一个新专业、新学科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谈何容易!然而当时我(有幸被借调来武大任专业课老师)看到,武汉大学的领导同志,图书馆学系(后为图书情报学院)的负责同志,图书发行专业的老师们,他们那种勇于开拓,迎难而上,为新专业、新学科的建立倾注心血、勤奋工作的精神,和首届图书发行专业(83级)的学生们那种刻苦学习、认真思索、热烈讨论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仅就我所知建立这个专业的外部环境和前前后后的一些情况,作些回忆,温故知新。</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初,我就在湖北人民出版社任文艺编辑组副组长,从事文艺编辑工作。“文化大革命”后期,我被调到湖北省新华书店工作(先任调研科副科长,后任教育科科长)。十年动乱,出版发行队伍遭到严重破坏。那时,全省各级新华书店普遍反映“四多”问题,即:不熟悉业务的人员多,新进的人员多,文化水平低的人员多,安插的人员多(甚至个别精神病患者也被安插进书店)。队伍状况,委实令人堪忧。问题反映到新华书店总店,总店的领导同志说,这个问题全国新华书店中普遍存在,如何解决,只有培训来逐步改善队伍状况。新华书店总店已组织人着手编写书店业务教材,为培训队伍作准备,各地新华书店都可自编业务教材抓培训工作。</p><p class="ql-block"> 1978年底,新华书店总店在京召开了全国新华书店农村发行工作会议,这个会我去参加了。1980年初,我被新华书店总店借调到京,从事书店业务教材的编辑工作,搞了三个月。回省书店后,具体抓书店人员的培训工作。</p><p class="ql-block"> 1982年上半年,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出版工作的指示精神,由主管部门的领导同志作了传达。中央领导同志指出:“要强有力地掌握出版发行工作的方向”,“发行部门的工作人员,特别是新华书店的售书人员,大量是新手,文化水平低,知识面窄,很不适应工作需要,应该全部经过轮训再继续工作”。为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新华书店总店于是年8月在京召开了首次全国新华书店教育培训工作会议。省书店派我去参加了这个会议。会上,大家交流了教育培训工作经验,讨论了新华书店总店《关于全国新华书店发行人员轮训规划》,其具体要求“在三、四年内将全国新华书店的发行人员普遍轮训一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全国新华书店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后,湖北省新华书店紧锣密鼓地筹划、安排、陆续举办书店经理、门市部主任、电子收款人员等的培训班。书店领导要我担任社会主义书店的性质,方针任务和新华书店的优良传统课以及部分业务课的讲解任务,轮训工作逐步展开。</p><p class="ql-block"> 然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从根本上逐步改变新华书店人员文化结构层次偏低的状况,特别急需培养一批具大专文化水平的专业人才到书店工作。具有远见的新化书店总店经理汪轶千(五十年代曾就读于苏联一所高校的图书发行专业)在有关会上大声疾呼,积极筹措资金,研究、物色有条件的大学创办图书发行专业,要为新华书店培养一批高级人才。武汉大学是其选择的重点目标。</p><p class="ql-block"> 1983年初,新华书店总店与武汉大学共同探讨、研究设置图书发行专业的可行性,并达成共识。经过多次协商、筹组、报经教育部批准。</p><p class="ql-block"> 当教育部批文下达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播发了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设立我国第一个图书发行专业的新闻,全国许多报刊亦刊载。发行战线职工得知后欣喜万分,不少人来省新华书店探问报考条件和考试科目,也有许多人给武大图书馆学系图书发行专业写信,以表达他们的激动心情和迫切要求就学的强烈愿望。这说明武大设置这个新专业,是人心所向,形势所需,顺应了时代潮流。</p><p class="ql-block"> 为解决专业教材和老师问题,武大图书馆学系多次派人与新华书店总店协商、研究。决定开办初期专业课老师在新华书店系统内暂借调;专业教材,总店已组织东北三省新华书店人员分工合作进行编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3年6月,正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下达的时候,省新华书店经理刘清澜告知我,新华书店总店决定暂借调我到武大任专业课老师,要我立即去沈阳参加新华书店总店召开的专业教材编审会议。于是我将书店人员的培训工作移交其他同志代理。</p><p class="ql-block"> 待我赶到辽宁省新华书店报到时,武大孙冰炎副教授和罗紫初老师以及上海、天津和东北三省书店的同志等都已到达。会议由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郑士德主持。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新华书店的同志编写的《图书发行学概论》第三稿油印本(进行评审)。《概论》分为九章,逐章逐节进行审议,大家提了许多意见。会下,由执笔者根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最后由主编郑士德统稿。搞流水作业,改好一章,打印一章,形成《图书发行学概论》第四稿油印本。回武汉后,我就根据这个油印本教材备课。</p><p class="ql-block"> 这年秋季,武汉大学图书发行专业招收了四年制本科生60名。9月,举行了武汉大学首届图书发行专业开学典礼。典礼台上就座的有:武汉大学副校长童懋林,新华书店总店副经理郑士德,湖北省新华书店经理刘清澜,武大图书馆学系负责人彭斐章、黄宗忠,上海新华书店原经理宋玉麟等十余人。会上由武大图书馆学系负责人黄宗忠和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郑士德分别讲话,首届学生代表表态,典礼简短热烈。</p><p class="ql-block"> 《概论》这门专业课能否教好,我的态度是:教育者首先受教育。要当先生,首先要当好学生。开课前,武大图书馆学系领导安排我先试讲一次。当时听我试讲的,有专业教研室主任孙冰炎和副教授廖延唐等。试讲后,他们对授课的一些基本要求,如条理、层次、概念、语言甚至板书等方面,对我进行具体指点、提示,使我深受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正式开讲《概论》第一课“导言”时,教研室孙主任陪我上讲台,她把我向同学们作了个简介,然后我开始讲课。记得我在这一课的“开场白”中讲了这样一些话:</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为同学们被光荣录取到这个全国闻名的重点高等学府、有着悠久历史和秀丽风光的武汉大学学习,表示热烈祝贺。武汉大学开设图书发行专业,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第一个图书发行专业,在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中也是屈指可数的。接受这个专业教育的同学们,应有足够的自豪感和光荣感。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选择有条件的大学设立图书发行专业”。今天你们能就读于这个专业,正是党和国家、人民对同学们的关怀培养。我教这门专业课,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学习不是一件轻松事。这里,我引用陈毅元帅生前给其上大学的子女等的一首诗(丹淮,并告苏昊、小鲁、小珊》)中的几句抄录给同学们:“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尤其难上难,锻炼品德纯。人民培养妆,一切为人民。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愿与同学们共勉。</p><p class="ql-block"> 《图书发行学概论》除我主讲外,当时,新华书店总店还派上新华书店的宋玉麟同志来讲课。他讲《概论》第一章中关于“革命据地、解放区的书店”这一部分。抗战期间,他曾在延安新华书店作过。他以亲身的经历,向同学们讲了延安新华书店如何在战争环境里艰苦创业,做好图书报刊的发行工作的;讲了新华书店的优良传统等,不久就回上海了。与此同时,罗紫初老师也作些试讲。这一学期,在系领导和教研室的指导下,我们几位老师通力合作,按计划授完了《概论》的课程。</p><p class="ql-block"> 1984年春,专业教研室孙主任安排我讲有关出版方面的理论和基本业务知识课,我鼓起勇气试编《出版学概论》试讲稿),试编试讲了一学期。</p><p class="ql-block"> 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和全国新华书店干部职工的要求,1984年秋季,这个专业又增设千部专修科(学制两年)。经过考试从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干部职工中录取了65名学员。教研室安排我对干部专修班(84级)讲授《图书发行学概论》一学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5年,我被调回省出版局任《出版志》副主编。然而我对这个专业仍然十分关注。在工作中,在有关出版科学学术讨论的会上,只要见到武大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的老师和同学,心系专业的我,总要探问一番。我从分到省新华书店和省新闻出版局工作的首届专业毕业的几位同学中欣喜地得知:他们于1987年6月毕业后,有好多同学分配到各级新华书店从事业务、职工教育管理、调研、编刊工作,有的同学分到中央有关部委所属的出版社及高校出版社工作,少数同学分到中央和省的出版管理部门工作。还有同学分到武汉大学、北京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及各省出版发行中等专科学校(或发行印刷技校)从事教学工作,个别同学还出国深造去了。首届大专干部专修科的学员,毕业后都返回原单位,大多数人担任新华书店的业务管理工作,部分人担任了省级新华书店、外文书店的经理职务。</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来,我在查阅出版科研著作和资料中看到武汉大学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的中、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硕果累累。如罗紫初、黄凯卿、吴平、徐春和、练小川、彭建炎、孟凡舟、黄先蓉等编写并得以出版的专业教材,如《图书发行学概论》《图书发行自动化》《图书学》《图书发行企业管理学》《图书营销学》《世界书业导论》《出版学概论》《经济法概论》等等,在全国出版发行战线和教育界都有一定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十年来,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从草创到建设、发展,校领导、教授和老师们辛勤工作,为我国出版发行战线源源输送一批批人才,历史的功迹不可磨灭,永载史册。</p><p class="ql-block"> 当前,我国出版发行队伍情况总的说来,其规模虽大体适应,文化结构层次也有所提高,但思想和业务素质仍不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竞争,而且首先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出好书、发好书、出效益,只能是一句空话。如何把我们的图书推向世界市场,做好国际间版权、图书贸易,更是急需培养一大批外文基础好、有着出版发行专业知识、懂版权法的高级人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展望未来,前景更辉煌。我祝愿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在改革开放中更上一层楼,在为向正规化、规范化迈进的我国出版教育事业中,再创新的“第一个”业绩。</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