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拾散落的遗存-碾子

老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捡拾散落的遗存-碾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碾子是一种石制农业生产工具,依靠人力或畜力操作,用于谷物脱壳或碾碎。‌‌碾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另一传说与华佗有关(经查询)。作为古代农耕的重要工具,见证了农业文明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碾子经历汉、唐、宋、明、清等多个朝代,其在文献资料中的频繁出现,充分证明了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使用方式多样化,一些地区碾子被用于碾压谷物,以脱去谷壳,获取米粒或制作各种食品;个别地区则用于碾压药材等,体现了不同地区和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碾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石制工具,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的演变过程。它不仅在功能上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完善,在设计上展现出了人类智慧的结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碾子逐渐发展成为由碾台、碾盘、碾滚和碾棍(或碾架)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复杂工具。这些部分的设计都经过精心考虑,既保证了使用的便利性,又提高了碾压的效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碾台作为碾子的基础,通常被设计成稳固的平面,支撑整个碾子的重量和运转。碾盘则是碾子的核心部分,它通常是一个中心略高四周圆形的石盘,上面刻有凹槽或纹理,为增加与谷物的摩擦力,以便提高碾压效果。碾滚则是一圆柱形的石轮,围绕坚轴在碾盘上滚动来碾压谷物。碾棍(或碾架)则用于连接碾滚和动力源(如人力、畜力或水力),使碾滚能够持续、稳定地运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碾子设计巧妙、使用简便,不仅提高了生产的效率,还减轻了劳动强度,使得加工变得更加容易和快捷,碾子既是生活工具,更是农耕文明的文化符号,代表着农耕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也成为中国古代农村生活的重要象征,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将被珍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逢年过节等特定时期,人们加工需求的激增,碾子作为关键资源数量有限,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占碾子习俗,人们提前用某种物品(如小苕帚、簸箕等)放在碾盘上,以此表示该碾子已被占用。邻里之间形成这一默契配合,相互理解,充分利用公共资源的简单分配方式,既避免了不必要的争抢,又保证了碾子的有序使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也体现了人们淳朴、善良、互助的民风,也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公约秩序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碾子作为农耕文化的载体和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意义,还成为了人们怀旧与乡愁的寄托。每当想起那沉稳而又有力的声音,脑海中就会勾勒出一幅幅温馨感人的画面,这份带着乡土深厚情感的爱,让人归宿感倍增,那是对家乡,对故乡的深深眷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陕西・神木:李启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年10月20日 于神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照片来源网络(侵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