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第八章 巍巍青山铸军魂(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6年3月中旬,上级宣布我们营的机枪连与炮兵连合并为机炮连。连长为张玉生,指导员为孙亨,副连长是申锡贵,副指导员是张抗美。一排为82无后坐力炮排,二排为82迫击炮排,三排为重机枪排,排长为肖礼松是江苏人,1970年入伍。25日,连队任命张汉清(内蒙古达拉特旗人,1973年入伍)为三排九班班长,我为九班副班长,全连上下几乎都是新面孔。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久,我们连又奉命执行国防施工任务。连队驻扎在武川县大凉山步兵第89团团部西侧的高机连营房,并在距驻地西北侧七、八百米的一座高山的中上部进行坑道掘进工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月下旬,连队又宣布给予我个人连嘉奖一次。几天后,排长肖礼松给了我一份《入党志愿书》说,连队党支部研究决定让我填写,他与我们班长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当时,我感到很突然,也很纳闷,更是很激动。因为我们排只有排长和我们班长是党员,应该是比我早入伍两年的七班长或八班长入党,况且我还是一个才入伍一年多的新兵,这么也轮不到我呀。不管怎样,我还是在《入党志愿书》上写下了“我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苦练杀敌本领,掌握军事技能,树立常备不懈的战备观念,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而英勇奋战”。现在翻出来看到这些,还是感觉激情澎湃,但是这个初心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这也是现在没有人再提重温入党志愿书的原因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6月12日,连队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孙亨在连部石窑洞里主持召开了支部大会,会议全票通过了我的入党申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久,在坑道出渣过程时,我经历了一次非常危险事情。当时,由于挡在倒石渣处的圆木松动,使圆木与路面处于水平状态,我由于收不住车,致使连人带车滑向二、三百米的沟底。此时,我急忙右手抬起车把,让石渣从车里倾了出去,左手和双腿使劲勾蹬坡上的石渣,极力使人和车停止下滑,经过努力,终于拽着车停在了半坡上。这时候,我可以松手让小推车滚到沟底,我就能只身从一侧安全地爬上坑道口,但那样小车有可能报废,从而影响施工进度。为了既保人又保车,我只能等待救援,而且决不能让下一辆再倾倒下的石渣砸到我和小车。于是,我拽着小车吃力地往石渣坡南侧挪动,并向上面大声呼喊着“不要往下倒渣”。呼声在山沟里显得那么的微弱,也被工作面上的机器轰隆声所淹没。幸亏看管发电机和空压机的工兵营战士在上面解小手时发现了我,喊来了战友们把我和小车拉了上去,避免了严重后果的发生,也躲过了我人生的第二次劫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9月9日,毛泽东主席不幸逝世后,国防施工停了下来,我们奉命返回营房,并参加了全团组织的悼念活动。随之,全团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部分连队作为第一梯队进人武川南山阵地,我们作为第二梯队,每天打好背包做好待命出发的准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战备解除后,我们连又奉命参加了来年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的献礼工程之一的,位于呼和浩特市赛马场北侧的国际靶场修建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7年2月5日,孙指导员把我叫到连部,通知我携带个人物品到团政治处宣传股找张随丑干事报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随丑干事是1969年从山西高平入伍的,高个干廋,也很干练。报到后才得知,我要在政治处宣传股新闻报道组做报道员工作。张干事兼任团新闻报道组组长,他和我各住一个宿舍兼办公室的小单间。他给了我一大堆新闻写作书籍、团队历年来被各新闻单位采用稿件的剪贴本、全国各大新闻单位和各大军区报刊等资料,要我每天负责接受整理全国各大新闻单位和各大军区报刊,剪贴登记团队被采用的稿件,收集各营连的好人好事和新闻线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我们部队采写的新闻稿件不用本人的姓名,都用笔名,师报道组的笔名是“红山石”,团报道组的笔名是“疆闻”。我通过翻看剪贴本,知道了张干事的文笔确实非常了得,他采写的团特务连对空观察哨事迹的通讯《伸向祖国蓝天的眼睛》被《内蒙古日报》以几乎整版的篇幅,分别用汉、蒙两种文版发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后为“海峡之声”电台对台湾播出。还有《沙漠草原练精兵》、《政委教女当马倌》和《雪夜牵驼助亲人》等新闻稿,都是值得我很好学习的范文。其中《政委叫女当马倌》的人物通讯被新华社向国内外媒体播发,全国大小报纸、电台争相转载和转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干事还经常带我去团队所属各单位采访,到地方新闻单位送稿件,并给我讲授新闻的要素、采访和写作的技巧,还耐心教会我摄影、洗印与放大等技术。在他的教育、帮助和指导下,我的新闻写作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所采写的稿件先后在《解放军报》、北京军区《战友报》、《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刊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提高团队的新闻刊发量,我向张干事提议,一方面要适应民族地区的特点,加强团队蒙文报道的力度;另一方面要进行新闻报道员的培训,建立团、营、连三级报道网,发动群众的力量搞好新闻报道工作。张干事采纳了我的建议,不久抽调巴音德力格尔来团新闻报道组和我住在一起,采写蒙文报道稿件,并将张干事和我采写的新闻稿件翻译成蒙文发往《内蒙古日报》蒙文编辑部和内蒙古蒙语电台等新闻单位。不久,经宣传股长李更生和政治处主任施志高同意,又举办了一期团新闻报道学习班,龚占轶、赵元平、黄小平、赵纪周等17名战士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学习。期间,由张干事和我授课,并组织大家到连队、驻地乡村、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小学等进行实地采访。通过集中学习培训,部分战士采写的稿件被地方新闻单位刊发。这一年,团新闻报道组被省以上新闻单位采用稿件量在继续排在全师首位的同时,与往年提高了近一倍。年底,我被团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干事很能吃苦,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有一次,为了到武川县的五道沟国防施工点采访,由于等不及顺路的汽车,骑着自行车蹬了十几公里的山路,到目的地时,自行车的链条都蹬断了。在他的感召下,我也曾经一个人顺着深山沟步行十几公里到团部,然后再骑自行车到市区新闻单位送稿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干事的性格过于耿直,文人的傲骨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老人们常讲,做人不可以没有傲骨,但绝不能有傲气。张干事的傲骨过了就变成了傲气,所以,他有时候敢和团领导拍桌子,这在部队是绝对不允许的。这也使得他后来变得消沉与颓废的一个主要因素。一段时间里,他还对我说,搞新闻的人就是一盏灯,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受他的影响,我也逐渐对新闻工作失去了激情。后来,在我与师部报道员共同采写的团党委“一班人”扑下身子抓基层建设的通讯稿件被北京军区《战友报》第二版整版刊发后,由于篇幅比较长,被报社编辑部删除了几个领导的名字与事例,使其很不满意,对报道组横加指责,并在讨论通过提干名单时,将我的名字以没有担任过班长为由撤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8年4月15日,团政治处主任施志高安排我回到连队,担任三排九班班长,并任连队党支部宣传委员。此时,连长张玉生和我们排长肖礼松已经转业到地方工作,指导员孙亨调任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新任连长为马文伏,1968年入伍,河北省青龙县人;指导员为张树信,1969年入伍,山西省沁水县人;排长为刘瑞勇,1973年入伍,河北省献县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月2日,政治处又通知我到军区招待所参加内蒙古军区政治部文化处举办的文学创作学习班学习。这次学习班共有20多人参加,大多数是1973年以前入伍的干部,战士只有三、四个人。通过40多天的学习,我创作了《歌声》、《战士心中的海》、《没出尖子班的战士》等散文和小说。这次学习,不仅提高了我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能力,也结识了郝建军、申建军、段成平、赵延章等一些文学爱好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6月11日学习结束,回到了连队正赶上参加连队支委会,传达、研究、讨论和落实上级关于部队全员出动,于6月16日至30日,在北起讨思浩村,南到南营子村一线十几公里,完成呼和浩特市哈拉沁河防洪渠挖掘疏通任务。以保护两岸90万人口生命财产和数十万亩农田,以及横贯市区东西的110国道和京包铁路干线的安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哈拉沁河源于武川县黄花窝铺村西南2公里,河水由北向南经大豆铺、卯独庆进入呼和浩特的哈拉沁沟,经哈拉沁、毫沁营、如意河、西把栅、讨号板、南营子,在洪津桥北汇入小黑河,是小黑河的主要支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疏通防洪渠是地方政府向当地驻军发出的请求,我们团队于15日上午11时许,陆续到达了指定位置,安排宿营。我们连队驻扎在添密梁村小学。学校已经提前放假,腾出校舍供部队使用。这里没有床,也没有床板,村干部带人送来了一些谷草,我们摊开来再铺上褥子就解决了睡觉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午连队干部到营部受领了任务,接着回来给我们进行了布置:全连16日正式开工,渠道开口宽12米,深8米,底宽4米,第一阶段每人平均4米,完成后再受领下一段任务。晚上9点熄灯,早上4点半起床,5点出发到工地。晚上7点半收工。全天5顿餐,7点半、12点半、晚上8点半为正餐;上午10点、下午4点为加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早晨,我们步行约半个小时来到了工地现场。晨曦中,一片荒草滩上,根本看不到防洪渠的影子,可能十几年里洪水已经将这里刮平了,也可能需在这里开挖新的防洪渠。不管怎样,这就是我们的战场了。连队采取分段进度激励法,给我们每个班分配了挖掘线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班7人分得28米。副班长兰建国带人领来了全班的工具,三把镐,7把锹。我大体算了一下,我们就用这点工具,要将近1800立方土石挪个地方,而且大部分土石要从8米深的渠底分二到三次倒上来,这还仅仅是第一阶段,以后有几个阶段还不知道,这是多么大的工程量啊。然而,满怀激情的战士们没有那么多考虑,他们已经用勇猛的干劲在践行连队动员会上挑应战时发出的“谁英雄,谁好汉,防洪渠上比比看”、“为了渠道早畅通,脱皮掉肉也甘心”的口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月的阳光虽然比不上七月的骄阳,但也晒得人难受,更何况是干重体力活的战士们。一会儿功夫,大家已挥汗如雨,不少人已脱得只剩下背心裤衩,有的连背心都不穿了。10点钟,炊事班将绿豆汤和包子送到了工地。此时,我们已经挖下了约三米多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新兵下连分配原则是,新兵在营部门前按大小个排列,大个子先由炮兵连领走,其次再由机枪连领走,剩下的就是步兵连的。这次完成挖防洪渠任务,炮兵排的战士体质明显高于我们机枪排。他们“小坦克”(个子高、体格壮,干活一人能顶三个人)多,工地上传出有个“小坦克”一下吃了14个包子。再看我们班这7个人,没有一个“小坦克”,还有3个北京兵,别说争第一了,能完成任务就不错了。第一天下来,大家的双手都打了好几个,有的十几个水泡和血泡,连洗脸拧毛巾都很吃力。晚上回到驻地,好些战士连洗漱吃饭的劲头都没有了,躺下就睡觉了。而且睡时什么姿势,次日起床时还是什么姿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大家来到工地,好些战士已经没有了昨日的激情。我将班里的劳动力重新作了调整,让体力强的留在渠底挖掘并向上扔土石,体力弱的在渠中上部负责倒运土石。此时,大家布满水泡和血泡的双手疼得握不住锹把,握住后又不敢放开,因为再握还得疼一次。第二天下来,好多战士双手的水泡和血泡里又增添了新的泡,这样一直持续一周后才逐渐恢复正常。也有不少战士由于太阳暴晒,后背、胳膊及脸上起了皮。那时,大家多么期盼来一场雨降一下温,也好能休息一下。但又担心引来洪水,使大家的劳动成果付之东流。因此,还是希望吹来一些凉风更好。但是,奇怪的是直到工程结束也没有见到雨和风。好在村里的乡亲们不时送来一些水果和绿豆等慰问品。炊事班的战友们也加班加点,想方设法给大家改善伙食。连首长除和战士们一起干活外,每天晚上还要到各班排问候大家。大家就这样坚持着,完成了第一阶段工程任务后,又受领了以后阶段的任务,每天重复着吃饭、挖掘、睡觉这三件事。大部分战士已经疲惫到了极点,好多战士连晚上收工回驻地的力气都没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半个月的艰苦奋战,我们终于在7月份汛期到来前完成了防洪渠挖掘任务,30日,我们告别了乡亲们,告别了防洪渠,胜利返回了营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5年后,当我再一次来到当年挖防洪渠的地方,已经是物是人非,添密梁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日的防洪渠已由挖掘机挖出的新渠代替,一台挖掘机一天的工程量能够顶得上当年我们一个排四、五天的效果,人工苦干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的连长、指导员、排长以及我和副班长已过花甲之年,但是,我们身上的军人之气却永不磨灭,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过去的激情岁月,我们也永远珍惜过去那同甘共苦、并肩作战的战友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久,我们连队又到师部参加了师直属高炮营的营房新建任务,我跟着工人师傅学会了砌墙、上瓦等技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章第一节完。第二节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