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与姬将军、向参谋长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尊敬的各位老前辈、老首长,晚上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晚有幸在六朝古都参加航测团战友“相约南京”的晚宴活动,站在这庄严的讲台前,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谢迎建政委邀请我参加这次聚会,我深感荣幸。之前谢政委和李师长曾多次邀请我来南京,因为各种自身原因,都未能如愿,留下深深的遗憾和歉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者,参加今天晚宴的有我仰慕已久、德高望重的老首长姬有明将军、许百川部长、李海波政委、曲文主任、李大军师长、向世团参谋长、徐永贤主任等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航测团、场站各条战线上的退役老兵、汽车兵,齐聚紫金山下,共叙航测情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此,南京之行,意义非凡,这是时光的聚焦,心灵的共振,了却了我仰慕已久却一直无缘拜见各位老前辈老首长的心愿。</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许部长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1972年12岁到航测团,17岁插队,18岁当兵就离开了航测团。实际上我在航测团只呆了5年多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航测团的五年,是我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把这段刻骨铭心的美好时光写了一部纪实文学《我是航测团的儿子》,因为这部作品,与大家有缘相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部作品,以一个航测团儿子的视角,真实地记录了从1972年至1977年我在航测团生活5年多时间的切身感悟,令我没想到的是,作品一经在网络发表,就在航测团发小以及航测团退役老兵中引起热烈反响和广泛关注。甚至有不少航测老兵积极为我提供鲜为人知的生动素材,提出十分中肯的修改建议,从而丰富和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为此我深受感动并借此机会向热爱和关注这部作品的航测老兵们致以我最诚挚感谢和崇高的敬意!</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晚宴上致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客观而言这部作品如果把它放在当今文学层面去审视,它只是一部平庸之作,但如果放在航测团的层面去审视和解读,它就是一部深受中国航测兵喜爱的佳作。因为航测团已经成为历史,而这部作品却能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上个世纪70年代航测团的部分历史场景:从许百川部长的成长足迹;陈杰团长的坚毅果敢;李恒泉站长的平易近人;汪学民政委的率先垂范;谢迎建指导员与汽车兵的情同手足中,一窥中国航测老兵的英姿风范,从而引发我们对航测团的无限眷恋之情,勾起我们对逝去的青春岁月的联想和回味。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空军航测团给这部作品注入了生命的源泉。如果离开了航测团这个母体,这部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信息爆炸和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能够吸引大众眼球的只有当今社会的热点新闻,谁又会去关心在秦巴腹地的独丘山下,那个已经不复存在的空军航测团的人和事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往事如烟随风而去,什么独丘山,万里测绘,航测珠峰?除了我们航测兵和与航测兵有关联的人,似乎没人关心这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若干年以后,有关航测团的往事,往事中的人,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彻底遗忘!甚至它的物理遗址也将在汉中的版图上彻底消失,这就是客观现实!因此,用文字的形式记录这段光辉历史,就变得刻不容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航测团作为我军唯一的空军航测部队,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和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航测队、航测大队、航测团到105旅的初创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历史演变过程,又一次完成了华丽的转身。航测装备更加先进完备,肩负的使命和承担的任务更加重大。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航测官兵忠诚国家、热爱人民、精心作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将代代相传,航测精神已经深深根植于105旅。这是航测军魂的延续和升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独丘山下,久久凝视着航测团旧址,我思绪万千,热泪滚滚。啊!这片曾经养育我的土地,历经50多年的历史沧桑变迁,沉淀了多少难以忘怀的往事啊?秦巴腹地的独丘山,清澈碧蓝的独丘山水库,水库西岸的长渠,长渠边的油桐树,宽敞笔直的柳林机场跑道,跑道上频繁起飞和降落的飞机……构成了我少年时代的全部情怀,她们永远都是我心中最靓丽的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么用文字的形式记录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便成为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若干年以后,我们终将老去,终将走向殊途同归的远方,但这部记录航测团光辉历史、传承父辈优良传统的纪实文学,将通过文字载体和网络传播,向人们述说:在秦巴腹地的独丘山下曾经驻扎过一支英雄的部队——空军航测团的传奇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就是我创作这部纪实文学的初衷和愿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谢谢您大家! </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李政委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