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编撰/李香桃 拍照/父母与儿</p> <p class="ql-block"> 每次旅行出发都是那么轻松愉快,就像去亲戚朋友家串门儿一样,来来回回,走走看看,拍点喜欢的照片,写些自由的文字,记录美好,留下记忆,心情格外舒坦,而且愉悦不止一时半会儿,而是长时间甚至和记忆永存。感觉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出发,沿途的风景都染上了快乐的色彩,这次更是:节前儿子说他和媳妇儿商量好了,国庆节放假后,媳妇儿陪新上高中的儿子上辅导课学习,他带我们去旅游,不去挤热门,而是到河北既就近又有意思的地方风景区去看,而且是乘机加租车自驾。我知道这是子媳为入古稀奔耄耋的父母亲设计的一种行动办法,高兴,感动——为他们人到中年这种上顾老下顾小的懂事与成长……</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日上午11点,我们吃过呼市美食“老绥元烧麦”,提前到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大航空枢纽、4E级民用国际机场: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顺利过安检,等待登机。</p> <p class="ql-block"> 登机,我坐在机窗口的座位上,看白云飘然飞动间,忽然石家庄——河北平原的田园绿畴呈现眼前,我们13:45至15:10的乘机准时落地石家庄正定机场。仅一小时之多,来不及打个盹儿的时间,我们就从千里之外的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来到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河北省</span>省城石家庄市。老头感叹“钱是宝,花在哪里哪里好”。应答间让我想起国庆颁奖大会上“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田华说的那句话:“别看我年纪老了,我还要为国家增砖添瓦”;曾想:96岁的老人怎么为国家添砖加瓦?噢,我们旅行预计上万元的消费,也是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散上一把碎银子,也是为拉动内需做上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也是一种添砖加瓦。儿子说:领悟贵如金。</p> <p class="ql-block"> 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东北部,距市区32公里,为4E级民用国际机场,是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空中门户、北京首都机场的备降机场、区域航空枢纽、我国北方重要的国际航空货运中转基地。</p> <p class="ql-block"> 或父亲或母亲总是轻装行走,<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年的儿子总是肩背手拉,辗转游走,在前面做导向或并排相跟……出站时刻,抓拍背影,看到一种责任担当。</span></p> <p class="ql-block"> 机场出站口停车场接到预订的出租车,走出机场车流拥堵区,和出租车司机小伙子办了交接手续,儿子驾车直达正定古城。</p><p class="ql-block"> 正定古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石家庄市北15公里处,“是按照中华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5世纪至19世纪前后中国的历史文化特色, 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历史上曾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我们乘车绕行观赏,发现南城门还嵌有“三关雄镇”的石额,并得知它是三国名将赵子龙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 接着去看<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正定中山东路的隆兴寺。隆兴寺是我</span>国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且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是一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占地面积82500平方米的</span>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p><p class="ql-block"> 资料记载,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隆兴寺。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旨,于寺内铸造一尊巨大的四十二臂铜质千手观音菩萨像,并盖大悲宝阁,此后,寺内大兴土木进行扩建,以大悲阁为主体的宋代建筑群便相继告成。金、元、明各代对寺内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和增建。清康熙、乾隆年间,又曾两次奉敕大规模重修,寺院形成了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帝王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赐额“隆兴寺”。</p><p class="ql-block"> 寺院建筑南北纵深,中轴线南端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大悲阁、御书楼、集庆阁、弥陀殿、毗卢殿、龙泉井亭等十几座殿阁,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气势恢宏,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p><p class="ql-block"> 隆兴寺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隆兴寺的入口大殿就是天王殿,大殿中心供的是深棕色木雕弥勒佛坐像。这是我年轻时就崇尚的佛像,缘自他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慈颜和大肚,以及那副铭记于心的对联: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寺前石桥上拍下纪念照,记录我们真实的游踪,留下长久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走进里院,除了一棵棵参天蔽日的林荫大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壁壁一树树层层叠叠的祈愿红绸,足见寺庙建设的年深日久和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向往。我觉得这不完全是迷信,因为有祈愿有向往,就会有追求有努力;如果大家都去努力追求美好,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美好。是吗?</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后是大觉六师殿(遗址)。看摊状气势恢宏,但早在岁月的跌宕中消失了。而历史留下的砖石台基、图片影像、志记碑刻等则足可让人们想象到它曾经的宏大和辉煌,祭台边的简介牌,说明了它的来龙去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觉六师殿遗址前的祭台和简介牌。</p> <p class="ql-block"> 摩尼殿远望就十分美丽壮观,走近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摩尼殿原称五佛殿,“殿内正面佛坛上,供奉五尊金装彩塑佛像。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坐像,庄严凝重,睿智脱俗。左侧站立弟子迦叶,双手抱拳,老诚持重。右侧站立弟子阿难,双手合十,聪慧虔诚,显示了宋代匠师的高超技艺。殿内各壁还满布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色彩绚丽,结构严谨,线条流畅。然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摩尼殿内槽背壁后的五彩塑观音像,亦称背坐观音。据碑文载,此像重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殿内中心立柱上的对联让我十分感兴趣:幻化何因但应念而成自尔无去无往.庄严有相只随心具足可知即色即空。据查,这联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高宗乾隆帝所题。</span> </p> <p class="ql-block"> 摩尼殿北壁是一座泥塑“五彩悬山”。资料介绍:通壁长15.7米,高7.5米,悬山中现存塑像共30多身。悬山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端坐于正中的“五彩观音菩萨”。此尊观音像为宋代原塑,明代曾进行过补修,是宋代观音造像中的上乘之作。因面北背南,故又称“倒坐观音”,表明观世音菩萨不度尽众生,永不回头的大慈大悲。这座菩萨高3.4米,头戴宝冠,如纱的披巾自肩下垂,仅以璎珞项饰遮胸,露臂赤足;左足踏莲,右足屈膝搭左腿,右手绕膝抚左腕,头微微右侧,身体略向前倾;她面目清秀,柳叶眉下凤目微睁,面露笑意,俯视众生。当时的匠人为使菩萨稍微下视的目光,能够在任何角度与礼佛者仰视的目光相交,特地采用流光四溢的琉璃珠为观音“点睛”,可谓匠心独运。</p><p class="ql-block"> 整尊造像姿态优雅端庄,被人称之为“东方美神”。1923年,鲁迅先生曾于北京山本照相馆购得此观音照片,他非常欣赏这尊塑像,并称赞她是“将神人格化”了,使宗教中的神佛与我们世俗形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将她视若佛教美学的代表作而珍藏。照片至今仍陈放于北京阜成门内鲁迅故居的书案上。</p><p class="ql-block"> 我在此围观一圈,拍照一圈,录屏一圈,缘自悬山上环境幽秘生动,观音菩萨眼睛向下的微笑。我和每赏必思的伟人那句“领导干部要眼睛向下”的教导联想生情,觉得佛心可尊,菩萨可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彩悬山小视频</p> <p class="ql-block"> “从此须登彼岸”是游走隆兴寺必经之路边一块大立碑上的碑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思是:从此开始修行,最终达到成佛的境界。有解释说:</span>在佛教中,“彼岸”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通过修行摆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境界。因为佛教认为,众生由于妄念邪心而造业,不得不轮回于生生死死中,永住于烦恼苦海中。只有通过修行,才能摆脱这种轮回,达到超脱生死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我想这也是佛教的魅力所在吧。</p> <p class="ql-block"> 寺院里这样的大树很多,眼前这棵,粗壮参天,脱皮开裂,就我这长臂女人三展长臂才能合拢回来,足见其年深日久的苍桑和年深日久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 这个殿宇叫佛香阁,也叫大悲阁,是隆兴寺主体建筑之一,外形庄严端正。北宋开宝四年,宋太祖驻跸(bi)正定而建,并建铜铸大悲菩萨像于阁内。</p> <p class="ql-block"> 铜佛通高24m,有42臂,故又称千手千眼观音,是我国现存铜像中最高的一座。像体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饰流畅,腰部以下尤佳,富有宋代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佛香阁(大悲阁)门楣上有三额:“调御丈夫”、“慧眼无边”、“慈云广覆”,我尤其对“慧眼无边”最感兴趣。</p> <p class="ql-block"> 门柱上有三副对联:①“办得宝筏慈航普渡大千世界,无有言语文字是真不二法门;②具何神通三界俯归一指,得大自在四禅不隔微尘!”③“妙相显光明非空非色;净因传定慧不灭不生!”我历来对“普渡众生”、“普渡大千世界”这样的话语敬意有加,那一刻,还让我忽然想起“解放全人类”和“世界共同体意识”一些现代精典语言。</p> <p class="ql-block"> 我长时间面对佛香阁(大悲阁)凝望、思忖、起敬……</p> <p class="ql-block"> 有见了庙就磕头的游客,也不看对面的神塑一眼,跪着爬着就三叩首,尤其是大人引着的看上去还不够上学年龄的孩子,竟抢在跪垫上,磕了头还不起来,惹得想跪拜的人干着急……呵呵。</p> <p class="ql-block"> 隆兴寺广大,从前到后,转了三小时有余,许多殿与碑是不知名和对不上号的。但是很多名人到访至此,留下许多感叹与赞美:2002年余秋雨走访正定感叹,“这里有中华文明最兴盛时期的图谱与证据,有太多的国宝,可以让人强烈感受到一种千古之美。”建筑学家梁思成曾三访正定,惊喜于其古建筑之丰富珍贵,称“实在赞叹景仰不能自已”。梁思成的学生、古建专家罗哲文数十次到访正定。他在2007年写道:“在正定城区之内有重要的隋碑、唐代木构建筑、完整的宋代建筑群、独具特色的唐宋塔及元、明、清历代古建筑,都有物可看,有迹可寻。”(以上资料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 寺院北门外有假山瀑布,有广场座椅。我们在此休闲片刻。</p> <p class="ql-block"> 在这仿佛后花园的休闲区域拍个照,上假山上溜一圈,瞭见东边还有景点,我径自走了过去。</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石门牌坊,上书“<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世中丞”。记载:</span>这座石牌坊是明代的遗存,原位于阳和楼南侧,跨街而立,是原正定府知府为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御史许瓒、许金、许守谦祖、父、子三人立的功德坊,老百姓都俗称许家牌坊。</p> <p class="ql-block"> 走近,看到资料描述的建筑景观:三世中丞石牌坊四柱三间,柱上雕刻有官员、童子、祥云、瑞鹤、鲤鱼、花卉、瓜果等图案。四根石柱两侧设有夹柱石,最下层为须弥座,中层雕石鼓,上层八只神态各异的石狮相背而立。额枋上浮雕有衣锦还乡图。整个石牌坊的雕工和纹饰都非常精美,展现了明代石刻艺术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牌坊街水景很美,转一圈清凉且爽心悦目,周围建筑像新建的,却也古色古香,是什么,没有细考。</p> <p class="ql-block"> 出了隆兴寺已是傍晚6点出头,正定街头华灯初上。我们边观夜景,边找美食。终于找到一家丸子汤烤饼的小馆,现做现吃,吃得热乎美味且舒适,符合我们此行的饮食标准。😊😊</p> <p class="ql-block"> 晚饭后出正定古城时,街区仍然车水马龙,人来人往,<span style="font-size:18px;">城墙显现灯火辉煌,红旗飘扬,被国家文化部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正定古城一派</span>兴盛景象。</p> <p class="ql-block"> 儿子驾车,通过一座缤纷变幻、色彩绚丽的大桥后,顺利到达石家庄市区并入住预订的三人标准间,干净整洁,温馨舒适。</p> <p class="ql-block"> 10月2日早晨,吃过酒店丰富可口的早点,等到博物馆即将上班开馆时刻,我们出发到了河北博物院。参观博物院是儿子预约了的,我们排队扫码进入。</p> <p class="ql-block"> 河北博物院,前身为河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总建筑面积63043平方米。是河北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走进河北博物院,就有一看到底的感觉,空气清新,区域宽敞,陈设有序,介绍清晰,让人一睹晃悟:哦,原来这就是我们已知或想知道的。</p> <p class="ql-block"> 河北博物院共有《石器时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赵故事》《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大汉绝唱——满城汉墓》《曲阳石雕》《北朝壁画》《名窑名瓷》《抗日烽火——英雄河北》《“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等10个常设陈列。</p><p class="ql-block"> 诺大的博物院,我们走马观花般一一到位走过,满走了一上午。</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现有藏品总数为21万件,我们边走边看边拍,也带回到自己相机数百文物照片,选精品几张留于美篇共😊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彩釉精品.瓷器是我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有文字说明的是精品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面有文字说明</p> <p class="ql-block"> 看这白马的面饰,想起故乡小村生产队驾辕的大马头上也有过的铜铃面饰。</p> <p class="ql-block"> 金缕玉衣是镇馆之宝,主要出土于河南、江苏、河北、安徽、山东,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p> <p class="ql-block"> 西汉长信宫灯也是镇馆之宝。资料: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2010年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展品展出。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每一幅雕塑、壁画都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抗日烽火馆门庭壁雕,河北人民奋勇抗战的形象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河北博物院从后门进前门出。博物院门前是一个大广场,广场上花坛花篮百花盛放,绚丽多彩,尤其国花牡丹在百花篮里独占鳌头,奇显神采;广场上空和平鸽穿行飞翔,在孩子们喂食逗乐中飞天落地;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纷纷在花坛边拍照留念,单人的,双人的,全家人的,在互为背景的情况下,虽然互不相识,还能彼此相让,特别是想拍一张全体家人旅行照时,招呼一声就有人认真比划着互相帮助,彼此拍上几张。虽然渐近中午,广场上依然人流不息,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 出了博物院,出了石家庄市区,我们驱车一个小时稍多就到了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赵州镇大石桥村。到了赵州桥景区,我们匆匆吃过在景区竭力挑选但不算美餐的饭菜,依然兴冲冲开始了我们参观赵州桥的步履。</p> <p class="ql-block"> 资料介绍:赵州桥始建于隋朝(公元595年—605年),由匠师李春设计并参与建造,距今已有1400余年,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赵州桥因其建筑结构独特,设计合乎科学原理,桥体雄伟壮观,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桥”。唐代中书令张嘉贞在《赵州大石桥铭》中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p> <p class="ql-block"> 赵州桥景区面积近9万平方米,整修后新增铺装面积5056.5平方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0年,赵州桥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span> 2022年7月25日,赵州桥景区整修后正式开园营业,现在看上去外围也一片崭新,充满桥梁文化和艺术氛围。</p> <p class="ql-block"> 景区内有很多关于我国桥梁建设的群雕和其它大型建设的形象塑造,其中有鲁班的头像是只缘于一个传说:相传元朝时,赵州城南有一座石桥,是鲁班建造,甚为坚固。鲁班建成此桥后,夸口说:“古今再也没有第二座桥可以相比了。”他的话被本地姓张的神仙听到了。于是,张神仙骑驴来到桥下,笑着对鲁班说:“这座桥石坚柱壮,但如果我过桥,你能保证桥不晃动吗?”说着就骑驴上了石桥,只见石桥摇动,好像要倒塌了。鲁班见状,忙跑到桥下用两手托定石桥,使其坚固如初。</p><p class="ql-block"> 其实,赵州桥的建设与鲁班毫无关系,张果老倒骑毛驴桥上走,也只是一个传说。</p> <p class="ql-block"> 鲁班和张果老的形象都出现在赵州桥景区,就是缘于那个传说和民间小唱《小放牛》里的唱词:“赵州桥本是鲁班爷修”和“张果老倒骑毛驴桥头上走”。这歌小时候村里人唱过,我们听过,那时候竟然不知道歌词里的事竟然是子虚乌有的传说。怎么没懂得和小学课本里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赵州桥》联系起来呢?课文里明明写的是李春设计并参与建造的嘛!</p> <p class="ql-block"> 李春是隋代造桥匠师。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唐中书令张嘉贞著《安济桥铭》中记有:“赵州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赵州桥,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桥梁专家,浓缩了中国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桥梁赵州桥,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为中国桥梁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赵州桥全长64.4米,拱顶宽9米,拱脚宽9.6米,跨径37.02米,拱矢7.23米。从整体看,它是一座单孔弧形石桥,由28道石拱圈纵向并列砌筑而成。</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赵州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为世界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并赠牌纪念。1999年,赵州桥被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有人记载,这座大桥自建成已有1400多年,这期间经历了8次以上地震,8次以上战争,承受了无数次人畜车辆的踩踏重压,饱经无数次冰雪雨水的冲蚀,却雄姿不减当年,仍巍然屹立在洨河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为北南交通的要冲,有“坦途箭直千人过,驿使驰驱万国通”的美誉,舟船在桥下航行,人马车辆从桥上驶过,大大方便了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为洨河两岸人员来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实属雄奇伟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和雄奇合影,是在尊崇和赞美雄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和伟大合影,是尊崇和赞美伟大!</p> <p class="ql-block"> 出了赵州桥,我们向今日目的邯郸市奔达。下午4:30出了赵县西囗。</p> <p class="ql-block"> 赵县通往邯郸的公路上,虽然车流不断你追我赶,但一直畅行无阻。看见“邯郸南”口时,老头仿佛自言自语:国庆节选这种线路旅游可是选好了。我玩笑应答:英明了哇!儿子只顾注目向前。</p> <p class="ql-block"> 晚上6:30稍出头,我们来到了今日住宿之地。出去吃晚饭,发现灯火辉煌的十字街头、东南西北萨克斯声满大街嘹亮着,轰鸣着,有的单人独马,有的三两成行……猜想:是邯郸人的日常夜生活?还是仍然为国庆75周年尽兴呢?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吧!</p> <p class="ql-block"> 10月3日,我们的第一行程是位于邯郸市中心的丛台公园。本公园是邯郸市“建设最早,规模颇大,以武灵丛台为中心开辟成的一座大型历史文化公园,为国家4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 资料:丛台公园得名于园中心的武灵丛台,相传建于赵国武灵王时期(前325—前299年)。公园全区面积360亩,园中古典建筑,亭台楼榭,掩映在苍松翠柳中,山色湖光,倒映出点点轻舟。公园正中偏东为丛台湖。园中还有植物花卉区、少儿游乐区、动物观赏区、显示出古朴优雅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缘于此,据说此地人流不断——本地人休闲娱乐,外地人慕名游旅。这天,国庆假期第三天,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又是自然。儿子去停车,让我们先行下车,就近入园。</p><p class="ql-block"> 很快,公园门前“美丽中国”的字牌,“盛世丛台.礼赞国庆”“75”的花坛呈现眼前。</p> <p class="ql-block"> 走过花坛,后面是由郭沫若题字“丛台公园”的仿古式建筑大门,向里望去,白色挺立的是工农兵塑像和苍翠挺拔的是四季常青的雪松。</p> <p class="ql-block"> 在工农兵塑像处,我们和停车到来的儿子会合,又是一组拍照,拍出一种情怀,两代人共同感受毛泽东时代对工农兵的重视、尊崇和热爱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高台上,戴安全帽矿灯挥手的是工人,握弯镰的女子是农民,持长枪的是战士;平台上,肃然起敬的是我们的儿子。</p> <p class="ql-block"> 往前,右手处稍显密林之处闪耀出“向雷锋同志学习”这几个从小就熟悉的毛体大字,还有一尊雷锋故事的雕塑。好亲切啊!雷锋1962年22岁牺牲的时候,我才整整10岁,我们正是在毛泽东思想哺育、雷锋精神熏陶下成长的一代!合拍一照,年轻的思想在翩然飞扬……</p> <p class="ql-block"> 雷锋精神在80后的心目中也有深刻印象,“做好人好事”就是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p> <p class="ql-block"> 向西往前走,武灵丛台露出尊容。这是公园主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丛台公园就是由此得名,此丛台相传建于赵国武灵王时期(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丛台在松柏和湖水的掩映衬托中,显得美丽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 武灵丛台周围有望诸榭、七贤祠、邯郸碑林等文物古迹游览区。我们首先进入七贤祠参观。</p><p class="ql-block"> 七贤祠在丛台公园内武灵丛台北侧,坐北朝南,为春秋战国时期赵国七贤——韩厥、程婴、公孙杵臼、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而建,故名七贤祠。此祠是后人凭吊赵国先贤的重要纪念地。</p> <p class="ql-block"> 祠内七贤并排站立,难于游客众多,难于拍下满意的七贤形象,感觉廉颇十分雄气,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七贤祠外一对雄师把守,色彩绚丽,神气英武,不愧雄狮国度一大图腾。</p><p class="ql-block"> 邯郸碑林在七贤祠的西院,顺路一溜烟出来,只见碑廊碑刻望眼难尽,没有多少单独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只有御碑处跟了一位导游观赏端详。其中清朝<span style="font-size:18px;">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居多,那栩栩如生的文字描绘,那潇洒帅气的书法字迹,那清晰注音的宋体原文,真的令人瞩目、引人入胜,且让人流连忘返。我们拍照许多,在此录一首展示、留念;并将网络查学的赏析文字录于其下,以助自己和读者进一步学习钻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邯郸行/清.弘历:初过邯郸城,因作邯郸行。邯郸古来佳丽地,徵歌选舞搊银筝。邯郸城中富蚕作,蚕月条桑绿阴弱。罗敷不顾五马回,倭堕畏风春帔薄。邯郸复多游侠子,鸣镝离弓双兔死。归来意气犹未已,击鞠呼卢侍罗绮。美酒十千醉不辞,炰鳖臇虾脍鲜鲤。于今城市尚依然,村民但知勤种田。丛台下,渭桥边。豪华瞥眼二千年,返朴还淳此或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鉴赏/作者不详</b></p><p class="ql-block"> 这首《邯郸行》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通过对邯郸这座古城的描绘,展现了其历史的辉煌与变迁。开篇“初过邯郸城,因作邯郸行”,点明了创作背景,诗人亲自探访邯郸,有感而发。</p><p class="ql-block"> “邯郸古来佳丽地,徵歌选舞搊银筝”两句,描绘了邯郸自古以来就是繁华之地,歌舞升平,音乐悠扬,展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 接着,“邯郸城中富蚕作,蚕月条桑绿阴弱”描绘了城中蚕农忙碌的景象,春天时节,绿树成荫,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罗敷不顾五马回,倭堕畏风春帔薄”通过典故,表现了女子的独立与自由,即使在富贵人家的追求面前,也坚持自我,不为所动。</p><p class="ql-block"> “邯郸复多游侠子,鸣镝离弓双兔死”描绘了游侠的豪情与勇猛,他们手持弓箭,英勇无畏,展现了古代侠客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归来意气犹未已,击鞠呼卢侍罗绮”描述了游侠归来后的豪放与狂欢,他们击球、赌博,享受着贵族的生活,体现了他们的豪迈与不羁。</p><p class="ql-block"> “美酒十千醉不辞,炰鳖臇虾脍鲜鲤”则描绘了宴席上的奢华与美味,美酒佳肴,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p><p class="ql-block"> 最后,“于今城市尚依然,村民但知勤种田。丛台下,渭桥边。豪华瞥眼二千年,返朴还淳此或贤”,总结了邯郸的历史变迁,如今的城市依旧繁华,但村民们依然坚守传统,辛勤耕作。这不仅是对邯郸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返璞归真、保持传统美德的一种赞颂。</p><p class="ql-block"> 整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邯郸的历史风貌、人文风情以及时代变迁,既有对过去辉煌的追忆,也有对当时生活的描绘,充满了深邃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p> <p class="ql-block"> 走过看过御碑,登上武灵丛台的最高处——据胜亭,可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远眺太行山貌,近观邯郸市容,赵都风光尽收眼底</span>。</p><p class="ql-block"> 据胜亭,是大明嘉靖年间当时据守邯郸兵备杨彝所筑,起名:“据胜亭”,有“据此以胜”之意,内塑赵武灵王按剑而立全身石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峨冠博带,高</span>大雄伟。特别是那副亭联:“披云览胜思武灵革故雄谋励世.把酒吟怀赞华夏鼎新壮举惊天”,是我执意为儿子拍纪念照的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登高所见公园与邯郸市区一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丛台下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丛台远景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远望丛台</p> <p class="ql-block"> 武灵丛台下有水光潋滟的丛台湖,据说湖心的“望诸榭” ,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朝雍正年间,为</span>战国时期名将乐毅而建。 据说,盛夏季节,这里清莲盛开,游人济济。 </p><p class="ql-block"> 乐毅何许人?他本是赵国人,后来到燕国为将,晚年回到故乡,效力于赵国, 赵王封他为“望诸君”。并把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作为封地赐给他。2011年,望诸榭被邯郸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丛台公园还有书有“二度梅”男女一双充满别情爱意的雕塑,它塑造出的是成语“梅开二度”的典故。传说“唐代肃宗年间,中原地区某地有一俏丽女子,名唤陈杏元。她家院里种着一株梅花树,时当花期,正喷香吐艳。忽一日,无缘无故,那梅花树的枝儿蔫了,花儿落了。何故无风无雨花自残,陈杏元大惑不解。也在这一日,陈杏元在朝做官的父亲差人送来一位书童。这书童,聪明伶俐,才貌超人。后来得知,书童原是梅良玉,梅良玉父亲被奸臣陷害,他侥幸被人救出并送到其父好友陈日升家中寄居。陈视梅良玉如同己出,常带他在花园的梅树边拜祭故友。梅良玉不辜负厚爱,发誓要苦读诗书,决心考取功名,出人头地,将来好为父亲报仇。这不禁使陈杏元内心里萌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不久后,陈杏元与梅良玉相爱日久生情。谁知好景不长,他俩尚未成婚,北国南侵,唐王难以抵挡,就派美人去应付,选陈杏元到北国去和番。那时的邯郸是边陲重镇,凡到番邦去的人,一般都要登临邯郸的丛台,与亲人洒泪相别。这样,陈杏元与梅良玉便也来到丛台之上。陈杏元泪别梅良玉,一步一回头,悲悲切切地走在通往番邦的路上。快要到达番邦时,路经一处悬崖断壁,此处正是汉朝与番邦和亲、到头来忧都而死的美女王昭君的庙宇。痛不欲生的陈杏元要跳崖自尽,危机之时,成仙的昭君救起陈杏元并把她送回中原陈家,最终让她与梅良玉又成好事,喜结良缘。陈杏元与梅良玉的真情感动了陈家院中的梅花树,就在梅陈完婚之日,那梅花树竟然又二度重开,且花朵满枝,艳丽无比,馨香四溢。”这样就有了“梅开二度”这一成语,寓意:只要心中有期盼,只要追求里有愿景,一定会有意外的惊喜。多用来比喻爱情的纯真和美好,也比喻美好事情的再现,好事成双。(供学习用)</p> <p class="ql-block"> 在邯郸,我们还参观了秦始皇出生地及其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 供人参观的出生地,宗堂水榭,小桥湖泊,可见家世非同一般。</p> <p class="ql-block"> 展馆主要介绍秦始皇的《邯郸岁月》,前言这样说:“秦始皇诞生于战国末期一个烽火连天的战乱时代,此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学术发展都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国家需要统一、民众向往统一,秦始皇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开启了国家统一的大业。本展区以秦始皇在邯郸出生及度过的童年时代为主要内容,重点展示其早期的人生经历,使人领略少年秦始皇的人生滋味。”</p> <p class="ql-block"> 邯郸市丛台区还有一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学步桥,也叫北关桥,建于</span>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邯郸学步”典故而取名为学步桥。</span>现存桥面宽9米,长32米,高近8米,两旁各19块拦板和望柱,均雕有神态各异的神兽。桥下沁河水缓缓流淌,四面高楼低舍参差有序,几分幽静,几分壮观。</p><p class="ql-block"> 1995年10月6日,学步桥被邯郸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邯郸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桥南平地上有“邯郸学步”的雕塑,桥北的字牌上有关于“邯郸学步”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p><p class="ql-block"> 相传战国时,赵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燕国寿院有个青年人,不顾路途遥远,跋山涉水,专程来到邯郸,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到了邯郸,寿陵青年顾不得休息,便极为认真地向邯郸人学起走路来。他整天观看人家怎样走路,边看边琢磨邯郸人走路的特点,然后就模仿着走路,可是学来学去总是不像。他想:也许自己走了20多年路,习惯于原来的步法,所以学不好,于是下决心丢掉原来的步法,从头学起。时间一长,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步法,反而把自己原来的步法也忘掉了。时间一长,他的钱已经花光,不得不返回寿陵,可是他已经忘记怎样走路了,只好狠狈地爬了回去。</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李白曾用这个典故写出了"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名句。(摘自王兴时磊著《图说邯郸成语典故》)</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桥上来回走过,迈着自己的步伐,谈论说笑,品读观赏,靠过桥栏,走过石板,摸过神兽的肩背头颅,议过路该怎样去走……</p> <p class="ql-block"> 学步桥这边有很多底商饭馆,选择了一家吃客拥挤的水饺店,点了两份水饺一份炒菜。饭后,儿子骑街头扫码自行车去丛台公园东门停车场取到租车,接我们向河南林州红旗渠行进。</p> <p class="ql-block"> 穿行太行山的行进中,山区美景时不时地闪现于视野。鉴于山路弯弯车来来往,不能随便停车,我对着儿子常擦常新的挡风玻璃窗,拍下无数各具形态的太行美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国庆之行.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姓名:李香桃,网络笔名:漠上明月。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大学学历,高级讲师,中共党员。内蒙古鄂尔多斯诗词协会会员。热爱文学,喜欢写作,出版著作《一路小曲儿》。2016年入籍“美篇”已达7年之久,创作发表配图诗文800余篇,出版美篇书《桃李溢彩.师恩流芳》、《诗意生活》、《12岁,在爱的怀抱中成长》、《2020,我们这样走过》等多本图文并茂书籍。部分诗文均在当地书籍报刋发表。2022年双11期间出版美篇书《神州游踪》六集,“境外旅游”一集。2024年初出版美篇书《这两年我们生活的主色调》、《2023生活.情怀.感悟集萃》、《她在丛中笑》。现在,作者仍然游历不止,笔耕不辍,追求并实现自己的晚年梦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