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参·</h1><br>【原文】 <br><br> 曾子¹曰:“吾日三省²吾身:为人谋而不忠³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⁴乎?传⁵不习乎?” (《学而篇》1·4)<br><br>【注释】<br> 1、曾子:孔子的学生,鲁国人,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前505-前435年,比孔子小46岁,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和守信闻名于世,传说《孝经》是他撰写的,这本《论语》也是他和有若等同学编辑而成。曾子全面继承、践行和发展了孔子学说,成就显著,被推崇为接班人——宗圣。 2、三省:省(音xīng),即反省,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前释都以“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而否定这里的“三”为省察的具体次数,本人认为文中明确了省察的三项内容,故应解释为反省三个方面。<br> 3、忠:忠诚,春秋时期普通人之间也讲忠诚,后来才演变成只讲对皇帝忠诚,这里是指朋友托付的事尽心竭力去做。<br> 4、信:守信,即待人诚实,按照约定的内容去做。忠和信是孔子要求君子修身最主要的两个方面,见《学而篇》1·8。这里,曾子的论述与孔子是一脉相承的。<br> 5、传不习:传,旧注:“受之于师谓之传”,即老师传授的知识。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意思相同,指复习学过的知识。<br>【译文】<br> 曾子说:“我每天从如下三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做到了尽心竭力?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认真复习了?”<br>【解读】<br> 曾子这里谈的是个人修身的经验,确有独特之处,受到了后世人重视和仿效。——曾子提倡反省是为了儒士“修身”提高人身境界。<br> 从时间看,每日进行反省,发现错误及时改正,即心地的尘灰能够及时擦拭,便能一直保持纯洁、善良,光亮如初。<br> 从反省的内容看,忠、信皆为孔子推崇的立身之本,而复习老师授功课,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反复阅读、思考而获得了新的认识深度、高度和广度,便能达到可以为师的程度,按孔子的说法,这又本身是一件让人快乐之事。因此,反省的内容是重要的和合理的。<br> 从反省的方法看,一方面曾子通过再三复习老师的教导,尽管老师逝世后也不中断,这属于外修的一种延续;另一方面,则求之于内心反省,及时发现和纠正行为上的缺点和错误,达到修身的目的,属于内修。这与一千多年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禅宗有异曲同工之妙。禅即禅那的省写,是梵语静虑的意思。提倡经过思考,心悟即可成佛。持渐修论的禅宗北宗领袖神秀大师入佛门前曾研习儒教和道教,想必学习过《论语》,他的谒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便有曾子内求方法的影子,属于将儒家学说嫁接到佛教里去了。研究发现,那些纯粹通过外求而不内省的儒学家,渐渐地在钻研孔子学说中走入误区,倡导和传授的儒教理念与孔子的教导相差十万八千里,如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人们思想的程朱理学便是一例,变成了残害妇女的有毒的宗教。独有曾子之学,内外兼修,所以传承起来不会失真,如孔伋、孟子采用此法,传承的便是原汁原味的孔子学说。 人们按照曾子倡导的反省方法相互忠、信,不断学习,便能调整好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层次和社会的和谐度,使人生幸福。至今人们还传颂“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之妻哄小孩时随口答应要杀猪给他吃。事后,曾子真的杀猪实践承诺,用行动教育孩子言而有信、诚实待人,也为天下父母做出了诚信的榜样。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这个家喻户晓的治家故事,后人便完全能看出他的讲信用了。<br>【引用】<br> 现实中,老师经常用每日三省要求学生反省自己,但此条内容流传中没能够概括成一句成语。 【原文】<br> 曾子曰:“君子以文¹会友²,以友辅仁。” (《颜渊篇》12·24)<br>【注释】<br> 1、文:前释为文章、学问,解释得通,但解释为孔子要求君子具有的“文采、文饰”更切,子贡也论述过为啥君子除有“质”以外,还要有“文采、文饰”,文采、文饰可译成才华、风度。<br> 2、会友:会,会聚,引伸为结交。会友即结交朋友。<br>【译文】<br> 其一:曾子说:“君子以才华和风度来结交朋友,并依靠朋友辅助自己培养仁德。”<br> 其二: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并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br>【解读】<br> 本条是曾子在继承和发展孔子的思想,第一次提出了结交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的主张,也指明了结交朋友的途径、手段和工具是以君子本身应具有的文饰(才华和风度,或文章与学问)。春秋时,儒家建立起了“五伦”的概念,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并用忠、孝、悌、忍、善作为“五伦”关系的对应准则。战国时,孟子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朋友之间通过“诚信”建立并保持“善”的关系,固然会提高人的仁德水平,而朋友在对待“五伦”方面作出的好榜样,又可以影响自己并被自己所效仿,何尝不可以提高自己的仁德水平呢?所以清末志士谭嗣同认为朋友一伦最值得重视,主张用朋友一伦改造其他四伦,继承和发展了曾子以友辅仁的思想。<br><br>【原文】<br>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篇》1·9)<br>【注释】<br> 1、慎终:“慎终”是指父母去世时慎重地办理丧事,寄托哀思,其中,儿子作为主孝者,守孝三年是重要内容。<br> 2、追远:远指祖先。“追远”,指恭敬地祭祀祖先,以尽追思、怀念之意。<br> 3、民德归厚:即民归厚德。此篇所讲的丧葬与祭祀内容,都属于“礼”的范畴,“归”即回归的意思。与孔子的克己复礼含义相近。“厚德”一词见于《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君子应增厚美德,能像大地那样容载万物。此处“厚德”一词即君子的代称。“民归厚德”的意思是老百姓道德回归而成为君子。<br><br> 【译文】<br><br> 曾子说:“引导老百姓谨慎操办父母的丧事,寄托哀思;恭敬地祭祀祖先,追思、怀念自己的根源,他们就会因美德回归而成为君子。<br>【解读】<br> 有子阐述了老百姓日常的孝悌修身与国家长治久安之间的内在联系,曾子则顺着这一思路,提出引导老百姓谨慎办理父母丧葬和恭敬地祭祀祖先,通过礼节上的周全而促成他们美德回归成为君子。相比较,有子的论述逻辑严密,曾子则只有论点,缺少论据。<br> “敬祖宗千年如在,佑子孙百世其昌。”这是很多汉族家庭宗牌两边所贴之对联。就是到2500年后的现在,父母去世时均大操大办,清明节挂山、七月半中元节的烧纸钱祭祖活动如火如荼,农民家庭过端午、中秋、小年、大年开席前,都有已逝父母的碗筷、酒杯,子女要跪拜磕头……说明曾子的主张得到了很好地落实。不容否认,这确实有促进民风忠厚、纯朴之作用。<br> 孔子及弟子并不信有鬼神,非常重视丧祭之礼,是把祭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延续,通过祭礼,寄托怀念之情,影响和培养后代对父母生前尽孝的情感。我注意到,上述对联的下联中有一个“佑”字,这说明老百姓不完全赞同孔子的观点,经过墨子对孔子无鬼神观点的严厉批判,加上佛教生命六道轮回论的浸淫,以及道教的人可以变神仙的观点影响,人们至今认为人死后有灵魂存在,因此,祭祀亡灵,还有请求祖宗保佑自己及后代日子过得美好的因素在内。这一修正,也许是孔子和曾子未曾预料的。<br><br>【原文】<br>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¹,可以寄百里之命²,临大节而不可夺³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泰伯篇》8·6)<br>【注释】<br> 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br> 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诸侯国的政权和命运。百里代指当时较小的诸侯国。<br> 3、夺:与“匹夫不可夺志”中的“夺”同义,即剥夺远大的志向、优美的品德。<br><br> 【译文】<br>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政权托付给他,他在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也不变节。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br>【解读】<br> 周公旦是孔子崇拜和推崇的君子。他受兄长周武王临终所托,做摄政王,忠心耿耿辅佐12岁即位的成王,运用强有力的手段,平定武庚(纣王之子)叛乱,稳定了新建立不久的大周朝政权,立下800年基业。曾子作为孔子的学生,同样在推崇这种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也倡导和号召自己的学生以有后世人努力修养君子品格,做可以受命辅佐幼君,执掌国家政权,并且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和屈服的人。这种君子后世反复出现过: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辅佐后主刘禅,为恢复汉室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符合曾子以上设定的君子标准。南宋宰相文天祥的事迹也符合这一标准: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以年仅八岁幼帝赵昺为首的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前线抗击蒙古铁骑。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战败被俘后,他义正辞严,痛斥汉奸和蒙古汗国,写下正义凛然的《过零丁洋》诗,慷慨殉国。<br><br>【原文】 <br>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¹——昔者吾友²尝从事于斯矣。” (《泰伯篇》8·5)<br>【注释】<br> 1、校:音jiào,同较,计较。<br> 2、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指颜渊。颜渊生于公元前521年,前482年即逝世。曾参生于公元前505年,比颜渊小16岁,是19岁时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于卫国入学的,与颜渊有4年同在孔子门下,是同学关系,因两人都有志于传播仁道学说,也是同志关系,称朋友合适,不直接点名,可能一是考虑颜渊已死,二是毕竟比颜渊年龄小不少,点名称朋友似有不谦虚之感。<br>【译文】<br> 曾子说:“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能力却像没能力的样子;知识充盈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解读】<br> 这是曾子办私塾后对学生授课时的内容记录。“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这不过是孔子的思想(详见《公冶长篇》5·15条有关不耻下问的言论)换一种表述而言,可见曾子完全秉承了孔子的学说,要求学生为人立世要做到虚怀若谷,在追求学问和才能方面永远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曾子这里增添了他的一位朋友能够做到被人侵犯也不计较的事例,让学生学习他的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使儒家修炼道德的标准更加完美善,这算是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拓展。<br><br>【原文】<br>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¹,任重而道远²。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8·7)<br>【注释】<br> 1、弘毅:弘:扩充。毅:毅力。即锤炼毅力。<br> 2、任重而道远:责任重而道路远。<br>【译文】<br> 曾子说:“读书人不能不锤炼自己的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br>【解读】<br> 和孔子一样,曾子也单独对士提出了要求。实现仁道治国的主张,非一朝一夕之功,光凭子路那样的匹夫之勇,是不可能实现这一远大目标的。因此,曾子在让学生们日益丰富自己的知识的同时,提出要锤炼毅力,确实是一种真知灼见。后世人十分重视曾子的这一段论述并努力付诸实践,涌现了大量富有知识和才干,同时性格刚毅的知识分子,为国家推行仁政而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如北宋改革家、宰相王安石就是这方面的典型,面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推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为顶住来自利益集团的压力而得了“拗相公”的绰号,足见其达到了弘毅的标准。<br>【引用】<br><br> 本条中的“任重道远”被后世人作为成语引用,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且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死而后已”也被作为成语使用,意思为到死才停止,形容奋斗终身,献出一切。<br><br>【原文】<br> 曾子曰:“堂堂乎¹张也,难与并²为仁矣。” (《子张篇》19·16)<br>【注释】<br> 1、堂堂乎:仪表堂堂。指长相出众。<br> 2、并:并列,一起。<br>【译文】<br> 曾子说:“子张外表堂堂,难于和他一起达到仁的境界。”<br>【解读】<br> 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人的仪表与悟仁道、修仁德没有关系,颜回达到了仁的境界,但长相并不出众。曾子说的这一句玩笑性质的话,是在谦虚自己与之相比有差距,间接地表扬同样在收徒教书的子张修炼仁德的境界已经很高了,也可以说是对同学的一种肯定和鼓励。<br><br>【原文】<br> 曾子曰:“吾闻诸¹夫子,人未有自致²者也,必也亲³丧乎。” (《子张篇》19·17)<br>【注释】<br> 1、闻诸:从……听说,诸:之于的合写字。<br> 2、致:极致。<br> 3、亲:古文中的亲,多指父亲或母亲。<br>【译文】<br>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没有自动地表达深层次感情的机会,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去世时。”<br>【解读】<br> 中国人相当含蓄,换言之,善于用理智控制情绪不失控。因此,平常不喜欢直白向人表达深层次的感情。但父母去世时,悲痛的巨浪会冲破理智的闸门,于是感情便充分急涌出来。曾子这句话是他行动的写照,《淮南子·说山训》说,曾晳出殡的时候,曾参悲痛万分,他攀着丧车拼命哭喊,拉丧车的人不忍心,只得停了下来。清人熊赐履《学统·正统》记载:曾子三十一岁时,父亲曾皙去世,曾子办理父亲的丧事,七天没喝一点汤水。<br><br>【原文】<br>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¹之孝也,其他²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子张篇》19·18)<br>【注释】<br> 1、孟庄子:鲁国大夫孟孙速,孟献子的儿子。<br> 2、其他:指其他的事。前释为其他的人,误。<br>【译文】<br>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顺,其他的事别人也可以做到,唯独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施政纲领,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br>【解读】<br> 这一条曾子转述了孔子的一段话,内容是举的一个例子,诠释了孔子在《学而篇》1·11条和《里仁篇》4·20条里所说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观点。从孔子的这一说法中,可以知道,多数人已经不按周礼的要求做,父亲去世三年内就换了旧臣,改了施政纲领。<br><br>【原文】<br> 孟氏使阳肤¹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²,民散³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⁴而勿喜。” (《子张篇》19·19)<br>【注释】<br> 1、阳肤:曾子的学生。<br> 2、道:正道,仁道。<br> 3、散:指心散了,与国家管理者不是一条心。可译成离心离德。<br> 4、矜:矜怜,怜悯。<br>【译文】<br> 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仁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弄清了他们被判刑的真实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为当上官而沾沾自喜。”<br>【解读】<br> 曾子作为宗圣继承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学生面前勇敢地抨击了统治者的不仁道,对民众的苦难抱以深深的同情。他还具体交待学生阳肤任职后,别为当上官而沾沾自喜,要用仁德之心对待管理的囚犯。这与孔子直接挑坐过牢的公冶长做女婿是一脉相承的。<br> 阳肤是《论语》中唯一提及的孔子再传弟子,间接说明,《论语》是曾参、有若综合其他同学的笔记编辑而成,最后可能经过了阳肤的增订。<br><br>【原文】<br>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¹予足!启予手!诗云²:‘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³夫,小子⁴!” (《泰伯篇》8·3)<br>【注释】<br> 1、启:起动,曾子让学生认真检查自己的手脚是否有损伤。<br> 2、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篇。<br> 3、免:指身体免于损伤。<br> 4、小子:小孩子,春秋时长者对晚辈的称呼,不是当代骂人话的意思,译:“孩子们”。<br>【译文】<br> 曾子病重,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说道:“看我的脚,看我的手,检查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再不用这样担心了,孩子们!”<br>【解读】<br> 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曾参作为历史上列入《二十四孝》中的典型人物,其孝心自然超乎寻常之辈。曾子病重前给学生讲孝道课,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以避免损伤身体,从而能够给父母完整尽孝的侧面,对他毕生实践老师教导的虔诚和对父母尽孝达到的超人境界进行了展示,学生一定毕生难忘。从中可以看出,曾子修仁道特点有三:一是方法上每日自省,讲究内求,二是具体行为上从细微处做起,以小见大;三是坚持不懈,终身努力。<br> 曾子临死前在学生们面前的言行,对我们现代人仍然有启示:做孝子,应当首先从爱护自己的身体做起,尽量避免使之受到损伤。这里面的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你的身体是父母所赐,任何损伤他们都极为心痛。从另一个角度看,你的身体某些部位如手、脚被弄残废了,就不能很好地给父亲尽孝;至于随意对待自己的生命,将使父母痛彻心扉,晚年无靠!本人曾了解一则故事:在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打工的四川籍年青人有哥们义气而为朋友两肋插刀,结果与湖南邵阳籍青年斗殴中一死一重伤,引发父母亲巨大的心灵之痛,而且,对死亡者而言,他们的父母亲是再也不可能享受他的孝敬了,这多么可悲!由此可见,当代传播儒家的孝道仍然是非常必要的,这些年青人事先若受过孔子和曾子孝道思想的教育,便可能不会发生那样的惨剧。<br>【引用】<br> 《诗经》中的三句诗,由于被曾子引用而进入《论语》,成为读书人极为熟悉的内容,最终演化为三条成语:“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其解释都是形容人们小心谨慎的样子。<br><br>【原文】<br> 曾子有疾,孟敬子¹问²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³者三:动容貌⁴,斯远暴慢⁵矣;正颜色⁶,斯近信矣;出辞气⁷,斯远鄙倍⁸矣。笾豆之事⁹,则有司¹⁰存。” (《泰伯篇》8·4)<br>【注释】<br> 1、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br> 2、问:探视。<br> 3、道:道行,德行,这里指修养。<br> 4、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显示于面容,这里指待人要做到和霭可亲。<br> 5、暴慢:怠慢。<br> 6、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br> 7、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br> 8、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br> 9、笾豆之事:笾(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br> 10、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br>【译文】<br> 曾子病重,孟敬子去探视。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悲哀;人快死了,他的言语和善。君子应当重视三个方面的修养:使自己显得和霭可亲,这样可以避免怠慢别人;使自己的脸色庄重,这样人们就感觉你有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部门的官吏在那里。”<br>【解读】<br> 从本条内容看,曾子与“三桓”之一的孟敬子关系不错。曾子在去世前,针对孟敬子个人修养方面存在的缺陷,对他进行规劝和提醒,试图提升孟敬子的人生境界。以“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开头,曾子表白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诫他,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境界并争取和谐的人际关系。曾子的话,也说明他修养的道行已经非常深厚,不仅注意行为举止,还能控制自己的表情和言论,是一个标准的谦谦君子。<br>【引用】<br>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为名言,经常被作家引用于作品,用以引出某人临终善言或形容某人的遗言内容非常善良。<br> <h5>【作者简介】吴春安,笔名尚平子、尚笑、吴戈,1963年生于湖南省南县,重庆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油料系7961班毕业,工学士,原广州军区联勤部某部上校工程师,二等功臣。广州军区1987年知识竞赛冠军,广州军区后勤部1996年度手枪射击第一名、1997年度新闻报道先进个人。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作品集《藕池河边人》,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07年曾独自编修湖南望城《吴氏支谱》;2001年退役从事证券投资分析,出版炒股工具书、参考书《炒股真经》《灵验股谚二百条详解》和《怎样用股谚选黑马》,夺得16届《投资快报》股王争霸实盘战冠军、深圳金股信51届分析师模拟盘纪实赛冠军,为股谚实战理论集大成者,知名股市评论家;2014年起开始歌曲创作,作词谱曲《湖南花鼓戏》《花城之树圆舞曲》等21首,为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研究儒学富有成果,出版(发表)专著《论语新解》《平学奠基石》,创立了平学,力图将儒学在孔子仁学、曾子孝学、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基础上,推向新阶段。迄今,人生成果横跨军油管理、机关文秘、素质训练、新闻采写、当代微观史料记录、文学创作、方言民俗研究、谱牒研究与编纂、歌曲创作和MTV制作、书报刊编辑、装祯设计和电视剪辑、股市评论、儒学研究、中专教学和旅行等界,著述一千万字,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另类博士。</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