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账

赵复云

“你莫看他那针头线脑的小生意呃,他拿账得很。就他一个人,一年下来搞个二三十万,象喝现茶地。”<br>“你是拿到金子比铜不晓得屎急!他们单位好拿账啊!他一个月的收入就抵你两三年咧,人家的汗毛比你的大腿都粗些,你还敢上桌俩他们抹牌也。”<br>拿账,江汉俗语,褒义。字面上是一个动宾结构词组,本义指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光靠心记心算不够,要用白纸黑字记录下来,光靠手出手进现金交易不够,生意有了赊欠、延迟、预付、分期等等交易形式,需要通过交易记录才能两相对照,完成交易。总之生意做大了,需要拿出交易记录即账本。到了江汉语境,拿账,就直接被引申为生意大、收益大 。比如例一就是说小生意利润大,叫“麻纷细雨湿衣裳”——赚钱不显形;例二说的是行业差别,有谚云“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者是也。<br>拿,手拈之拿,在其他方言语境中,大都为“显摆”之意,如拿范(东北)、拿板(中原)、拿台儿(晋语)、拿文作酸(山东)、拿班做势(赣语)等等,并且都是贬义。而在江汉语境里,拿账之拿,大多以褒义出现,就如拿手(绝活)之类,比如拿脚(合脚)、西南方言中成都有拿脸(长脸)之说,江汉语境中有一词叫“拿龙捉虎”就是江汉意义的全力以赴,都是典型的褒扬语意。<br>江汉沼泽地区,是历史上典型的渔猎农耕区域,可能要算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都是小打小闹的小农经济为主,小农而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门小眼,平打直过,日常用度,前垸后场,左邻右舍,上老下小,身上衣肚里食,出门扬叉进门扫帚,低头娶媳妇,抬头嫁姑娘,八把椅子满拖,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满打满算,一双手十个指头就能算得清清楚楚了,用不着什么账不账的。<br>然而,小农“简单敹撇”的生活,并不妨碍他们对于缤纷世界的向往,当瓦匠、木匠、裁缝、剃头佬甚至茅匠、货郎都被认为高人一头时,当逃水荒出去做跑堂、打零工、跑江湖的伙计们回乡都趾高气扬的时候,小农们认识了生意,认知了商业,进而认可了商业的命根子——账本。以至于将“有账算不蚀”拿来做了人际交往的圭臬,有账算不蚀,现在听起来好象是说人际交往中,人人心里都有一本账,只要自己算清楚,关系都不至于太僵;但仔细一思量,人们将这句话引用出来,其实可能另有深意,那就是:有账算,不蚀!!所谓脚弯手弯往怀里弯,(自己)做账,(自己)做好了账,(人家)再怎么算(计),(自己)也不会(吃)亏!除此而外,秋后算账,挽总账(最后结论),打夹账(做阴阳账以骗人取利)等等俗语词汇,都有从小农经济到向往商业的语言遗迹。<br>从小农经济到现代商业,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其实也就是一个规模经营的问题。有一个关于规模经营的经典说法是,一分田提着卖,一亩田挑着卖,十亩田拖着(车)卖,一百亩田叫着卖,一千亩田睡倒(不愁)卖...规模上来后,经营形式随之变得多种多样,交易方式也层出不穷,变化多端,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日益深刻...如今日之美厉奸,好端端一大块肥沃国土,竟直接变成了美连杵“拿账”的所在。<br>中式乘法口诀有一处很有趣的地方,那就是“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二二得四,二四得八,三三管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都是用一双手就能算得过来的小数,都叫“得”,到了“九”这个极大的个位数,却要“管”了!管什么?管账吗?<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