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风,是一个家庭文化的传承,每家都有其独特的内涵。我的家风故事,以“吃苦耐劳”、“品格高尚”和“善良贤惠”为核心精神,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吃苦耐劳的祖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家族中,勤劳是一种永恒的美德。祖父就是一个勤劳的典范。他的一生,仿佛就是一部勤劳的史诗。</p><p class="ql-block"> 祖父年轻时,家境贫寒,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自己的双手开辟出了一片天地。无论是田间地头的劳作,还是家庭琐事的操持,祖父总是亲力亲为,任劳任怨。他的勤劳,不仅让家庭逐渐摆脱了贫困,也为后代树立了榜样。</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小时候,祖父常常带我去农田里干活。那时候的我还不懂得勤劳的意义,只知道跟在祖父后面,看着他挥舞着锄头,将一片片土地翻耕出来。每当看到祖父满头大汗,我都会问:“祖父,你累不累?”祖父总是笑着回答:“不累,只要看到庄稼长得好,我就心满意足了。”那时候的我,还不完全明白祖父的话,但祖父的勤劳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祖父的勤劳不仅体现在农活上,更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态度上。他常说:“人勤地不懒,只要肯努力,总会有收获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品格高尚的父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7年,作为烈士(父亲的二叔在解放战争中壮烈牺牲)的后代,年仅18岁的父亲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踏上了教学岗位,20岁当上了小学校长,他用自的青春和热血,为外八方村的孩子们搭建着一个读书学习的殿堂。</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教室不足,没有院墙,父亲就带领教师们在假期里用土坯和砖石搭建起简陋的教室,干打垒筑起学校的围墙。课桌椅紧缺,父亲和教师们就用土坯搭建起简易的桌凳,让孩子们学习。</p><p class="ql-block"> 白天,父亲在教室里认真教课,晚上,他还要组织教师们在昏暗的油灯下备课、批改作业。虽然工资微薄,但父亲和教师们的工作热情却十分高涨。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在外八方学校,父亲一干就是20年。他带领教师们辛勤耕耘,不断拓展学校的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外八方学校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一所享有盛誉的学校。父亲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的认可,他多次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先进个人。</p><p class="ql-block"> 1979年,父亲被提升为岗台公社中心总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在新的岗位上,他继续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和工作热情,推动岗台公社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他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优势,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他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p><p class="ql-block"> 在岗台中学,父亲与马敏哲副校长的合作成为了佳话。他们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在他们的带领下,岗台中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中考成绩连续多年位居全旗前列。一所乡下学校竟然成为了城里孩子择校的最佳选择,这无疑是父亲和马敏哲校长合作的最好见证。</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中期,岗台公社教育办公室主任孙广祥先生,因所谓的传播“政治谣言”被撤职。危难之时,落寞的孙主任给党委申请,希望到外八方学校去。他比谁都清楚,那里有一个胸襟宽广,敢于担当,可以信赖的刘校长。当年,人们都看到,这位昔日的老上级来到外八方学校,立马受到我父亲的贵宾级别的接待。父亲亲自下手给老上级找房子,点点滴滴地关心着老上级的生活,他似乎不假思索,毫无顾忌地安排这位已经无职无权的老上级和自己用一个办公室,大事小事都和孙主任商量,大会小会都请这位无职位的老上级讲话。他十分重视这位老上级的意见,颠倒了大多数人的普遍观念,还是奉无职无权的孙老师为上级,为顶头领导,对孙主任爱护有加,没有一点人走茶凉“的哀怨,让孙主任一家温暖到心窝。父亲的点滴善举,不但感动了这位老上级,也感染了学校的年轻教师:做人当如老校长,一个平凡的校长,思想的火花闪耀着人品的光辉!</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他始终把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把个人的荣誉和利益放在次要位置。有一次,上级给岗台总校一个(其实就是给我父亲的)出外考察学习的指标,父亲却把这个机会让给了一位老教师。他说:“这位老师年纪大了,很少有机会外出学习,这次机会应该给他。”这种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不已。</p><p class="ql-block"> 1985年,外八方村遭遇山洪暴发,村庄被冲毁,多人遇难。在这个危急时刻,赤峰市市长才吉尔乎亲临现场指导救援工作。他选择在我家召开紧急保密会议,原因就是我的父亲政治觉悟高、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值得信赖。这无疑是对父亲的高度评价和认可。</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小学和中学共当了31年的校长。他爱岗敬业,一生为官清廉、正直无私。他与人合作真诚相待、不玩弄权术害人,他从不拿手中的权利整人,这种高尚的品格和为人处世的原则让他在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善良贤惠的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是个善良贤惠的人。建国初期,我家在外八方村是一个特殊的大家庭,共八口人。曾祖母,祖父和瘫痪的祖母,姑姑、父亲、母亲,还有三曾祖父及儿子,他们过着一居的日子,和睦美满。在这个年长居多的大家庭里做媳妇实在是不容易啊!姑姑出嫁后,母亲承担了家务活的全部。白天不仅忙碌着一日三餐,喂猪、喂鸡,浆洗衣服,还得照顾瘫痪的祖母,母亲并不嫌弃祖母,与祖母一同吃饭,经常为祖母换洗被褥,甚至端屎送尿。我的母亲晚上更加忙碌,在一盏昏暗的麻油灯下穿针引线,缝缝补补,或是锥帮纳底,常常忙到深更半夜,十几年如一日,我的母亲一直坚持着.</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人。由于家庭困难,叔叔很难说上媳妇,家里人非常着急。母亲和父亲为叔叔不止一次地托媒人,请吃饭,一桌一桌伺候。我的母亲并不厌烦,腌的鸡蛋,腌的猪肉,除了孝敬老人外,几乎留着请媒人吃。经过母亲和父亲的努力,帮助叔叔说上了媳妇,为叔叔成了家,待叔叔有了孩子后,三祖父他们一家人才从我们的大家庭里分出去。</p><p class="ql-block"> 邻村的老张家生了个女孩,不幸的是,小女儿还没出满月,她的妈妈就病逝了,小女孩的亲属看好了我母亲这个人,找到母亲说情,让母亲把小女孩抱过来抚养,给孩子留下一条活路。我的母亲出于怜悯之心,还是把那个小女孩收养下来,这个女孩就是我的姐姐,是我的母亲把姐姐喂养大的。我们还小时,抱养姐姐的事母亲从没与我们提过,主要是怕影响我们姐弟的和睦。我的母亲经常教育我们兄弟姐妹要讲团结,家里要和气,兄弟姐妹要彼此爱护。姐姐出嫁后,我们姐弟的关系相处的还是那么好。</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是个明智的人,不仅含辛茹苦地养育五个儿女,还能够相夫教子,他教育我们不行撒谎,不许打架,更不能偷别人东西。我的母亲经常在夜晚如豆的灯光下,守在火盆旁,一边做针线活,一边给躺在被窝里的我们讲故事,我们常常在美妙的幻境中入眠。我的母亲不识几个大字,却懂得知识能改变命运的道理,即使家里有了困难,她也不动摇让我们姐弟读书的信念,再苦再累她都去承受。</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位孝敬长辈、心地善良、疼爱子女的伟大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风故事,犹如一缕阳光,给了我们温暖与力量,家人们始终坚守着“吃苦耐劳”、“品格高尚”、“善良贤惠”的家风传统。这些传统不仅让我们在物质上获得了丰收和幸福,更让我们在精神上获得了满足和升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