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重要公文——通关文牒

汪向明

<p class="ql-block"> 古代的重要公文——通关文牒</p><p class="ql-block"> 近日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火爆同时带火了取景地之一——山西的旅游。山西文旅部门趁热打铁,自9月起推出了一项“跟着悟空游山西”为主题的山西古建筑巡礼活动,并制作了冠名为通关文牒的导游图,激发了游客的兴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份通关文牒在佛光寺、崇福寺、小西天、玉皇庙四个景区领取,同时可在12个线下打卡点盖章并领取通关信物!</p> <p class="ql-block">  通关文牒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公文,又称作“通关牒文”,是古代通过关隘、国境时必备的通行证,类似土地革命时的路条、改革开放前的介绍信,出国则相当于护照。苏武出使匈奴不敢忘的“节”、玄奘取经所用的“度牒”都属于这类。</p><p class="ql-block"> 古代自有国家以来,过关越境都必须持有通关凭证,我国从夏商周开始就有以玉石金木等不同材料制成的信物作为过境凭证,被称为牙璋、封传、符节、过所、路证等。为了避免任何人只要取得过境信物即可过关的弊端,过境凭证随时代发展逐渐由单纯的物件转变成一种公文,于是这种公文——通关文牒就逐渐发展成记录有持有人、事由、所带物品、颁发机构、使用期限、发放日期等要素的专用公文。</p><p class="ql-block"> 通关文牒由石铜变为竹木,再由竹木变作锦帛、纸张,最后由手书变为印刷进而形成有统一模式的演变,既反映了我国护照的演变史,也表现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简单来说,通关文牒就是“官方通行证”,是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颁发的通过关卡时所必需的官方文书。牒文上须记有持照人姓名、籍贯、相貌(画像)、职业、出行事由及携带物品、发照日期、加盖官方印鉴等资料,以便各关卡验证放行。《明史 • 职官一》就有驿站、递运所“皆以符验关券行之……”和“及使人出关,必验勘合”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我国最早在以公文形式出现的通关文牒不会晚于三国隋唐时代。如《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情节:所到第一关东岭关时守将孔秀就问道“将军此去,必有丞相文凭?”后关羽再到黄河渡口,守将秦琪也问道“丞相公文何在?”(《三国演义》第27回)这里的“文凭”“公文”所指的就是通关文牒。《三国演义》虽为小说,但叙事也不乏有历史现实生活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西游记》第29回更是记录了唐僧度牒的全文:“南赡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凉德,嗣续丕基,事神治民,临深履薄,朝夕是惴。前者,失救泾河老龙,获谴于我皇皇后帝,三魂七魄,倏忽阴司,已作无常之客。因有阳寿未绝,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感蒙救苦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孤魂。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上有宝印九颗)</p><p class="ql-block"> 这则牒文记录了这本度牒由大唐国天子制作,因皇帝自我过错思念超度孤魂,经观世音菩萨指点特派遣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告知所到诸国知晓以行方便。度牒上还有“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的字样,意思是所到诸国,如果不想与我大唐国灭绝善缘的话就请放行,大有“大唐是持照者雄厚的后盾”的意思,充分表明了这本通关文牒的含金量,最后还显示了发文日期和印签。</p><p class="ql-block"> 通关文牒的申请及颁发,是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的。申请人必须依照自己的身份及所办事由和目的地决定向哪一级政府机构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即颁发相应的通关文牒。通关文牒在宋代被称为“关引”和“符牌”,元代一般以“公验”和“腰牌”为主,到了明代就有了“文牒”“关照”“符牌”和“堪合”等形式,清初称为“通关牒文”,到清末开始称为护照延续至今。尽管通关文牒的名称和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但其作为官方颁发的通行证的本质功能一直保持不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