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ul><li><b style="font-size:22px;">老子99岁,倒骑青牛西出函谷关,那么大年纪,风尘仆仆地,究竟要干什么,成了千古之谜,就连《史记》都说:“老子西出函谷,莫知所终。”司马迁都无法考证的事,后来却大有说辞,猜测大致有三:有的说到印度传道与释迦牟尼;有的说到秦国传道去了;还有人说得道升仙了。这些说法都似是而非,牵强附会。</b></li><li><b style="font-size:22px;">老子去秦国是肯定的,但不是传道,而是悟道。他在以往的传道过程中,已经明白,在战乱纷飞年代是行不通的,而且道很高深,不是一般人轻易能够理解的,所以传道是行不通的,还不如追根寻源去悟道,更符合实际。</b></li><li><b style="font-size:22px;">他为什么倒骑牛,而不正骑马呢?这个问题恐怕少有人追究。我细细想来才发现,马走急速,只能走马观花,难见本质;正骑,只能向前看,看到的是终点,终点是事物的归宿,等于灭亡;牛行走缓慢,如岁月悠悠,才能长久,更好地看清一切;倒着看,才能看到事物的起点。起点才是事物的根本,等于新生!他在《道德经》中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找到了事物的源头,才能看清事物的根本。</b></li><li><b style="font-size:22px;">反向运行,才是寻找道的动力;正向运行,如何看到根本呢?老子发现了逆向思维的妙处,出函谷关,就是为了逆向寻找大道的源头!</b></li><li><b style="font-size:22px;">寻源,没有比称为母亲河的中华文明源头黄河更好。世间万物都靠奔腾的水来孕育。奔腾才能产生活力,有了活力,才会产生神奇现象,这对“象天法地”的文明产生,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b></li><li><b style="font-size:22px;">中华龙文化的来源,与自然密不可分,黄河与长城,从空中俯瞰,都是龙一般的形象。黄河是地龙,为水脉;长城是天龙,为山脉。龙在水为文化发源;在山为人文脊梁。老子要到那里研究中华文化的源头;看一看伏羲在那样的环境中,是如何悟出了太极八卦。因为八卦是“象天法地”而来。这四个字,生动地概括了中华文化源头的科学性。《周易·系辞上》将这种现象解释得更细:“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这是象天);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是法地)。”河是黄河,洛是洛水,也属于黄河的一段。</b></li><li><b style="font-size:22px;">据说:七千年前,龙马跃出黄河,身负河图,伏羲见之,根据图案,绘制了河图。之后大禹治水,神龟献洛书,大禹根据洛书原理,战胜了洪水。这虽是神话传说,起码说明被后人称之为“宇宙魔方”的河图洛书与黄河、伏羲、大禹有关。可见黄河确实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这样的地方,老子能不向往吗?</b></li><li><b style="font-size:22px;">老子出函谷关,先到甘肃天水,那里是秦国的封地,是黄河最神奇的地方;是创八卦的伏羲与造人的女娲故居。只有了解八卦的创建源头、过程,才能更好地体悟宇宙的本源。所以老子选择到那里去,是合情合理的。</b></li><li><b style="font-size:22px;">他终身的愿望就是究竟大道之根本。晚年为了此心愿,才会拼尽最后一搏。一个人的重大选择,与他的世界观紧密相连。</b></li><li><b style="font-size:22px;">据考:伏羲出生成纪,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天水,很有传统文化氛围的名称。在易学中,有天一生水,水生万物的说法。意思为:天首先产生了水,水衍化了万物。北方为水,以积雪的形态,使水常年停留在那里,于是,雪成了天水的象征。</b></li><li><b style="font-size:22px;">天水市的太昊宫,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的庙宇。伏羲创八卦,奠定易学基础;造书契,创造文字雏形;结网罟,发展渔猎生产;制嫁娶,确定婚姻礼制。肇启了中华文明,被称为“龙祖”,历史上一直位列三皇之首,天水伏羲庙又被人们尊称为“中华第一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b></li><li><b style="font-size:22px;">因为伏羲被尊称人文始祖。庙中有伏羲陵墓,叫太昊陵。附近还有卦台山,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位于天水市北30公里的三阳川境内,是伏羲绘八卦的地方。山上至今还留有画卦台。周围山峰隽秀,溪流淙淙,河水中心有数处酷似太极图形的滩地,还有一个既如笋柱又似画笔的大石,名为分心石。</b></li><li><b style="font-size:22px;">最神的是,与画卦台隔河相望的龙马山,每逢云遮雾罩之际,给人以龙马忽隐忽现出没之感。所以《易经》开篇两卦,乾卦说龙,龙才能遨游天空,自强不息;坤卦说马,马能忍辱负重,奔腾不息。中华的龙马精神由此形成。</b></li><li><b style="font-size:22px;">伏羲居住在黄河边,又有象天法地的天赋,自然会沿着黄河多地考察。到过山西永和县的黄河第一湾,乾坤湾,那320度的河道流线美,与周围山上的各种色彩植物,构成了一个多样化的自然体系。远远望去,像是画家随意勾勒出的作品,给伏羲创作太极八卦,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b></li><li><b style="font-size:22px;">还有陕西与山西交界初的壶口瀑布,上游那缓缓流淌的河水,与壶口奔腾咆哮的气势,形成了缓急两重天的鲜明对比,对于伏羲萌生阴阳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看完这些,我才确信老子最终目的,定是黄河一带。</b></li><li><b style="font-size:22px;">女娲补天的故事家喻户晓。相传远古时代,天塌地陷,世界陷入巨大灾难。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五色石补好天空,斩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通阴阳除逆气,万灵始得以安居。</b></li><li><b style="font-size:22px;">还有黄帝与炎帝也生活在黄河边。《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少典是熊国的君主,古今学者考证,熊国在河南郑州一带,位于甘肃姬水。后居住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轩辕路。后人据此建有黄帝故里祠,占地面积100余亩。</b></li><li><b style="font-size:22px;">黄帝领导仓颉,开创了汉字,著有《黄帝内经》,为中医奠定了理论基础。炎帝开创了农业,尝百草,奠定了中草药的基础,这些始祖级的人物,都生于黄河,长于黄河,为人类的繁衍、文明,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b></li><li><b style="font-size:22px;">不管是太极、六十四卦、五行等等易学精华,都是从阴阳八卦体系中发展而来,大多数人只把它们当作符号已经很不错了,对于其中蕴藏的信息,更是无法理解,原因在于,我们只能用理性知识去认识。实际上,那些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符号,而是宇宙运行规律的秘文图,宇宙的真相,都在图中蕴藏着,用聪明才智发掘,显然不够,还得加上天人合一的悟性,在天时地利的巧合下,才能真正贯通。</b></li><li><b style="font-size:22px;">在悟性方面,人们很难做到,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进入其中。比如老子、庄子、黄帝等。即使这些先贤留下的文字,我们也难以全面贯通,因此出现了多种不同解释。原因就在我们的悟性与他们有一定距离。要想贯通那些秘文符号,只有心中无志,志在乾坤的人,才能在天人合一的道路上下功夫,并非死读书能够解决!</b></li><li><b style="font-size:22px;">黄河,孕育了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大禹五位始祖级的聪明才智与博大胸怀。因此,深谙历史的毛主席,视察黄河时对随行人员说:“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等于藐视我们这个民族。”</b></li><li><b style="font-size:22px;">老子当然是要去寻找天人合一那样的环境,至于探究出了什么,无文字记录,难以考证。真正悟道的人是不需要著书立说,因为已明白了万法皆空的大道不可轻传,非遇其人,说了反而遭人非议。何况道之博大精深,不是轻易能够说清的。即使他的五千言,也是在函谷关令尹喜的再三请求下,才写出来的,他并不想留有文字,所以成圣。</b></li><li><b style="font-size:22px;">繁体字聖的形状,上面是耳听口传,下面是王道,即耳听口传王道的意思。所以悟道者除了耳听、口说,是不留文字的,因为知而不言,言而难尽。只有通过悟性才能心中彻底明白!明白人才会不言道,不谈禅,不计荣辱,不问兴衰,不参生死,一切顺其自然!</b></li><li><b style="font-size:22px;">老子最终,就消失在黄河一带。对于这样的得道高人,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找到他的墓穴进行考证。《道德经》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明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他认为世间的最高法则是自然,那么终结定是自然而来,自然而去,不会有任何的人为造作。</b></li><li><b style="font-size:22px;">连继承老子道德思想的庄子都明白自然而来,自然而去的道理,在《列御寇》一文中说:我马上要死了。弟子们就商议如何厚葬他。庄子听后说:我以天为棺椁,日月为璧玉,星辰做珍珠,万物作陪葬,这样的葬礼,还不隆重吗?弟子们难以理解,哭着对庄子说:老师,那样的话,会被乌鸦啄、老鹰叼。庄子坦然地说:“确实会这样,但埋地下,会被蚂蚁啃,蛆虫蛀,都是被吃,为什么非得从乌鸦或老鹰嘴里抢下,送给蚂蚁、蛆虫呢?这不太偏心了吗?”看着哑口无言的弟子们,他又说:“死亡是回归自然,交给大自然处理就好了。”就安然离世了。(译文)</b></li><li><b style="font-size:22px;">庄子对于死亡都如此潇洒,难道老子会不如他吗?</b></li><li><b style="font-size:22px;">尽管老子后来对黄河文化的考证没有留下文字,但在之前留下的《道德经》中,已能看出他对大道之理有了深切感悟。</b></li></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