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说到黑山,不少人会想到《聊斋志异》、电视剧《倩女幽魂》中的黑山老妖,那是阴间的一座黑山,修炼成精,拥有万年道行的鬼中之王。现实世界里的黑山,除了我们熟知的辽宁、甘肃的黑山,在巴尔干半岛上,还有一个美丽的共和国叫“黑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地图上可以看到在亚得里亚海东岸,那一片橘红色的地貌,一个山峦叠起的国家。它的国土面积不及北京市,但国家虽小,人种强悍,历史上经常与威武的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作战。在巴尔干国家中,黑山是唯一没有被土耳其征服的地区。就是周围的邻居,它也没有惧怕过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黑山国双头鹰的国徽上,便可以看到他斯拉夫人的强悍禀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黑山在上个世纪曾是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中6个联盟国之一。后来其它4个加盟国相继独立出去,它与塞尔维亚又组成了新的国家,2003年把国名改成了塞尔维亚和黑山,简称塞黑。三年后同宗同文同种的两兄弟也分道扬镳了,从此世间再无南联盟,而一波三折后的黑山终于修成正果,于2006年宣布正式独立为——黑山共和国,简称黑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到这还没引起您关于它的更多记忆,那么您一定是位70后的年轻人了。让我们将时间倒回上个世纪70年代,歌曲《啊,朋友再见》就是南斯拉夫电影《桥》的插曲,而《桥》的拍摄地就在黑山,那时黑山还是南斯拉夫联盟的成员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黑山是巴尔干半岛最美丽的国家之一,也是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贫穷到GDP7000多欧,比欧盟最穷国家保加利亚还少了2000欧;贫穷到从2012年申请加入欧盟,至今还是候选国,欧盟怕它进来拖了后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清晨,从塞尔维亚兹拉蒂博尔小镇出发进入黑山,大巴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前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之前曾读到一篇文章说黑山到处都是黑色嶙峋的怪石,草木不生,这是上帝倒垃圾,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倒在了这里。但是我们看到的景象,则与之云壤之别,后来才知道,那些黑山石不在这条路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道路两侧是漫山遍野的绿树青草,松林边与草地上疏疏落落地坐落着漂亮的房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牛马在山坡上吃着草,河水静静地流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油画般平静的乡野,田园牧歌般的生活,贫穷的黑山国,剽悍的黑山人的生活环境真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看到山坡上、松林中这一间间独立的小房子,让我又想到这个古老的、民主制度根深蒂固的、勇于争取独立的民族,他们喜欢争执、不服从中央管教、宁可战斗也绝不妥协。子女独立、家庭独立、国家独立是他们的追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途中路过的两个小镇,房屋比较集中,而田园山野中的住户大都是一家一户独居一方,连房屋的朝向都东南西北各有其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在塞尔维亚看到的农舍也是各自独立,不像我们的农村同姓、同族几十家、上百家,甚至上千家聚集一起,这是截然不同的文化与追求。</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说法欧洲越往南家庭观念越强,越浓,但这种家庭观念显然不是单指几代人同居一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一路赏着美景,在山间行走了近4个小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午来到黑山北部《桥》的拍摄地——塔拉河的上游,塔拉河流到这里已经不是小木屋立于河中的静谧河道,而是欧洲最深的塔拉河大峡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远远的便看到一座大桥高高地横架于深谷之上。桥长366米,桥面距河面172米,峡谷深1300米。大桥初建于1940年,当时是欧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拱桥。二战时被炸毁,1946年重建,设计者是Mijat Trojanovi。</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南斯拉夫电影《桥》是根据当年游击队炸桥的史实改编,在此拍摄的。还有一部反映二战的英国电影《纳瓦隆突击队》中的大桥,也是在此拍摄,很多人看过,只是不知彼桥即此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电影中的桥</p> <p class="ql-block"> 德国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博士(左)</p><p class="ql-block"> 《桥》讲述了1944年二战接近尾声时,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国,途中的这座桥是必经之路,于是派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博士率重兵把守,以确保这唯一的退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游击队少校“老虎”,巴塔饰演)</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游击队少校“老虎”奉命带领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前去炸桥,阻断德军退路。他们找到了桥的设计者,经过一系列周密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走来的人,几乎无人不知这部影片。曾经津津乐道它的剧情和台词,许多人的口哨也是从那时学起的,意大利民歌《啊,朋友再见》成为《桥》的主题曲,更是人人会唱…… 仿佛全国人一起赴了一场盛宴,因为那是一个精神食粮极度匮乏的时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午餐安排在桥头餐厅,但大家顾不得吃饭,先跑去桥上拍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桥头有一军人的半身塑像,很多中国游客以为是电影《桥》中的“老虎”,纷纷与之合影。但他不是铁托麾下的游击队员,而是前朝南斯拉夫王国军队里的一名中尉——博日达尔·祖季奇( Bareugi),那是另一段感人的故事。尽管他是抗击侵略者的爱国英雄,但铁托时代不予宣传,是英雄的母亲为儿子竖起的雕像,这里是他的家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桥头的另一侧,还有一位工程师的墓碑。当年,游击队正是在他的指点下,把炸药放在了桥梁最薄弱的位置,将桥炸毁。1942年8月2日,德国人把这位工程师拉扎莱·亚乌克维奇杀死在桥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炸桥中爆破手多尼坠桥牺牲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对于中国游客《桥》是经典,也是情怀。当远远地看到这座桥时,耳畔便不时听到《啊,朋友再见》的曲调。一部电影,一座桥,一支歌曲,成为一代人的回忆,绵绵几十年的情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影片中工程师正在拉响炸弹)</p><p class="ql-block"> 许多人还记得班比诺在沼泽地上跳跃的身影;工程师拉响炸弹后浓烟中与桥同归的震撼;还有那一群战友加朋友的游击队员走在山冈上的剪影。电影毕竟是艺术创作,而现实世界里,他们又上演了一部怎样触动人心的剧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扮演老虎的巴塔与鲍里斯)</span></p><p class="ql-block"> 铁托时代以他的铁腕,暂时把国家凝聚一起,他一去世,这些族裔和信仰都不同的族群之间、联邦国之间的关系立马崩溃。</p><p class="ql-block"> 随着国家的四分五裂,演员们也各归其所,因宗派政治上的分歧,绝交反目者比比皆是。《桥》中的爆破手鲍里斯与扮演老虎的巴塔,曾是合作过17部电影、电视剧的密友,1991年鲍里斯在电视上公开宣布与巴塔断交。直到2006年,巴塔在做心脏手术之前才在电视台的撮合下,于屏幕上见了最后一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代的巴塔与鲍里斯)</p><p class="ql-block"> 巴塔还曾想把身患重病的导演卡尔瓦瓦兹用直升机接到贝尔格莱德治病,卡尔瓦瓦兹却拒绝,说他宁愿和他的人民一起死,也不愿让巴塔救他。后来,卡尔瓦瓦兹因心脏病去世,也有说是被饿死了。2016年5月巴塔也因病去世。啊,朋友再见!一语成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不去说这些残酷的事情了。塔拉河大桥所在地就是杜米托尔国家公园,这是一片被冰川与河流切割出来的非常美丽的地方,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塔拉河峡谷前行去往公园中的黑湖,一场不大不小的雨,全程伴随着我们。在浓密的黑松林中有一片清澈的湖水,雨雾朦胧中别有韵味,这是一个巨型冰川湖,湖边环绕着森林。林中有许多异兽珍禽,大概也在躲雨,不肯出来见我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里以前是没有人的,优美僻静,如梭罗的瓦尔登湖,“青蛙呜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大自然似乎在穿越黑山时遗失了它的珍珠,将杜米托尔留在了这里。雨中游客很少,人与自然融为一幅沉寂美丽的画面。我们离开杜米托尔公园时,雨渐渐停了,上帝好像是特意为我们安排了这场雨中赏湖的嘉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傍晚,来到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大巴直接把我们送到基督复活主教座堂,这是整个黑山共和国最大、最漂亮的东正教教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落日的余晖将教堂照耀得金碧辉煌,教堂内部装饰也极其华美,灯光、壁画以及彩色大理石拼图地面相映生辉。里面正在做礼拜,听不懂教义与歌词,但不影响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晚我们住在了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宾馆窗外的红房子,与远处青石裸露的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