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4年我调入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工作,开始了我31年的执教生涯。</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到熟悉的校园,回到了6系,心中感概万千,这里留下我6年大学生活的美好回忆: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四清”工作;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p><p class="ql-block"> </p> 教师生涯的开始 <p class="ql-block"> 回到6系,我有幸被分到了612教硏组,那时也称电子管教硏组。教硏组主任是徐淦卿老师。在我们大三时,我们从江宁“四清”回校上课时,徐老师给我们讲授过“电子管”的课程,60年代,徐老师已在高校电子类专业领域享有一定的盛誉,在我们6系教学工作中数头牌。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能与徐老师共事,是我此生之幸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教硏组的安排下,我辅导过学生的“大学物理”、“高等数学”,负责答疑,批改作业的任务。我还在四系电工实验室,与实验室的朱廷宝老师一起指导四、六系学生的电工实验。这些工作无形中夯实了我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之路没有尽头,为了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我必须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在工作之余,我跟班旁听和学习“微波技术”、“半导体物理”、“激光原理”、“激光技术”等6系相关课程和专业知识。我以前是学俄语的,为了适应工作需要,我又学习第二外语,通过了英语职称考试,一步步不断提升自己。我知道,上有年长的老师罩着,下有年青博士追着的竞争环境下,我只有不断努力再努力,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天上不会掉下餡餅,一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p> <p class="ql-block"> 我做事认真踏实,不管大事、小事还是家务事,我都会认认真真、任劳任怨的去完成任务。后来又安排我给徐老师讲授的“电子管”课程作助教。负责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学生实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77年,物理电子学领域内,电子管、离子管在无线电领域内已经大部分被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取代;微波技术与器件也向更高频率的毫米波发展;显示器件也不是电子束管一统天下;光通信成为通信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专业作了相应调整。在保留微波技术和电子光学专业主要基础课的情况下,开设了毫米波技术、光纤技术、通信原理、显示技术、红外物理与技术等课程。</p><p class="ql-block"> 612教硏组撤销后,成立了红外教硏组,这时教师开始分流,我和徐老师到了红外组,教硏组主任是徐老师,他主讲“红外物理与技术”课程。</p><p class="ql-block"> 一个优秀的教师,从来不是按照模板,把课本上的内容复制给学生,而是把知识打碎重组,吃进去,经过充分消化后,融化成自己的“货”,再对学生倾囊相授,这样的授课才有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1980年徐老师开设了新课“光电子学”,他把“红外物理与技术”课程交给我,为78级学生讲课,从此我踏上了三尺讲台。 </p> 三尺讲台,一世情 <p class="ql-block"> 初登讲台,充分备课是成功的前提。不打无准备的仗,只有备课充分,才会使自己充满信心,有了自信才能更好的发挥。备课绝对不是背课,必须把概念充分吃透,烂熟于心,确保正确、无懈可击才行。 在学生阶段60分就及格,而作为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100分才是及格。因此,我在备课过程中,会把每个概念的难点搞懂,精雕细刻,确保万无一失。</p><p class="ql-block"> 高校中70~76级工农兵学员都是推荐生。77、78级大学生属中国高教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从2000多万被耽误了青春的人群中,经过激烈的高考竞争后脱颖而出的群体。学生中年龄差异很大。我所教的6178级学生中,有的已经35岁,有的只有十几岁;有的成熟练达,社会阅历丰富,有的年少气盛。他们大多求知欲强,学习刻苦,普遍有一种“知识飢渴症”。坊间戏称“金77,银78”,他们都是时代的精英。</p> <p class="ql-block"> 在这精英时代的教学,如果讲课按照教材讲,那就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所以讲课必须穿插教材以外的内容,教材只能当参考书。讲课的内容要与教材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这样上课才会有吸引力,才能打造一个高效课堂。</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课更是重要,引人入胜的开场,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定要把第一节课上好。</p> <p class="ql-block"> 当我第一次登上讲台,几十双专注的眼睛齐刷刷地聚焦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没有絲毫慌乱和胆怯,因为“我巳准备好了”。</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课上,我把红外的应用前景,红外课程的整体概况作了精彩的讲述,然后进入红外物理的内容……由于备课充分,讲课时胸有成竹,镇定自若,思路如潺潺流水般顺畅,边讲边板书,全身心投入课堂,两节课下来,学生反响很好。万事开头难,有了良好的开端,以后讲课就更自信了。</p><p class="ql-block"> 我上课时,虽然备课笔记也放在讲台上,但从不翻阅,只是有备无患。我觉得看着备课笔记讲课,思路就不会流畅,只要备课充分,烂熟于心,上课时把“自己的货”潺潺外流,倾囊相授,才能得到高效课堂,三十年如一日,我从不懈怠。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一世东大。</p> <p class="ql-block"> 也不知道到了那一级开始,学生的学习风气发生了变化,课堂上,那齐刷刷的专注目光变得离散,出现了“低头族”。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分流:有认真听课,刻苦学习,准备考研的;有60分万岁,混文凭的;也有界于这两者之间的。</p><p class="ql-block"> “立德树人,生为首位”,良好课堂管理提到议事日程上了。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才能确保学生更专注于听课,实现高效课堂。</p><p class="ql-block"> 我讲课前,总会提前5~10分钟到教室,到学生座位上对照名单,逐一记住学生名字,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上课点名,课中提问,严格要求学生,增加过程性考核。对待学生严慈相济。守三尺讲台,育一方桃李。</p><p class="ql-block"> 对我们教师而言,“课比天大”,应该把教室作为安身立命的天地。我三十年如一日,用拳拳爱心和一絲不苟的教学风格,站稳了三尺讲台,培养了一批批电子领域的优秀人才。</p> 教材得奨 <p class="ql-block"> 教材对大学教学来说非常重要,它是教学内容和知识内容传播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指导书,是教师讲课的参考书。教材的知识体系要完整,逻辑性要強,内容前后承接要有序,结构要合理。徐老师与我合编的讲义《红外物理与技术》在長期教学实践中获得学生的良好反响,並在获得东南大学教材二等獎的基础上,编写了《红外物理与技术》教课书,並由电子工业部教材编审组择优选择,于1988年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于1992年荣获第二届机电部电子类专业优秀教材二等奨。</p> <p class="ql-block"> 1994年徐老师退休后,他所承担的“光电子学” 讲课任务由我来主讲。我后来又为硏究生开出了“光电子学” 课程。数十年的默默付出,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东大学子,也成就了我自己,我实现了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职称晋升。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青春。教书育人三十载,挚爱东大一世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