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张瀛书画篆刻展</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王伯敏先生题.1994年10月</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金石刻画臣能为</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沈侗廔先生题.1984年6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点线与篆刻空间构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 ●张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一,点线的审美与中国传统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点线作为造型语言,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彩陶上,运用点线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几何图案形象,使点线的组织和空间分布更加精美。随着人类的发展,在文字的造型上,点线更趋向于符号化、抽象化、意象化,逐渐形成了点线形式美的规律。可见,点线的审美形式蕴藏着同时代的文化内涵,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多元基础之上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点线虽然千变万化,丰富多姿,但可归纳为主要的两种审美形式;直线和曲线。直线显刚,曲线见柔,折转呈锐利,波弯则柔绵绵。刚中有柔,绵里藏针,是矛盾的统一,其审美作用,直线:直率、痛快、崇高,具有阳刚之美;曲线:柔和、秀丽、灵动、飘逸,具有阴柔之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点与线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形与神。形是基础技法性的再现,是点线的外在形式,是可见的;神是点线的精神性部分,是内涵的,只能意会的。可见,点线具有抽象的精神品格和具象的意趣情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中国古代以“太极图”作为整体地辩证地把握自然的思维模式,其中黑白、阴阳、对称、均衡、变化、统一等形式法则,反映了宇宙空间丰富多彩的变异。而不同的空间变异又各有其不同的审美内涵与审美感受。作为艺术形式中的空间变异,是由点线的疏密、长短、大小、曲直、粗细、方圆等不同变化,而形成空间感受的不同。这就说明了艺术形象与空间构成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处理这些空间的办法,就是运用抽象的点线构成形式。,因此,篆刻艺术从内涵到形式,其笔法与刀法、篆法与章法、变化与均衡、节奏与韵律,以及朱白(即黑白)、刚柔、动静、虚实、疏密、开合等,无不与这些形式法则相一致。可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篆刻艺术在思想意识上不是单一的,它是与社会,与自然相互联系的。我们从大量出土的历代篆刻中,从印面空间构成形式上不难看出,点线的审美规律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其文化气息和时代精神,正通过篆刻的方寸之地表现出来。</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二、篆刻艺术的点线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篆刻艺术中的点与线,有别于其它类别艺术(如书法、绘画、图案等)中的点与线。篆刻是以汉字作为基本形象,通过篆法,章法,刀法的综合形式,表达各种审美感受和充分展示其特有的点线美。其特点表现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1、明确肯定,概括简练:篆刻中的点线虽然具有符号性,意象性和抽象性,但它是通过文字的结体而使点线具体化,形象化,并具有文字的象形、会意功能,因此显得明确而肯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篆刻中的点线充分体现了篆刻家主观想象能力,带有很大的主观因素,作者可根据自己创作时的主观情感而使点线高度概括简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2、千变万化、生动自然:篆刻中的点线是丰富多姿、千变万化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哲学思想;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在印面上通过刀法形成的镌刻美,使印面的点线即是平面的构成形式,又具立体性,使其二维的空间构成形式通过雕刻成为三维的空间形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3、刀笔合一,形神并重:篆刻中的点线是以刀代笔,镌刻而成的,因之其点线具有一种特殊的镌刻美。是书法、绘画中以笔锋产生的点线所难以达到的一些特殊审美感受。如屋漏痕、锥划沙、虫蚀木、折钗股等,在篆刻的刀法之下,便能形象地表现出来,既具书法美,又有刀法美,刀笔合一,相得益彰,创造出意趣别具的点线美感——金石味。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篆刻中点线的运动方向和排列组合形式,虽是外在的形象,但它又是点线的深层审美内涵“气韵”之所在,是对点线形象自身的超越,创造了点线的精神境界,篆刻的点线不仅因其空间分割而成为汉字,而且要有意识地处理点线之间的关系以符合美学法则,所以它是可以优化的设计,是注重形神兼备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三、点线的镌刻与情感表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点与线是篆刻艺术的灵魂。篆刻艺术的点线形式美,是篆刻家对点线的运动规律的感情和审美积淀。点线的精神刻画有独立的审美要求,因为,点线的情感转达,在绘画、书法中,是通过毛笔传达的,而在篆刻中是用刻刀来实现的。篆刻是在笔的书写基础上,通过用刀表现出笔不能表达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使点线自身具有“金石感”。这也是篆刻艺术的基本要求。如果离开了点线的情感特征,再好的空间构成形式也是徒有躯壳,苍白无力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篆刻因受实用和自身材料的限制,以特殊的手段来表达篆刻艺术的情感和篆刻艺术的形式美感。篆刻家以刀代笔,通过刀的运动,使简单平常的点线,赋予以最丰富、最神妙、最具体、最抽象、最深刻的审美内涵,它对篆刻艺术的发展创新,对篆刻艺术审美规律的形成,产生了决定因素。篆刻家把对自然的感受,气质修养,情感格调,通过镌刻予以点线化,使篆刻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是篆刻家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对象的统一,是以情观物的结果,是把主观对象的点线、文字、内容、构成形式,有规律的相互融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在治印过程中,点线既是造字的形式转达的特殊材料,又是抒情的手段,是形式又是内容,以情韵注入点线,借文字的书写,蕴含着心理暗示和情感的导向作用。以心力、手力、腕力把情感转达出来。以力的感悟,刀的运动,使线条出现了起止、曲直、快慢、轻重、缓急、正侧、长短、粗细、奔放、雄强、古拙、空灵、秀逸、光毛等线的自身个性组合形式和精神特征,使点线产生了:运动、变化、节奏、韵律、骨力、气韵、品格、意境等美感内涵。来体现作者的性灵,抒发作者的激情。刀的运动构成了点线的立体空间视觉特征,把篆刻的平面材料的二维空间构成形式,通过雕刻转化为三维空间的构成形式的视觉意象,通过钤印,再返回为平面的空间构成形式,最终达到篆刻的视觉审美效果。因此,点与线是具体而又抽象的符号,直观而又深刻的意蕴,它作为汉字的骨架、通过镌刻美,获得更深层的审美内涵,使篆刻艺术精神之美更为显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点线质感特征的表现,线条之间的对比和衬托,以及通过镌刻转达点线的骨力神韵,都是为了完成对其内在本质的揭示,这也是篆刻艺术所追求的最高标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四、点线的空间构成形式与篆刻的时代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篆刻艺术,方寸之地,气象万千。在篆刻的空间构成中,由于点线构成形式的不同变化,造成视觉审美的差异,这就对篆刻的风格流派和时代特征产生了重要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不同时代的篆刻艺术,其点线的空间构成形式则不同,它们的时代特点尤为显著。点线在篆刻中,是篆刻语言的“特殊符号”,决定着篆刻家的艺术风格,我们从古玺印、秦汉印、鸟虫印。浙派、皖派等流派印中。可以看出它们篆刻风格和时代特征的明显不同。吴昌硕与齐白石篆刻艺术中的点线韵味和品格也相距甚远。点线的特点是篆刻家个性的显示,都具有独特的空间构成形式和时代特征。我们从历代篆刻作品分析、研究中不难发现,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的点线的特点和篆刻的空间构成形式,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各篆刻家都带着他那个时代的情感,而赋予篆刻以新的艺术品格和时代精神,这种审美思想是与时代的契合,千百年来,篆刻艺术因受实用和制作形式的限制、其汉字的本体和篆刻的形式未有变化。而构成篆刻艺术的主要艺术语言一一点、线及印面的空间构成形式和镌刻的刀法,则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创造了篆刻艺术新的空间构成形式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在当前我国新的改革开放历史时期里,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艺术的冲撞与融会,直接或间接促使着篆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在这一时期里,篆刻家审美意识和观念在变化,现代篆刻的空间构成的时代品格也必然产生变化。在篆刻艺术家王镛、韩天衡的篆刻作品中,民族精神和当代品格的追求,点线的特点和空间构成的时代气息尤为突出。由此可见,篆刻艺术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当代篆刻家在艺术精神上追求生命的自然回归、返朴归真、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使篆刻艺术的点线的时代特征和空间构成的审美品格更加强化,更具时代气息,必将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点线艺术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 《现代书法》1998年第2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b><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关于艺术家</b><b style="color:rgb(1, 1, 1);">||</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张瀛</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 本名张莹,字君碧,号石音。原阜阳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曾任中国画、美术学教研主任,曾兼任安徽旅游职业学院艺术系主任。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傅抱石研究会副会长,广行书画院副院长。1984年毕业于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主要从事中国画、书法、篆刻的教学和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 美术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和省级展览并获奖。并载入《20世纪国际书法精作博览》、《国际现代书法集》、《中日书法作品汇观》、《国画家》、《中国花鸟画》、《美术大观》等。传略被编入《中国当代名人录》、《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大典》。不断推出教学及专业理论研究新成果,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新美术》、《中国美术》、《中国花鸟画》、《中国美术教育》、《饰》、《现代书法》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并获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