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大展:金字塔之巅——图腾卡蒙的时代

✨🌟吱吱🌟✨

<p class="ql-block">上博入口处趴着两只狮身人面像</p> <p class="ql-block">展馆外贴着的埃及展海报</p> <p class="ql-block">展馆内</p> <p class="ql-block">辛努塞尔特一世雕像头部(拉美西斯二世挪用)</p><p class="ql-block">花岗岩</p><p class="ql-block">高235厘米</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约公元前1985一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米特拉希纳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是花岗岩雕刻而成的辛努塞尔特一世法老雕像的头部。</p><p class="ql-block">辛努塞尔特一世是中王国时期第十二王朝的第二位法老,也是该王朝最强大的统治者之一。在位期间,他将埃及的南部边界扩展到第二瀑布,远征利比亚,组织开发了西部沙漠的绿洲地区,还在卡纳克、科普托斯、象岛乃至努比亚等多地留下了自己的纪念性建筑。在这尊雕像中,国王辛努塞尔特一世头戴着象征上埃及王权的白色王冠,下巴上装饰着假胡子,这类国王雕像的形式被称为奥西里斯式雕像,而在完整的雕像中,国王周身包裹着裹尸布,双臂交叉于胸前,手中握着象征生命的安柯符号。在古埃及神话里,冥界之主奥西里斯曾是统治埃及的神王,不仅成为了第一具木乃伊,还第一次成功实现了死而复生,因此这类雕像通常放置在国王的祭庙里,旨在将过世的国王与奥西里斯等同。</p><p class="ql-block">雕像上还出现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名字。拉美西斯二世是新王国时期第十九王朝的著名国王,他可能是古埃及留下最多雕塑作品的君王。他的雕像散落在埃及的各个考古遗址中,也被全球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在众多署名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中,有一部分是在他统治期间制作的,而另一部分则是挪用自其他埃及先王的雕塑。这尊雕像头像就是如此,最初属于辛努塞尔特一世,后来被雕刻上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名字。这种挪用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埃及王权的政治逻辑,就是以杰出先王的荣光和记忆来强化当代国王的合法性和权威性。</p><p class="ql-block">出土地米特拉希纳位于埃及北部的孟菲斯附近,因这尊雕像的发现而具有重要的考古意义。</p> <p class="ql-block">穿着古代埃及服装的工作人员</p> <p class="ql-block">埃及展分三个展区:图腾卡蒙的时代、萨卡拉的秘密和法老的国度。</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的时代</p><p class="ql-block">1922年,在底比斯帝王谷发现了国王图坦卡蒙陵墓。墓中出土了近五千件珍贵文物,奢华壮观,引发了全世界的“埃及热”。图坦卡蒙所处的18王朝,古埃及正在发生什么样的转型?为何在此时的埃及出现了“一神崇拜”?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少年法老,完成了对传统的回归?</p> <p class="ql-block">图腾卡蒙的时代展区</p> <p class="ql-block">花形串珠项链</p><p class="ql-block">费昂斯、萤石</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手形响板</p><p class="ql-block">象牙</p><p class="ql-block">第18玉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响板是古埃及最早的打击乐器之一,在宴会、葬礼游行和宗教仪式中使用,形状如人的手臂,腕部佩戴手镯或其他装饰。也有一些响板制作成莲花、人或动物头颅的样式。这种乐器多由女性、尤其是跳舞的女性使用。两块响板通过顶端的小孔被系在一起,使用时相互撞击,发出声音。</p> <p class="ql-block">王后阿荷太普的黄金手镯,带阿赫摩斯王名与双斯芬克斯</p><p class="ql-block">金、红玉髓、青金石、长石</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手镯的主体部分一半采用了绞丝工艺,另一半则在黄金表面以青金石、红玉髓和长石镶嵌成交替排列的杰德柱和泰特结。</p><p class="ql-block">手镯顶部是精美的立体雕刻,由一个王名圈和一对斯芬克斯组成,王名圈里刻有以下铭文:“拉神之子阿赫摩斯,愿他永生”。</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圣甲虫</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迈赫普里的努恩碗 </p><p class="ql-block">费昂斯 </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36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只努恩碗上装饰了羚羊、鱼和水纹。羚羊象征美丽、敏捷和多产;鱼象征肥沃和富饶;水纹代表“努恩”,即创世神话中的原始混沌之水,是世界最初的模样和生命的开端。在努恩之水中升起了原始之丘或莲花,最初的神灵阿图姆从中出现并开始创世。古埃及人相信,即便完成了创世,代表混沌的原初之水仍包围着埃及,伴随着太阳每一次从中升起,创世神话将不断重演。</p> <p class="ql-block">饰有莲瓣纹的彩绘瓶</p><p class="ql-block">木、石膏</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瓶</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阿蒙神头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头像的平顶冠及两侧残存的双羽饰表明它来自一尊阿蒙神像。阿蒙起初是底比斯的地方神,其名字在埃及语中的含义为“隐藏”或“不可见”。从中王国时期开始,他的地位迅速上升。到了新王国时期,阿蒙成为整个国家的至高神,甚至被称为“众神之王”,埃及人为他修建了数不胜数的神庙。</p><p class="ql-block">阿蒙通常表现为戴着王冠的男性形象,王冠上插有两根长长的羽毛。他也会以公羊头人身的形象出现,狮子、巨蛇和埃及雁时常被作为阿蒙的象征物。</p> <p class="ql-block">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王名的塞赫迈特坐像 </p><p class="ql-block">红花岗岩 </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 </p><p class="ql-block">卡纳克的穆特神庙出土 </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的法老阿蒙荷太普三世为塞赫迈特建造了大量神像,学者认为这是为了安抚女神,平息她的怒火,同时召唤她作为保护神的积极力量。</p><p class="ql-block">雕像出土于卡纳克穆特神庙的第一庭院。女神左手持象征生命的安卡符号,头顶的太阳圆盘和圣蛇徽标则象征其神性和危险性。座椅侧面刻有代表北方的纸莎草和代表南方的睡莲,二者之间是象征上下埃及统一的心肺符号。</p><p class="ql-block">左侧铭文:善神,仪式之主,涅布玛特拉,被畏惧之主塞赫迈特所爱,赋予永生。</p><p class="ql-block">右侧铭文:拉神之子,阿蒙荷太普,底比斯的统治者,被畏惧之主塞赫迈特所爱,赋予永生。</p> <p class="ql-block">泰伊王后站像</p><p class="ql-block">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泰伊是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妻子,是埃赫纳吞的母亲、图坦卡蒙的祖母。她出身于上埃及的非王室家庭,这在以母系血缘决定王位继承(即以迎娶嫡公主为先决条件)的古埃及是非常罕见的。泰伊王后在国王心中有着重要地位,二人的名字和形象几乎一起出现在当时所有的纪念碑上,她也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活跃于帝国的外交事务中,在埃赫纳吞统治早期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王后雕像身着贴身长袍,头戴假发,手持蝇拂。蝇拂通常由羽毛、象牙等精细材料制成,兼具实用功能和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权威、声望以及神的眷顾。挥舞蝇拂的动作象征着统治者在天地两界维持秩序和掌控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饰有黄金、象牙和费昂斯的木箱,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王名 </p><p class="ql-block">木、费昂斯、金、象牙、乌木 </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 </p><p class="ql-block">帝王谷46号墓出土 </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只木箱出自泰伊王后的父母尤亚和图雅的墓葬,出土时内部还装有蓝色圆棒(因装饰物丢失而功能不明)和黄金制作的哈托尔女神头像。木箱制作工艺极其考究,带有国王阿蒙荷太普三世和王后泰伊的名字,因此很可能由王家工坊制造,是国王夫妇送给王后父母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在王室姻亲、阿蒙荷太普的王后泰伊的父母尤亚和图雅位于帝王谷的墓葬中发现的最精美的物品之一。盒子由木头制成,装饰有黄金、象牙和绿松石蓝,盒子上面有国王阿蒙荷太普三世和王后泰伊的名字。因此,人们认为它们是国王送给岳父岳母的礼物,由王室作坊制作,这也就解释了它们的精湛工艺。</p><p class="ql-block">这个木箱安装在四个木腿上,顶部有一个盖子。外部完全被蓝色费昂斯镶嵌板、镀金装饰和象形文字铭文覆盖,体现了这对王室夫妇的财富和威严。此外,它还镶嵌了象牙片,这些象牙被染成粉红色,雕刻了细致的场景和图案。盒子的盖子是圆形的,上面有令人惊叹的装饰,盒子内部衬有粉红色亚麻布。</p><p class="ql-block">盒面不同图案区域的边缘用红蓝相间的饰带装饰。侧面蓝色区域写着国王和王后的名字以及他们的祝福话语,下方是一排由权杖、象征生命安卡护符和代表“所有”的象形文字构成的复合图案,意味祝福他们获得全部生命力和权力。盒子的盖子上是一组对称图案:下部是一位神灵坐在代表黄金的象形文字符号上,他双手各穿过一个安卡符号拿着一根代表“年”的棕榈枝,头顶的四个象形文字符号意为“给予生命、稳定与权力”;上方是国王的拉神之子名和上下埃及之王名,两个名字被写在装饰有双羽冠和日轮的王名圈内,头顶是日轮和两只圣蛇标头。盒子被发现时里面仍有物品,一个是蓝色的圆棒,另一个是黄金制作的哈托尔女神的头像。</p><p class="ql-block">这个收纳盒不仅具有储物容器的实用功能,而且具有深刻的象征和仪式意义。它可能在当时的宫廷和宗教仪式中发挥了作用,反映了法老和王后在世俗和神圣领域的重要性。作为卓越艺术和王家赞助的体现,装有黄金、象牙和费昂斯的收纳盒是古埃及文化遗产的不朽证明。</p><p class="ql-block">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供图</p> <p class="ql-block">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名字的镶嵌象牙小木匣 </p><p class="ql-block">木、象牙 </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这件木匣制作于阿蒙荷太普三世统治时期。阿蒙荷太普三世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富有、且最有权力的国王之一,他统治的时期常被称为埃及的“黄金时代”。木匣上精心镶嵌了小块象牙作为装饰,象牙在当时是一种象征财富和地位的珍贵材料。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名字出现在木匣上,表明这只匣子可能专门为王室成员定制,用于存放珍贵的珠宝饰品,或是在宫廷典仪中使用。</p> <p class="ql-block">带有贝斯神形象的木椅 </p><p class="ql-block">木、颜料、金、银 </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46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木椅出自泰伊王后的父母尤亚和图雅的墓葬。在图坦卡蒙墓被发现之前,尤亚和图雅墓(KV46)堪称帝王谷中保存最为完好、随葬品最精美丰富的墓葬。在椅背的图案中,侏儒模样的贝斯神站在两位持刀的塔沃瑞特女神之间。贝斯是家庭的保护神,也司掌音乐和舞蹈。塔沃瑞特则通常被刻画成双足具有猫科动物特征的雌河马。雌性河马因其凶猛的护崽行为而被古埃及人尊为家庭的保护神。塔沃瑞特与贝斯两位神祇具有相似的职能,因此通常一起出现。</p> <p class="ql-block">尤亚和图雅的凉鞋</p><p class="ql-block">草</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绘有植物和鸟类的地砖 </p><p class="ql-block">石膏、颜料 </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时期因18王朝晚期国王埃赫纳吞迁都“阿赫塔吞”、即今天中埃及的阿玛尔纳而得名,这一时期始于埃赫纳吞的宗教改革,终结于图坦卡蒙继位后对原有多神信仰的恢复。伴随着宗教改革的进行,传统的艺术准则被打破,新的艺术风格诞生。阿玛尔纳时期的艺术倾向于以自然主义的方式描绘自然万物与生活场景,动植物成为重要题材。宗教改革失败后,阿玛尔纳的艺术风格依然有一部分保留了下来,并影响了后来的埃及艺术。</p><p class="ql-block">这件彩绘地砖来自阿玛尔纳的“南宫”,即埃赫纳吞为其长女梅丽塔吞建造的宫殿“玛汝阿吞”(Maru-Aten)。彩绘中的沼泽画面里有芦苇、纸莎草和莲花等水生植物以及一只正要起飞的野鸭。在古埃及,沼泽既象征世界原初的混沌,也因其丰富的物产而成为丰饶和收获的象征。</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时期指的是第十八王朝从埃赫纳吞宗教改革开始到图坦卡蒙结束改革的这段时间。这场改革在宗教上否定了其他所有神灵,独尊阿吞为唯一的至高神。宗教改革伴随着传统艺术准则的打破,促进了新的艺术风格的勃兴。阿玛尔纳艺术一改传统的刻板风格,倾向于以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方式描绘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场景。其中动植物成为重要的艺术题材之一,在埃赫纳吞修建的新都城埃赫塔吞的宫殿中大量使用了这样的地砖。在改革失败后,这样的风格仍然部分地保留了下来并影响了后来的埃及艺术。</p><p class="ql-block">这块带有鸟类和植物的彩绘石膏地板来自于阿玛尔纳南部一个被称为“美鲁阿吞”的宫殿,这座宫殿是为埃赫纳吞的女儿梅里塔吞而建。1891年,皮特里在这座宫殿E厅发现了众多墙画、地板画以及各种装饰品,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转角处被称为北哈里姆的著名的彩绘路面。大量的碎片展示了以动植物为主题的高品质绘画,它们以南方的风光为主题。水生植物和纸莎草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与创世神话有关——原初世界以及最初的生命形式正是来自这样一片混沌水域,因此水生生物的场景象征着战胜死亡和混沌。在新王国时期,战胜混乱的主题获得了更广泛的意义,在帝王谷图坦卡蒙墓中发现的镀金神龛外壁上,王后安克希那蒙就手持着野鸭。</p><p class="ql-block">这块彩绘石膏地板上描绘了一幅沼泽场景。地板使用了蓝、绿棕、黄色的颜料,描绘了沼泽中芦苇、纸莎草和莲花等水生植物以及一只正要起飞的野鸭。整个场景构图清新而富有自然气息。沼泽场景的主题在古埃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含义。一方面,沼泽泥泞难行且充斥着危险的生物,因此代表了世界原始的混乱状态,因此需要通过刺杀河马、行船、捕鸟或捕鱼等活动驱散未知的危险。另一方面,尼罗河沼泽为古埃及人带了丰厚的物产,因此也是丰饶和收获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图雅的卡诺匹克罐 </p><p class="ql-block">雪花石膏(石灰华)、颜料、石膏、金、木乃伊内脏、亚麻布 </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46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由雪花石膏制成的卡诺匹克罐,其盖子制成了人首的模样,人首的眼睛和罐子上的象形文字用黑色颜料勾勒。这个罐子属于十八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岳母图雅,年代为公元前1390年至公元前1352年之间。作为国王的姻亲,阿蒙霍特普的岳父尤亚(Yuya)及岳母图雅在现在被称为帝王谷的王室墓地中得到了奢华的安葬。他们的陵墓于1905年被来自罗德岛的美国商人戴维斯发现。这座古墓完好无损,幸运地躲过了历代盗墓贼的掠夺,因此在图坦卡蒙墓被发现之前,这对夫妻的坟墓是帝王谷中保存下来随葬品最精美而丰富的。</p><p class="ql-block">卡诺匹克罐是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过程中使用的容器,用来储存和保存主人的内脏,以备来世之用。这种罐子共有四个,分别用来存放特定的人体器官:胃、肠、肺和肝脏。之所以不存在放置心脏的罐子,是因为埃及人认为心脏是灵魂的所在,需要在“末日审判”中去称量心脏,因此心脏被留在身体里。而上述四种器官则从尸体中取出,用泡碱仔细处理,然后放入神圣的罐子里。</p><p class="ql-block">到了第十八王朝晚期,罐子的盖子上已经出现了荷鲁斯的四个儿子。他们分别是保护肺的狒狒首神灵哈比,保护胃的豺狼首神灵多姆泰夫,保护肝的人首神灵艾姆谢特,以及保护肠的鹰首神灵克贝克塞努弗。这只罐子上面的人首表明这是神灵艾姆谢特守护下放置肝脏的卡诺匹克罐。</p> <p class="ql-block">尤亚的彩绘萨布提匣</p><p class="ql-block">木、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尤亚的木制萨布提俑</p><p class="ql-block">木、金</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尤亚的镀金萨布提俑</p><p class="ql-block">木、铜</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是18王朝权臣尤亚夫妇的随葬品,两件萨布提俑和彩绘萨布提匣为尤亚所有,卡诺匹克罐则属于其妻图雅。尤亚拥有“神之父、赫利奥波利斯的塞姆祭司、下埃及的重臣、阿蒙第二祭司”等头衔,其中“神之父”的荣誉头衔一般指国王的岳父,尤亚本人正是国王阿蒙荷太普三世的王后泰伊的父亲,他出身于上埃及的一个富庶之家,其名字的拼写方式似乎暗示着他拥有外族血统。尽管从未做过埃及国王,尤亚和妻子却被安葬在帝王谷中,这对夫妻在朝野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纳吞)巨像</p><p class="ql-block">砂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公元前1353-前1335年)在其执政的第四年改名为埃赫纳吞,意为“阿吞神的阿赫”,并大力推行以日轮之神阿吞为中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举措。</p><p class="ql-block">这座埃赫纳吞巨像是一组造型相同的雕像的其中之一。这组国王巨像高约四米,曾矗立于卡纳克神庙东侧的一座阿吞神庙中。不同于传统国王雕像英武健美的风格,埃赫纳吞的形象阴柔,有着狭长的双眼和下巴。巨像的手腕和手臂上刻有埃赫纳吞宗教的祷文:万岁!在地平线上欢庆的拉-荷拉克提!如阿吞的光芒一样!</p> <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即阿蒙荷太普四世,无疑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统治者。他对埃及的统治大约持续了18年,统治时期约为公元前1353-1335年,并以迁往阿玛尔纳的新首都为界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阿蒙荷太普四世时期以底比斯的阿蒙神崇拜为中心;第二期埃赫纳吞时期以阿肯塔顿的阿吞神崇拜为中心。在位的第四年,阿蒙荷太普四世更名为埃赫纳吞,意为“阿吞神的阿赫”,阿赫即古埃及人世界观中的一种灵魂。他大力推行以太阳日轮阿吞神为核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其反传统性直接地体现在艺术风格的创新和转变上。</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死后不久,他的纪念物就被拆除或隐藏在后来修建的建筑下面,他的雕像被推倒、毁坏或摧毁,他的名字从未被收录进其继任国王统治时期的任何石刻或纸草书写的王表之中。直到19世纪20年代初,随着象形文字的破译,埃赫纳吞的名字才得以重新为人所道。</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创作了阿吞神颂歌,它被誉为古埃及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他还在统治期间将当时的口语抬高为官方的书面语。埃赫纳吞、他的妻子纳芙蒂蒂与太阳圆盘一起成为了宇宙的中心,这深刻地改变了埃及艺术的主题与风格。阿玛尔纳艺术因国王埃赫纳吞在埃及中部地区营建的新都城而得名。因为在短短十七年里造就了与其他时期截然不同的独特风格,所以阿玛尔纳艺术在古埃及艺术中显得格外迷人。</p><p class="ql-block">这尊埃赫纳吞巨像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之一。埃赫纳吞巨像是一组相似造型的雕像,并且以砂岩为原料,它们原本有约4米高,被安置在卡纳克神庙东墙外的阿吞神庙。这些雕像几乎完全与埃及传统审美决裂:巨像所表现的特征与埃及法老英气健美的传统形象大相径庭。</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头顶上下埃及之主的红白王冠和王巾、额前装饰着眼镜蛇、下巴戴着蓝色假胡子,王冠和左臂上侧的部分保存完好,依然可见曾涂有颜料的痕迹,而他的双臂交叠抱于胸前,双手紧握象征王权的连枷和权杖。</p><p class="ql-block">这尊巨像的手腕和手臂处似乎刻有埃赫纳吞热烈推行的教义里的阿吞神圣名:愿地平线上尽享欢乐的拉-荷尔阿赫提万岁,他的光芒就是阿吞的光芒!这意味着纵使在艺术风格上背叛了传统,实际上却完全没有脱离埃及王权的基本象征。</p> <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头像</p><p class="ql-block">石英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件雕像最初被记录为“第18王朝末期一位英俊国王的头像”,后来被确认属于纳芙蒂蒂王后,可能曾是一座组合雕像的头部。</p><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是埃赫纳吞的王后,雕像刻画了她的优雅容貌,细节写实,线条柔美,具有阿玛尔纳时期艺术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的头雕由红色石英岩雕刻而成,属于第十八王朝。</p><p class="ql-block">头雕的眼睛和鼻子受损较为明显,额头以上和脖子以下的部分皆缺失。雕像发现于1916年,最初被记录为“十八王朝末期一位英俊国王的头像”,后来又被认为是纳芙蒂蒂的头像。它可能是阿玛尔纳时期一个雕像组合的一部分,包括纳芙蒂蒂和埃赫纳吞的公主们。</p><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是第十八王朝法老埃赫纳吞的王后,雕像刻画了这位女王优雅的容貌:高高的颧骨,斜视的眼睛,弓形的眉毛,丰满的嘴唇和细长的脖子。整个头雕具有强烈的阿玛尔纳时期的艺术风格。埃赫纳吞在其在位的十七年里领导了一场文化、宗教和艺术的大变革。在他在位的第六年,他把首都从底比斯迁往北面的阿玛尔纳,并将其改名为埃赫塔吞,这一时期也因此被称为阿玛尔纳时期。阿玛尔纳时期除了著名的宗教改革,其艺术形式也呈现出相当特殊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及家人浮雕</p><p class="ql-block">结晶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块石灰岩板曾用于装饰通往阿赫塔吞(阿玛尔纳)王宫中央大厅的坡道。浮雕画面中,埃赫纳吞及其家人正在为阿吞神举行仪式,阿吞神呈现为日轮的形式,其光线末端化作一只只人手,代表将神的恩赐传递给国王一家。这些光线带来生命、欢乐与繁盛,照耀着人间的每个角落。</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时期,阿吞被升格为唯一的造物主,象征着光和生命的源泉,而埃赫纳吞宣称自己是阿吞之子,也是人与神之间的唯一媒介,因而只有王室成员能参与仪式并与阿吞神互动。阿吞神庙在建筑形式方面也与传统神庙不同,它没有屋顶,完全敞开在苍穹之下,使阿吞神的光芒能照射到神庙的任一角落。</p> <p class="ql-block">阿肯塔顿城的宗教建筑是研究阿吞崇拜的神圣仪式与象征体系的重要材料。与埃赫纳吞统治早期的那些卡纳克东面的神庙一样,阿玛尔纳地区的神庙、祠堂和神龛是古埃及宗教思想史上最独特阶段的重要物质遗存。从埃赫纳吞的朝臣墓葬里所描绘的仪式和游行,到现存的神庙地基与墙壁,阿玛尔纳的建筑遗迹依旧能够为阿吞崇拜提供全新的见解。这块石板便是通向阿肯塔顿王宫中央大厅的坡道两侧墙壁上的一块。</p><p class="ql-block">太阳圆盘阿吞神的神庙在土地规划和建筑结构方面与传统的埃及神庙截然不同,尤其与阿蒙-拉的神庙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通常是内部密闭的隐秘空间,而阿吞神庙则彻底敞露于天空之下,没有任何屋顶结构。如此一来,阿吞神就能全天候地照耀神庙的所有角落,这正与埃赫纳吞倡导的新教义如出一辙。在此期间,不再有任何人形或混合形态的神明受到供奉,只有太阳神以太阳圆盘的单一形态接受埃及人的崇拜,而它的光芒末端以人类手掌的形式向信众传递神明的恩赐。这些光线带来了生命、欢乐与繁盛,显示出独一无二的美,甚至能照亮一切水体的最深处。</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时期,阿吞神被埃赫纳吞升格为唯一造物主,象征无所不在的光和生命的源泉,而埃赫纳吞宣称自己是阿吞神之子和人神之间的唯一中介,只有王室家族可以直接与阿吞神互动,参与阿吞神的各类仪式。埃赫纳吞的一神教改革显然遭遇了巨大的阻力,特别是来自传统神祇阿蒙及其神职人员的抵抗,正因如此他的继承者在他去世后逐渐恢复了多神教的崇拜,并逐步抹去了埃赫纳吞及其宗教改革的痕迹。</p><p class="ql-block">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供图</p> <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浮雕</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公主形象草图</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草图中的小公主梳着儿童特有的侧辫发型,正悠闲地吃着手中的烤鸭。与古埃及艺术中常见的宗教和仪式主题不同,在阿玛尔纳时期的艺术中,富有生活趣味的画面大量出现,人物的姿态也更加闲适,呈现出一种更加生活化和人性化的观察视角。</p><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鸭肉是人们经常食用的肉类之一。尼罗河谷与三角洲的丰茂沼泽为水禽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埃及人不仅狩猎野鸭等水鸟,也人工饲养它们,以香料烤制的鸭肉成为了当时人们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在神庙和墓葬的浮雕中,都出现过烹饪和食用鸭子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蓝冠</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费昂斯砖,带有纸莎草池塘图案</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巨像,被埃耶和赫伦布挪用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英岩、颜料 </span></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 </p><p class="ql-block">卢克索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死后,年幼的图坦卡蒙在孟菲斯接受了加冕,但实权显然掌握在他的大臣埃耶和将军赫伦布手中。在继位的第二年,图坦卡蒙及其王后就将名字中带有“阿吞”的部分改为了“阿蒙”,标志着传统信仰的全面回归。</p><p class="ql-block">1931年春,芝加哥考古队在卢克索发现了一座由埃耶(约公元前1327-前1323年)建造、赫伦布(约公元前1323-前1295年)完成的祭庙。遗址中出土了两座红色石英岩雕像,其中一座相对完整,收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另一座出土时破损严重,修复后藏于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p><p class="ql-block">在埃及国家博物馆的这座雕像上,埃耶的名字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赫伦布的名字,说明后者挪用了前者的雕像,但雕像描绘的显然不是上了年纪的埃耶。面容的细节显示,雕像所刻画的是年轻的国王图坦卡蒙。他以仪式性的姿态站立,戴着宽项圈和尼美斯头巾、穿着象征王室的短裙,流畅的身体线条以及面部与肢体的细致刻画,又凸显了人物本身的自然特征。</p> <p class="ql-block">1931年春季,芝加哥考古队在试掘时发现了埃耶时期始建、赫伦布时期完工的葬庙。赫伦布被认为是新王国时期19王朝的奠基人,因其恢复了被埃赫纳吞改革中断的阿蒙崇拜而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两尊巨大的红色石英岩雕像最初立于后门左右两侧宽敞的大厅里,发现时已经倾倒。除了展出的这尊来自开罗的埃及国家博物馆藏雕像外,还有一尊雕像现藏于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赫伦布的名字刻写在所有原文被涂去的位置上方,那里最初写的是埃耶的名字,因为确定能够在某些地方读到原文的痕迹。然而,雕像的面容描绘的显然不是上了年纪的埃耶,而是年轻的国王图坦卡蒙,我们可以根据目前已知的图坦卡蒙形象去对照和判断。该雕像明显是为了图坦卡蒙而制作的,但随后由埃耶制作完成、刻写铭文并树立于神庙中,并在最后被赫伦布挪用。</p><p class="ql-block">开罗的这尊雕像包括了基座、躯干和头部,国王身后有背柱支撑,他的左脚向前迈进。基座上的铭文是赫伦布的名字和头衔:万岁!荷鲁斯、阿蒙-拉所爱之人、两地王座之主、卡纳克神庙的诸人之首、上下埃及之王、(太阳神化身的圣者、拉神选中的)拉神之子,像太阳神一样永生永存。</p><p class="ql-block">法老图坦卡蒙的名字曾被后人从卡纳克和阿拜多斯正统王表中有意地剔除,所以王表关于18王朝的部分直接从阿蒙荷太普三世跳到了赫伦布。实际上,图坦卡蒙的身份和出身也依旧存疑,尽管这位年轻的王子显然是在阿玛尔纳长大的。在埃赫纳吞去世之后不久,当时名字还叫作图坦卡吞的年轻国王就在孟菲斯加冕为王,他只有九岁,孤苦伶仃,生母奇娅和继母王后纳芙蒂蒂都已经去世。新王一继位,就立刻着手恢复了旧宗教。在其统治的第二年,国王和王后都将自己名字中的“阿吞”改成了“阿蒙”,亦即我们所熟知的“图坦卡蒙”。图坦卡蒙本人可能对于这些决策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他的近臣掌握了埃及的大权,而这位少年国王仅仅是大臣埃耶和赫伦布手中的提线木偶。</p> <p class="ql-block">赫伦布供奉凯普利碑</p><p class="ql-block">石英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赫伦布被认为是新王国时期第19王朝的奠基人,因其恢复了被埃赫纳吞改革中断的阿蒙崇拜而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这块石碑刻画了赫伦布供奉圣甲虫神凯普利的画面。凯普利象征初升的太阳、创造以及从无到有的显化,也象征着太阳神的每日更新和生命的循环。供奉凯普利意味着原本并无王室血统的赫伦布正式履行了国王的职责,他获得了神的眷顾,同时也担当起维系宇宙秩序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与两女神像 </p><p class="ql-block">红花岗岩 </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科普托斯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件雕像原本属于中王国国王辛努塞尔特一世,后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拉美西斯二世右侧为伊西斯,左侧为哈托尔,国王头戴尼美斯头巾,女神们则头戴三分式假发,雕像背面和王座侧面均刻有拉美西斯二世和两位女神的名字及头衔。</p><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他与赫梯帝国达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和平条约——卡叠什条约。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期修建了大量纪念建筑,同时也将多位前任国王的纪念物挪为己用,这座雕像于1895年被纳入埃及国家博物馆的馆藏中。</p> <p class="ql-block">这组雕像描绘了拉美西斯二世与两位女神的形像,由英国埃及学家皮特里发现于科普托斯的主神庙。早期学者认为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中王国时期的辛努塞尔特一世,而最新的研究通过雕像风格的比较,指出它的基本特征实际上属于18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三世时期。该组雕座像有真人大小,拉美西斯二世坐在伊西斯和哈托尔中间,蒙受两位女神的荫蔽与保护,此类构图的早期范例是古王国时期的国王门卡拉的站立组像。三者并肩而坐,目光向前,双手安放于大腿之上。三个人物近乎完好无损,但每个人的右臂前部都有裂纹,其中国王和哈托尔的手臂已被修复。国王正襟危坐,气势轩昂,略高于两侧的女神,头戴条纹涅姆斯头巾,其细节在拉美西斯二世时期得以重新雕琢。他的鼻子遭到破坏,而嘴角微微上扬,身体的肌肉线条流畅明显,下身穿着宽腰的赛奈迪特短裙,王名刻写在裙带之上。两位女神同样庄严地坐在国王身侧,左手边是女神哈托尔,右手边是女神伊西斯,二者样貌几乎一模一样,左手平放于腿上,右手则持有生命符号安柯,身体特征雕琢得细致入微。在座像的人物部分之外,座椅的各面都铭刻有拉美西斯二世和两位女神的众多称谓和头衔。</p><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大帝不仅是古埃及最伟大的法老王之一,还是古代世界里最杰出的外交家。拉美西斯二世被恰当地昵称为“大帝”,他一手造就了埃及独创的和平范本,远远要比同时期任何所谓的和平都更具价值,而后更是成为了后世和平条约的原型。古代的政治领袖通常至少拥有一项军事成就,古代的统治者则往往兼任军队的最高统帅,但只有拉美西斯成为了唯一拥有和平成就的掌权者,曾与虎视眈眈的强敌赫梯帝国达成了长久的和平。</p><p class="ql-block">伊西斯在埃及历史后期成为最重要的女神,其起源颇具神秘色彩。与其他神明不同,没有任何一个埃及城镇声称是伊西丝崇拜的发源地或这位女神的安葬地,实际上在第五王朝之前从未存在过关于她的确切记载。然而,伊西斯在《金字塔铭文》里显得格外重要,其职能是帮助和保护去世的国王。在后期的丧葬文献中,伊西斯的荫蔽与保护向下扩展到了贵族和平民,她的力量和吸引力不断膨胀并最终超越了奥赛里斯,伊西斯几乎受到了所有埃及人的崇拜。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重要性持续增加。作为具有巨大力量的女神,伊西斯与其信徒之间的关系是个人的和直接的,这种连结从今生一直延伸到来世。</p><p class="ql-block">哈托尔作为古埃及最伟大的女神之一,可能起源于前王朝或早王朝时期,尽管关于她的大部分记载都来自于更晚的时期。哈托尔在《金字塔铭文》中出现得不多,但她在《棺椁文本》以及后来的宗教文献中非常重要。哈托尔在神话中被视作古代鹰神的母亲。作为神明的母亲或配偶,哈托尔的主要崇拜中心是丹德拉。同时,她还拥有保护和治愈的职能,后者可能源自一则神话,即荷鲁斯的眼睛被塞特所伤而致盲之后,女神哈托尔设法为他恢复了视力。</p><p class="ql-block">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供图</p> <p class="ql-block">由串珠组成的门纳特项链</p><p class="ql-block">青铜、费昂斯、玻璃</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门纳特(Menat)是一种由多排珠子和护身符组成的项链,被视为哈托尔女神的象征物之一。哈托尔女神司掌音乐、舞蹈、恋爱与繁衍,人们在仪式中向女神献上门纳特项链以祈求其庇佑,特别是在生育和分娩方面。门纳特也是一种仪式乐器,在摇动时串珠发出的叮当声被认为可以安抚神灵、取悦女神,并带来她的祝福。这件门纳特项链上的护身符为哈托尔女神的形象,更加强了女神与其之间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黄金花冠,带有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王后的王名</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公元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塞提二世是第19王朝的第五位国王(公元前1199-前1197年),他的王后是塔沃瑟瑞特。在继承人西普塔夭折后,塔沃瑟瑞特王后效仿三百年前的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登基称王并拥有了法老的头衔。</p><p class="ql-block">这件花冠由一个金圈和16朵玫瑰花饰组成,花瓣上刻有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王后的名字,可能是二人所生的一位小公主的随葬品。</p> <p class="ql-block">谢提二世是新王国时期19王朝的第五位国王,其统治时期为公元前1199年到1197年,王位名意为“太阳神的显现是强大的,拉神选中之人”,他是前代国迈仁普塔和王后伊塞特诺弗瑞特之子,他的王后是塔沃瑟瑞特。谢提二世的儿子西普塔短暂统治埃及后去世,他的继母塔沃瑟瑞特效仿三百年前的埃及女王哈特谢普苏特,自称为埃及女王并冠以法老的名称和头衔。塔沃瑟瑞特在帝王谷的墓葬的历史非常复杂,该墓葬始建于西普塔统治的第二年,后续由塔沃瑟瑞特继续修造,可能用于埋葬谢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夫妇,但后来被20王朝的首位国王塞特纳赫特篡夺。1908年发现的小型墓葬可能属于这对夫妇的早夭女儿,并且可能被洗劫了他们合葬墓的盗墓贼用于藏匿赃物,其中发现的小型棺材及其他随葬品表明这些物品属于一个身故的小女孩,极有可能是谢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所生的小公主。这个小王冠由一个黄金小圈和16朵玫瑰花构成,其中5朵花的花瓣上刻有谢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的名字。考古学家在这座墓室里发掘出了帝王谷之中最华丽的贵金属首饰,包括金制的王冠、串珠项链、指环、手镯、护身符以及银制的拖鞋和“手套”等,这座墓葬也因此被称为“黄金墓葬”。</p><p class="ql-block">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供图</p> <p class="ql-block">带有埃耶王名的费昂斯砖</p><p class="ql-block">费昂斯、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国王头像习作</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此件未完成的浮雕是工匠的练习之作。浮雕中的国王头戴圆形假发,额前装饰有圣蛇徽标,显示出国王的身份,其面部刻画体现出阿玛尔纳风格人像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这块石灰岩上刻有两个只到脖颈处的国王头像,呈浅浮雕状,出土自十八王朝国王埃赫纳吞建立的新都阿玛尔纳。新王国时期,工匠们常会在正式雕刻造像前先用石灰岩练手,此件未完成的浮雕即工匠的练习之作。头像戴有圆弧形假发,露出耳朵,额前盘旋圣蛇,这标示着他们的国王身份。而他们那颇具特色的长相与其他国王头像迥异,正是阿玛尔纳风格的典型特征。埃赫纳吞进行宗教改革,建立新都,亦在艺术上开辟新流,学者们以其新都来命名,但这一风格流行时间甚短,图坦卡蒙时期恢复旧制,便也回归了传统艺术。因这块石灰岩板上没有文字,很难得知两个头像究竟属哪位国王。有学者认为两个头像都属于埃赫纳吞,但也有学者认为两个头像分别属埃赫纳吞和他的继任者斯门卡拉。</p><p class="ql-block">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供图</p> <p class="ql-block">串珠项圈费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件项圈出土于阿玛尔纳的王宫附近,可能属于埃赫纳吞的某位女眷。它由七排制成莲花花瓣形状的费昂斯串珠组成,串珠为明快的红、黄、蓝、绿、紫等颜色,不仅反映了珠宝匠人对自然世界的细心观察,还象征着莲花源源不断的生命力。</p>